带玩具逛街时突然按下按钮的故事,丰满的妺妺3伦理播放,新婚人妻不戴套国产精品,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视频百度

這些心理學家的觀點里,藏著廣告人沒想到的好洞察

舉報 2022-07-12

封面2.jpg

大環境「不確定性」增加,  個體「非必要」生活時有壓縮 ,而在數字端,新聞熱搜又充斥著魔幻消息。即使不奢侈地談論人生價值、意義,單說生活幸福感,都成為當下值得珍惜的樂觀主義。隨之相關的是,大家也能看到這兩年圍繞心理學展開的討論、人們對心理咨詢服務的需求,也都越來越普遍。

今天,文章不擴散焦慮,而且作者無意也無力闡述如此龐大、復雜的綜合議題,而是本著更實用主義的角度,將樂于在公共言論空間表達的心理學專家,其觀察、觀點,帶給更多人。讓專業的人,以大眾能看得懂的表述,找出一些問題的根源、本質,為我們日常程序化、心理上卻秩序混亂的生活,開出哪怕眼下一段光潔、明亮的小徑,讓「生活」具有矢量性。長期發展下來,或許也能養成助于人生長跑的心理氣口

本文節選了國內知名心理咨詢師武志紅,崔慶龍部分微博內容,主要包括自我、關系與親密關系等維度。希望這些具有解釋力、滋養力的活性能量,增益于各位的個人體驗、關系組建、生活感知,總之愿為大家帶來一絲快慰。

 

微博@崔慶龍_

1657507335398743.jpg

崔慶龍,國際自體心理學學會IAPSP會員,曾受@看理想、@人物、@GQ報道采訪,討論時下社會面心理需求及問題所在。除了豐富的理論儲備、臨床經驗外,崔慶龍的個人微博也逐漸成為他的公共名片——對當下人群心理始終觀察、對時代積極回應。其真誠、具體的專業表達,也讓許多人在網絡有了一處可以自在吐納的空間


一、關于自我

01

人們對于恐懼的事物常常持有兩種態度, 一種是盡可能地遠離,另一種是無法遠離的情況下,強迫式地去驗證它。對于后者來說,由于驗證的方式過于激進,常常導致這些恐懼會驗證成功

02

Casement(帕特里克?凱斯門特 英國倫敦精神分析研究院成員,著《向病人學習》)說人會同時執著于兩種目標,讓自己保持不變和讓自己獲得改變,他同時也說,這是一個悖論,人在缺少擾動時會自動化的執行第一個目標,這也是精神分析里常說的強迫性重復。第二種情況常常來自于意外,來自于預期的被顛覆,它必須是一個人相信災難到來時,甚至為災難做好了求生準備,奮力一搏時,卻能夠在風暴中幸存,而丟掉手中武器的那些時刻。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會痛恨生活中的苦難,偶爾卻又感激它,因為它分別執行了我上述所說的兩種目標。

03

如果你相當長一段時間都處在一種需要打發時間的狀態里,說明你已經丟失自己生命中的主線任務很久了。

04

想起Casement曾經說過的,一個人的改變就在于ta最不希望改變的部分被恰到好處的顛覆,卻依然被體驗為自我。

05

用心理發展理論去看,當一個人遭遇創傷后,就會以那個“傷口”為時間節點,將一個人的心理年齡固著在那個位置。

06

這種快樂和年齡無關,他們的體驗沒有介入社會認同的部分,不需要在他人的凝視中先去被認同一次,然后再繼發性的獲得滿足......
(與之相對的是)一個人的自戀如何被外部挾持——很多人的驕傲和滿足,變成了先滿足他人的自戀,然后自己才能夠安全的體驗那些成就。就像孩子考了好的成績,大人很開心,然后孩子才為此開心。這時候自我和體驗之間就介入了他者,人們如此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評價,以至于自己最原本的沖動要去折中和退讓,退讓到令別人舒適后,才能安全地向自己討要

