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還有沒有面對競爭的勇氣?
來源:二說(chongershuo)
作者:蟲二
9月15日新浪微博試圖用一紙協議徹底改變原創作者與發布平臺的關系。
那份《新浪微博用戶服務使用協議》1.3條規定,用戶在微博發布內容之后,不得自行或授權任何第三方以任何形式直接或間接使用微博內容。
用《三聯生活周刊》主筆王小峰的話說:“過去我從來沒有聽說過一個人出書,森林、造紙廠、印刷廠聲明對這本書擁有版權的。”
最近這些年來 ,新浪微博浴火重生,兩度歷劫,但每到關鍵時刻,總是難以為繼,所不同的是,前一次是天災,這一次是人禍。
2011年微信橫空出世,朋友圈碾壓一切,微博時代由大V把持的話語權第一次普世化了,熟人社交的屬性使得微信的互動天生優于微博。
微博的信息如果沒有大V作為傳播中繼,根本難以擴散,而朋友圈雖然有著信息閉鎖,卻能依賴強關系鏈層層傳遞,廣而告之。
有段時間,用戶活躍度暴降的新浪微博已經荒腔走板,各種看似好玩的插件層出不窮,甚至有了開心網的風范,反倒是長微博延遲了一年才告問世。
但到2015年,微博艱難的挺過來了。
因為人們終于發現,Socia和Media終究是兩回事,微博和微信不是你死我活的替代關系,而是兩個活在不同維度中的產品,微博媒體化的淺社交有其生存的價值,特別是頂住微信的沖擊后,微博的用戶活躍度有了復蘇的跡象。
2015年Q4的財報,微博凈營收較上年同期增長42%,廣告和營銷營收同比增長47%,微博增值服務(微博VAS)營收同比仍增長13%,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歸屬于微博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增長258%。
雖然微博的市值仍然小于推特,遠遜于臉譜,那個曾經的社交巨擘到底回來了。
但這一輪復興又是極為脆弱的,這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微博產品力的衰退。
與騰訊旗下業務超強的產品力不同,微博從產品到交互都有衰退的跡象,在營銷層面,飽受僵尸粉的困擾,無力破解;商業變現,又過多遷就身為背后金主的淘系業務,當年的微博外包針對微信的防御型產品“微友”就能看出心態的倦怠,這些年來,微博嘗試了多個體位,但幾乎沒什么像樣的創新能夠挽回用戶的初心。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瑕疵,影響卻足以見微知著:
最核心的就是商業對產品創新力的侵蝕。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微博的產品迭代充滿了妥協與屈從,但任何折衷的東西都是失敗的,比如它的信息流怎么看都是適應櫥窗式電商廣告的變種,學步微信的即時通訊化,把私信抬高到優先于@某某的程度,用所謂密友圈(后來改名好友圈)試圖復刻朋友圈生態,凡此種種,都導致了自身產品特色的丟失與交互層面的冗余化和同質化。
另一方面,微博的許多產品創新由于種種原因不能堅持到底,沒能等來產生協同效應的那一天,也非常可惜,比如微盤等等。
歸根結底,微博最應該在意的不是各種KPI的達成,也不是恐懼輸給友商,而是產品力在不斷的商業試錯中消耗殆盡。
二是運營的激進。
不少微博賬戶會莫名發布不相關的雞湯式內容,或塞入某個購物鏈接,同時關注列表中出現熱鬧的營銷號,甚至已去世用戶的微博也會被回收利用。
比如知乎曾經報料的去年6月辭世的《春城晚報》總編輯杜少凌,個人微博于9月8日突然復活,此后的5個月中以每天8條的速度更新了8000多條營銷內容。
另一方面,微博又熱衷于豎起高墻,最新推出的熱門獨家已經從原來的開放媒體化退回到圈地自守,這背后不是危機意識而是弱者心態。
微博的最大問題在于,一方面它是秒拍之類創新的引領者,另一方面又用激進而自相矛盾的運營策略驅離BC兩端的用戶。
1、活躍度與轉化率的困境。
微博對活躍度的追求令其容忍僵尸粉和營銷號的泛濫,但這種注水流量又與追求CPS轉化率的廣告商相違背,想想看,上萬轉發帶不來一個有效訂單是什么心情?
2、作為分發平臺的影響力在提升還是削弱?
微博此前一直被詬病為缺乏深度的媒體平臺,如今更為復雜的產品矩陣所稀釋,隨著各式內容傳播平臺的崛起,有限的大V和網紅資源不斷分流,曾經的特色難以為繼。
3、用戶的間離。
這本是微博賴以成名的玩法,大V撐場,草根看戲,卻不融入,各守分際,但在講究參與感的今天,用戶體驗已然下沉,自媒體創造個人品牌的時代來臨,微博的反沉浸玩法已經不是用戶的菜。
三是越界的友商越來越多。
知乎、頭條、果殼、簡書們的崛起中,分享了微博在內容分發領域的優勢。
各家的產品線都日益復雜,熱衷于極速橫向擴張,覆蓋了內容分發的多個領域,邊界的不斷延展形成了多產品集合的社交矩陣,爭斗不可避免。
8月10日,微博管理員賬號宣布封停第三方接口,今日頭條隨即停止新浪微博的帳號服務,兩家的矛盾白熱化,成為此次事件的導火索。
說到底,真正傷害微博的不是友商而是人禍。
微博發布新版《用戶服務使用協議》不過是落實2017年6月1日生效的《網絡安全法》的具體步驟,微信、淘寶、高德也做了同樣的事。
此前微博的服務協議也會多次變更,但一次夾帶這么多私貨,前所未見。
比如2017年3月的版本,第4.7條只是規定:用戶理解并同意授權微夢公司及其關聯公司可非獨家、可轉授權使用用戶通過微博發布的內容。
特別是4.7.5條也承認:
用戶對微夢公司及其關聯公司的授權并不影響用戶發布內容的所有權和知識產權歸屬,也并不影響用戶行使其對發布內容的合法權利。
這個條款在5月8日的版本更新中也作了保留。
但為什么這一次會腦筋急轉彎式的跟用戶斗心眼,強調“你的就是我的”?
當然是對競爭的恐懼。
不過微博負責人王高飛的解釋則換了一種說法。
他擔心的是一些APP抓取之后直接推送,不做審核,不擔責任。似乎新版服務協議那些苛刻條款只是為了阻止不道德的友商,而不是用戶。
好在9月16日凌晨,微博管理員賬號發布了更正聲明。
雖然刪除了1.3和1.5條的過激規定,而8.3和8.5仍然原封未動。
經典電影教父里有句名言:千萬不要記恨你的對手,那會讓你失去理智!微博需要笑對競爭的勇氣,而不是向用戶揮舞大棒的越權。
希望9月16日凌晨的更正聲明是一個好的開始。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