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第二季的“滑鐵盧”后,Netflix于2022年“520”一次性高調放出《愛死機3》全集,一夜之間刷爆全網,以“力挽狂瀾”之勢重振口碑,驚艷一眾“愛死機摩人”。
僅一周,豆瓣超過15萬人為《愛死機3》打出8.6高分,該劇也榮登豆瓣“一周全球口碑劇集榜”第二名,#愛,死亡與機器#詞條也連續霸榜豆瓣各大話題小組TOP3,微博#愛死機#話題閱讀量更超160萬。
國外,《愛死機3》IMDB評分8.4(第一季9.2),爛番茄爆米花指數驚喜重回92%,比肩第一季。
各大社交平臺上,圍繞#哪一集可以稱為“神作”#的討論仍在繼續,尤以第二集《差勁旅行》、第三集《機器的脈動》、第六集《蟲群》和第九集《吉巴羅》熱度最高,而關于#第三季是否封神#的話題也在“愛死機摩人”的爭議聲中呈現兩極分化的態勢。
網友評論區熱議
(豆瓣和微博上關于這季的討論兩極分化)
當然,除了放飛腦洞的,還有不忘在“520”安利口語學習素材的好同學(實在是感人JPG):
那么,《愛死機3》到底如何?倆小時刷完該季的本“愛死機摩人”就來給大家扒一扒,看看《愛死機3》到底憑啥引爆全網?
偷偷劇透:文末另有精彩佳(si)作(huo)推薦,一鍵下滑,可沖!!!
一、
#續集比不過第一季系列#
《愛死機3》VS 薛定諤的貓
《愛死機》第一季于2019年橫空出世,一舉創下豆瓣9.2的高分歷史。18個故事涵蓋科幻、奇幻、恐怖和喜劇多種類型,涉及物種進化、女性主義、詩意哲學、未來科技、人類與機器、戰爭與文明等宏大話題,加上傳統2D和3DCGI技術予以人物形象和場景塑造的超強視覺沖擊,讓觀眾在大呼“過癮”的同時,也打開了成人動畫創作邊界的無限可能。
但是,“開局即巔峰”無疑會拉高觀眾的心理預期,而《愛死機》第二季內容上的大失水準又將觀眾的心理期待打回原始狀態,這就在客觀上為《愛死機3》空出了一個可進可退的發揮空間。因此,《愛死機3》的爆火有一半可歸功于“市場機緣在前鋪路,創作內容在后助攻”。
(一)、體量有壁,以“質”取勝
《愛死機》第一季總共有18集,第二季和第三季各有9集。據透露,第三季的劇集實際是第二季的下半場,因為制作時間緊張,不得不拆成兩半分開上映。體量的減少意味著劇集的題材、話題展示受到限制,內容輻射面不對等,導致觀眾刷完仍覺得“差點意思”。
(《愛死機》三部曲在人人視頻的評分》
盡管《愛死機3》已經在內容深度和話題選擇上給足了驚喜,但集數的限制讓該季無法以“量”延展更廣闊的內容。不過好在本季內容以“質”取勝,并以續集形式與第一季展開夢幻聯動,直接喚醒“愛死機摩人”的情懷DNA,總體輸出回歸基準線。
1、硬核小說保質量,人氣單集溯情懷
《愛死機》的科幻元素主要源自于兩大方面:一是直接由科幻小說家擔任編劇,二是劇本直接改編自文學或科幻小說。第三季的腳本創作就深深延續了這兩大特質:飽受贊譽的第三集《機器的脈動》來自邁克爾·斯萬維克于1999年獲雨果獎的最佳短篇小說《機器的脈搏》(第一季的《冰河世紀》原著也出自他)。“肉體消亡,思想永生,數字大腦將一切生命信息永久儲存,‘愛死機’以動畫故事的形式展現了人類的科技狂想”,齊魯晚報如此評價這一單集。
(故事講述了宇航員瑪莎在木衛一上遭遇災害,失去同伴,在試圖走回軌道求生的過程中感受到“天外之聲”的經歷)
第六集《蟲群》則改編自美國知名科幻作家布魯斯·斯特林(Bruce Sterling)的短篇小說,該小說曾提名1983年雨果獎和星云獎最佳短中篇,這一集是他的小說作品第一次影視化呈現。再補充一個冷知識:“賽博朋克”這一科幻類型就是由作者布魯斯·斯特林定義(咱就是服得五體投地)。
(小說從基因和科技擴張的角度批判了人類的傲慢與狂妄的征服欲)
本季的另一個驚喜是夢幻聯動第一季的人氣單集《三個機器人》推出了續集《三個機器人:退場策略》,且該續集被放在開篇,細細一品還是那個熟悉的騷氣AI三口相聲,還是倔強的黑色幽默。Netflix的這把“小心機”,“愛死機摩人”的情懷DNA能不動算我輸!