07

真正的快樂建立在去條件化的滿足中。而一個人在社會化的過程里,會不斷將快樂復雜化,不斷將它條件化。用巴普洛夫的理論去看,我們的體驗呼應的不再是對象本身,而是條件刺激。這是一種對于體驗的解構和異化,就像我們想要體驗某種東西,必須先擁有另一樣,甚至要先滿足其他人的期待才可以。
朋友圈里的美食和美景有時候取悅的是他人的欲望,然后才被我們所欲望。

08

在溫尼科特那里,一個人會分裂出一個假自體去代理人生。(唐納德·溫尼科特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著《嬰兒和母親》、《兒童、家庭和外部世界》等)

1657510017808518.jpg

09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心理現象,當一個人心灰意冷的時候,反而會對先前的很多事不再畏懼,不再討好,不再苛求,這種下沉的心境會讓一個人安住在一種特殊的穩定中。
這反映出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當一個人不再試著表達一個更好的自己時,ta反而會獲得一種安全和無畏......一個人越是不在意什么,ta就越是能夠表現出ta期望具有的品質。 

10

自毀是自戀的變式,它尋求的并非是自我滅絕,恰恰相反,它通過毀滅行動來確立活著的真正感覺,通過破壞來抵消自戀被威脅時的無能無力
這種體驗的萌芽在很多人的經驗世界里都發生過,就像一些小孩在壘起沙堡后,會在離開的那一刻要將它盡數摧毀......
對一些人來說,自毀是心理效能降至最低時的心臟起搏器,它看起來是救命稻草,實則代價極高,常常讓一個人在現實中失去一切。之所以會這樣,因為人們在情感中已經和世界失聯太久,無法在平常中獲得快感,無法用毛細血管去鏈接這個世界,只能創造更大的痛苦切面去釋放和感受。

11

我曾經被一類人的成長軌跡所深深的打動過,ta們遭遇了巨大的生命變故,陷入了絕地般的心理停滯,身邊沒有任何資源可以協助ta們繼續向前一步。而在ta們后續的命運博弈中,掙扎著從谷底重新來到了地面。
那是一種近乎求生本能的反抗意志,攜帶著經歷過苦厄才有的對生命和機會的珍惜,也包含著比常人更加熱烈的對于希望和幸福的追求。這樣的生命張力中兼具了脆弱和頑強,每一步都在崩潰和退縮的邊緣,每一步也在重建和復活的路上

二、關于鏈接

12

安全感來源于所有還未成為事實的恐懼一次次地驗證失敗,就像一個預期遭受傷害的人一次次確認到安全。但在人際關系里這是很困難的,如果對方接不住,或者也進入防御姿態,那就會讓恐懼向著事實演變。

13

如果咨詢師回應的是來訪者的話語,而不是對方的意圖,談話就容易變成嘮家常(表面化)。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本質上是意圖和意圖的交流,只是它常常隱藏在言語背后,并在前意識水平運作,這也是為什么咨詢師喜歡問為什么,問為什么的時候,就是邀請來訪者投入到心理空間中去內省反思,并闡明意圖(但這個也不應該變成一種套路)。

如果咨詢師過度節制,全程沒有回應(回應不僅僅是說話的意思),那來訪者的心理空間就會失去應有的安全邊界,它會讓思緒過度蔓延......比如胡思亂想,各種混亂和無序的情緒碎片,難以調節的焦慮。就像關系中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總是沒有回應的時候,那個人所陷入的那種狀態,會過度或無休止的猜想對方的意圖

14

愛情作為一個關系概念,它只能涌現于一個關系矩陣中(matrix of relationships),它反映的是在一段關系里的任何事件或體驗,本質上都是由兩個人共同創造的,我們無法在任何一個層面否認這種交互影響性,只是貢獻的比例有所不同......根據交互主體性的原則,一個人給予對方的時候,自身的情感也在獲得,它同時滿足了兩個人的自私性,好的關系應當是在充分考慮他人的同時還兼顧了自己。

