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七周年,一切都已被改變
來源:新榜(微信號:newrankcn)
作者:張恒
2010 年 10 月,騰訊廣州研發中心一位喜歡熬夜、抽煙、聽邁克爾·杰克遜的產品經理 Allen 被一款名為 Kik Messenger 的新 App 吸引住了,隨后他很快給領導 Pony 寫了一封幾千字的郵件,主題只有一個:這是未來。
三個月后一款類似的產品被研發出來,并被 Pony 馬化騰非常欣賞地賜了一個名字:微信。
2011 年 1 月 21 日微信 iOS 版正式上線,在隨后的七年間,這款產品成為中國互聯網的一個奇跡,徹底改變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其背后的主導者 Allen 也被推上神壇,“微信之父”的名聲甚至溢出互聯網圈,成為中國最廣為人知的產品經理。
2018 年 1 月 21 日,微信迎來七周年紀念日,新榜希望通過梳理微信帶來的改變,向這款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的 App 、背后的開發者和微信生態的建設者表達敬意。
一、微信改變了人際交往方式
過去和陌生人見面,標準動作是交換名片、互留電話,現在變成了加個微信。
過去和親人朋友表達關懷可能是一周一通的電話,現在變成了隨時隨地的語音留言、視頻聊天和朋友圈點贊。
微信擴大了我們的社交圈,有人通過微信“搖一搖”認識了陪伴自己一生的人。
微信帶來了便利,也帶來了困擾。
只有一面之緣的陌生人也擁有了“好友”標簽,遠遠超越鄧巴人數的好友數量讓人不堪信息繁多之重。
面對滿屏幕的微信語音,只會讓人瞬間崩潰,怒氣值飆升。
有了微信,再也分不清什么是上班,什么是下班。
二、朋友圈:在這里,人人都很幸福
作為微信最偉大的發明之一,2012 年 4 月 19 日 4.0 版本上線的朋友圈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國民秀場。從圖片到視頻,朋友圈越來越精彩。
有人說,因為朋友圈的出現,中國人出國旅游、吃大餐、消費奢侈品的次數翻了好幾倍。在朋友圈,我們提前步入了發達國家。
有了朋友圈,中國人的“平均顏值”也大幅提升,順便帶火了各種美顏修圖工具。
朋友圈也讓我們知道親人朋友并未淡忘,一個點贊,一句留言都是關懷。
有了朋友圈,“刷屏”成為一種追求,一種目標,一種奢望,有時候也讓人想起被 XX 刷屏支配的恐懼。
三、紅包:月薪過萬的人,為幾毛錢激動不已
每年春節后開工,騰訊總部總是排起長龍,馬化騰等高管親手把一個紅包發給一線員工。廣東地區新年開工派利是的傳統,在微信上得到完美傳承。
2014 年 1 月 27 日上線,2015 年春節和央視春節聯歡晚會聯手發紅包走向全民,被馬云稱為“奇襲珍珠港”,燒到了支付寶的后院。
從此以后,國民娛樂活動中多了一項——搶紅包。而有事沒事發個紅包,也成為增進感情、活躍聊天氣氛的常用手段。
微信紅包也改變了我們對于金錢的觀念。價值幾十塊的東西你未必看在眼里,但搶到幾塊錢的紅包,跪地感謝老板表情包你就立刻發出來了。
“一群月薪過萬的人,經常為幾毛錢的紅包激動不已。”這也是紅包帶來的奇觀。
紅包也成為微信支付開疆拓土的堅船利炮,從線上商店到街頭巷尾,你可以掃一掃買部 iPhone X ,也可以買一個煎餅果子,可以贊賞一篇原創好文,也可以在婚禮上繳納份子錢,甚至在街頭施舍給乞丐一餐飯錢。
四、二維碼:移動互聯網的入口
二維碼誕生已有 20 多年,它不是張小龍的發明,但無疑是微信的“掃一掃”功能推動了二維碼的普及。華夏大地上,二維碼已經無處不見。
“ PC 互聯網時代,流量入口在搜索框;移動互聯網時代,流量入口在二維碼。”張小龍 2012 年這番話中包含的洞察力令人驚嘆。
二維碼作為一種媒介入口,將用戶許多“輸入——搜索”的行為簡化成“掃一掃”或者長按識別,即可獲取信息、實現連接和服務。
于是,我們越來越懶。
五、廣告:廣告也優雅
“它無孔不入”
“你無處可藏”
“不是它可惡”
“而是它不懂你”
“我們試圖”
“做些改變”
2015 年 1 月 21 日,微信四周年之際,朋友圈廣告測試上線。幾天后,第一次投放引發了社交媒體上一場狂歡,“人和人最遠的距離就是,我收到可樂廣告,而你收到寶馬廣告”。
時至今日,朋友圈廣告上線已近3年,但每次好玩的廣告出現,留言點贊還是能刷一屏。
“廣告,也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從微信的一句口號,變成一個諾言,而且成功地踐行至今。
作為現代商業社會中無可回避的一部分,微信卻改變了我們對于廣告的刻板印象,也給廣告行業帶來了新時代的想象空間。
