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作品,死于互聯網道德學
作者:張晨陽、鐘宛彤、鄭曉慧,來源:塔門
如今的豆瓣評分,可以分成「作品評分」、「粉絲評分」,和「道德評分」。
近幾年,豆瓣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星運動」和「五星運動」交織的評分大戰。
大量用戶有針對性地給一部或多部書籍、影視劇、音樂等作品打「一星」或「五星」。打分的行為通常和作品內容本身關系不大,參與者甚至可能從沒有看過作品,打分是為了表達某種不滿、憤怒、抗議,或是對某個演員、導演的無條件支持。其中,也出現了大量為了「平衡」和「保護」,而去評與之相反的「五星」或「一星」。
最近小津安二郎《東京物語》《秋刀魚之味》,宮崎駿的《起風了》《紅豬》等也卷入了一星和五星運動。
事實上,文藝作品成為「立場陣地」由來已久。
《中國青年報》在 2018 年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 90% 的受訪者在刷劇追番時會關注作品傳達的價值觀,將近 80% 的受訪者表示拒絕觀看「不道德」的影視劇作品。
正如導演賈樟柯發現的:現今,對影視作品的態度中,禮教、道德主義正在抬頭。
在社交網絡搜索「毀三觀」三個字,幾乎任何類型的文藝作品都有中招。新的影視劇幾乎部部「三觀不正、販賣焦慮」;經典名著、童年神作被重新解讀成「細思極恐」「毀三觀」;即便是近期沒有活躍的作家、微博大V,也可能被突然扒出來一條多年前的言論,被指責「立場有問題」,而他們的作品也受到牽連。
給作品評分固然是每個用戶的權利,但當越來越多與作品本身無關的評價扎堆出現時,不僅意味著評分生態的參考性降低,也意味著被點評的文藝作品之死——文藝作品的價值與其內容、形式等無關,只和觀眾自身的「立場」有關。
通過觀察,我們總結出 4 種典型的「立場式評論」。
01
男德女德審查委員會:遍地渣男賤女
道德審核委員會的委員們熱衷用好壞、對錯等二元標準為文藝作品的男女主人設分類。一旦主角在一段關系中展現出復雜的人性,就會隨即被蓋上「差人品」印章,比如「渣男」、「舔狗」、「綠茶」、「白蓮」。
在這種審視下,幾乎所有文藝作品都可以總結為「渣男賤女」的故事:
《阿飛正傳》——賤男騙賤女約炮傳;
《花樣年華》——綠茶婊與矯情B;
《情深深雨蒙蒙》——渣男與綠茶婊;
《孤味》——白蓮花媽媽帶著傻白甜女兒回憶渣男;
豆瓣《花樣年華》評論
豆瓣《孤味》評論
可以說,大多作品都力圖展現世俗道德與人性欲望間的困境,但評論區活躍著的這批“道德污點檢查官”卻不允許這種困境發生,他們相信鑒「渣」、鑒「婊」、鑒「綠茶」是一部作品的必修課。
影人王家衛、作家金宇澄將小說《繁花》改編成影視劇,還未上線,就已經因為原著中有關于角色婚外情的描述,被打一星。
金宇澄在《十三邀》中談到自己的困惑不滿:現在的年輕讀者對「三觀不正」特別敏感,《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沃倫斯基,這么復雜的、人性化的角色,沒想到被「渣男」這么低能的詞涵蓋了。
02
教導主任附身:忽視角色處境,恨鐵不成道德模范
這種情況是,對孩子、窮人、女性等弱勢角色們所受的侮辱、壓迫、損害視而不見,單獨把他們對糟糕處境的反抗拎出來,用「自私」「不道德」「三觀不正」批評這種「越界」。
《橘子紅了》里,女主被迫嫁給年紀比自己大很多的「老爺」,成為二太太,結果愛上了老爺的弟弟。女主向男主表明心意的一幕,本是對倫理禁忌、封建禮教的沖擊,不過,結果彈幕里全是自上而下的道德審判:
「自私,太自私了」
「賤,給老爺戴了綠帽」
「愛情重要,親情就不重要了嗎?」
電視劇《橘子紅了》彈幕多部經典被重新審視,《雷雨》被視為亂倫巨作;《紅高粱》里,沒有一個角色是正經人。
知乎《紅高粱》評價只見其畸形的愛戀,不察其病變的環境;只罵其不道德之舉,不管壓迫其的那只手。
03
時空穿越運動員:用當代的道德武器,討伐過去價值觀
最常見的就是互聯網上的「考古」和「新解」,它們的標題通常都是《重看XXX,才發現XXX》《XXX騙了你XX年》,把現代價值觀代入過去的語境中,依據此來做價值審判。
經典文藝作品成了現代人輸出各自觀點的陣地?!都t樓夢》中,有人對賈寶玉喊話:「寶玉始終不明白,只有努力仕途經濟,他才有能力真正保護這些女孩子」;《梁山伯與祝英臺》中,有人反思:「有錢有權又癡情的馬文才,才是當代女孩的良配」。
在微博話題#假如林黛玉活在現代#下面,有人反感她整天哭哭啼啼,一點也不獨立。林黛玉以往的“病嬌”人物魅力,如今變成了跟讀者自己掛鉤的“獨立女性”式反思。
微博《林黛玉如果獨立的話,也許會長壽些,不至于委屈憂郁》
靠時間、條件、社會價值觀的差異,去討伐文藝作品中的角色,以此賺取優越感,怎么看都不合適。這就如同一個現在的獨立女性,對過去還在為果腹發愁的宮女發出質問:為什么不離開男人?