1657520528342160.jpg


15

最近經常聽到「電子陽痿」這個詞,它最早是從游戲玩家群體中傳播開來的,指的是一個人面對游戲庫里的一大堆游戲,連打開的欲望都沒有,要么就是打開玩一小會就索然無味,無法獲得沉浸感。

后來這種現象也蔓延到了其他娛樂形式中,比如面對一大堆書、電影、電視劇等,完全沒有打開的欲望,覺得很浪費時間,結果最后花了更多時間去刷手機和短視頻......人們之所以青睞碎片化的事情,是因為僅有的「心理效能」水平無法負載一個大型程序,同時也沒有足夠的空間去加載一個新的獨立進程。
我們知道一部電影是好電影,也知道一個游戲是口碑大作,但你就是沒有點開的欲望,因為它太吃“性能”了。

16

為什么在這幾年,人們突然間少了耐性去做這些事情?
我先前說過,內卷和疫情都像是持久的debuff,它的損益效果是持久的,它以作用于生活和環境的方式,在一個人心理上制造了難以清理的緩存和碎片,占據了一個人的心理空間。就像看一本書需要4G的內存,但現在只有1G的內存來刷手機。

這也是為什么各種云體驗會成為主流,它相當于是借助了別人的「心理效能」和心理空間,去完成一種替代性滿足。包括那些情懷向的東西會火起來,是因為情懷包含著情感和記憶,它相當于我們已經擁有了關鍵的數據包,它已經預加載了大部分內容,啟動它消耗的心理資源非常少,但得到的收益卻又是完整的

那些高質量的娛樂,需要一個人在心理上沒有額外負荷,有著充裕的時間和心理許可的時候,才能夠得到全然的沉浸。這時候優化自己的心理環境,比尋找適合的娛樂形式更重要。

1657525658523339.jpg
(圖片來源于網絡)

17

昨天的低落沮喪,今日的亢奮活力,它們看起來出現的毫無緣由,實際上卻在一個微觀世界里,不斷被觸發著,不斷響應著一些細微線索,不斷累積到自己發生轉換的閾值水平。

18

就像我們跌入一個糟糕的狀態不是瞬間發生,而我們回歸到有序的心理生活也需要時間,因為我們的精神免疫系統早已經薄弱不堪,人們的情緒中總是包含著超出當下的東西,它可能有古老的創傷,有持續壓力環境下疊加的敏感和脆弱,這就是我先前所說的望遠鏡式的體驗。

這也是為什么路怒癥會對一件小事那般憤怒,因為它疊加著一個人歷史中憤怒的總和;這也是為什么內卷和疫情的環境下,同類之間有如此強烈的不信任和敵意,因為它攜帶著整個社會的壓抑和束縛。在這種情況下,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那些總和的承載對象,因為系統總是會尋找阻力最小的路徑去釋放自身的張力。
而我們回歸有序的方式,不僅僅是個人的努力,還需要他者的參與,需要在一個超級主體間場里,每個人都貢獻一點善意和尊重,讓它在宏觀上變成所有人的體驗背景,對話語境,理解情境——讓所有人都體驗到安全

19

就像一個人的身體健康一樣,當一個人處在那個健康水平時,就會更傾向于做那個健康水平的事情,并成為那個人的生活系統。我們的心理也是一樣,當我們的心理效能很低的時候,就更容易做出替代行動,更容易沖動,更不容易思考,更不能夠調節,因此更容易感召痛苦。

這也是為什么我始終強調不要關注單個行為,就像減肥,如果你不能搭建起一個有利于維持50公斤的生活系統,那么無論你多少次來到50公斤,你還會回歸到60公斤以上,因為你的生活系統中有無數60公斤的助緣,簡單來說,你根本不是一個50公斤的人