(該集編劇是美國著名科幻小說家John Scalzi,其作品以幽默著稱,代表作有《垂暮之戰》)
不得不承認,小說家和小說腳本保證了《愛死機3》在故事完整度和價值深度上的硬核輸出,成為第三季除畫面視覺之外,口碑一夜翻盤的關鍵因素。該季談“封神”姑且夸張,但著實在內容上狠狠撫慰了“愛死機摩人”的敏感神經。
2、三“神”鍍金,再創經典
如果說,高質量科幻內容的集中輸出讓《愛死機》系列擁有了內容創作上的不可替代性,那提姆·米勒和大衛·芬奇,以及第一季《證人》導演Alberto Mielgo三位大神在本季的強強聯手,則貢獻了該季最大流量和精彩看點,將口碑推至高潮。
看點一:大衛·芬奇的動畫處女作
身兼導演、編劇的大衛·芬奇,還因視覺特效師的的身份被譽為“CG狂魔”,早在1980年代在工業光魔工作期間,他就參與了動作科幻電影《星球大戰6》的視效工作。
(大衛·芬奇)
在規規矩矩完成《愛死機》前兩季監制后,芬奇大神終于按捺不住在第三季出手了——本季第二集《差勁旅行》作為大衛·芬奇的動畫首秀,被認為是整季主流受眾中口碑最佳的作品,完整度和關注度當屬最高,時長在9部短片中屬最長(21min)。
(《差勁旅行》在IMDB上獲評分最高單集)
在電影感充沛的鏡頭語言中,你能分毫不差地從人物的微表情,眼角的細紋,甚至從戰戰兢兢到計上心頭的情緒變化里,感受到大衛·芬奇在CG畫面上對細節的苛刻追求,這就是為何芬奇的作品能與其他仿真人鏡頭拉開差距的重要原因。
(男主的狠心決絕微露,一槍兩命)
再加上本集的腳本由《七宗罪》編劇安德魯·凱文·沃克執筆撰寫,敘述人性陰暗與光明的劇情中充滿了驚險與反轉,再結合“CG狂魔”的精湛技術,食用果然效果絕佳。
看點二:《證人》導演強勢回歸
第一季強勢破圈的《證人》導演及編劇Alberto Mielgo,在本季帶著他的新作《吉巴羅》強勢回歸。可以說,沒有《證人》,《愛死機1》恐難爆火;沒有《吉巴羅》,《愛死機3》也恐難有“封神”之論。
(《證人》VS《吉巴羅》)
畢竟,“西班牙鬼才動畫大師”的名號不能白叫,《蜘蛛俠:平行宇宙》前藝術總監的身份不能白嫖,凡出自他手的作品,不拿獎是說不過去的。如今的Alberto Mielgo已將奧斯卡,艾美獎和安妮獎三大獎中的最佳動畫短片統統包攬,功力之深可見一斑。
(Alberto Mielgo)
“恃才傲物”、“視覺天才”是媒體用來形容他的最為高頻的詞匯,他在動作戲的設計、調度、呈現方面的水平堪比漫威大片——鏡頭數量多,角度多、運動鏡頭多、場景變換多,憑借抽幀帶來的銳化和停滯感、濃重色塊的運用、霓虹美學、大量運動分鏡,Alberto Mielgo的動畫風格整體更偏科技化和賽博化,血液中的拉美文化基因和“混跡”歐美的成長經歷,更為Alberto Mielgo的作品增添了極強的自由感、都市感和國際感。
(Alberto Mielgo作品一覽)
本季《吉巴羅》全片無一句臺詞,僅靠畫面的失焦與模糊,來回切換的靜謐與躁動,結合金幣灑落的聲響、女妖搖曳的身姿和復古膠片的質感,整一集都富有深邃的藝術覺知和歷史隱喻。
(西班牙以及拉美的藝術家特別善于將美與丑并列,或者將我們常規意識中丑陋的東西提煉出一種詭異的美感)
除此而外,《愛死機》另一位系列監制——提姆·米勒在本季的表現也相當出彩,由他執導并編劇的《蟲群》目前已成為討論度最高的短片之一。哦,對了,電影《死侍》就出自提姆之手,與此同時,他還是大名鼎鼎的Blur Studio創始人之一。2004年他與搭檔杰夫·福勒聯合制作的動畫短片《饑餓的地鼠》提名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就沖這三神”下凡“,《愛死機3》有什么理由不火?
