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嚴重低估的“他經濟”:男性線上消費開支已超女性
作者:付一夫,來源:蘇寧金融研究院
原標題《被嚴重低估的“他經濟”》
前不久,一份“消費市場的價值排序”刷爆了朋友圈:在零售專家心目中,消費市場的價值從高到低依次是“少女>兒童>少婦>老人>狗>男人”。這當中,男性消費市場價值墊底,甚至連汪星人都不如。
在人們的印象里,消費市場根本沒有“男女平等”一說。例如,在逛商場時,女性的化妝品、首飾、衣著、鞋包占據了好幾層,相比之下,男性品牌物件的“地盤”能覆蓋一兩層就不錯了;一提到購物的主力,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也是“敗家娘們兒”。
難道“他經濟”真的就不如“她經濟”嗎?答案是否定的。
被低估的“他經濟”
“他經濟”又稱男性經濟,一般用來描述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隨著男性群體自我意識的覺醒,再重新定義自己的價值觀時,需要更強的社交能力、被更多人接受的表現能力以及更強的合作精神,而這些讓男性消費心理發生了變化,并給行業帶來了新的機會。
一般來說,女性思維具有多重發散和感性沖動的特質,而男性思維則偏邏輯和理性,相比女性來說更加冷靜和專注。也正因為如此,在不少人看來,男人的錢不如女人的錢好賺。
然而,有不少證據顯示,“他經濟”被市場大大低估了:
首先,男性的線上消費開支已超女性。
根據2017年6月波士頓咨詢發布的研究報告,中國男性消費的種類和額度都在增加,而在線上消費方面,男性每年的平均開支超越了女性,達到10025元。中國銀聯發布的報告也顯示,男性網絡消費力首超女性,其中在移動支付的使用場景中,商超及餐飲類線下實體消費、網上實物類消費的比例最高。
此外,美國互動廣告局(IAB)與IAB中國聯合發布的調查結果表明,無論是采取PC端還是移動端進行網購的中國居民,男性消費者占比均超過女性,其中PC端網購的男女占比分別為57%和43%,移動端網購的男女占比則為53%和47%。由此可見,我國線上消費的男性市場潛力不可小覷。
其次,男性比女性更偏好超前消費。
互聯網金融的飛速發展,讓超前消費的浪潮席卷而來,基于手機支付的螞蟻花唄、蘇寧任性貸、百度有錢花、騰訊微粒貸等互金產品已經成為人們超前消費的常用工具。
根據2017年卡卡貸發布的超前消費人群大數據,18-25歲的年輕群體為超前消費的主力軍,這當中又以男性占據絕對主導,比例高達72.8%。
另外,PPmoney萬惠集團旗下萬惠金融研究院聯合移動快速借貸平臺及貸推出的《及貸用戶畫像分析報告》同樣顯示,男性用戶是超前消費的絕對主力,比例高達78%,年齡分布區間為20-30歲,平均年齡僅為28歲。借貸寶發布的《雙十一消費借貸大數據》報告也印證了這一點:在消費借貸中,男性占比高達65%,女性僅為35%。
最后,男性是高端消費領域的中堅力量。
雖然男性多是理性消費,不如女性那樣容易消費沖動,但他們更加注重消費品質,對于品牌的忠誠度也較高,這一點從前不久網上流行的一張名為“男女沖進商場后的路線圖”(參見下圖)便可窺見一斑。
雖然男性消費頻次低且品牌相對單一,可一旦認可了某種品牌,他們的消費項目單價也是不菲。根據《中國奢侈品網絡消費白皮書》中的有關信息,網絡奢侈品消費中,女性占比略高于男性,但男性的客單價比女性高6%,且奢侈品消費頻次3次及以上的男性比例也比女性高。
此外,高收入男性非常重視商品或服務的品牌,他們可能并不在意商品本身的價值,但更關心隱藏在商品背后的附加值。為了追求品質生活,他們普遍講究細節,特別是在珠寶、汽車、紅酒等支出方面從不吝嗇。
綜上所述,男性消費市場有著極為可觀的潛力可挖掘。換句話說,“他經濟”正呈現崛起之勢。
“他經濟”因何崛起?
