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雇主品牌?用4個問題系統拆解
原標題:深度 | 廣告圈的朋友問我:什么是雇主品牌
上次有廣告圈的朋友問我,好像越來越多甲方在做“雇主品牌”,會陸陸續續找agency做,并且也在數英看到不少校招廣告。所以“雇主品牌”到底是個什么東西?
因為在這個領域創業了5年,我們GoBrand團隊主要扎根在雇主品牌領域,所以今天就撿其中幾個問題展開談。
本篇文章約4000字,主要是對以下4個問題的思考:
1、喊了這么多年的雇主品牌,究竟是什么?
2、雇主品牌和消費品牌,有哪些相同與不同的地方?
3、雇主品牌傳播應該怎么做?
4、國內目前的雇主品牌建設現狀,推行的困難點和改變方式?
1、 喊了這么多年的雇主品牌,究竟是什么?
雇主品牌,這個概念聽起來很高大上,其實說白了,就是怎么吸引和留住人才。
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初,從海外傳入中國后,受到HR行業追捧,近五年來更加受到關注。為啥呢?
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國的企業已經過了粗獷的高速發展期,市場紅利逐漸消失,競爭加劇,二是出生人口在不斷減少,勞動力供不應求。
因此,企業面臨著人才激烈競爭的局面。身處其中,過去五年,總有客戶不斷和我們訴苦。而中國作為全球第二經濟體量的國家,在未來也將邁入一個全新的階段——10年前,風靡世界的是可口可樂、耐克、蘋果、麥當勞、歐萊雅等歐美品牌,往后10年,風靡世界的也許將會是今天這一批正在逐步成長壯大的國貨品牌,他們將伴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成為國內消費的主流,并進入全球市場。
所以,一方面是企業增多、市場增大、競爭加劇,另一方面是人才供應量逐年減少。
這個過程中,大大小小的企業們如何更立體地表達自己,強化自己的人才競爭力,成為令大家頭禿的難題。而“雇主品牌”,就是行業想到的“解決方案”。
但是,在我看來,雇主品牌是一個綜合因素所導致的結果,是由內而外的改變,很難一時間“扭轉”過來。一個60分的企業,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做出90分的雇主品牌;但一個90分的企業,卻可能做出60分的雇主品牌。
而這個“綜合因素所導致的結果”,在企業內部體現為“體驗”,在外部體現為“口碑”。
在今天這個越來越公開透明的社會環境里,內部雇主體驗差,外部口碑一定差,只想改變外部口碑,是治標不治本;當內部雇主體驗好,外部口碑一定不會差到哪里,即使有不好的地方,也可以通過對外溝通和傳播來解決。
阿里的“807事件”,就是雇主品牌內部體驗的外化。在今天如此透明的時代,企業的雇主品牌已經不再只是人才端口的事了,會直接影響公眾對你這家企業的看法。
2、雇主品牌和消費品牌,有哪些相同與不同的地方?
因為同樣都是做“品牌”,所以雇主品牌必然參考消費品牌的做法,整個行業都是如此。但是,沒有多少從業者真正明白這兩者的同與異。
相同的地方,主要有兩大方面:
1)都是去吸引和留住某個群體,只不過一個是人才,一個是消費者。
2)同樣都要基于“好產品”,產品是1,品牌營銷是0,再好的營銷也拯救不了爛產品。
不同的地方,主要也是兩大方面:
A)消費品牌的基礎是“產品”,但產品不好,改變相對容易;而雇主品牌就不一樣了。大層面上,公司的發展前景、制度、文化都不是短期內能改變的,小層面上,你在這家公司的體驗,則因部門而異、因團隊而異、因上司而異、因工作內容而異……遠遠不像一個產品那樣,可以很快迭代改變。
B)目標群體的決策成本不一樣,決策時所需的信息量不一樣。 像日常消費的產品,用戶決策成本低,買錯就買錯了,大不了下次不買,所以在這樣的領域,廣告傳播效果比較好,用戶購買決策時,不需要很大的信息量。
但擇業、婚戀、B端大型設備采購、買房等等,這種決策成本非常高。一個錯誤的擇業決策,你很可能就把職業前景給搭進去了,所以你的每個決策都會小心謹慎,掂量再三,到處打聽和搜索看看別人怎么說,所需要的信息量很大。
在這種情況下,“to B”銷售采購那種1V1、面對面的深入溝通了解,是最好的營銷方式,而如果希望通過規模化的廣告傳播來解決直接轉化的問題,希望以此吸引和留住人才,是不現實的,它通常不會直接導致人才的擇業決策。
但話說回來,雇主品牌的廣告傳播是不是就不做了呢?并不是,還得做。在下一個問題展開講講。
3、雇主品牌傳播應該怎么做?
