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最重要的能力(附“21種底層思維+概率”書單)
作者:老喻在加,來源:孤獨大腦
1、讀書最重要的能力,不是讀書的能力,而是決定不讀某本書的能力。
2、書是一種飼料。豬吃什么長的都是豬肉,雞吃什么長的都是雞肉和蛋。
3、大多數人很難從一本書里得到新的東西,他們只是從中尋找新證據來鞏固自己的舊觀念。
4、書的世界,基本是人類世界的投射,二者各自的愚蠢與智慧比例極為接近。爛書作為好書的基數,守護了好書的隨機性。
5、許多書最大的價值就是書名和封面,并非是說書里沒東西,而是你如果只看看書名和封面,受傷害程度最低。
6、我看過一本銷量極高的“認知升級”的書,通篇基本是這樣的:第一章、如何把大象關進冰箱?1、2、3;第二章、如何把長頸鹿關進冰箱?1、2、3……
7、為了寫自己的“算命”書,我去看了某暢銷書,發現作者在寫到概率的章節,竟混淆了基本的概念……這時,我突然感覺自己很愚蠢--因為看這本書是為了學習其為何暢銷,而非去糾結哪兒都有的基本常識。于是我切換了閱讀視角,越看越有趣~
8、出書是門檻最低的事情之一,水平越低門檻越低。不過說起來,每個人本身就是一本書,來到這個世上就是你這本書的出版。
9、智慧、趣味、誠意,很難在同一本書里出現。當然,趣味和誠意都是智慧的一部分。
10、我向因為印刷我的書而被砍伐的樹木道歉。
讀書的目的不是“認知集郵”,而是“切割鉆石”。
一、Why
你為什么讀書?
原因無非是:
“顏如玉”。看著心情爽;
“黃金屋”。有助于發財。
但是現在“為爽而看”的功能,應該轉移到網絡,用手機看更爽,而且免費。
所以目標應該聚焦在“發財”,能夠兼顧“心情爽”最好。
又因為:
1、很多“有用”的書,其實只是利用“讓你心情爽”,制造“能發財”的幻覺;
2、很多“無用”的書,反而更能切入一個人的底層思維能力;
3、再“有用”、再有趣的書,假如只能讓你在飯桌上吹吹牛,又關你P事呢?
所以,容我先畫出本文書單的篩選原理圖。
如上圖,既然時間有限,而書很多,我們干脆就聚焦于黃金交叉區域的圖書:
規則一、有用。只有與你關注、在意的疑惑和求知欲有關,你才會真正去讀;
規則二、無用。作者寫書時求真,探索該領域最底層的原理,追溯到知識的源頭;
規則三、私人。與你的工作、生活、內心直接相關,而非關你P事的獵奇與消磨。
同時滿足以上三個規則,才列入我們的閱讀清單。
二、How
你怎么樣讀書?
首先,我贊成用“切割”的方式。而非“收集郵票”。
證偽比證實更具現實意義。例如你沒法“證實”這個世界上沒有會飛的豬,但你可以“證偽”這個命題,只要你找到一頭會飛的豬。“有用”的書,價值在于讓你不要做什么事。
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擴大你的認知半徑”,讀書的結果是為了“縮小你的行動半徑”。
你想發財,首先是讓自己別當韭菜;
你想幸福,首先是讓自己遠離那些讓你不幸的事情。
芒格鼓勵人們掌握多種思維模型,很多人認為就像收集龍珠,只要達到一定數量就可以很厲害了。這是巨大的誤讀。
多元思維模型不是用來搭建一個“厲害殺人武器集合”的,而是用來切割鉆石。這個鉆石就是你的大腦。陶冶性情的閱讀,如果不能切割你的靈魂,也是浪費時間。
其次,跨學科的目的是為了形成底層的連接。就像神經元之間的連接一樣。
但是做到這一點非常難。學科之間的智慧很難轉移。表面上的跨界,只是讓你到哪兒都能發表一下評論而已。只有當你在某個領域鉆研到一定深度,這時候通過跨學科閱讀,會有意外的突破,甚至形成“通感”。我在“大腦碎片”里寫過,不同行業類似深度的人,可能比同行更有共同語言,就是這個意思。
另外,豬吃什么,最后長的都是豬肉。意思是說,一個搞金融的人,研究算法,會提升他金融科技或量化交易的認知水準,但極小概率會令他成為AI專家。
大多數人閱讀,連豬肉都長不了。
結論:只有你在某個專業點上達到一定深度時,跨界閱讀才有意義,方有收獲。
最后,可感知的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要做到這一點,你需要在行動中去觸摸你的閱讀。
三、What
你讀什么書?
