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怪氣,為什么成了當下最流行的社交用語傳染病?
作者:張晨陽,來源:塔門
幾十年前,魯迅專門寫過一篇文章《論「他媽的」》,把「他媽的」稱為中國的「國罵」。
「無論是誰,只要在中國過活,便總得常聽到他媽的或其相類的口頭禪。我想:這話的分布,大概就跟著中國人足跡之所至罷;使用的遍數,怕也未必比客氣的您好呀會更少。」
但如今,在互聯網中,面對不認同的立場、觀點、情緒,人們更習慣的不是集盡難聽之詞把對方罵得狗血淋頭,而是直接打出一個「 ?」或者「 。」;而曾被視為客氣禮貌的「您好呀」或許比國罵「他媽的」更像一種問候雙親的表達。
從豆瓣上的「說話就要陰陽怪氣」小組,到這兩年脫口秀中的諷刺段子,在社交網絡上,陰陽怪氣,堪稱當下最流行的社交用語傳染病。
什么是陰陽怪氣學?
如今,陰陽怪氣已經成為一種互聯網沖浪顯學。簡單來說,陰陽怪氣的核心是打壓與否定,形式是有話不直說、繞彎罵人。我們總結出以下幾種典型互聯網陰陽怪氣。
1. 通過重復、反問、下判斷輸出情緒
闡釋:句式簡單萬能,幾乎適用于任何場景。通過重復、反問、下判斷的形式輸出情緒。配上語氣、表情、肢體語言之后,攻擊值MAX。
舉例:就這?你在教我做事?他急了他急了他急了!不會吧不會吧,不會真的有人xxx吧?
楊蒙恩在《脫口秀大會4》里講過一個在飯局上與領導聊天的段子,無論對方說什么,都能套用以下回復模板,配合語氣和手勢使用最佳——
「您這事可真這個(豎大拇指)
這是怎么做到的呢?(疑惑臉)
要是我,我可不行。(擺手謙讓)」
2. 現如今,可愛也成為一種攻擊
闡釋:繼「猛男必看」后,又一種可愛風被挪用。欲抑先揚,常與「呢」「咯」「呀」等語氣助詞和快樂情緒的表情包搭配使用,先釋放善意信號,降低對方防備,然后制造反差,猛地一擊,絕地反殺。
舉例:
調皮可愛眨眼吐舌:給 爺 爬 !
眉頭一皺委屈巴巴:說你爹爹?
滿臉開心嘻嘻哈哈:給您上墳咯!
神情虔誠雙手合十:希望人有事!
3. 現在的互聯網,文學家的最大作用就是引用來損人——魯迅
闡釋:在陰陽怪氣這件事上,許多文學家的文字更為精妙,不帶一個臟字,針針見血。也被網友摘出來用于陰陽怪氣。
舉例:
木心:「有些人的臉,丑得像一樁冤案。」
胡蘭成:「你的臉好大,像平原緬邈,山河浩蕩。」
許知遠:「審美的狹隘,是一種智力的缺陷。」
錢鐘書:「你不討厭,可是全無用處。」
也有人巧妙化用,如,朱自清《背影》中的「橘子梗」:你站在此地不要動,我去給你買個橘子。這句話的潛臺詞是:「我是你爸爸」。
4. 如今,任何一個emoji細看都有陰陽怪氣的嫌疑
闡釋:在如今的互聯網中,就算沒有反差、沒有憤怒、沒有親人名字,一部分簡單的日常詞匯、標點符號或者表情,也被當成了陰陽怪氣的典型代表。
舉例:「哈」、「哈哈」、「哈哈哈」,所有 emoji 表情。
陰陽怪氣如何成為陰陽怪氣
陰陽怪氣的流行,和互聯網上的圈層文化的擴張有關。從飯圈的「控評、洗地、帶節奏」,到 00 后的「yyds、xswl」,到「就這、不會吧不會吧」這些小圈子里的黑話,因為好玩而出圈被模仿。由于用黑話能彰顯小眾圈子的獨特,維系內部認同感,獲得同伴共鳴。
然而,原本只在小圈子里彰顯審美趣味的黑話,一旦被大眾范圍模仿使用,那些詞句的內涵和趣味常常會迅速被抽干,變成一個「跳過交流、直達情緒」的道具。不論你說什么,都可以套用,「不會吧不會吧,他急了他急了」。所有人在用一致的詞表達復雜的情感。
