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本經典好書,等你掘金好文案!
博爾赫斯說,“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圖書館的模樣。”;單向街書店創始人許知遠說:“店名的由來,就是本雅明那本《單向街》。”
書,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羅丹手下的“思想者”;讀者,也逐漸成為為自己造型的雕塑家。
世界讀書日的目的當然不止于喚起當天的興起、狂歡,在此以后,將閱讀重新攬進日常生活節奏,才更具實在意義。小編現整理出20本中外好書,以及對應醒腦金句妙語,希望能給漸趨數字同質化的生活,帶來原生態的觸動與實感;以及同步發起一場不打卡、無監督的“綠色”閱讀挑戰。期待各位踴躍參與。
1、《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弗里德里希·尼采
我愛那樣一種人,他愛自己的道德:因為道德就是甘于沒落的意志,一支憧憬之箭。
2、《2000年以來的西方》
劉擎
馬克斯·韋伯曾說,現代化是一個“祛除魅力”的過程。現在看來,人類本身最后的神秘性似乎也要被祛魅了。
3、《憤怒的葡萄》
約翰·斯坦貝克
男人的生活總是不斷地發生急促的變化——孩子出世,大人死掉,這是一變——置了幾英畝地,又把它丟掉,這又是一變。女人呢,她的生活老是像河水似的流個不停,像渦流似的,像小瀑布似的,老是向前流著。女人對生活的看法就是這樣。我們不會消滅的。人們都在前進——也許有些變故,不過好歹總是在前進。”
4、《德伯家的苔絲》
托馬斯·哈代
這個世界上到處是苛刻:地位對性情的苛刻,手段對目的的苛刻,今天對昨天的苛刻,未來對今天的苛刻。
5、《虹》
D·H·勞倫斯
她對于那些猥瑣的人物有一種本能的恐懼,簡直像小鹿怕狗一樣。由于自己的盲目,她根本沒有辦法正確地估價和評論任何人。她只能認為每一個人幾乎都是和她一樣的。
6、《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爾斯泰
少數人需要一個上帝,因為他們除了上帝以外什么東西都有了;多數人也需要一個上帝,因為他們什么東西都沒有。
7、《時震》
庫爾特·馮內古特
我會覺察到開一個世界級玩笑的機會,但是永遠也不會為了讓自己有趣而讓別人覺得像被貓拖進家里的死老鼠一樣。讓它成為我的墓志銘。
8、《上流法則》
埃默·托爾斯
這說明,在選擇你為之驕傲的東西時要小心——因為這個世界會千方百計利用它來與你作對。
9、《莫斯科紳士》
埃默·托爾斯
假如你有一個曾經珍愛的地方,而且你有數十年都沒回去過了,那么智者一定會勸你永遠都不要回到那兒去。
10、《面對面的距離》
趙汀陽 黃平
我們有理由疑心,個體主義游戲本身是錯的,因為人們玩得越精明,情況就越糟,各種精妙的個體主義策略都只能使人們在集體非理性的陷阱中越陷越深。根本原因在于,個體主義思維是單邊主義的,由單邊主義視野所規定的個人理性一心追求排他利益的最大化,可是因此必定導致他者不合作,所以總是事與愿違。這是個體主義的宿命或邏輯。
11、《長日將盡》
石黑一雄
你是如何為了成就事業而荒廢了你的一生,又是如何在個人的層面上蹉跎了一輩子的。
12、《我的名字叫紅》
奧爾罕·帕慕克
我不想成為一棵樹本身,而想成為它的意義。
13、《智利之夜》
羅貝托·波拉尼奧
那是一大幫年輕人,看起來心情很差的樣子,但是在我看來,這群人仿佛是從一個夢里冒出來的,而在那個夢中,壞心情和好心情只不過是形而上學的意外罷了。
14、《被傷害的空氣》
彼埃爾·勒韋爾迪
當一位拳擊手遭受重創時,如果他經得起重拳打擊,而且精熟拳道,如果他懂得遮掩一下他的驚慌,再堅持幾秒鐘,他就得救了。從精神上來說,有時甚至需要遮掩一輩子,置打擊于不顧,并且挺住。但沒有鑼聲允你喘口氣。
15、《失控》
凱文·凱利
機器,正在生物化;而生物,正在工程化。
16、《贍養人類》
劉慈欣
“教育。你也知道,在你們目前的時代,教育是社會下層進入上層的唯一途徑,如果社會是一個按溫度和含鹽度分成許多水層的海洋,教育就像一根連通管,將海底水層和海面水層連接起來,使各個水層之間不至于完全隔絕。”
17、《櫻桃的滋味 阿巴斯談電影》
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
拍電影時你或許不會總有好運氣,但要注意,保持開放的心態,并且靈活。你或許能夠把壞運氣變成好的。
18、《羅素思想小品》
伯特蘭·羅素
空虛之感是因為天然的需要太容易滿足而產生的。人這個動物,正和別的動物一樣,宜于作相當的生存斗爭,萬一人類憑了大宗的財富,毫不費力地滿足了他所有的欲望時,幸福的要素會跟著努力一塊兒向他告別的。
19、《百年孤獨》
加西亞·馬爾克斯
預感總是倏然來臨,靈光一現,好像一種確鑿無疑的信念在瞬間萌生卻無從捕捉。有些時候來得如此自然,直到應驗之后才有所察覺。也有些時候非常明確卻沒有應驗。還有許多時候不過是普通的迷信而已。
20、 《一地雞毛》
劉震云
中國的事情很復雜,別看素不相識,別看不送禮,說不定事情倒能辦成;有時認識、有關系,倒容易關系復雜,相互嫉妒,事情倒不大好辦。
法國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在批判后消費主義時說道:“公民變成了消費者。”
而在功利主義泛濫的當下,大眾在攝取信息時也呈現出兩種極端,要么過于功利,“我要獲得什么”;要么泛娛樂化,即使知道是資本投喂,也樂意食之。閱讀本身的樂趣,成為復古情懷、舊日理想。但這并不代表大眾否認閱讀的價值和意義,只是時代異化了,卡夫卡小說《變形記》里的甲蟲成為現實。從大家仍然保留的閱讀心愿中,就能看到其中不滅的火苗,那是對于探尋生命意義的感性求索和自發動力。
最后,祝大家能在這次挑戰中酣暢地閱讀,投入地愛恨。總之,書里書外都要感受所感受,生活得盡興。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