3、華人動畫團隊驚艷首秀
除了劇本和導演的加持,《愛死機3》的幕后制作非常值得拿出來嘮一嘮。今年《愛死機3》的幕后主創跟前兩季別無二差,唯一不同的是,在Blur Studio、Blow Studio、Axis Studios這些知名“老伙伴”中,有一個中文名字尤為顯眼——天何言工作室。
第三季中大衛·芬奇的《差勁旅行》和提姆·米勒的《蟲群》皆由天何言工作室擔任視覺設計,這是中國前期創作團隊在世界級動畫項目中的概念設計首秀,前后共有十幾名國人設計師參與其中。
(《差勁旅行》的視效以對比強烈的色調烘托相互較勁的緊張氛圍)
(《蟲群》則是在極致的暗黑風格中透露生命的色彩)
天何言團隊還于劇集上線前一天在微博同步了這一好消息,華人團隊的喜悅和驕傲溢于言表。
除了天何言工作室,中國概念藝術家馬亮、Yun Ling也參與了第九集《吉巴羅》的制作。當下,華人動畫團隊和設計師正逐漸走向世界,《愛死機3》能火爆全網,他們功不可沒。
綜上來看,談論《愛死機3》是否真的“封神”已經不再重要。這個問題就像薛定諤的貓,除了作品本身的優秀配置外,“封神”的標準還受到觀眾審美、認知水平等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因此,與其去定義結果,不如玩味過程:以客觀公平的態度,從體量、題材、制作、話題深度和故事完整性上審視整體內容,過濾網絡輿論的捧殺,才能看見一部劇作贏得市場的真正原因。
二、
互聯網思維下
《愛死機》的爆紅為內容創作帶來了什么?
除了劇本、導演和制作上的硬實力,互聯網時代也為《愛死機》的爆紅建立了豐沃的土壤。一方面,短片5-20分鐘的時長滿足了觀眾碎片化的觀看習慣;另一方面,《愛死機》各個短片的主題互不關聯,內容獨立,用戶可不受內容斷層的干擾進行自主選擇,這一點與自媒體訂閱服務的天然屬性完全契合。
早已摸清互聯網玩法的Netflix清楚:互聯網背景下無論以何種形式爭奪用戶注意力,本質上都是內容的競爭。所以Netflix會不惜花重金買優秀劇本,與頂級導演、演員合作,就是為了用高質量內容達到創意和觀眾適口度的融合。
《愛死機》作為Netflix與日本團隊合作,實現全球化發展的現象級作品,又為內容創意輸出了哪些值得參考和借鑒的東西呢?
(一)、巧用“符號化”表達,捍衛創造力和想象力
眾所周知,Netflix對于內容限制少且非常尊重創作者。之前 Netflix 請到大衛·芬奇執導首個自制劇《紙牌屋》,就承諾給予大衛·芬奇最大的創作自由度,不做任何干涉,這一點在《愛死機》中也再次重現。
大衛·芬奇直接召集了才華橫溢且風格迥異的各類導演,讓他們盡情發揮,因此有了我們看到的極具個人風格,且形式千變萬化的單集。比如第一季中以小人物模型建造的《冰河世紀》,第三季的《亡靈之夜》,多樣化的呈現形式賦予了一個又一個動畫符號別具一格的深意,可以說,《愛死機》是將傳統2D和3DCGI技術結合人物內涵發揮出最大效果作品。
(第三季《亡靈之夜》)
除此而外,更為重要的是這部作品從名字開始就建立了獨有的“符號”體系。第一季的片頭就利用各種各樣的icon進行組合排列來暗示每一集的內容,如果不做注明,你完全猜不到這些符號到底指的是哪一集。
(《愛死機》的“符號王國”)
這種“符號化”的表達在動畫創作中實屬罕見,不僅因為這背后的聯想需要巨大的想象力進行推動,更重要的是《愛死機》以這樣的形式構建了一套獨有的語言傳播形態,激發網友玩起符號對應游戲的同時,通過視覺與語言的訓練,完成了一輪又一輪符號與意義的創新。
《愛死機》之所以能夠爆火,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其將專屬的符號表達體系與動畫創作高度結合,捍衛了人類創造力和想象力,堪稱傳播界和內容界的創意高潮。
