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過后,那些斥巨資修建的場館都經歷了什么?
本文來源:BottleDream(并請標注微信ID:bottledream)
作者: 大走 麒麟
圖來源:新浪體育、Getty、David Gray、北京冬奧會組委會
本文已獲授權,轉載請聯系原公眾號
前天,平昌奧運會閉幕,「北京 8 分鐘」過后,冬奧會將進入「北京時間」。
不過,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不辦奧運會的時候,那些花巨資修建的奧運場館,都會經歷什么?
01 巴西 里約熱內盧
從熱鬧到荒廢,只用了 6 個月
當初申奧的時候,巴西人曾夸下海口,要通過奧運會來重塑這座城市,而不是為了短暫的繁榮。
而現實情況,卻是這樣的:
泳池底部銹跡斑斑;
足球強國的足球場居然凋零成這樣;
奧運五環也被丟棄在一邊。
02 希臘 雅典
「回家」過后,破敗荒涼
2004 年,夏季奧運會在希臘首都雅典舉行,這讓奧運圣火在歷經 2500 年后重回奧林匹克運動會發祥地。浪漫的希臘人還因此將主題口號定位「歡迎回家」。
但盛會過后,奧運場館們的命運可就沒那么溫情了。
前車之鑒歷歷在目,平昌冬奧會、冬殘奧會過后,韓國人也將面臨同樣棘手的難題,尤其是能容納 35000 人的主體育場——要知道,平昌當地總人口還不到 5 萬。
在冬奧會之前,奧組會發言人還信誓旦旦地公開表示,這座場館是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而建造的,在冬奧會結束之后,這座場館將會繼續利用。
但他們蓋著蓋著場館,就發現不對勁:平昌地理位置相對偏遠,季節性限制也大,場館設施不適合全年開放,后奧運時代里,要運營和維護它的成本都相當高昂。里約熱內盧、雅典等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眼看冬奧季都結束了,韓國人倒也干脆:拆!
這也意味著,這座花了 8 億多元人民幣修建、本來打算長期使用的體育場,只用了 5 次過后就會被直接拆除(5 次分別為:落成慶典、奧運會開幕式、閉幕式,以及即將舉行的冬殘奧會的開幕式與閉幕式)。
對于韓國人而言,這個尷尬做法是及時止損的權宜之計——起碼,避免淪為像雅典場館那樣的「鬼城」。但除此之外,難道就沒有別的辦法嗎?
6 年前舉辦奧運會的英國倫敦,以及即將舉辦 2022 年世界杯的卡塔爾,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
03 英國 倫敦
一切都很「臨時」的奧運會
你還記得在倫敦奧運會開幕式上,憨豆先生的自拍嗎?
但也許他想拍下的,是當時即將瘋狂「瘦身」的主場館「倫敦碗」。奧運結束后,「倫敦碗」的 5.5 萬個臨時座位都會被拆卸,只留下田徑場和底層的 2.5 萬個座位——因為用不上那么多的座位。
而整個「倫敦碗」的建筑材料中,超過 50% 是經過回收再利用的舊材料,比如其屋頂的支架部分,用的是英國北海天燃氣管道項目中剩余的天然氣運輸管道,選用的低碳混凝土來源于工業廢料,比一般水泥的含碳量低 40%。
可拆卸的臨時性場館在倫敦奧運會得到大量運用,但跟平昌冬奧會不同,他們從一開始就計劃好了,拆下來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利用。
它的籃球館就是最好的例子,那座 35 米高、110 米長的籃球館用了 1000 噸鋼材構件,在倫敦奧運會完成自己使命后,又被運往巴西,將自己臨時性場館的使命進行到底。
它還摸索出一套可持續的管理體系,想通過奧運會一箭多雕。
別看倫敦奧運會出了許多烏龍,但他們的這套體系已經得到獲國際ISO 20121(大型活動可持續性管理體系)認證,是第一屆通過認證的奧運會。
04 卡塔爾 多哈
集裝箱體育館,了解一下?
