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巖松在美國設計的最新建筑有“大裂縫”?居然也廣受好評!
首發:日本設計小站
驚艷!——網友
MAD又帶著自己的新作品,來驚艷我們了!
最近,MAD建筑事務所公布了正在建造中的新作“垂直峽谷”的設計。
算起來這個作品已經是MAD對外公布的第四個美國項目,也是第二個將建成的美國住宅。
拍拍手,馬巖松把“中國想象力”再次帶出了國門
一、MAD,再次創造了建筑與自然的新神話!
說起MAD在美國開展的幾個建筑,都有著一個共同點,就是把植物搬進了建筑之中。前幾年竣工的“比弗利山丘庭院”,MAD將18個公寓單元,此起彼伏生長于綠色平臺之上。
將洛杉磯標志性的山莊,在城市環境中復制,再在“山坡”上建立小村莊。
建筑的立面被蔥蔥綠植覆蓋,植物本身形成建筑立面獨一無二的肌理。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個暫定于好萊塢的日落大道的作品,一座22層的辦公樓,叫“The Star”,也是將植物完全融進了建筑之中。
建筑中的10層露臺,都種植上了茂密的軟草。
雖然現在還沒有竣工,但是看見設計概念圖,就已經讓大家開始期待起來了。
而我們回過頭,再來說說這次的“垂直峽谷”。這次的“垂直峽谷”不僅延續了之前的幾個作品的核心理念,還再一次的創造了建筑與自然的新神話!
“垂直峽谷”本身是一個占地2620平方米,共16層的建筑將提供187戶居住單元。
其中,它的“裂縫”是整個建筑最為重要的特點。
可以看到,“裂縫”之處是布滿耐旱景觀綠植的公共空間和居住單元陽臺。讓這個城市充滿有機自然和活力,也讓居民可以同時欣賞到原始自然和人工自然。
除此之外,更有趣的是,從建筑腰部的“峽谷”起始層開始,往上4層的立面處設計了登山徑般的步道。居民可以沿其上下通往樓內的公共設施,如健身房、公共會客室、室外花園等。
在城市的人工自然中攀爬,與在原始自然的登山巧妙地遙相呼應。
而再看向內部,好像城市中的人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了自然風光。
不得不說,面對這樣的設計方案,是誰都要驚呼一句真的是前無古人。
二、 建筑與自然的共存,可能是新的突破口
大家有沒有發現,最近幾年很多建筑師都開始投身于“建筑與自然的新關系”的課題之中,各種各樣的相關工程也開始建起。有的讓我們直呼腦洞大開,有的讓我們接連吐槽,但還有很多很多讓我們真的看到了建筑的更多可能性。
1、“上海1000棵樹”
前段時間,我們介紹過的“上海1000棵樹”,很多人都吐槽它說像墳頭。
但拋開這個設定,我們能看到的是一個優秀的建筑與自然相結合的案例。
比起將提供結構支撐的立柱隱藏起來,設計師讓柱子出現在建筑頂部,作為巨大的種植池。而每個種植池上方都種有幾棵樹木,整合成的花壇成為了平衡項目的自然元素。
在“1000棵樹”中我們能看到,設計師跳脫出“建筑僅僅是建筑”的局限,在建筑內用“立體綠化”消除了建筑與景觀的界限,與此同時也增加了城市景觀。
2、新加坡EDEN公寓樓
還有,新加坡EDEN公寓樓,設計師受到李光耀(新加坡國父)在50年前提出的“花園城市”的啟發。在樹木繁茂的熱帶環境中,打造了不同于玻璃和鋼鐵大廈的全新建筑類型。
居住者能夠在享受視野、光線和私密空間,同時與綠樹成蔭的城市街道建立緊密的連接。
建筑中通過一系列懸垂的“花槽”從18米高的壯觀大堂空間向上生長,形成寬敞且私密的戶外空間。
雙層高的陽臺種植著超過20種植物,不僅為每間公寓帶來了寧靜宜人的氛圍,還起到遮擋烈日的作用。這些植物將沿著建筑不斷攀升,使外墻的觀感變得更加柔和。
3、東京鶴岡住宅
還有位于東京的“鶴岡住宅”,是一座試圖同時容納人類和其他生命形式的建筑。通常情況下,住宅場地會在平面上劃分為“花園”和“房屋”兩個區域,這樣的設計方法致使建筑與自然環境只能形成一種“并置”的關系。
而“鶴岡住宅”的設計者試圖將花園和房屋疊加在一個橫斷面內,使所有的樓層都作為“地面層”而存在。
土壤被賦予了盡可能大的深度,從而讓每個層級的花園都變成一個能夠承載地被植物、灌木和小型樹木的“微型森林”。
通過共享的居住場所來建立一種全新的共生關系。
讓人與建筑與自然,在這個方案之中實現完美融合。
三、一個建筑與自然擁有全新平衡的世界
看向我們現在生活的城市,高聳的建筑,封閉的園區,大同小異的城市規劃,毫無生氣的公園......我們生活在其中,從一個空間到另一個空間,慢慢疏離了自然。我們便也開始更加向往野餐,露營,迫不及待的用空余時間感受藍天、白云、植物和新鮮空氣。
所以,建筑發展到這里,出現了必然會出現的問題。
建筑師“當代達芬奇”托馬斯曾說:“我們需要的不是與自然抗爭,而是保持平衡,并與自然重新建立聯系。”
脫離于當下的城市樣貌,一個建筑與自然擁有全新平衡的世界,可能是當下不錯的解決方案吧。
圖片素材:谷德設計網
部分圖片素材來源于網絡
作者公眾號:日本設計小站(ID:japandesign)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