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英用戶原創內容,轉載請遵守文章底部轉載規范
要擱到以前,我是不敢說“奸詐”二字的,我覺得這是個貶義詞,就像是隱藏在內心深處的邪惡,明知存在卻不輕易承認。直到前幾日看到奧美中國對葉明桂的一篇采訪,桂爺作為前輩他足夠坦誠,足夠坦誠的說出了“奸詐”二字。我如釋重負,不是我一個人這樣想,桂爺真是一針見血。
我來說說我所理解的奸詐,如何成為一名奸詐的廣告人,今天我們就打開天窗說亮話,做個敞亮人。不一定對,但愿能有點啟發。
公關人的思考
因為做過公關的原因,我一直覺得做公關的人才配得上奸詐,做廣告的有點傻白甜,公關是老謀深算,不經意的一句話或許在被蝴蝶效應之后影響了一個品牌的走勢,這種大師級老謀深算往往不為外界所知道,深藏功與名。有幾年我曾癡迷于公關的這種老謀深算,覺得這更加舉重若輕,四兩撥千斤,比廣告要牛逼。而現實是作為一名公關文案,最多的時候一天要寫五六篇新聞稿。
如果廣告人,可以像公關大師一樣思考,一樣老謀深算,在廣告界應該不會有對手的,要不看到桂爺一說到奸詐時,立刻就跪了。
廣告人如何像公關人一樣思考?這是重點,從底層基礎上來說,廣告和公關的思考邏輯是不一樣的,是兩種動物,我大概梳理一下公關人是如何老謀深算的思考的。
公關是用于對消費者進行溝通與管理的工具,大眾所最熟知的是危機公關,因為只有危機公關能看得見,而還有更多的公關是不被大眾所看見的,但他們默默的影響了大眾對品牌的看法。
不管是危機公關,還是正面公關,最重要的是“角度”,同樣是一件事情,公關人要思考如何通過一個刁鉆的角度把事情說的更好或更合適,管理好消費者的預期。其次是傳播邏輯,有了一個刁鉆的角度了,如何讓它最大范圍的傳播?這句話誰說最合適?說了之后誰來轉發背書或證言?哪家媒體先報道更加權威,最終要運作到什么程度?達到什么目的?
我們看一下公關人的思考模型:
角度:找到大眾嗨點,通過一個刁鉆的角度來扭轉事件走勢。
首發:新聞源作者,可能是企業CEO,可能是某事件核心人物,可能是一個邊緣人但最終會成為事件核心的人。可能在微博,可能在朋友圈,可能在發布會,總之都是經過精心設置的隨意。
轉發:這一輪擴散非常重要,是第一輪輿論定性,通常是行業大V的言論,總之這里需要一個權威來轉發背書。
解讀:大V轉發后形成一定的關注度,垂直媒體介入,進行解讀,進一步為事件定調。
爆料:從首發到現在,已經形成圈層熱點,如果再有一名知情者爆料,此事件的輿論調性就鐵板釘釘了。
報道:前面幾個步驟基本還局限于行業圈層,并且在圈層中成為小熱點,那么接下來大眾媒體介入報道,讓此事件更廣泛的傳播。
后續可能還有更多,但一般一件事情成為大眾熱點后就不好操控輿論了,這也是為什么要在事件進入大眾視野前做好定調工作。
總結一下,公關人的思考模型主要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針對品牌存在的問題找一個刁鉆的輿論角度,第二部分是輿論運作,通過各種人物關系,話語權體系,大眾的喜好等進行精細化輿論運作,這就是公關人的老謀深算。
再看看廣告人的思考模型:
廣告人的思考會更簡單直接一些,找到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的方式是通過最簡單的方式,把創意濃縮為一句話,一支廣告片,一張海報,然后盡可能的告知更多人。絕大多數的廣告人是不思考傳播的,做出創意交給媒介就算完成了工作了。
廣告人的創意
在這個紛雜的世界中,最重要的思維是跨界思維,互聯網圈天天講的升維,降維的,無非就是跨界思維。我們見識到了公關人的老謀深算,想想看如果公關人的奸詐配上廣告人的創意,會產生什么效果?