六、公眾號:從自媒體到內容創業
2012 年 8 月 17 日,微信公眾平臺上線。公眾號成立的初衷只是給空空蕩蕩的微信增加一些可供用戶消費的內容,但最后卻引發了新媒體革命,并且余波至今未絕。
誰微信還不關注幾個公眾號?這一事實的另一面是,過去幾年間,公眾號成為文科生創業的沃土,微信幫助不懂技術的他們以另一種方式分享了移動互聯網崛起的紅利。
徐滬生、羅振宇、石榴婆、六神磊磊、咪蒙、黎貝卡等大批傳統媒體人跳進新媒體的大潮,同時林少、沙小皮、貓老大等本職與媒體無緣的年輕人也聞風而動,以不同的姿態入場,共同塑造了影響國人閱讀的新媒體生態。
“什么時候寫字這么賺錢過啊”是很多人的共識,公眾號改變個人命運的故事新榜已經報道過很多,曾經的獄警、廚師、司機等,乘著微信的東風,如今已身價億萬。
“公眾號讓我少奮斗十年”成為許多人的寫照,而“感謝張小龍”也成為這群人的心聲。
同時,經歷了移動互聯網沖擊的傳統媒體開始回過神來,奪回輿論主導權,在新榜發布的《 2017 中國微信 500 強榜單》中,人民日報、央視新聞、新華社占據三甲。
而在另一方面,奠基于服務號上可能性也被充分挖掘,從查違章到訂外賣,越來越便利。
七、微信生態:成為移動互聯網基礎設施
曾經我在拜訪一位互聯網前輩的時候提了一個問題:為什么你不做 App ,而是只做一個服務號?他的回答令我印象深刻:因為微信已經實現了互聯網連接人的使命。
當每部手機里都有微信的時候,微信作為超級 App 就具備了互聯網基礎設施的意義。
在最近的無人便利店大戰中,這一點已經毋庸置疑,“哈米”等直接將所有服務都嫁接到服務號上,用戶打開微信掃描二維碼即可實現支付購買。
從摩拜到哈米,基于服務號和小程序提供的技術能力和開放平臺,微信已經為互聯網創業者提供了從工具到用戶的完備要素。
基于微信提供服務、建立商業模式的企業未來無疑會越來越多,或者更直接地說,會有越來越多人依靠微信維生。
八、小程序:通往未來之路
2017 年 1 月 9 日上線的小程序如果有時態,那一定是未來時。
最近上線的“跳一跳”小游戲成功地進行了一輪用戶教育,在短短半個月內就獲得了過億用戶,而小程序的滲透率更是超過 3 億人。張小龍又一次利用了人類愛玩的天性。
在此之前,微信和摩拜的戰略合作,已經通過直接用小程序掃碼騎車幫助摩拜獲得了數千萬用戶。隨后 ofo 的加入,讓 2017 年最強勁的兩個風口,共享單車和小程序成為最佳 CP 。
另外一個典型例子是“拼多多”。借助小程序,成功利用微信的社交關系鏈帶來交易的爆炸式增長,短時間內在交易筆數上超越京東。
不過小程序的潛力還遠未發揮出來。在張小龍的設想中,未來隨著智能眼鏡和 AI 的進步,我們甚至不用動手掃一掃,只要看一眼即可獲取各種服務。那才是小程序的終極使用場景。
當打開微信即可擁有全世界的時候,微信也就不再是一個 App ,而是一個操作系統。
九、張小龍:改變中國互聯網的布道者
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經常熬夜、喜歡抽煙、打高爾夫,喜歡聽搖滾、尤其是邁克爾·杰克遜的中年男人,在互聯網圈經常受到搖滾巨星般的待遇。
雖然不善言辭,甚至在聚光燈下顯得有點木訥,但他的每一次公開露面都引發萬眾矚目,他的只言片語幾個小時后就成為眾人傳頌的名言。
除了給所有人的微信,張小龍帶給互聯網圈的更多是思想和價值觀。
作為喬布斯的東方信徒,張小龍同樣重視用戶體驗,偏愛極簡主義,甚至同樣是公司內的“獨裁者”。在把用戶當傻子的中文互聯網圈,張小龍“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無疑令人感動。
作為 K.K 的追隨者,張小龍將《失控》中的去中心化思想充分實踐在微信的產品設計中,從公眾號到小程序,不做中心化的流量分發是一份無價的承諾。
當然,最為人所知的仍然是那句“我說的都是錯的”。這不是刻奇,而是張小龍對集體主義浸染已久國人的警示——沒有人值得你盲目相信,你應該學會獨立思考。
十、10億用戶
再過幾天,騰訊將發布 2017 年第四季度和全年的財報。如果不出意外,微信和 WeChat 合并月活用戶將達到 10 億。這是第一款中文互聯網產品達成這一成就。
這意味著連接中國互聯網用戶的任務基本告一段落,也基本意味著連接人的使命的完成,而下一步,積極出海同時連接線下、連接萬物,將會是更重要的使命。
經常有人問,誰會顛覆微信?目前看來,答案還沒出現。微信依然生機勃勃,并且按照自己的節奏攻城略地。就像前不久微信公開課 Pro 的主題,to be,正當時。
掃二維碼關注原作者微信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