(二)、不斷創新的敘事和美學,提供二次創作源泉
毫不夸張的說,每看一集《愛死機》,“愛死機摩人”對動畫敘事和美學的認知就能提高一個層次。如此多樣化的素材不知道為多少傳媒學子的論文提供了母題(開玩笑,不是)。
以第三季為例,《隧道墓穴》被認為是結構上最類似經典克蘇魯敘事的一集。克蘇魯神話體系的開創者、美國小說家H. P.洛夫克拉夫特說過:“人類最古老、最強烈的情緒是恐懼,而最古老、最強烈的恐懼,是對未知的恐懼?!?strong>劇中使用大量舊日的魔幻元素、哥特式風格、宗教反諷充當舞臺布景,將這種人類對未來的恐懼與想象融入了以神靈為載體的故事中。
(《隧道墓穴》劇照)
《機器的脈動》則站在了第三季美學鑒賞的頂端。在畫風上,這集致敬了法國的漫畫大師墨比斯,用簡潔流暢的線條勾勒出極具風格感的人物和場景,作為2D動畫作品,在愛死機這樣靠畫風辨別劇集的作品中獨樹一幟,設計精巧優美,讓人沉浸在近乎幻覺的視覺盛宴中。
(該集每一幀都可以當做美學范本)
而Alberto Mielgo的《吉巴羅》更是在光怪陸離的詭秘美感中塑造了一個猙獰又悲情的女妖形象。這是劇集在視角效果上的又一顛覆,不僅沒有被《證人》這一珠玉的光芒掩蓋,反而掀起了網友二次創作的高潮。
(網友對Alberto Mielgo作品的仿妝)
(《吉巴羅》女妖的各種手繪)
《愛死機》的敘事功力和美學世界令人贊嘆的不止創新,更難能可貴的是它可以被不斷挖掘進行創作的可持續性。
(三)、取材“無邊界” ,思考“開放式”
當然,《愛死機》的創意之所以受到追捧和青睞,很重要的一點是觀眾從其豐富多樣的題材與話題中也擴展了自己的知識邊界,娛樂學習兩不誤。
同樣以本季呼聲最大的《吉巴羅》為例,這個故事雖然以被殖民的拉丁美洲為背景,但其內核直到目前都沒有一個準確的解讀:有些人認為這是一個有關殖民掠奪的故事;有的人則認為故事探討的是愛情。對此,導演Alberto Mielgo發文表示:“我想做的更多是對于兩性關系(Toxic Relationship)的探討”。
這一點從其獲得第94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的《皆為愛》就可窺知一二?!督詾閻邸返挠⑽拿麨門he Windshield Wiper——字面意思是“雨刷器”,或許表達了作者對待愛情的態度:放下以往、不再對未來憂慮,而是活在每時每刻的當下。
(同樣探討愛情的《皆為愛》)
畢竟,兩性關系一直導演青睞的領域,但《愛死機》的奇妙之處在于,觀眾對于內容的吸收和理解已經遠遠超過了導演本身的初衷。這一點也同樣出現在第三集《機器的脈動》中。
該集因出現的大量詩意詩歌而被譽為第三季最具“神性與哲學”色彩的一集。從柯勒律治到華萊士·史蒂文斯,還有大量的華茲華斯,由藝術和哲理構成的臺詞給觀眾留下非常多解讀的空間:關于機器和人類意識共存的意義、相互理解的可能性、萬物運行的法則和超越生命界限之后的世界......
第一季中將東方聊齋元素與蒸汽朋克高度融合的《狩獵愉快》也是同樣,故事改編自美籍華人科幻作家劉宇昆的同名短篇小說,冷靜呈現了近代中國淪落和殖民者丑惡嘴臉的冰山一角,《愛死機》讓厚重綿長的中國歷史,古典深邃的東方文化和神秘的“東方科幻”通過這一集走向了更廣闊的世界。
由此可見,《愛死機》取材上的不設邊界,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心態,在不斷創造優質內容的同時,也為后續引發全網大量多維度、多層次解讀埋下了重要的伏筆。這一點,仍值得今天的很多創意借鑒和學習。
三、
除了《愛死機》,
還有哪些成人動畫佳作值得一看?