前面為公關吹了牛逼,接下來要吹一下廣告的牛逼。
1、廣告更簡單,力求以最簡單的內容傳遞更多的信息量。
2、如果公關是小說,廣告就是詩歌。如果公關是連續劇,廣告就是電影,看一次就了解全貌,不用追劇,無需復雜,大多數品牌的劇情并沒有精彩到消費者步步緊追,所以一次說清楚效果更好。
3、廣告顯得逼格高一些,公關的成本主要集中在找人找媒體上,在素材制作上公關可以0成本。而廣告的主要成本是制作成本,廣告可以用比較充足的預算制作精美誘人的廣告素材,看上去更有逼格,而同時傳遞更多信息。
如何讓廣告變得更奸詐?
brief:拿到客戶需求后,首先要思考的是,這是否適合做公關型廣告,如果是需要品牌升級型的項目,就老老實實做廣告,不要想公關的事情,要思考長遠價值。如果是戰役型項目,需要實際解決一個短期問題,可以嘗試公關型廣告。
planner:brief到了planner手中,要做的是給出解決方向與方案,面面俱到思考清楚,公關型廣告會面臨一定的反轉風險,要想到任何可能出現的情況,千萬別玩脫手了,合適而精準的切入角度非常重要。
內容:在此我們不稱創意或者廣告,而是叫內容。因為最終產出的內容有可能是廣告,也有可能不是廣告,但它一定是個品牌內容。比如說SK2的相親角那支視頻,嚴格來說它是個線下項目的記錄視頻,并非一條TVC廣告。但那支視頻通過一個社會洞察拿到一個刁鉆的角度,繼而通過視頻化的形式呈現出來。
社交化的傳播
現在很多內容與傳播是割裂的,我以前在做social時,經常是甲方丟過來一個素材,然后讓我們去做傳播,這經常讓我們很為難。而做傳統廣告時,團隊通常不具備傳播思維,在想創意時通常不考慮可傳播性,所以這個行業的前后兩端是被割裂的。當然也不止我一個人看到這個現象,已經有一些本土熱店試圖整合內容和傳播一起做了,一切都會好的。
所以我們前面做了這么多,通過奸詐的公關人思維老謀深算的制作了一個廣告內容,最重要的環節是傳播,這一環節考驗前面所做的是否成功。
我覺得,傳播不應該放到最后一個環節,而是貫穿所有環節。在做公關型思考的時候,要考慮到可傳播性,在做廣告化內容時,要考慮到可傳播性,最終到真正執行傳播時,拿到手的已經是一個非常具有可傳播性的內容了,在social傳播上就節省了大量的預算。
這一類內容,我非常傾向于先覆蓋一輪硬廣投放曝光,再進行輿論引導性傳播。
比如APPLE的《三分鐘》,陳可辛 + 春節 + iPhoneX 三個元素拼在一起本身就非常具有傳播性,甚至不用管內容什么,當然內容做的也很棒,一個非常具備可傳播性的內容出現之后,先來一輪朋友圈廣告曝光。我記得我朋友圈里點贊刷了好幾屏。
在社交硬廣投放時需要注意的是,硬廣投放受眾與輿論傳播受眾應為同一撥人,最好是在同一個輿論場內,通常是朋友圈廣告或者微博硬廣。萬不可硬廣投放與后期輿論傳播是兩群人或者再兩個輿論場,這樣會導致硬廣投放和傳播的效果都大打折扣。
在一輪硬廣投放的大范圍曝光之后,我們需要觸達的受眾基本知道了這件事,那么接下來KOL們在進行解讀時也就不用太強調前因后果,甚至可以直接說觀點,這樣更顯得你是自己人,不知道前因的不配看這條解讀。
KOL來一輪之后媒體跟進,形成更大范圍內的輿論引導,吸引更多人參與討論,最好將這個內容打造成短時間內的社交貨幣,不談論它你就落伍了。
接下來就可以心安理得的享受注目禮了,可以采訪一下幕后團隊,可以放出一些花絮,可以總結一下它為什么成功等等。不用擔心這些花邊沒人看,在前面火了的情況下,誰掌握的信息越多,誰就掌握了社交話語權,大家都會拼命了解更多的。
總結一下
在今天這樣一個復雜的傳播環境中,我們必須要學會跨界思維,整合不同領域內的優勢,來創造能夠解決問題的最優模型。公關思維的優勢是制造輿論,引導輿論;廣告思維的優勢是用最簡單的內容傳遞最多的品牌信息,同時更具觀賞性;而社交化傳播的優勢則是,能夠最快的速度觸達受眾,最短的時間觸達最多的人,瞬間爆發,同時能夠及時獲得反饋,能夠最全面的掌握傳播效果并及時作出調整。
好的,基本就講完了。
所以一定意義上熱點是可以被策劃出來的,就看你有沒有這個操盤能力和團隊了,至少我覺得,目前這個行業環境下,湊出一個不靠運氣操盤以上整個過程的團隊,非常困難。這么說來,我們這個行業的提升空間還是很大的,大家加油。
楊不壞(ID:yangbuhuai01)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