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貓傳》票房不敵《芳華》,營銷不當是最大BUG!
數英用戶原創文章,轉載請遵守底部規范
截至發文,《芳華》已累計斬獲票房13億,而《妖貓傳》僅僅收獲5億票房,且排片量越來越低,同樣是大導演的作品,質量都算有保障,為何在觀影市場的境遇如此不同,我且站在營銷的角度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這兩部電影我和我對象都有去看過,他更喜歡《芳華》,我更喜歡《妖貓傳》。他向往《芳華》前半段文工團的青春洋溢,畢竟里面有那么多長腿細腰的小姐姐。我則是癡迷于《妖貓傳》的極樂之宴,并沉醉在飾演楊貴妃的演員張榕容的顏值當中。
《芳華》
據了解,《芳華》曾在央視投放硬廣,還把今日頭條的軍事、歷史、體育三大板塊作為主要的營銷陣地,再結合它在部分媒體通稿中的話題“帶爸媽看芳華”,都能看出中老年和軍人團體應該是它主要的目標受眾。事實也如此,在家附近的影院看過N多次電影,但還是第一次遇到步履蹣跚甚至需要攙扶進來觀影的叔叔阿姨。
影片的推廣可以說很成功,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標記想看《芳華》的受眾年齡占比中,40歲以上群體達到了20%,這僅是線上部分,更多的該年齡段的群體不習慣使用線上購票平臺,而傾向于到影院購買,所以觀影的中老年群體理論上應遠大于20%的數據。
備注:數據來自貓眼專業版
亮點:
1、選擇今日頭條作為營銷陣地。在碎片化的媒介環境中,能選擇如此高效、集中的渠道著實厲害。
2、在有一定口碑發酵的基礎上,把“帶爸媽看芳華”作為對外主要的新聞點,的確引導了更多購票。
《妖貓傳》
在觀影之前,我從眾多媒體上接收的點主要有兩個“為拍電影建一座城”以及“畫面驚艷,盛唐風采”。看到為了實景拍攝、斥資30億,我感慨導演回歸電影本質的真誠,但畫面的驚艷才是我走進電影院的最直接理由,有些電影只能在大銀幕上看才有那種極致的震撼和美感。
我想我應該很長時間都忘不了極樂之宴上白鶴少年的幻術、李白作詩的顛狂、還有楊貴妃的溫暖善良。我很喜歡張榕容的這版楊貴妃了,一顰一笑、眉眼之間都是情緒和故事。
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吧。《妖貓傳》的票房不是很如意,不到《芳華》的一半,甚至比不上《前任3》。但好在豆瓣評分是在逐步上升,現在已經上升到了7分。
《妖貓傳》的營銷做的不是很好,最大的水花就是跟京東的合作。在重慶,我看到了公交站牌以及地鐵通道上“京東圣誕奇物宴”的主題物料,京東站內也調動了較大的資源會場以及觀影補貼,但效果不好。我認為,雖然端內的日均活躍度很高,但相較于微博、今日頭條來講,京東還是一個信息流動相對閉塞的平臺,不能盡快的擴散一部即將上映的影片信息,這對票房一定是有所影響的。
備注:數據來自貓眼專業版
貓眼專業版上標記想看《妖貓傳》的受眾群體中,29歲以下的占比高達66.2%。這部分年輕群體的媒介接觸更多元化、碎片化,選擇觀影時受影評以及口碑的影響較大。微博、豆瓣、知乎、A/B站才是他們了解信息的主要平臺,而《妖貓傳》對渠道選擇、口碑引導以及受眾注意力抓取都做的不好。
《妖貓傳》剛上映的時候,豆瓣上的評論兩極分化嚴重,差評多在于說故事講述不順暢(其實只是前半部分,白樂天和空海探尋妖貓過程中鏡頭切換太頻繁,影響了部分觀影體驗),這時候如果就有新聞稿件進行新的話題點引導的話,應該也會更好一些。我最初通過B站看了部分預告片,發現年輕群體對張榕容扮演楊貴妃最有爭議,從剛開始的不接受、欣賞不來,到最后覺得她演技滿分、顏值逆天,甚至愿意為她二刷電影,這其實都可以作為上映中后期的宣傳點。
注:彈幕圖片截取自B站視頻
亮點:
好的影片本身就是亮點,畫面精致,氣象磅礴,看完之后讓人回味。
缺點:
整體宣傳點太少,太著力在“建唐宮”和“畫面精美”這兩點,沒有注意到上映后觀眾的注意力轉移。推廣渠道單一且閉塞,聯合電商平臺作為主要營銷陣地,是一次好的嘗試,但賭注好像有些大。
在影片內容評論兩極化的時候,沒有進行及時的口碑引導,來轉移更多處在觀望期的觀眾的注意。
總體比較這兩部電影的話,我會帶父母去看《芳華》,但自己還是更喜歡《妖貓傳》。這兩部電影最大的差別可能就在于選擇方不同,前者是觀眾選擇電影,而后者是電影選擇觀眾。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