你不想要的習慣和關系,也需要建立在你能夠不斷拆除掉支助它存在的部分,而那些部分,也許又被更加微觀的系統所支持著.......在這樣一個世界里,我們能夠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就是為渴望的事情創造令其出現和發展的環境,為想要斷除的事情破壞其滋生和化育的土壤

20

將外部信息隔離到一個讓你的心理不會失衡的水平,保持一點健康的冷漠,這是因為你的心理免疫本身是有限的......
在今天這個信息涌現的年代,最能夠傳播的都是喚起人們驚懼和緊張的事情,恐懼是最容易擴散的,我們可以關注它,但要改變關注它的方式,要根據自己的「心理效能」水平去衡量自己可以卷入的程度。

向病人學習.jpg

21

我先前一直用相機對焦來比喻寫作能夠下筆的那一刻,其實寫作者是最知道自己寫的東西對不對的,這是欺騙不了自己的。當相機對焦成功的那一刻,作者會相當確信自己寫的東西是真誠的,是可以示人的,哪怕它不被理解,甚至被批評和否認。

其實寫東西就是練腦和練心,它需要全方位的調用一個人的心理功能,內省的、共情的、思辨的、邏輯的、情感的。
令人信服的東西總是能夠先令自己信服——它是那些很自我的,卻也對別人開放了對話空間的東西

22

以我個人的體驗來講,持續的寫作鍛煉的并不僅僅是筆力,更多是心理能力它讓散落的經驗不斷被激活,與其他經驗形成鏈路,協同成更為復雜的網絡
從深度學習的視角來看,一種經驗若能被組織在更大,更復雜的體系中,它所呈現的深度就會被整個經驗網絡所加持,因為它每一次的出現都像是穿過了其他經驗的復合體,就像是不斷變幻形態,卻依然有著具體指向的沙丁魚群,它攜帶著全局去解釋唯一
當然,除了寫作,還需要不斷學習,不斷輸入,不斷將自己的生活經驗、情感經驗、工作經驗進行深度融合,讓它渾然為一個整體。我們最終會受益于它。


誠懇、真實、具象,是很多網友對崔慶龍的表達的共同評價。作為心理學后起之秀,崔慶龍確實代表了這個時代中,用自己專業,進行公共敘事、共建秩序的一種干預力量。既然引述心理學相關內容,就少不了提到武志紅。他的名字想必很多人都很熟悉,《巨嬰國》、《為何家會傷人》的作者,常年于社交平臺普及心理學知識,也是將這門學科逐漸大眾化、產業化的中堅力量。

 

微博@武志紅 

1657507419190698.jpg

一、關于自戀

23

自戀的心理需要,只怕遠勝他現實的利益需要。尊重并善于處理利益,是成熟的一個標志

24

人活在高自戀時,通常只會看到兩個東西:我的自戀被滿足,開心;我的自戀被挫敗了,羞恥和暴怒
這時有一個大問題:別人是怎么回事,自己看不到,甚至毫無看到的意愿。
因為,當人覺得,周圍世界會基本配合自己的高自戀時,就會停留在這份自戀中。當這份高自戀徹底被挫傷后,人會非常痛苦。并且這個挫傷過程可能會持續相當長時間,其中人會非常掙扎。
但當人徹底放下這份高自戀后,有可能會清醒過來,看到外在現實的存在,知道它并不是受自己內在想象所左右的。特別是,才終于能看到別人的存在,才開始對別人感興趣

25

很多人難以投入,一個常見原因是:他們抱有完美自戀的幻覺。當有此幻覺時,會認為,自己稍一努力,即可取得非凡成就,否則完美幻覺就會被打破。
而為了避免該幻覺的破滅,干脆就就不投入

26

喜歡抱怨的人,得知道抱怨是一個信號,顯示你可能把自己放在自戀維度的低位上。你覺得自己是沒有權力的人,也不想為自己負責,覺得自己也決定不了形勢。既然做不了什么,那就只好抱怨了。