這些觀眾,強行要求所有影視劇符合時下流行的「政治正確」,很難不讓人懷疑,他們是不是希望影視行業推行一套統一的道德樣板戲。
04
飯圈壞習慣傳染者:抵制人,就是抵制作品
沾染這樣壞習慣的人推崇唯人品論、唯立場論:因為某位名人私德差勁,或與之立場不同,就把對他的差評覆蓋到各方面。
典型案例是 2019 年,肖戰“ao3 事件”引起觀眾反感,一夜之間,觀眾給他主演相關影視,包括《陳情令》《誅仙》《慶余年》以及當時即將上映的《余生請多指教》《斗羅大陸》《狼殿下》刷1星,甚至在與其同名的乒乓球教練的書籍短評區里,也充滿了1星點評。
時隔一年后,2021年1月《斗羅大陸》真人版上映,仍然有大量觀眾因為肖戰主演而打出1星。
書籍《助張繼科成就大滿貫》評論
另一個例子是,2021年2月,演員屈楚蕭在微博上被爆渣男、對女性實施家暴,而導演劉暢因為轉發屈楚蕭的澄清微博,被認為是立場不正確,導致其導演的作品《棋魂》被豆瓣網友組團打了1星;
《棋魂》評論
網友一邊吐槽飯圈文化,粉絲因為某位哥哥的顏值/才華忽略他的道德缺陷,一邊做著形式相反、本質相同的事情——因為道德缺陷抹黑全部。
你看,假設按照以上標準,經典如四大名著,也將難逃“被差評”的厄運。
《水滸傳》——充滿暴力,草菅人命;
《紅樓夢》——窮奢極欲,荒淫無恥;
《三國演義》——一群男人互相欺騙;
《西游記》——暗含官僚主義,有后門的妖精全都成了佛……
換言之,依照這個標準,作品能夠探討什么問題、傳達什么品味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是否符合「我的道德」、「我的立場」。「一星」本來就是用戶對作品、主創人員、出品方的一個懲罰手段,又因為常常和道德相關,就有了「主持公道」甚至實現「正義」的意味。這樣的評價標準并不跟隨作品,而是以評價者為中心,所做的一種自說自話式的自我投射。
在豆瓣內部,往往把用戶分為被書影音功能吸引的老派用戶,以及 2012 年后,奔著小組功能注冊的新用戶。前者的氣質偏「文藝」,后者在各組追看八卦娛樂新聞,被認為是道德觀更保守,也是更可能因為「立場」打分的較年輕一代。
依據北大創意產業研究中心新媒體研究室 2012 年的報告,當時豆瓣的用戶中學歷在本科以上的超過七成,這個數據在2018年騰訊指數的報告中降到大約一半,而大專和高中學歷的用戶占比也接近一半。
因為用戶越來越多,因此豆瓣依然還是國內最能反映大眾口味的電影評分系統。它試圖營造公正的氛圍,一人一票,并且根據豆瓣官方,「刷分基本無效」。
只不過,因為各式各樣的“立場不對”,評分被大幅降分的例子已經發生過不止一次。如果把任何可能引起批評的情節統統刪除,到最后,可能只有「父慈子孝,舉案齊眉,鄰里和睦,社會和諧,世界和平」型的文藝作品,才是最安全,最經得起檢驗的。
這樣一來,對欲望的尊重和探索消失了、對人性的挖掘和體諒不見了。它們的觀眾,盡管強調自我、道德,但卻不去剖析、發展它們,被訓練得更加自我滿足。也許會像賈樟柯擔心的,道德主義最終將毀滅藝術,他說:「對電影而言,惻隱之心非常重要,在理解人性困境方面,藝術是重要的出路?!埂杆囆g不是法律,而是抒發情感的通道?!?/strong>
作者 | 張晨陽、鐘宛彤、鄭曉慧
編輯 | 王朝靖
經授權轉載至數英,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作者公眾號:塔門(ID: DT-Tamen)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