下面的書單,是按照上述原則,依據我“自以為是”的21種底層思維,列出了21本供參考讀物。大部分不算新,也不性感,但都符合書作為你我朋友的特點:智慧,真誠,偶爾會自嘲。
1、概率推理:《簡單統計學》
概率思維,幾乎是不確定世界最重要的思維能力之一。一方面,你只用懂加減乘除,再掌握三五個公式,就夠用了;
另一方面,懂概率,和擁有概率思維,又完全是兩回事。我遇到過自稱數學很好的人,對概率的無知令人意外。
我沒找到一本完整而系統的入門書。這本書也許能推開概率和統計學的興趣之門。
2、決策科學:《不確定世界的理性選擇》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魯賓說,成熟的決定建立在:
確認相關變量;
把其中每一種變量與概率聯系起來。
這是一個分析過程,但也涉及主觀判斷。而最終的決定既反映了決策過程中涉及的所有因素,也反映了本能、經驗和“感覺”。
決策類的書非常多,但歸根結底,決策還是一門手藝活。
3、科學推理:《費曼講物理.入門》
假如你不去認真地思考一下物理,你就根本無法理解什么叫“第一性原理”。
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思維,在我們的血液里是稀缺的。硅谷的勝利,本質上“計算機+科學精神”的勝利。你將發現,越來越多的富豪,是“既懂科學、又懂商業”的人。
商業的底層,也是科學。
4、邏輯思維:《邏輯的力量》
多學點兒邏輯,可以少危害社會。但我對此并不樂觀。
5、經濟思維:《魔鬼經濟學》
用魔鬼體來揭示經濟學在真實世界的運行邏輯,很好玩兒,但也容易掉進一個坑:作者對真相的洞察,會不會只是根據“相關性”而作出的事后“因果解釋”?但是,能在其中了解一些經濟思維,也就夠了。
6、認知科學:《思維的發現》
阿莫斯是位數學家,卡尼曼是心理學家。性格迥異的他們走在一起,開啟了人類對于決策與判斷的科學認知,并在經濟學、醫學、法學等眾多領域引發了變革風暴。作為行為經濟學的開山鼻祖,丹尼爾?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的影響延續至今。
直到今日,成千上萬的暢銷書,不過是對他們思想的二次販賣。
加上作者,三人都是猶太人。我對書中提及猶太學者在國家有難時二話不說,直接在歐洲機場(準備飛往美國做學術交流)飛回以色列奔赴前線的情景極為難忘。
7、商業思維:《滾雪球》
巴菲特做投資的那部分,其實是很難學會的。所以把《滾雪球》當作商業讀物更好。價值投資的本質,就是回歸商業的本質。股神其實是通過資產配置來經營企業的商業奇才。巴菲特投資的一生,并非是金融的、數字的一生,而是在商業戰場上拼搏的一生。
8、管理思維:《基業長青》
這本書經常被統計學家們嘲笑,認為作者的研究方法完全是錯的,屬于搜集“幸存者偏差”。但這本書的結論卻值得一看。也許正好撞上了管理的靈魂。
追尋意義,是一切人類社會力量的源泉。商業也不例外。
9、市場思維:《定位》
很老、很薄、看起來很輕松的一本書。堪稱市場思維中的一把奧卡姆剃刀。
10、創業思維:《精益創業》
互聯網時代的創業圣經。本質上是科學思維在商業上的運用。
11、投資思維:《博格長贏投資之道》
博格勸告短線投資者:“所有嘗試捕捉短線交易的投機者,都在玩一場輸家游戲”。他稱,沒有一個人能知道明天會發生什么,所以“我永遠不會做10年以下的投資,除非那項目能證明10年后有可觀回報,我才會參與。”
巴菲特多次推薦了博格的書與他的投資理念。博格一生致力于做一件事,并且在商業中踐行服務社會,令人難忘。
12、個人成長:《終生成長》
本書有一個簡單得驚人的結論,連雞湯型公眾號都會嫌棄口味太淡。但是好的方法總是簡單的,而且看起來是可以習得的。
13、獨立思考:《反脆弱》
塔勒布創造了一種自由奔放的吹牛體,充滿智慧,十分欠扁。他將自己置于當代隱士的位置,又能自由出世入世。學習書中的那種自言自語,懷疑一切,算是訓練“獨立思考能力”的一種另類方式。
14、數學思維:《魔鬼數學》
數學是科學之王。如今世界的權力,早已隨著互聯網和AI的崛起,漸漸轉移至數字世界。
羅素說:學習數學的精髓時不能只抱著應付差事的心理,而應該把這些知識融入日常思維,并通過各種激勵手段使它們反復出現在你的腦海里。
作者的最后總結:數學給我們的教訓非常簡單,與數字無關。
數學告訴我們:世界是有結構的;我們可以期待去了解它的部分結構,但不可能像我們想象的那樣一蹴而就;在披上形式主義的外衣之后,我們的直覺將會變得更加強大。數學上的確定性,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信念并不是一回事,后者的確定程度不及前者,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兩者之間的區別。
15、計算機與信息:《信息簡史》
“萬物源自比特。”果真如此?
