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怎么就成了“積極廢人”了?
作者:大創創,首發:大創意
近兩個月在互聯網流行起一種全新的標簽——積極廢人。主要用于形容當下非常易于給自己立下目標,但卻無法完成目標的人。它還有很多戲謔的表達方式,比如:精神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而這也是繼2017年末的“佛系”梗之后,當下年輕人們自嘲的一個新梗,隨之衍生出來的是:積極廢人式減肥、積極廢人式健身、積極廢人式早睡······
其實無論是2017年全年的“喪”還是年末的“佛”或是當下的“廢”,其實本質上都是當下年輕人們焦慮的多樣化表達。當下“焦慮”這個詞的出鏡率奇高,高到讓一些原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焦慮的人都開始焦慮了。知識焦慮、初老焦慮、養老焦慮······原本懷疑一切的年輕人們現在開始變成了焦慮一切。但為什么年輕人就從當初的“出走季”走入了現在的“焦慮季”了?
01 人類天性
焦慮的本質其實是,由于環境帶來的不安感受導致我們內心產生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雖然每個人的焦慮各不相同,但焦慮產生的原理倒是大致一樣——內心的危機感。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心理學家都在表達,適當的焦慮其實是可以對人產生一種推動作用,讓人更有前進的動力,而適當的公共焦慮也是推動時代發展的催化劑。這也就是“積極廢人”中“積極”的那一面。
每個時代的年輕人都焦慮,只是程度和角度不一樣。在還不太講究追求自我的時代,當時的年輕人在焦慮如何愛國、救國,他們的表達方式就是運動和革新;到了當下這個時代,年輕人們開始注重個人表達,開始高喊著詩和遠方,星辰和大海,發現這對于焦慮并沒有什么緩解作用之后,大家就開始講自己的壓力和焦慮用更加娛樂化的形式表達出來,于是就有了“毒雞湯”、“喪文化”、“佛系人生”······
說到底,焦慮就是一種由不確定感所衍生出的失控感,而失控讓人不安和焦慮。而不確定感產生于“目標”的缺失。
02 目標缺失
越努力越焦慮?
其實真正努力的人,恰好是這個時代下最不焦慮的那群人,因為他們有十分明確的目標,有非常清晰的行動路徑,還有一個牢固的著力點。
努力其實并不是一種精神層面的積極態度,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行動表達。它的本質是:在一個有目標的行動中表現出比原來更強的動力,真正在行動上努力地人知道自己當下做的事情即將換來什么樣的成果;但精神上的積極卻不是這樣,在精神上努力的人定下的目標較為宏觀,比如: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成為一個更精致的人······然后開始制定一些與自身行動力不太匹配的目標,雖然在精神上有一種努力的幻覺,但由于動力不足導致最終成為了“積極廢人”。
03 動力不足
是什么導致了當下年輕人的動力不足?大概是因為在這個追求效率和速度的時代下,大家習慣了“快速得到反饋”的行為模式造成的。
就像木心寫得那樣: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在還沒有進入數字化時代前,我們是習慣“等待”的,一封同城書信可能需要等上5個工作日,錯過的電視劇要等到它的重播時段,查找信息也要一頁一頁去翻。但現在這些時間都縮短到了幾秒之間,信息的傳遞就是你敲下回車的那一瞬間;想看錯過的片段只需要把進度條往回挪一點點;查找資料只需要輸入關鍵詞就能看到一大堆的結果······
并非是要講從前好現在不好,而是現在的節奏讓人對于“結果”的呈現速度要求越來越高。但我們立在本子上的那一條條Flag,卻不是能夠立竿見影的事項:書要一頁一頁的看、肉要一兩一兩的減、英語要一句一句地學······這些讓人成為更好自己的項目,并不是今天下了決定,明天就立刻升級的。但正是因為這樣,讓當下不習慣“等待”的年輕人們難以在自己訂下的目標中獲取得到“成就感”,而“成就感”卻是行動力的重要來源。
04 被消費的焦慮
可能很多人正是看到了這樣的問題,所以開始利用這種“成就感”缺失心態制造市場,用類似“一分鐘讓你讀完xxx”的知識類綜藝節目來迎合當下人急于求成的心理,先姑且不說將自己對于一些內容、典籍的理解就這么硬生生地傳遞給他人的這種行為到底是否合適,但不得不說,正是這種速成式內容的風靡,讓大家的時間越來越碎,注意力越來越分散,對結果反饋的要求越來越高,最后導致人心越來越浮躁。再加上信息過載所帶來的信息焦慮,當下的人們開始產生知識恐慌。于是,各類的付費學堂開始應運而生······
制造焦慮,并消費焦慮,是當下人都在經歷的事情。比如:中年油膩的焦慮讓90后提前進入了中年危機,擔心發際線、擔心皺紋、擔心睡眠質量,但同時還要保持一種年輕瘋狂的生活態度,于是開始了90后養生熱潮——啤酒泡枸杞,熬夜敷面膜,保溫杯泡大棗······
05 對自己要求太高
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近乎完美的自己,那個自己永遠要比現在的自己更好。TA努力上進、美麗聰明、會掙錢會養家、學習好能力強、愛父母愛朋友、知識豐富博覽群書······但正是因為內心的自己太過完美而和現實生活中的自己產生的沖突,再加上信息爆炸制造出來的知識焦慮、初老焦慮、養老焦慮······一疊加,我們好像真的焦慮了。
周圍很多朋友都在進行信息降噪,轉向開始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如今我國的文化演藝類消費逐年增加,而且發展態勢很好;此外,人們在教育文化娛樂方面支出年年攀升,這其中的消費主力正是當下的年輕人。
制造焦慮并消費焦慮并不能讓人在精神上感到真正的放松,但精神角落的充實卻能收獲到一些滿足。如果要把今天這篇洞察扯到營銷上的話,還是建議品牌方們多向消費者的精神世界入手,而不要再制造什么焦慮,比如:年邁的父母在家守候啊、為了消除和子女之間的代溝,年邁的老爸出去當實習生啊、xxx又逃離xxx啦……這些信息當下的年輕人真的是避之不及。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作者公眾號:大創意(ID:pitchina_)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