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語和碎片化表達,正在摧毀我的語言能力
作者:銀色bullet
本文為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聯系作者
發現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下降,是從寫不好豆瓣廣播開始的。我對此原本的解釋是“即將步入中年的正常反饋”。
身為一個文字工作者,對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還是有一點逼數。事實是我錯了,我發現自己在寫短句子時總會落入固定的句式:
“……真的是……”“……總覺得……”“……有沒有……”“一直覺得……”“……簡直是……”
在表達簡單意思的時候,僅限于表達清楚意思本身,文字死板不立體。
本來以為這是手癖,細想應該不是。
用“金句”來表達情緒會顯得有趣?
自從人們的生活進入了一個說不清楚應該怎么稱呼的時代,人們熱衷于用碎片化的表達。準確的洞察和優質的表達流傳的非常快,久而久之(其實也沒多久),很多人放棄了和流行語較勁,轉而直接拿來做自己的表達。
社交網絡每天都有看不完的“小金句”,因為不斷的另存,連白底黑字都變得很糊,雖然還是可以看清什么
“我就不發自拍了,反正你們知道我挺好看的”
“說正事專用配圖”
“貧窮使我冷靜”
“請開始你的表演”
“錢也沒有,愛情也沒有”
……
和段子或者搞笑圖片不同的,這些詞句表達的都是簡單信息,并不是講一個故事或者道理,有的只是情緒、狀態。在有表達需求時,人們紛紛放棄遣詞造句,打開了表情包圖庫,寫四個字:“心情如圖”
“有趣”這件事流行了這么久,所有人都在憋著勁兒有趣,這也沒什么好diss的。
只是大多數并沒有那么有趣。
結果就是在朋友圈這種寬泛的社交場合,人們都像對暗號一樣互相拋梗,交流今天看到的熱點。這時影響還不是很大,朋友圈的日常不需要太多字就可以表達基本需求,今天吃了一頓飯、工作心情特別差、推薦一本書、看了XX電影覺得如何、分享一個鏈接之類的。越是簡單的信息,套用流行語越容易,也不會露餡,一旦字數變多,基本就是災難。
表達能力下降的后果
一般人最需要字多的三種情況應該是:游記、矯情、撕逼
游記大概是這樣的:我們今天一大早就去了XXX,沒想到排隊的人居然那么多,我的內心是崩潰的,相信你們能夠體會。去了以后發現真的特別值得,此處裂強推薦!中午吃的XXX十星好評,和老板聊了一下原來他做這個已經二十年了,工匠精神真的讓人肅然起敬。下午去了心心念念的XXX,一直都特別想看終于實現了,必須打卡記錄一下。好了碎碎念到此完畢,應廣大群眾要求發自拍!
矯情可能是這樣的 :每到這個時候就又會想起XXX,恨自己又不爭氣的掉下了眼淚,本來以為一切都過去了,但是沒有想到給我心里留下的傷疤居然這么深。有時候一個人安靜下來的時候也會想想,是不是這一切都是自己的錯?曾經有XX對我說:你很好,配得上別人不假思索的迷戀。下定決心,自己一定要走出來。胡言亂語寫在這里,反正也沒有人懂。
撕逼大概是:今天看到那個什么真的氣死我了!居然還有那么多人附和?三觀都被狗吃了么?1.從來沒有人說過XXX就是XXX,有人這么想只能說自己內心有問題;2.XXX難道不是天經地義的么?輪得到誰來指手畫腳?3.XXX就曾經說過一句話“……………………”在這里送給在座的所有人。好了,我說完了,拉黑請便。
表達能力普遍下降的后果有多嚴重呢?其實也沒多嚴重。
對大多數人來說,表達能力是個不需要的技能,后果無非就是寫不好工作報告,寫不好婚禮賀詞,很嚴重么?并不會。
失去風格就等于失去不可替代性
但是對廣告的影響就比較大了。
也是在新媒體互聯網廣告興起開始,同行往往會把流量放在最優先的位置,簡短且粗糙的內容開始盛行。粗糙的意思是,為了流量而忽視了廣告應有的策略和邏輯關系,沒有理由的賣萌、搞笑、走心、扎心、抖機靈、耍態度……
熟練的文案可以在以上幾個頻道隨意轉換,出東西也很容易,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風格的缺失。中學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字跡和風格判斷出這篇作文是誰寫的,以前我也可以辨別出攬勝、紅鶴、親愛的、塞尚、實效的文案,而現在這種能力只能適用于公眾號寫手。
缺失策略和邏輯的廣告很難建立“實質性進展”,實質性進展是比如銷售轉化、品牌建設,或者是脫離商業的文化創造。以流量為目的,到流量為止。文案在這些廣告中得不到策略的練習,就會陷入不斷提高語言威力的惡性循環。思考不銳利,就只能讓語言銳厲。做不到溫柔一刀,就只好“說話難聽”,而廣大受眾不斷脫敏,對應的解決方法就是越來越難聽。而他們又分不清人們對洞察的刺痛和對難聽的反感之間的區別。
很多時候廣告獲得流量是因為廣告本身具備的余量。簡單說就是:這句話人們看過了,不新鮮;但是這句話放在廣告上人們還會覺得新鮮。所以把已經被創造出的流行語或洞察放在廣告上,還是一個快速又機智的方法。
嘲窮和嘲丑已經是互聯網上流傳很久的風潮,這兩團信息用來做理財產品和整容機構的廣告非常合適。而這背后的策略工作很有可能被忽略。所以我們就會看到這種廣告文案:
“6位數的密碼,保護3位數的余額”
“扣工資的時候,才覺得工資高”
“你過的不好,可能因為你丑”
“我是假的美,你是真的丑”
……
人們會用扎心形容這些廣告,其實這和文字工作者一直追求的溫柔一刀不是一回事。扎心是需要突破人現有的信息量的,要觸碰到一些不曾疼過但確實存在的地方。而不是更隆重地重復已經存在的動作,再隆重也不行。
這樣的廣告不會帶來實質性進展,很難讓人們的觀點發生松動,只是對原有觀點的堅定站隊,也就是一波流量。
這樣的結果,主要原因是目前形勢對流量的過分追求,次要原因是文案們急著做朋友圈的金句小王子,疏于對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背后邏輯能力的訓練。
有智慧的人也能做朋友圈金句小王子,但和機靈鬼給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他們發個金句,感覺是智慧不小心漏了一點出來,機靈鬼們發個金句,讓人覺得在用盡全身力氣搞笑。
這大概也是好文案與刷屏文案的區別。
寫長文是一種很好的練習方法,這也是我寫本文的原因。
- END -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9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