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宇卓,編輯:楊佩汶,設計:王浩南
原標題:小紅書沒有“頂流”?
最近,運營社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提到某個在大眾視野里「出圈爆火」知名網紅博主,人們往往能聯想到ta們爆火背后的平臺。而這個博主,可稱該平臺“頂流”。
比如,提到@張同學,腦子里就會想到一個在抖音上爆火,僅僅兩個月漲720多萬粉絲的憨厚農村人形象。
@張同學登遼視春晚
再比如,提到@老師好我是何同學,大家都會想到B站上這個制作過5G視頻、曾與庫克對話,憑一期推廣視頻拉高廣告主股價的小伙子。一時間何同學成為B站“破圈頂流”。
提到@辛巴,大家也會第一時間想到其帶貨的快手平臺。因為辛巴曾在直播中情緒失控,一度叫板快手官方,成為大眾茶余飯后的談資。
可是,提到小紅書,似乎沒有所謂的“頂流”博主一說。如果用戶不使用小紅書,大概率不會想到代表小紅書的知名博主。例如,小紅書粉絲量比較多的網紅@易夢玲、@陶白白等等,可能在粉絲用戶中較為出名,但知名度有限,很難讓大眾第一時間和平臺產生聯想。
千瓜數據顯示,陶白白是星座博主TOP1
為什么大家想不到可以代表小紅書的博主?
各平臺網紅間的差異真的有這么大么?
難道小紅書真的沒有所謂的“頭部”網紅?
今天,帶著這三個疑問,運營社就帶著大家深挖一下這個現象背后的原因。
一、小紅書的“頭部網紅”并不頭部
小紅書,似乎沒有“本地”網紅。數據顯示,在小紅書上的頭部博主,不論是粉絲量,還是知名度,都追不上其他的平臺。
首先,從創作者的「粉絲增量」上來看,小紅書增量相對比較緩慢。小紅書2021年Q3的MAU已經達到2億,似乎有追上B站MAU2.67億的趨勢。
但是,MAU的接近,并不代表平臺內創作者粉絲的增數一致。
根據新榜發布的《2021年新媒體內容生態數據報告》,小紅書在整體漲粉最多的穿搭打扮類別中的TOP1只漲了74.8w粉,而快手、抖音和B站分別有2549.3w、3333.1w和873.1w的漲粉,相差了11-34倍。
其次,小紅書的頭部創作者,大多不是“土生土長”的小紅書博主。截止至2月10日,運營社觀察了小紅書粉絲數最多的博主TOP10,發現其中有1名官方賬號,7名明星和3位從其他平臺入駐的博主。
對比之下B站粉絲數量TOP10,就有4個百大UP主賬號,@羅翔說刑法和@老番茄等。
不難發現,在小紅書中,粉絲數量高的大部分是明星,或者是將小紅書作為“副陣地”的其他平臺頂流。而且,在商業化上,相比于其他平臺,小紅書的腰部、尾部博主更受廣告主青睞,頭部博主反而在其他平臺“更吃香”。根據新榜數據報告,全年小紅書有57.6%的尾部賬號被投放,是別家平臺的2倍以上。
二、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小紅書沒“頭部網紅”,背后其實和小紅書的UGC內容、流量機制和運營方向息息相關。
1、內容:筆記比博主本人更吸引用戶
與其他平臺不同的是,小紅書的貼子收藏數往往大于點贊數。在小紅書中,用戶的收藏互動行為占比相當大:
而且在抖音、B站、快手,都是以點贊為主要互動。(B站用戶更喜歡一鍵三連)
同時,小紅書的搜索功能提供了非常巨大的長尾流量。
在小紅書中,搜索占據的長尾流量非常夸張,根據即刻網友@Luuuuka的賬號數據,即使七天沒有發布筆記,仍有10000+的曝光,其中41%的流量來自搜索。
數據來源:即刻@Luuuuka
運營社認為,小紅書筆記的「有用性」已經被深深刻在用戶的心智中,所以,內容比博主更吸引小紅書的用戶。
在2013年小紅書剛誕生之際,其早期產品形態就是一份海外購物指南PDF,列舉了內地游客到新加坡、日本、美國等地后如何買,怎么買的各類攻略。據@礪石商業評論報道,這份PDF文檔在小紅書網站上線不到一個月,下載量就達到了50萬次。
因此,用戶也在使用小紅書的過程中慢慢養成了這樣的心智:來到小紅書,就是為了看對自己能有幫助的筆記。
作為對比,B站的用戶則更傾向通過「關注」UP主,再去選擇內容。因而,即使某個UP主長時間沒有沒更新,一旦更新后,再久遠的老粉絲也會被觸達。因此,B站會產生大量的屬于用戶和創作者之間的梗,例如“爺青回”、“失蹤人口回歸”、“有生之年”等。
2、流量機制:“平權”的社區,“漲粉”細水長流