雇主品牌的廣告傳播還得做,是因為它的作用,不在于后期的人才轉化,而在于前期你要清晰地告訴受眾“我是誰?我在做一件什么事?我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志同道合的你,要不要來跟我一起玩?”。回答這個問題,是雇主品牌的核心。其它的發發官微推文、打打崗位信息廣告,通常都只是做了一層薄薄的信息呈現而已,效果有限。
傳播的方式:
1)可以是事件營銷,傳遞“我是誰”的同時提升知名度。載體和形式不限定,什么都可以,關鍵在于事件是否抓眼球,是否能引起話題討論,甚至爭論。
2)另外的方式,也可以是通過品牌視頻、態度海報、深度采訪、公關活動、線下體驗等,塑造企業的雇主形象。 其中,我最推崇視頻形式的表達,因為雇主品牌的塑造,不是干巴巴的理由說服,得靠一個個故事來傳遞。雇主的體驗和口碑,蘊含在一個個故事里,比如這家企業的創業故事、員工成長的故事、產品創新突破的故事等等。而視頻,是故事的最佳載體。
那為什么說,這些做法,才是真正在做雇主品牌呢?我們需要回歸“品牌”的本質來看。
關于品牌和廣告的本質,我比較認同Havas集團CCO孫二黑的觀點——品牌的目的,是識別你的目標群體并“創造共識”。而所有廣告傳播的目的,是累積品牌的共識。有了這種共識后,強大的品牌最終會做到讓它的目標群體對它產生“偏心”。
再深入一層,做品牌共識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
是“立場”。
以前的品牌要“有觀點”,現在的品牌要“有立場”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我是廣告人,我說“廣告就是品牌里面最重要的一環,沒有廣告你做不出品牌”。這就是一種立場,它一定會引發爭議,一定會有一波人支持你,有另外一波人反對你。
如果今天的品牌沒有鮮明的立場,不會創造話題,大概率會被淹沒在無盡的聲浪中,因為你要競爭的,可不止是別的同行競品,還有每天不斷涌現的新聞。看看微博熱搜就好了,多少和品牌有關?很少。
所以,作為品牌,你要梳理你和你的目標群體的立場,你們究竟代表和捍衛什么理念或價值觀?然后,和你的目標群體站在一起,去行動和表達立場,同時要留出輿論空間,不要怕爭議,這樣才可能真正出圈,以小搏大。
這也是勝加CCO馬曉波的看法。近幾年勝加創造了《方太 | 油煙情書》《踢不爛 | 未完成》《踢不爛的你》《B站 | 后浪》《五四青年節 | 重逢》《寶潔 | 老簡歷》等等很多出圈的傳播案例,背后和馬曉波“打造立場”的方法論有關。
而回到雇主品牌本身,其實這個領域,更是表達立場的絕佳戰場。因為做得好的企業組織,天然有自己的理念和價值觀。
比如喬布斯時代的蘋果用“海盜”來形容自己,想擊碎老大哥IBM;比如馬斯克的“移民火星”本身也是一種有著鮮明立場的計劃;比如當年還沒長大的阿里和馬云,代表的是“普通人也能逆襲”的立場等等。你需要通過你的立場,表達“我是誰?我在做一件什么事?我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志同道合的你,要不要來跟我一起玩?”。
甚至說,用事件來表達立場,這個“事件”未必得是傳統的營銷手法。
比如前陣子BOSS直聘上了熱搜——取消大小周,且員工薪資中的“周末加班費”仍正常發出,薪資總額不變。這個事件不是傳統的營銷傳播,純粹就是一個制度改變,一次官宣,但它很好地表明了BOSS直聘的“立場”,是一次正面的雇主品牌營銷案例。
