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子有病的人才會上美團外賣買西裝”?
01
海瀾之家到底在想什么?
腦子有病的人才會上美團外賣買西裝。在海瀾之家宣布入駐美團的時候,我的一個同事在群里這樣評論。
他這么說想來也是有道理的,美團外賣給人的印象是“美團外賣送啥都快”,而海瀾之家主打“男人的衣柜”。一是“男人”和“快”聯系在一起總會給人一種不好的遐想;二是海瀾之家的商品,真的需要快嗎?這個需求似乎是個假命題,并沒有被戳痛點的感覺。
——但是如果你對海瀾之家足夠了解,就會知道這是海瀾之家品牌布局的一個階段,而且是一次偉大的嘗試,后面我會提到。
如果你是 90 后,你應該會記得那四個張牙舞爪的踢踏舞狂魔,那個時候海瀾之家打的廣告是建立品牌初期的洗腦術。
看到這張晃的眼瞎的圖,你的耳邊響起了那句話:一年逛兩次海瀾之家,每次都有新收獲,男人的衣柜。還好那個時候網絡不發達,不然葉茂中又要無辜被黑一次。
后來廣告詞漸漸改成“男人一年只要逛兩次海瀾之家。”這個時候海瀾之家已經在線下有很深的根基了,其品牌打造也一直花在門店的裝潢改造上,就連馬化騰都入股了 100 億。
到 00 后看到的海瀾之家,已經是林更新的帥你一臉了:
所以現在,海瀾之家與美團外賣的合作,也可以看作是海瀾之家品牌的再一次進階。
海瀾之家和美團外賣的跨界合作可謂前無古人,從實際意義上來看海瀾之家推進了電商新零售的模式,退換貨比以前快了、消費更日常化了。但是,我沒有收海瀾之家的錢,所以就事論事,我認為這個層面上的實際意義微乎其微。我想說的是,海瀾之家對自己品牌進行了一次再塑造——
海瀾之家:注重面料、質感,給男人一種穩重、踏實的體驗;美團外賣:追求效率和質量,連接商戶和顧客。當 online 和 offline 場景都可以被連接之后,這個品牌就變得親民起來。連接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為的是打造一個“隨時隨地”的品牌。
02
一次優秀的話題炒作
此次海瀾之家與美團外賣攜手,還推出了五支 TVC ,有趣又有反轉:
場景1:面試馬上就要開始,胸口的領帶卻忘帶了——
這個時候只能在美團外賣上點一條領帶了。
場景2:吃早飯把白襯衫吃上了番茄醬——
這個時候只能在美團外賣上點一件襯衫了。
場景3:騎自行車去見心愛的姑娘,沒想到褲襠開了——
這個時候只能在美團外賣上點一條褲子了。
這三個場景是一個類別的,都采用了交代場景——提出問題——解決方案的套路,是 TVC 里常用的模式。其中交代場景時的拍攝手法都一樣:鏡頭不斷推近,給到汗珠特寫,然后給觀眾以“人設崩塌”的心理暗示,在設計上保持統一的風格確實很能抓眼球,但實際上這些場景并不是真的巧奪天工,會讓人覺得場景過于特殊,不能打到用戶的日常生活中。
后兩個場景屬于腦洞大開,一個是說皮帶的用途:能夠給人減肥的動力,另一支是說衣服的作用:能把掛在懸崖邊的人拉上來。同樣的,只是設計抓眼球,內容上并沒有體現出海瀾之家入駐美團之后實際應用。
03
讓營銷先行
上一章的標題是“一次優秀的話題炒作”,是因為我覺得海瀾之家和美團壓根沒算深入合作,只是一次品牌策略,而這一章就想承接之前講的:這一次嘗試,到底偉大在哪?
說起營銷、廣告的價值,它就是提升產品的辨識度、傳播品牌的形象、提供可以討論的公關事件。但是有一種營銷,起著偉大的引領作用。
在馬斯克火起來之前,大家覺得發射火箭是國家的事,直到馬斯克在推特上直播放火箭造衛星,大家才知道原來 Brandmarketing 可以這么玩,營銷一下變得高大上起來;在杜蕾斯火起來之前,各家的設計也都做著各家的海報,直到有了杜蕾斯,大家知道原來借勢可以這么玩,文案在營銷界的地位水漲船高;在故宮火起來之前,嚴肅的品牌們不知道原來故宮可以放在抖音上營銷......
這些跨界,都引領著營銷行業的發展;這些營銷,都引領著整個時代的跨越。
說海瀾之家的這次營銷偉大還為時過早,但是海瀾之家確實有讓營銷帶動產品的意識,它試著把“移動衣柜”的概念普及化。在一個產品的所有環節里,營銷不應該只是好產品被賣出前做的最后一點努力,而是引領產品向一個新方向上前進。畢竟營銷,是離潮流最近的一環。
營銷先行,就是讓營銷走在產品之前,問問路,錯而知返。
數英用戶原創內容,轉載請遵循規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