OK,關于《愛死機》咱夸也夸完了,聊也聊夠了,相信各位也乏了。除了《愛死機》,成人動畫還有哪些作品值得關注?接下來,就到了本“愛死機摩人”個人私貨放送的時間(不能嫌棄):
一、《抹去重來》
亞馬遜推出的8集原創動畫劇集《抹去重來》,由《馬男波杰克》團隊聯手打造,全季一經釋出立即好評如潮。豆瓣和IMDb 均達到了8.3,一向嚴苛的爛番茄新鮮度也達到了罕見的100%。
該劇自播出以來,引起國內外觀眾的強烈討論。2022年該劇釋出第二季,豆瓣評分飆到8.7。
該劇將鏡頭對準這一未知領域,主要講述了女孩艾爾瑪經歷一場車禍后發現自己擁有控制時間的能力,她更決定尋找出父親死亡的秘密。和手繪風格二維動畫以及CG風格三維動畫不同,《抹去重來》采用的是轉描技術,是一種動畫家用來逐幀的追蹤真實運動的動畫技術,視覺觀感逼真又復古。
二、《希爾達》
2018年,Netflix出品了一部奇幻冒險主題的動畫片《希爾達》,第一季13集。豆瓣評分9.5,爛番茄指數98%,2019年該片獲得第46屆美國動畫安妮獎(動畫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
該動畫改編自英國漫畫家盧克·皮爾森(Luke Pearson)的同名系列漫畫,講述勇敢的藍發女孩希爾達的冒險經歷。作者盧克·皮爾森獲得過英國漫畫獎和馬克思&莫里斯獎,該劇的另一大看點是主角“希爾達”的配音,是《權力的游戲》中冉冉升起的新星貝拉·拉姆齊。
盧克·皮爾森(Luke Pearson)
三、《我在伊朗長大》
《我在伊朗長大》改編自伊朗女插畫家Marjane Satrapi的同名漫畫,動畫以笑中有淚自傳式的形式講述了瑪嘉從小女孩到成年的故事,豆瓣評分8.7。
影片的亮點在于,漫畫作者用女人的機巧將政治歷史滲透進一個女人成長的故事中,保持著天真小女孩的氣質,純真視角。另外,漫畫風格又將傳統藝術和現代藝術融合起來,在黑白中表現出一個伊朗女性的叛逆和在自嘲中解放。
四、《春宵苦短,少女前進吧》
《春宵苦短,少女前進吧》豆瓣評分8.6,是2017年評分最高的動畫電影,同時獲得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動畫片的提名,并在2017年9月舉辦的渥太華國際動畫電影節中斬獲了長篇部門最高獎,這是日本作品以及日本人導演第一次取得長篇部門最高獎項。
影片改編自森見登美彥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單戀黑發少女的男大學生與那個少女之間發生的奇妙戀愛之旅。作者森見登美彥被譽為日本“最不正經的天才”,創作風格為魔幻現實主義,《春宵苦短,少女前進吧!》獲2007年度日本書店大獎第二名、山本周五郎獎。
五、《如此美好的一天》
《如此美好的一天》于2021年在美國上映,由唐·赫茲菲爾德執導。該片獲得90多個電影節獎項,被眾多媒體評為年度最佳動畫,爛番茄新鮮度100%,得到文藝界前所未有的贊譽。據報道,皮克斯導演Pete Docter創作《心靈奇旅》時受到了唐·赫茲菲爾德的影響。
這部62分鐘的長片由《一切安好》(Everything Will Be OK)《為你驕傲》(I Am So Proud of You)《如此美好的一天》(It's Such a Beautiful Day)三部短片合成,講述了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男子比爾痛苦的生活,以簡單的鉛筆動畫表現主角比爾與自身心理陰影的斗爭過程。
看似隨意和零碎的諷刺如頭腦風暴般將觀眾迅速帶入主角的不明疾病引發的隔離情緒。毫無情緒的旁白全程作為主角的內心獨白并將荒誕離奇正?;?,偶插的現實場景打斷角色回憶并給其短暫樂觀以沉重打擊。
全文完 ——
如果你也是“愛死機摩人”,歡迎來評論區嘮嘮你心里的《愛死機》干貨(以及推薦其它佳片給俺,謝謝)。
參考資料:
《愛死機》第三季:上帝已死,科幻何為
一口氣刷完9集愛死機,第三季重返神作水準
《愛死機》真正值得吹的不止是最后一集
這位全球矚目的視覺天才,你得知道
27項奧斯卡提名,自制劇全球刷屏,為何爆款都在Netflix?
《愛死機》第三季強勢回歸,國人團隊打造視覺盛宴
不糊弄觀眾,尊重觀眾的智商,愛死機第三季配得上一個“好”字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皆為愛》:對待愛情,要活在當下
愛,死亡和機器人第三季 百度百科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