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愛情節日變成商家的過度狂歡,背道而馳會不會更“炸”?
世上本無情人節,造的人多了,便也有了情人節。
商家的蹭節能力向來厲害,元宵端午中秋春節自不必說,紅紅火火借勢營銷好賣貨。最厲害的當屬令人嘆(剁)服(手)的造節能力,規模大的包括618、517以及重磅雙11。
小節月月有,比月經準時,比男友忠實,完全瞄準了千禧一代(1982-2000出生)女性的消費力。作為當今市場上最大的代際群體,千禧一代的女性消費能力從來沒讓商家失望過。調查顯示,千禧一代女性中的多數有在特定時間段內進行購物的習慣,她們吃得下各類五花八門的節日。僅在美國,千禧一代人群每年的消費力達2000億美元,而這其中女性消費能力占比達85%,約1700億美元。
這一群體早就被商家盯上了,在不管是2月14日還是5月20日等等一系列造情人節的檔期里,商家最常見的手段就是勸人戀愛,典型的男女通殺一箭雙雕。這里不多舉例,隨手一搜情人節的各種活動便知曉。但是,真有這么多人希望被戀愛嗎?
數據顯示,上個世紀80年代,美國和法國30%的人選擇不結婚,而2015年8月份,16歲以上的美國人,50.2%選擇單身,數量已經超過核心家庭,成為社會主流。而在中國,這個數據是 2億。
口香糖嚼3個小時是什么滋味?大嚼戀愛牌的商家或許可以回答一下,也許穩妥,但在內容和調性上很難突破。基于現在年輕人的消費力之強,單身之眾的現狀,戀愛營銷不合常理的“過火”或許預示著,它離“過氣”也不遠了。
這無疑是亟需打破僵局的“至暗時刻”。
頭號玩家里,尋找第一把鑰匙的路途尤其艱難,一路上牛鬼蛇神和惡劣的環境吞并了很多玩家,即使人民幣玩家IOI組團闖關也免不了被最后蹦出來的金剛團滅。最后男主角是怎樣過關的呢?逆著大眾前進的方向加速。
同道大叔就是這樣一個逆行者。在北京,同道大叔開了一家限時單身婚紗店,在那里沒有人勸年輕人談戀愛,當然也沒有人勸年輕人不戀愛。
這一新奇的主題活動引得年輕人紛繁而至,唱一曲不為誰而作的歌,穿一次不為結婚而穿的婚紗。
當然也有陪女朋友來的,都市的男女關系,往往感情上是情侶,靈魂上依然獨立。
在同道的單身婚紗店,沒有人對婚紗應該是什么樣子,婚紗應該穿給誰看,穿成什么樣子制定一個標準答案,你喜歡的才是標準答案。
你可以選擇穿著白婚紗。
你可以穿著黑婚紗。
你也可以簡單到只要頭紗。
甚至和你的閨蜜一起拍婚紗照。
在各大品牌越來越多的向年輕人傾斜的時刻,同道的這一玩法是典型的去標準化模式,他們并不試圖教育年輕人,他們和年輕人做朋友,極易引起年輕人的共鳴。
《我的前半生》熱映的時候,最火的不是女主角羅子君,而是她的閨蜜唐晶。一個細節可以展現唐晶的性情,她和男主角賀函后說:戒指很漂亮,我會自己買;我也會好好的愛護我自己。分手了,我沒辦法痛苦流涕,還是要笑語嫣然的去上班。
沒有一絲扭捏,真正的大女人姿態。
或許有人覺得追這部劇的受眾不年輕,但越來越多的女性獨立意識在覺醒卻是不爭的事實。拿大火綜藝《創造101》來說,它的受眾明顯偏向于低齡化,大部分是95后和00后,但是呼聲最高的一個小姑娘孟美岐,除了業務能力強外,最受粉絲追捧的是她散發出來的大哥氣場。
女性意識的覺醒伴隨著女性對自我價值的認同,與其低質量的談戀愛不如高質量的做獨行俠,她們愛自己并極其舍得為自己消費,越來越多的人主動選擇單身。對于單身人士來說,耳邊最不缺的就是勸婚勸戀愛的聲音。除了父母還有三姑六婆,居委會大媽辦公司離退休老領導……
如果突然出現一個聲音:單身很好。無疑是滾滾泥石流中的一股清流。想象一個單身的人突然在520檔期一片洋溢著粉紅的勸愛營銷里看到這個,瞬間就會找到認同感。
而事實上,同道早年在 KOL 年代就號稱“女性之友”,基于對年輕女性消費者的洞察,他在全網擁有超過5000萬的粉絲,同道通過開單身婚紗店進一步彰顯了對年輕人的態度。
首先,同道以看家的星座吐槽,在線上以 tongdao12單身為話題,在線上拋出觀點討論“單身好不好”并在520當天為粉絲送上“單身津貼”、打造“12星座代言人單身時尚大片”,單日分別達到300萬以上閱讀;其微博話題#先愛自己,再愛世界#兩日突破6400萬人次閱讀與4.3萬討論
其次聚焦于線下的裝置藝術、互動營銷,將單身人士喜聞樂見的態度用具象化的快閃店傳遞出來,進一步強化了這一活動理念,單身婚紗店限時2天實現約2萬人次進店互動。最后,基于單身婚紗店呈現出的單身主義,親情,友情和愛情等元素,通過視頻二次傳播,最大化的引爆話題,直接給人準備好了打卡、分享的理由和條件。
同道的活動,與其說是鼓勵單身,倒不如說是鼓勵女性對自我價值的探索,既有獨立的自我,也有綻放的自由。每個人都有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的權力,也有愛與不愛的自由。希望最美的婚紗,不僅能為那個他而穿,更能隨時穿給自己。“先愛自己,再愛世界”,這一路同道希望每個女性既能心有所依去披荊斬棘,也能一個人活得像支隊伍,特別美,也特別牛逼。在選擇嫁給任何人或者堅持獨身之前,先嫁給自己。
說起反其道而行之的營銷,最典型的就是喪茶。當時喜茶大火,雖然本意僅僅只是一項懟“喜茶“的創意惡作劇,卻在網易新聞和餓了么的快閃店營銷下瞬間引爆網絡。我們熟悉的大多數的品牌營銷總是充滿正能量,如耐克的“JUST DO IT”,百事可樂的“Dare to Be No.1”等,以傳達積極情緒的營銷手段并無不妥,大多數消費者也都買單。
曾經喪茶的爆火反映出品牌對年輕消費群體心理的深刻洞察,它抓住了年輕人在當今社會大環境下的焦慮、心理痛點,與年輕人產生心理上的共鳴,更走心,也更接地氣。最后使得年輕人對品牌產生自然而然的價值認同。
同道這種營銷方式不能說一定合適每個品牌,但是,在信息過剩、同質化的環境下,是選擇一個中庸的方向,然后砸預算、砸資源和同業、跨行業競爭者搞消耗戰,還是另辟蹊徑,用完全差異化的方式找到另一個戰場,以4兩撥1000斤?這值得所有人思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