小紅書的流量分發機制和快手類似——去中心化。和快手不同的是,小紅書去中心化更徹底一些,想實現真真切切的“平權”,也就是流量和用戶對內容的正負反饋有關。
為了貫徹去中心化,小紅書曾嘗試去除關注頁,被關注的博主只會在頁面上端橫條得到少量展示,失去了原本的單獨信息流。
左:取消關注頁 右:恢復關注頁
小紅書在賬號權重的設計上也充分考慮到了“平權”。
在 2016 年以前,小紅書的推薦機制是由編輯精選,在 2016 年開始改成千人千面,由機器平均分發,普通老百姓和明星、網紅之間權重相同。
創作者發布完小紅書筆記之后,內容會被系統打上一系列的標簽,然后系統就會把這些內容推薦給對這些標簽感興趣的用戶。這也導致,小紅書創作者的“入門門檻低”,粉絲少的創作者也可以“火”。
根據新榜發布的《2021 年新媒體內容生態數據報告》,小紅書頭部和尾部互動量相差是四家內容平臺中差距最小的。
比如,小紅書上經常會出現粉絲很少的“小透明”的一條筆記點贊量達到 5k 以上。
這種“極度平權”使普通人的內容被關注,從而降低了入門門檻,便有越來越多的普通人開始在小紅書生產 UGC 內容。
所以,在小紅書中,每一個人都是創作者,可以生產“有用”的內容;每一個人也都是觀眾,給予創作者反饋。正如產品經理@純銀 的說法:“小紅書是一萬個想被表揚的朋友圈。”
與之不同的就是微博。微博的「轉發」機制,其實就是通過用戶行為來影響平臺推送機制,博主受到“社交”行為的強曝光,造成“刷屏”的現象。
條條微博百萬轉發的易烊千璽
所以,在微博上,甚至可以看到上億粉絲量的明星。
3、運營方向:小紅書,不需要破圈
小紅書一直想要建造一個線上「城邦」,做真正的有人情味“城市”,而不是基于興趣打造“圈子”。小紅書 COO @柯南 和學者@劉擎 的訪談視頻中,@柯南 說到:“我們對于社區的理解,是如何去理解線下的人,并也一直將小紅書的用戶,當做居民去看待。”
而且,小紅書官方也并沒有有意地扶持或者借博主「流量熱度」去推爆某些 KOL。像 B站,不僅會在公眾號上推各類 UP主,也會特意推出各區的代表,例如科技區的@老師好我是何同學、知識區的@無窮小亮。
截圖來源:嗶哩嗶哩公眾號
小紅書的公眾號則會更多某種現象進行推送,而不是針對某一個博主。
去年,小紅書上比較出圈的案例就是「露營」。
從 2021 年初開始,小紅書社區「露營」相關筆記日發布量和日搜索量呈直線上升趨勢。十一假期期間,小紅書露營筆記發布量較去年同步提升 1116% 目前小紅書上分享露營生活相關筆記有 81W+ 篇。
雖然小紅書也有借@張震岳 的名人效應助推「露營」,但不難發現,整體的運營思路,更像是借 KOL 來為小紅書的「內容生態」助力。 而 B站想打造出一個個“興趣圈子”,引導用戶聚焦某一個分區:在用戶看完一個視頻后,會智能推薦同作者 or 同分區的內容。
至于為什么兩個平臺會有此差異,運營社猜測,小紅書更強調用戶的個性化 —— 多元生活,所以也更喜歡提出一個話題,讓創作者們去進行差異化創作。
除此之外,小紅書的“破圈之愿”,好似并不那么“顯山露水”。事實上,無論是虎撲、知乎、還是 B站,都是通過前期垂直內容完成積累之后,開始頻頻地積極破圈,以便增加體量。舉例來說, 以二次元社區起家的 B站,去通過五四青年宣傳片《后浪》破圈,更是在當天市值增長 34 億。
而小紅書的“破圈”,更像是“暗戳戳”地破圈,并不追求短期內的大體量用戶增長。 小紅書在意的增長,可能更多是品類上的增長,在除了“美妝”、“服裝”之外的品類上獲取突破,擴展更多人群,比如突破“女性才用小紅書”的刻板印象。
畢竟,只要小紅書的實用性沒變,它在互聯網產品的位置就不會變。
三、結語
劉擎教授在與小紅書對話時也說道:“一個好的社區,不是追求功能性,而是讓用戶呆的下去。”小紅書需要的是源源不斷,有優秀內容生產能力的創作者,讓社區持續穩定地發展下去。
事實上,如果一個社區過于“平權”,促使大量的創作者出現,也有可能會造成社區中會出現大量低質量的 UGC 內容。同時,創作者的增多,也給小紅書帶來了擁有“頂流”的可能性。 但是,小紅書該如何掌握「增長」和「內容」之間的平衡,就需要時間來慢慢驗證了。
參考資料:
《小紅書熱門機制 |流量推薦規則》,@小潔兒
《小紅書是人的集合,不是內容的集合》,@潘亂
《小紅書的變與不變:“破圈”還是“沒有圈”? 》,@洪若琳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