27

我愿意,我不愿意,這樣的意愿,也許是一個人生命最基本的東西。不要在非常不情愿時,用頭腦一遍遍說服自己,這是自我PUA。當愿意時,試試不是因為頭腦分析出的對錯好壞,而就是“我愿意”。頭腦沒法做到心甘情愿,心才能做到。讓頭腦為心服務,而不是相反。

28

一個人愿意承認「我」有問題,這真是太多美好事情的開始。相反,太多激烈的東西,都和死命維護「我是對的」有關。

 

二、關系與體驗

29

這樣一來,所謂「人性坐標體系」就成了一個三維的東西:關系維度為X軸,自戀維度為Y軸,體驗維度為Z軸

人性坐標體系.png

自戀維度為天生,人天然會追求高自戀的方向,即追求Y軸向上的方向,而向下的方向為低自戀方向。在低自戀的位置上,人會有羞恥感——「我怎么這么差」,而在高自戀的位置上,人會有優越感——「看我多棒」。自戀維度的感知為力量的強弱、權力的高低。

關系維度為救贖,是心性發展的關鍵。一個人能不能發展出關系維度,即發展出情感,是極為根本的東西。關系維度的感知是平等。可以說,情感就是如大地一般平等而寬廣的力量。當一個人能深切地感知到情感后,他的心靈才得到了救贖一般的力量。
此前,心靈就會卡在自戀維度的高低上,但會感覺到,高不對,低也不對,內心總是不安,充滿焦慮。但心靈一旦在關系維度上也展開,焦慮就會嚴重降低,因為「心智空間」極大地擴大了。

體驗維度的感知(或者說性質)為真假。一個人充分地活在體驗中,自己覺得自己真實,別人也會有這種感覺,覺得這樣的人有魅力,和他容易有諒解。
相反,一個人如果犯了一個錯誤——向思維認同,把思維等同為「我」,而遠離了體驗,就會假。自己感覺自己不真實,周圍人也會覺得他端著,缺乏吸引力。
體驗世界是真實世界,而思維世界是符號世界,是鏡像。如果把鏡像當作真實,就會出現很多問題。

2521657508464_.pic_hd.png

30

成熟心智會在每個方向上都有自由度。可以朝向高自戀,也可以主動低自戀;可以在關系中表達對關系的好,也可以去表達對關系的壞;可以擁抱體驗,也可以構建理性……

31

有人對別人對自己的態度無比在意,以至于對事實本身呈現一種無視。態度是主觀的,事實是客觀的

32

一些小小的不滿,不表達,就可能會化作一根刺,表達了,又在關系中得以化解,那股力道就化解了,就像一個泡泡冒出來,然后自動破掉,還帶給了彼此小小的愉悅和樂趣

33

圍繞著自己的固有經驗,特別是一遍遍輪回的經驗,人會形成一些認識,因此認定,自己或世界就是如何如何的
這種認定給了一個人掌控感,構成其核心邏輯,讓他不斷重復這種經驗。而當事情偏離這個經驗時,人會抗拒,因此擁抱未體驗的幸福并不易。

34

通常會認為,得先有好睡眠,然后才能有一個良好的白天的狀態,然而更重要的是,得先投入到白天的生活中,晚上才容易收獲一個好睡眠

35

如果疲憊來自于低水平的努力,即你雖然在使勁,但你自己深深感知到,你的工作都不能打動你自己,你內在覺得自己在浪費生命。這種疲憊,休息是能改善,但仍然遠遠不夠。
這兩種疲憊,需要鏈接感、意義感才能改善。即你拿出真實的自己,和一個事物有深度、豐富的碰觸,當你和這個事物建立起深度鏈接后,你的疲憊感才能真正改善,甚至解決。

36

人(我)應該如何存在?這是我一直關注的事,我的讀書史,也包括我的文章和書,一樣也是在試著面對這個問題。
至少,人活著不是為了成為一個好工具,生命如此豐盛,不能那么狹窄。

