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工作中的10大怪像,你肯定也遇到過
無論你在BAT還是創(chuàng)業(yè)型小公司,這10大怪像,你肯定遇到過。
怪像一:開會是為了扯淡
開會前,只被通知時間、地點和大概的主題;開會中,忽然領導問,“大家有什么看法,隨便說說”,你一臉懵逼,但既然被問了,總得說上幾句,這就產生兩種情況:
一是,你說了也白說,因為方案早就定了,開會就是走個流程而已;
二是,各抒己見,看似群眾智慧大爆發(fā),結果嘰嘰喳喳半天,實質性意見一個沒有,光顧著互懟,還有更絕望的情況,下一次開會能把上一次討論的結果推翻。
開會,應該是會前大家都思考的差不多,通過開會來統(tǒng)一意見,再把任務具體到執(zhí)行層面,但很多情況下,開會就是為了扯淡。
怪像二:能在線聊的,絕不當面說
同事A有急事找同事B,他們明明就在同一個辦公室,或者相距不遠,走幾步就到了,但就不走,而是選擇微信聊。
我認為在工作中,溝通效率從高到低,依次為當面溝通、電話溝通、微信溝通、郵件溝通。
有些時候流程不得不走,但屁大點事兒直接口頭說就好了,何必在線聊呢,費時又費力。
怪像三:又抱怨活多,又不接受合作
同事接到新任務,嘴里碎碎念,“怎么又是我,手上活兒都多的干不完”
你問他要不要替他分擔一些,回答肯定是“算了吧,不用,我一個人弄就行”
然后,又聽到他在抱怨......
那他是為了側面顯示能耐大,還是真的有苦自己咽?鬼才知道。
怪像四:善于提意見,卻不善于承擔
無論團隊還是其他人做什么事兒,他總能有一堆意見,但是拉他入伙一起做的時候,卻又回答“這是你的活兒/你是專家,這方面我不行的,我瞎說的”
一件事兒成了,他會湊過來說,“你看,我說的對吧”
如果這件事兒不成,他肯定捶胸頓足,“我說什么來著?我之前就說過,不能這樣”
站在岸上,總不知水深淺,反正不會淹著自己,動動嘴皮子,何樂而不為,估計這就是他們的心態(tài)。
我們呢,就別指望他能擼起袖子一起干,對他的各種建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怪像五:“在嗎”“好的”“點贊”
總有一些同事,喜歡把逛淘寶的那套方子帶到工作中,有事找你,微信張口一句“在嗎”,就不直接了當說有什么事,你說你怎么回,還能回個不在咋地?
還有一些同事,聊天中把“好的”,用得爐火純青,不信,你看——
同事A:“有個流程幫我審批一下”
同事B:“好的”
同事A:“好的”
同事B:“流程批好了”
同事A:“好的”
同事B:“好的”
“好的”二字,本來是積極向上,能帶給人穩(wěn)定情緒的,這里卻讓人頭痛不已。如果對話變成下面這樣,就變得自然而高效:
同事A:“有個流程幫我審批一下”
同事B:“稍等,之后給你結果”
同事B:“流程批好了”
同事A:“好的,多謝”
更有一些同事,贊多得無處安放。
如果在朋友圈點贊,也就算了,畢竟能促進彼此友誼,可在工作中,不分場合、對象、事情,各種灑贊,各種表情用得飛起,感情贊不要錢,就這么亂花~
“在嗎”“好的”“點贊”亂用的本質是,由于人情上存在界溝,不得不犧牲溝通效率,來婉轉的表達本意。
有時候,我們把最真誠、簡單的詞匯,粉飾了工作,而對于最親近的人,就吝嗇得多,你是不是這樣呢?
怪像六:賴著加班
有任務需要加班,無可厚非;但手頭又沒什么事兒,一群人就是不走,哪怕在那呆坐著,看看電腦,玩玩手機,也要混到七八點才走。
你如果6點準時走,他們會冷不丁冒出:“這么早就走啦,拜拜”
你妹啊,搞得他們活兒很多似的,勞資干完活兒還不能走,咋地?
怪像七:群的數(shù)量多得令人發(fā)指
想起一個經(jīng)典笑話,女生宿舍4人,卻有5個微信群。放在部門內,也是類似的情況。
除去細化工作,建立的微信群,其余,私下的群,多得你不敢想象。尤其是女生多得部門,群數(shù)更是呈指數(shù)級上升。
你永遠不會知道,表面上對你樂呵呵的她,在小群里怎么說你,你更無法知道,你在小群說的話,怎么又傳到她耳中?活生生的碟中諜。
怪像八:領導和員工搶活兒
我認為,一個合格的領導,應該具備三方面的能力:
一是,在某個專業(yè)上,能拉開其他人很大差距;二是,讓團隊像拳頭一樣團結,內部和諧,每個人都勞有所得;三是,代表團隊利益,讓每個部員漲工資。
從上面可以看出,部門領導和員工之間,沒有任何沖突,員工發(fā)光發(fā)熱,部門就能更上一層樓,那代表這個部門的領導,在公司的話語權也更大,而現(xiàn)實中,卻出現(xiàn)領導壓制員工,甚至和員工搶活兒的情況。
究其原因,只能是不自信,害怕底下的員工在業(yè)務上,超越自己,所以只能用戰(zhàn)術上的勤奮掩蓋戰(zhàn)略上的不足。
怪像九:跨部門協(xié)作難于上蜀道
多部門協(xié)作,理想的情況是,各部門出人出力,奔著同一個目標,把事做好。
但現(xiàn)實很殘酷,如果A是主導部門,B是輔助部門,那么A如果想問個事情,問多少,B才會說多少,明知道前面有坑,就是等你跳,要么就是主導部門的優(yōu)先級人為壓低,不以事情的輕重緩急為順序,以事情的部門屬性來劃分。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總而言之,主導部門往往是孫子,得求爺爺告奶奶,方能有效推進。更關鍵的是,即使知道其他部門不配合,也得啞巴吃黃連,不能四處嚷嚷,他方不給力。
說到底,部門難協(xié)作,在于利益二字。事情完成了,主導部門是受賞大頭,輔助部門賺個吆喝居多,所以輔助部門大多采取面子工程:你需要配合的地方,都配合,明面上你肯定挑不出刺,但什么時候配合、配合到什么程度,那可就深淺不一了。
怪像十:無疾而終
一個項目,從立案到執(zhí)行,本應在總方案下,按部就班走著,途中遇到具體情況,再具體分析。
但是,有時一個項目做著做著,就沒聲兒了,負責這個項目的部門,集體失憶,好像從沒這件事兒似的,沒有結果,更談不上復盤。
項目流產的過程,很有意思,起初項目是被重視,從策劃到預期收益都可圈可點,執(zhí)行的初階階段,具體執(zhí)行人都一五一十的做著,執(zhí)行的中級階段,變成只有幾個人做,再到最后,沒人做,項目也就無人問津了。
究其原因,不能怪責在執(zhí)行人,只能說項目負責人沒有項目意識。
項目的核心就是資源的投入與收益,無論結果是有沒有收益,都應該緊緊跟進。
打個比方,資源就是石頭,浪花就是收益,一個石頭扔在河里,有浪花,要分析原因,為了下次能激起更大的浪花,沒有浪花,更要分析原因,是扔的位置不對還是水位太低等等,否認自己扔過石頭,是萬萬不可的。
數(shù)英用戶原創(chuàng),轉載請遵守規(guī)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guī)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jīng)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shù)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