這種拒絕交流,單方面做結語的方式,和扣帽子行為同出一轍。把表現得溫和就叫對方「圣母」,一提出反對就稱對方「噴子」,拋出一個詞句就仿佛給對方下了一道判書,自己就自然而然地「贏了」一般。
陰陽怪氣在某種程度上和諷刺類似,但大多數諷刺是針對某個具體問題,而陰陽怪氣的表達常常與問題的本質無關,它的作用不再停留在反駁、批判、輸出觀點,更多的是表達情緒、立場,以及攻擊對方。 發現沒,在如今的互聯網環境中,幾乎所有的常見詞匯、表情包乃至一句普通的話,都可能是在表達陰陽怪氣。
《紅樓夢》中一句再平常不過的臺詞:「妹妹幾歲了?可也上過學?現吃什么藥?」在今天被當做陰陽怪氣。
這種語言污染的現象還有很多,比如:搜「小奶狗」幾乎已經看不見狗子了;「哲學、菊花」已經不能作為純粹的哲學、菊花用了。「不會吧」如今也不只是一種驚訝的感嘆。用語的結論化,battle 化,簡單化,絕對化,比如綠茶、直男、微笑,快速把人群分類,快速貼標簽,快速占用原有的詞意。
如果有一天,在聊天界面,對方向你發來一個笑臉,你根本不知道他究竟是真的開心還是在對你冷嘲熱諷。睿智其實是弱智,贊同其實是反對,夸獎是嫉妒,笑嘻嘻則是MMP……
一旦接受這種設定,我們似乎就難以再直視字詞的表面含義,友善與惡毒的距離越來越接近,我們也越來越難以分清他人究竟是好心還是惡意。
所以,我們要怎么陰陽怪氣
馬伯庸在《寂靜之城》中構建過這樣一個想象:
在未來,人們失去了言論自由,很多「禁語」無法使用。但輿論并沒變好。民眾們樂此不疲,不斷發明新的詞匯陰陽怪氣。直到一位專家改變了策略——從限制人們不說什么,改為讓人們只說什么。
但即使是這樣,只要還有0和1,人們就能創造無數的詞匯。直到有一天,語言白名單上一個詞都沒有。人們失去了表達的意愿和能力,整個世界,變成了一片灰色。
關鍵在于,當我們表達的時候,要明白是不是在交流,一旦在交流,就要意識到對方作為人的存在,也就是說,在顧及對方,互相尋求理解、尊重的前提下交流。以下,有幾個小建議,或許,可以幫助你在陰陽怪氣殺敵一千的同時,避免自損八百。
1、分清事實和觀點,并在陰陽怪氣發表評論之前,思考一個問題:我是真的不認同他的觀點,還是不喜歡發表觀點的這個人。如果不喜歡這個人,取關遠離要比留一句攻擊性的話,要更能保護自己。
2、下意識陰陽怪氣說話是會傷害到人的。如果你已經習慣了陰陽怪氣式表達,在日常線上聊天中,最好先確認一下,你和對方的關系深淺,到底適不適合一上來就陰陽怪氣開玩笑。
3、語境是復雜的,語言的作用是交流,讓語言服務于人,該禁止的永遠不是某種語句,而是考慮語句使用的場景是不是恰當。有人把陰陽怪氣看作是一種抵抗與解構,有人則稱之為語言毒瘤、垃圾、污染,但放到具體的情境中,大多事情都難以用恒定的標準去定性。
無論如何,套用郭德綱的一句話就是:「那些不明白任何情況,就勸你一定要陰陽怪氣或千萬別陰陽怪氣的人,要離他遠一點,雷劈他的時候,會連累到你。」
作 者 | 張晨陽
編 輯 | 王朝靖
經授權轉載至數英,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作者公眾號:塔門(ID: DT-Tamen)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