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思考都不會,能寫出什么好東西?
1、從小學語文,語文能力隨著年齡增長在下降
語文是中國人說話語言的一種表達方式。學習語文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把我們說的話變成文字,更加準確有意義的去描述自己所要表達的意思。這樣,才能更好的傳達和交流。
只要在中國上學的孩子,幾乎從小就開始學習語文,從簡單的a、o、e開始,到學習詩詞文言文繁體字。
然而,盡管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從小就開始學語文,但我的感覺是,大多數人的語文能力隨著年齡增長在下降。
為什么我們從小就學語文,而大部分人在后來的工作與生活中,卻越來越不能準確運用文字來表達思想?
究其原因,其一,學習和使用文言文的領域在縮減。現在的日常生活需要我們頻繁的使用白話文,而大眾對于白話文的水平也僅僅保持在工具階段,對于文字的審美還停留于少部分人的奢侈需求。
其二,中文不同于西方的字母文字,中文更講究模糊與曖昧。遣詞造句中需要斟酌空間,咬文嚼字中也可以表述出各種豐富的感性成分。而這些斟酌、豐富、感性,無論是從作者創作的角度,還是讀者接受的角度,都是需要花費時間的。
其三,大多數中國人不讀書。關于這一點已經有太多的數據為證了。國家每年的出版物品種不少,排除掉教材教輔一般印數是多少?暢銷的是哪些?每個中國人一年下來平均讀幾本書?有多少人是一本書都不讀的?
不讀書,語文能力會好嗎?
2、“新媒體”多了,“低質量媚俗”作品脫穎而出
當然,也有人會說,我不是不讀書,我只是從傳統媒體轉向了新媒體。
這恰恰證明了我的觀點。
大眾從傳統的媒體話語權中解脫出來,更多的去關注了數字化閱讀。
數字化閱讀的平臺有很多,包括新媒體。
一門語言文字運用的最高水平是使用它來進行創作。當然,這種創作不局限于詩歌、小說、戲劇。因為在不同時代,都有適合那個時代的流行文體。這就好比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到后來的傳統媒體,再到現在的新媒體。
新媒體的出現,讓每個人都可以發聲。
無論是千里挑一的精英還是半文盲,都可以在這個全新的媒體上發出自己的聲音。不管遣詞造句的能力如何,只要能夠交流,就可以大程度侵蝕傳統精英把持的話語權。
“新媒體”多了,“媒體人”增加了,行業門檻下降了,帶來的就是從業人員的魚龍混雜。
于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作品”更多的是情感宣泄、簡單的站隊和各種雞湯。平均文字駕馭能力的下降是可以想象的。
這就導致很多接地氣的“低質量媚俗”作品脫穎而出,很多“高質量”的作品反而難以出頭,形成一種文字不昌的假象。
3、表面上是語文能力下降,真正退化的是“思考能力”
實際上,寫作以今天這種“低俗”形式出現,我一點都不驚訝。
表面上這是時代造成的語文能力下降,語言貧乏和表達暴力。
但真正退化的,是我們的“思考能力”。
不讀書。
即便讀,讀的也是數字化碎片中“俗而不雅”的東西,能吸收到什么?思考到什么?
或者你會說,你讀書了,你思考了。
對,你只求速度不求內涵,看名著只看精簡版,學東西只報速成班。
你吸收的都是別人細嚼慢咽后吐給你的東西。請問,這樣的快速吸收真的能啟發大腦皮層深層次的思考?
反正,我不信。
作為一個“媒體人”,想要寫出高質量的好內容。必須經過自己細嚼慢咽,揣摩消化,研究發散,才會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激發大腦深層次的思考內容,從而寫出有特色的好東西。
4、就是因為懶!
在這個人口流動快速的現代社會,從個人到朋友、從公司到家庭、從戀愛到結婚,無不都是以“多快好省”的思路去創造財富和價值,然后快速消化掉。
想要在短時間內創造出大量價值,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讓人學會一項特定的行動操作,然后加快行動速度,不斷重復。
于是,那些沒有經過深入思考的“低質量媚俗”、“粗制濫造”,“不注重深厚積累和內在價值的文字內容”。
像快餐那樣,速成,通俗,短期流行。
然而,人又是一種感性的好奇心強的動物。每天重復著一些行為,人就會感覺枯燥無趣。但人又沒有充足的時間去到處走走玩玩或者弄點別的東西。
這時候,人就需要釋放壓力,在此情況下,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低質量媚俗”視頻圖像音樂小說電子娛樂產品。
因為它們能夠在短時內調動人的情感變化,讓人沉入進去轉移注意力,從而使大腦放松。
主要突顯的就是“快”!
能填飽肚子,缺的卻是營養。
多吃無益,吃多了還會壞身子。
不可否認,這類“新媒體快餐”正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時尚,沖擊傳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快餐式內容”,并且蓬勃發展,一發而不可收。究其原因,則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如今社會節奏的加快,生活節奏的加快,對名利的過多追逐。
人們連閱讀都開始追求“迅速、簡單、輕松、容易”,講究“不費時,不費勁,不費腦”。
更別說,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去進一步思考,去挺費腦筋的思考!
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懶!
懶得去閱讀,懶得去消化,懶得去斟酌,懶得去思考!
所以,我們丟失的不是語文能力。
真正丟失的,是隱藏在語文背后的“思考能力”!
因為如此,“快餐式內容”四處風行。
這種“制式化”了的“快餐式內容”,到后來搖身一變,衍生出眾多“新媒體教法”、“新媒體寫作”、“新媒體培訓”。
這些操作手法的背后,也讓寫作有了各式各樣的套路。
清一色的正反案例、分析舉證、建議總結……千篇一律、大致相同,創造出的是一個又一個克隆品,充斥著濃濃的商業氣息。
最終,這些“快餐式內容”成為一個面孔,就像一個模子里倒出來的。
這種寫作套路的好處在于,它能給你一定空間去思考,但又不會讓你費腦筋地去深入思考。
5、高質量的東西才經得起歲月的考驗
我不禁想到十幾、二十年前。那時,我們會把一份報紙、一本雜志反復看來看去,甚至把每一個角落都閱讀完。
那些經過雕琢、風格各異的語句內容,賦予了文字特有的內涵品味。
而如今,到處都是“媒體”,到處都是文字碎片。很多人已經不買報紙,不買雜志。就算買回來一本,也只是挑幾篇最想看的讀一下,然后就不碰了。
近年來一些漢語媚俗化傾向的出現,更是使得“屌絲”、“草泥馬”、“醬紫”這樣的網絡詞語層出不窮。
雖然這類詞語很難談得上什么美學價值,但它卻是特定時代與環境背景下衍生出的時代現象。
因為大家都知道它指的是什么,說的是什么,所以大家都愛用。因此,這些熱詞也受到了大多數人的追捧。
語言,本來就是用來交流的。
不可否認,在這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對于內容的需求更接近于信息化、應用化和碎片化。
網絡文體可以更快的傳達信息,賣萌體可以更好的傳遞感情,信息圖可以更快的說明復雜問題。
新時代的傳播會更追求信息密集度和受眾接受度。
但我認為,無論是哪個時代,哪種文體,哪種語言,哪種表述。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
“俗”不可怕,可怕的是漢語中沒有可以與之平衡的“雅”。
無論是爆炸性的標題,還是病毒性的金句。
只有堅持對文字的斟酌與把握,深度思考,在作品精煉中注重準確、效率、吸引眼球,才能真正創作出高質量的內容。
無論哪個時代,只有高質量的東西,才經得起歲月的考驗。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