這就是回歸品牌本質來看“雇主品牌”的威力。而一些不懂行的HR,通常只想著在傳播上怎么玩出花樣,總是問“今年還有什么可以玩”,但其實并沒有觸及本質,就是為了做而做。玩得再好,也沒有給雇主品牌累積共識,這預算白花了。
到此,我們再把邏輯捋一遍:
1、品牌的本質,是通過創造共識,和你的目標群體站在一起,讓他們產生偏心。
2、品牌共識的最高境界,是立場。有立場才有話題,有立場才有“戰場”,才不會自己玩自己的。
3、立場,一定是帶著偏見的,要敢于留出討論乃至爭論的空間。
綜上三點,用我自己的一句話來總結就是: 沒有偏見,就沒有話題;沒有偏心,就沒有品牌。
當然,你的立場要正向,不要沒底線,比如你說殺人是好的,這就是人神共憤的立場了,必死無疑。
4、國內目前的雇主品牌建設現狀,推行的困難點和改變方式?
由于雇主品牌這件事往往是HR的招聘部門在做,導致兩個方面的推進困難:
1)招聘端的HR們難以說服公司高層關注和投入資源。內部從上至下的制度改造幾乎不可能,公司是什么樣就什么樣了,或者說,能改變的往往很少。
2)雇主品牌,其實不是招聘HR的真需求,他們真正的需求是“招人”,雇主品牌只是其中的手段而已。如果能解決招人,他們才不會花錢去做雇主品牌這個東西。所以,哪怕HR說我有一點預算來做雇主品牌,那也是為了馬上見效,為招人的KPI服務。我們前面講的雇主品牌兩大本質——對內的“體驗”和對外的“口碑”——都是長期的活兒,HR是真的沒時間、沒精力、也沒錢去管的。
如果你問我,這個難題有沒有什么解法?
有!——把雇主品牌這攤事,獨立出來,不再附屬于HR招聘部門,有獨立的專業團隊,有獨立的預算,有獨立的考核,并且這個團隊必須由公司高層帶隊,最好是懂品牌營銷的高層,以及由品牌部、文化部、人資部的成員共同組成。這是我目前認為值得嘗試的解法。
在這點上,寶潔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在雇主品牌內部體驗、外部口碑及雇主品牌的傳播上,都是值得行業學習的。
例如,寶潔最近一條名為《老簡歷》的招聘廣告短片被很多人轉發,在HR圈子和廣告圈子都備受關注、廣受好評。視頻里沒有什么故事,拍攝質感也一般,但創意切入點很棒,從人才培養的角度清晰展現了“寶潔是黃埔軍校般的存在”這個Key Message。順便還把“每一位新入職的寶潔人,都會在簡歷的背面寫下一段祝福的話”變成新的傳統。
這就是勝加CCO馬曉波說的“內容事件化,事件內容化”的公關思維。
而這種專業的公關思維的背后,是寶潔值得稱贊的雇主品牌組織架構。寶潔雇主品牌的最高負責人是許有杰,他同時也是寶潔大中華區的傳播與公關副總裁,他對外的Title是“寶潔大中華區傳播與公關暨招聘和雇主品牌副總裁”,雖然寫在名片上字多了點,但這對寶潔雇主品牌的塑造來講,才是一個健康的、持久的解法。所以,寶潔在雇主品牌上能做好,是有理由的。
洋洋灑灑寫了4000字,雇主品牌的話題就先到此吧。 在這個領域摸爬滾打多年,哪怕有一天我退出這個領域了,也希望自己能給它留下一點有價值的東西。這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初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7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