“他經濟”之所以強勢崛起,因為背后有三大動力使然:
第一,男性消費意識逐漸覺醒。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當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滿足后,更高層次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將會接踵而至。之于我國的男性群體也同樣適用。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男士的經濟實力持續提升,而對事業的追求也促使他們在社交領域不斷拓展。此時,男士們越來越意識到,他們的外在形象、服裝搭配與個人品味已經成為職場與事業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他們漸漸開始通過購買護膚品、高檔西裝、時尚手表與豪車等方式來展現自己的能力與魅力,進而實現被更多的人接受與認可,達到工作上的成就與進步。這些變化潤物細無聲地促進了男性消費市場的繁榮。
第二,經濟實力雄厚的男性比重日益上升。
歸根結底,消費市場的興旺源自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西南證券的研究報告認為,男人的黃金年齡是40 歲,進入該階段的男性,無論是財富還是社會地位都有了積累,其消費能力和消費檔次也遠遠高于其他年齡段男性,而國內40歲以上的中年男性人口占比也在逐步提升,這也助長了“他經濟”的崛起勢頭。
此外,艾瑞咨詢的數據顯示,2017年高收入人群中,男性占比高達63.4%,顯著高于女性的36.6%(參見下圖)。招行聯手頂級男性雜志《GQ智族》發布的《高端男性生活形態與需求綜合研究報告》也表明,高端消費群體男性約占七成,他們大多是出生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身居要職、平均年薪50萬元且家庭平均年收入超過76萬元的精英人士。這些同樣是男性消費崛起的重要因素。
第三,龐大的單身男士規模。
單身人士的消費結構與傳統家庭的消費結構存在明顯差異。由于沒有家庭的負擔,單身人群的儲蓄傾向要明顯低于非單身人群,邊際消費傾向卻要遠高于非單身人群。而單身人士主要集中于白領和中產人群中,這部分人除了精神上的消費顧慮較弱外,物質上還具備較強的消費能力。
在我國,單身男性的數量遠高于單身女性。西南證券數據顯示,20-29歲的單身男性比女性多2260萬,30-39歲的單身男性比女性多716萬,40-49歲單身男性則比女性多393萬。而優質的“剩男”們通常具備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且沒有撫養下一代的壓力,在“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情況下,他們可以更從容自如地花錢享受更高端的體驗和經歷,由此催生“他經濟”的發展。
“他經濟”背后的商機
既然男性消費市場如此巨大,其中的種種商機必然也是值得關注的。
一般來說,女性群體所鐘愛的消費領域較為固定,在她們成年后,大多鎖定在衣著服飾、珠寶首飾、美妝美容等商品板塊;而男性群體在不同年齡段的消費領域是有所不同的。
東方證券的研究報告指出,16-25歲年齡段的男性消費支出主要在體育、游戲、服飾等領域;26-36歲年齡段的男性主要消費領域開始向3C電子產品、汽車、旅游、保健等傾斜;37-50歲年齡段的男性消費主要為手表、奢侈品、汽車、旅游等;而51歲以上的男性則更注重于個人健康的消費支出。此外,受當前“顏值經濟”的影響,男性也開始涉足那些曾經只屬于女性的消費領域,最直接的表現便是男性護膚品與美容美發市場的日漸興起。
所以,在“他經濟”浪潮下,男性消費能夠深挖的商機并不少。
就此,各路商家不妨“因地制宜”,加以把握,針對不同年齡段與不同類別的男性消費群體,采取差別對待的策略。
比如,在鞏固IT、電子、汽車、手表、白酒等傳統男性消費領域的同時,留意他們不斷擴張的消費領域邊界,包括傳媒行業(游戲、VR、電影等)、體育行業(籃球、足球、滑雪、健身等)、服裝行業(時尚服飾與商務衣著)、醫藥生物行業(醫美、男性健康、醫療保健)等等,不斷豐富產品門類,提升商品質量,從而獲得豐厚的報酬。
當“買買買”不再是娘子軍的專屬時,我們不妨追一追“他經濟”的風口,或許“敗家爺們兒”也能造就下一個馬云呢。
- END -
經授權轉載至數英,轉載請聯系原出處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7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