即將舉辦 2022 年世界杯的國家,卡塔爾的腦洞就更大了——用集裝箱來搭體育館,就像拼樂高積木一樣。
模塊化設計組裝
位于卡塔爾首都多哈的 RasAbu Abound Stadium 就是這樣一個存在。每一個集裝箱都是模塊,可拆卸的椅子、零食攤位、廁所等等都能被預先安裝好,再一個個搭起來,最后組裝成建筑面積 45 萬平方米,能容納 4 萬人的球場。
拆卸后重復利用的思路也貫穿其中。集裝箱除了能繼續在別的地方當體育館,還能被改造成經濟適用房等用途。
但建造過程當中,工人的福利和保障問題也引起爭議
建筑師 Mark Fenwick 對自己這腦洞還挺滿意的:「這種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將成為全球體育場館開發商和建筑師的靈感來源,為體育場館設計創造新的可能」。
它的其他場館都是如此。被譽為「一個完全卡塔爾的概念,反映了卡塔爾驕傲的歷史和文化」的 Al Bayt Stadium,以一種卡塔爾傳統的游牧民族使用的黑色和白色帳篷,向沙漠旅行者表達著它的好客。
作為世界杯的半決賽場館之一的它擁有 60000 個席位,但賽后,它就會拆掉近一半的席位。而被移除的座位將捐贈給其他國家或轉為國內的社區服務。
05 中國
中國做得怎么樣?
通過大事件去推動城市的基礎建設,一度是上世紀 60 年代特別流行的城市規劃理念。城市管理者們發現,他們能通過舉辦甚至只是申辦奧運會等大型活動,就能得到錢,得到土地等,還能帶來大量游客。
從那開始,城市們紛紛盯上奧運會等,希望能通過爭奪舉辦權來改變城市發展。但多年下來,體育場館的再利用成為了世界性的難題,如果思維還停留在 60 年代的那一套,恐怕只能深陷「賽時風光,賽后荒涼」的僵局。
作為下一屆冬奧會的主辦城市北京,在這個問題上磕磕絆絆,但沒有放棄探索。
2008 年奧運會剛結束時,「鳥巢」、「水立方」等奧運體育場館一度成為最熱門的旅游旺地。正式開始對外開放的第一天,這些場館所在的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就迎來了 15000 人次的游客量。
在「鳥巢」的收入來源里,單張售價為 50 元的門票收入一度占據總收入的 70%。
但這些年來,奧運熱逐漸消退,去「鳥巢」、「水立方」的游客依然不少,但大多熱衷于在建筑外拍拍照,類似「里面也就是運動設施,沒啥好看」的想法愈發常見,越來越多人覺得掏錢買票進入參觀,并不劃算。
而耗資近 50 億元建成的「鳥巢」,每年僅固定養護費用就超過 7000 萬元。
購票游客驟減的現實擺在眼前,「鳥巢」們奧運場館走上了另一條路:給大型賽事、會展、演唱會等提供場地租賃,自主品牌活動等開發。憑著響亮名聲和質量較高的硬件設施,「鳥巢」們在「后奧運時代」活得還算可以。
2011年意大利超級杯在「鳥巢」舉行
但知名度沒那么大的其他場館,就沒那么走運。
地理位置相對偏遠的順義奧林匹克水上公園就是一個例子。2012 年 3 月底,路透社記者 David Gray 曾到那里走訪拍攝。在他的鏡頭下,曾為賽艇項目比賽場地的碼頭附近草木枯黃,指示牌倒在地上,碼頭的木板破損嚴重。曾為動水皮劃艇的賽道,也因為耗電量大而閑置。
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它當初承辦的賽艇、皮劃艇等項目,在國內并沒有太大的文化基礎和傳統。即使在奧運過后舉辦了中美滑水明星對抗賽、國際名校賽艇挑戰賽等,依然問津者寥寥。
但幸運的是,同為水上運動的龍舟賽事給那里帶來了一定生機。這些年來,龍舟賽事數量逐年遞增,也帶動了游客的到來。
而「鳥巢」們在后奧運時代里的可持續探索,也給 2022 年北京冬奧會留下了足夠豐富的「遺產」——每年冬天都會變身冰雪樂園的「鳥巢」,將會繼續用于舉辦冬奧會、冬殘奧會的開閉幕式;
「水立方」將化身成「冰立方」,變成冰壺等項目的比賽場地;
?
在 6 個小時以內,「五棵松體育中心」就能從籃球館轉換成冰球館……
根據冬奧組委公布的計劃,2022 年冬奧會計劃會使用 25 個競賽和非競賽場館,其中包括「鳥巢」等 11 座都是 2008 年奧運場館的改造再利用。
「請關注『可持續』,北京冬奧會籌辦的關鍵詞。」冬奧組委會在它的微信公眾號這樣寫道。
當然,場館建筑的利用難題只是「可持續」當中的一部分,僅環境方面,還有許多議題值得我們關注:比賽場館依賴人工造雪,會否加劇華北地區的缺水問題?會否造成新的污染?大型活動產生的大量垃圾,如何無害化處理?
……
而這,也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北京時間」。
本文來源:BottleDream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