37

人生由幾百、幾千乃至幾萬個大大小小的選擇構成,等你老了,回顧一生的時候,你發現最虧待的,恰恰是你自己,那你這一生,就白活了。

1657509935248518.jpg


三、更多

38

人類以為借互聯網這個玩意可以通天,和神平起平坐,但結果反而像是鑄造了一座各抒己見、沖突不已的巴別塔

39

一位女士說:我媽人很好,就是恨我爸
這句看似簡單的話,卻把我記憶中的無數故事串了起來,因為有共性——這句話適合我所了解的多數中國母親。當母親對父親恨意太重時,很多孩子也會通過母親的眼睛看父親,而沒有通過自己的眼睛。

40

濫好人有一件很扎心的事,就是當你越來越好人時,你神情中會出現「愚」
一些濫好人會愚到不可思議的地步,基本的邏輯推理都受損,以至于讓人懷疑他們的智商,然而一問你發現,他們讀書時成績非常好,是很聰明的孩子。可能是漫長的濫好人歲月,嚴重折損了他們的智力。 

41

好人如何改變自己?首先要放棄自我欺騙,直面一個讓自己痛苦的事實:你是把虛弱,合理化成了善良
深一點說:你以為在追求情感,其實你還是活在自戀之中。認識這一點是重要的開始,而真正答案是痛快淋漓地活著,去愛,去恨,去了解自己、他人和世界。 

42

我們以為的強弱之戰,背后常常藏著善惡之戰。因此,人們常常自甘虛弱,因為覺得這樣的自己是善良的。已經有了內疚能力的人,得感知到,力量可以和善良結合在一起,否則就難以發展自己的力量。

43

王小波做過幾次毒辣的形容,說很多內容審查者,把標準降到了這樣一種地步:讀者都是天真無邪的、極度容易煽動的,所以作者有任何出格的東西,特別是一旦有性暗示,就是誘惑讀者犯罪了
互聯網的發達,很可惜把大眾變成了集體內容審查者,這個審查者,說實話,我現在覺得比權力體系的審查,都要可怕了。兩者聯合一絞殺,最終真可能會推到一種無智、無性、無趣的地步

44

的確是,不要做超懂領導心思但不「懂」情侶心思的男人的女友

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png


 寫在最后

今天,輿論場、媒體流行著各種工具論,五花八門的定律、法則,試圖解構生活、工作中的問題、現象。但大家都能感知到,最本質的問題并沒有解決、甚至沒有觸及,更多人反而陷入到魚龍混雜的理論爆炸、理解混亂之中。可以這樣比喻,我們有很多的「名詞」,但就是無法在日常行動中選擇合適的「動詞」。這時,就需要一個更純粹的解釋者,像挖一口井那樣,觸及根本,喚起我們內心的活水——動力之源

而崔慶龍、武志紅這類社會觀察者,相比著作、課程,他們在微博上更即時的表達,給了大家一個可以交互的空間,創造出即興交流的真實感。這種優質的信息資源,也提供了一個似乎可以放進口袋,隨時打開攝入的袖珍詞典,大大降低了接觸心理學的壓力和成本。說到底,解決問題的能力來自于自身可以理解、解釋問題

本文系作者授權數英發表,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權數英發表,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本文系數英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文明發言,無意義評論將很快被刪除,異常行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錄后參與評論

    評論

    文明發言,無意義評論將很快被刪除,異常行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6條)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犹县| 邹城市| 林周县| 大田县| 东莞市| 白城市| 化州市| 墨竹工卡县| 甘洛县| 西贡区| 乳源| 革吉县| 勐海县| 怀柔区| 宣恩县| 重庆市| 乳源| 钟祥市| 临湘市| 资兴市| 石门县| 济宁市| 南康市| 霍山县| 临汾市| 印江| 四会市| 牙克石市| 伊通| 察雅县| 胶州市| 体育| 襄城县| 博野县| 高州市| 成都市| 房产| 新巴尔虎左旗| 平乐县| 洞头县| 阳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