16、金融思維:《偉大的博弈》
“世界上不會有任何其他地方的歷史會像華爾街歷史一樣,如此頻繁和千篇一律地不斷重復自己。當你看到現實生活中上演的資本市場的起起落落時,最讓你震驚的是,無論是市場投機還是市場投機者本身,千百年來都幾乎沒有絲毫改變。這個資本的游戲亙古未變,同樣亙古未變的還有人性。”
17、演化論:《自私的基因》
在我們的知識體系里,達爾文可能被低估了。
演化論雖然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但看起來總是有點兒怪怪的:假如某動物的夜視特別厲害且有用,是因為天擇的結果;而某動物的大尾巴特別沒用,是因為性選擇的結果......
人工智能的有些算法,像是加速器里的人工演化。道金斯是一位科學斗士,他在該書30周年版簡介里,自信地宣稱幾乎沒有任何東西需要修改。將基因擬人化,和他的學究氣似乎有點兒沖突。整本書讀起來波瀾壯闊,多少也傳承了達爾文的紳士范兒,以及對未知世界的執著探索。
18、人際思維:《影響力》
一本因為名字而容易被忽略的書。
“心理學家羅伯特·B·西奧迪尼博士為我們解釋了為什么有些人極具說服力,而我們總是容易上當受騙。隱藏在沖動地順從他人行為背后的6大心理秘笈,正是這一切的根源。那些勸說高手們,總是熟練地運用它們,讓我們就范。”
19、家庭教育:《教出樂觀的孩子》
心理學家們有時會調侃自己在科學界的卑微:你干點兒啥不好呢?作者馬丁?塞利格曼被譽為積極心理學之父,他堅信大腦免疫,和小兒麻痹疫苗一樣,能夠幫助到很多人。我能夠在書中感受到他的理想和激情,以及他用科學方法來推進“不那么硬科學”的心理學的決心和行動。
這本書對于孩子,對于家長,都非常有幫助。其中結構化的分析令人信服,也給出了日常可行的操作方案。
20、想象力:《辛波斯卡詩選三部曲》
她的詩精確得令人汗毛豎立,用最簡單的字眼,最平凡的場景。
諾貝爾獎給她的頌詞:“通過精確地嘲諷將生物法則和歷史活動展示在人類現實的片段中。她的作品對世界既全力投入,又保持適當距離,清楚地印證了她的基本理念:看似單純的問題,其實最富有意義。由這樣的觀點出發,她的詩意往往展現出一種特色——形式上力求琢磨挑剔,視野上卻又變化多端,開闊無垠。”
21、寫作:《圍城》
我的閱讀極為個人化。我不會因為重要性、地位、偉大等字眼去讀一本書,尤其是小說。讀小說就像和作者在小酒館里喝酒,他必須是聰明而俏皮的。或者是如茨威格、普魯斯特、馬爾克斯般撲面而來,排山倒海,奔流不息。
《圍城》是一本很輕的書。我尤其鐘愛作者炫技般的各種明喻暗喻,既如頑童般放肆,又像俯瞰人世的造物主般悲憫。這種能力當今早已絕跡。
前陣子再看該書,令我感慨的反而是書中的“體面”。兵荒馬亂,逃難途中,哪里來的體面呢?不知是作者敘述的緣故,又或是文學的幻境,那個年代人和人之間,不管是情敵,愛侶,政敵,武夫,掮客,小販,之間多少有著一點點體面。
難道撕逼這種事是隨著人類的發展而發展的?
又或者,彼時也撕得厲害,只是消解于作者那消解一切的文字中罷了。
22、關于概率的書單
盡管概率成為這個不確定世界最重要的底層思維方法,但是這方面的圖書很少,尤其是能夠把嚴謹的概率計算與世俗智慧關聯在一起的圖書更是鳳毛麟角。
簡單說,這方面的書大概有:
(1)基本的概率通識。
《醉漢的腳步》(新版有我寫的序),《幾率》,《機會的數學原理》,《統計學的世界》等等;
(2)如何用概率理解和應對現實世界的不確定性。
《隨機漫步的傻瓜》(如作者所言,他的后幾本都是對這本書的重復),索羅斯的書,波普爾的書,關于休謨的書,還有《對賭》;
(3)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的線索。
卡尼曼和塞勒的書。不過,類似于《思考快與慢》,大部分人是白看了--假如你不懂其中那些關于概率計算以及效用函數的曲線;
(4)量化交易以及投資的線索。
關于索普和文藝復興的西蒙斯的書,《戰勝一切市場的人》,《征服市場的人》。《資本的秩序》也不錯。
(5)人工智能的線索。
《深度學習》,《人工智能的未來》,《終極算法》等等。
當然,還有我的《人生算法》,以及明年我會出的一本關于概率與運氣的書。想簡單了解概率,可能公眾號“孤獨大腦”是個好去處。
祝你此生出版順利。
作者公眾號:孤獨大腦(ID:lonelybrain)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