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德基木勺被“罵”上熱搜,食品業的環保路怎么這么難?
作者:小羊,來源:FBIF食品飲料創新
原標題:紙吸管、肯德基木勺被“罵”上熱搜,食品行業的環保路怎么這么難走?
因限塑令肯德基改用木勺引吐槽登上微博熱搜
圖片來源:微博熱搜截圖
前幾天,肯德基的木勺因為被消費者吐槽難用而被“罵”上了微博熱搜。
截至1月14日,該話題的閱讀量已達1.7億,在微博賬號沸點視頻的相關微博下,有1.2萬的評論數和27.8萬的點贊量。
為什么一個木勺會引發網友如此關注?
不能換成塑料勺嗎?還真不能。
去年國家相關部門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規定,到2020年底,全國范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景區景點的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這是國家層面對行業的規范和約束,那么從消費者來看,企業是否環保會影響消費抉擇嗎?
答案是:會有影響。《利樂指數2019》曾指出,未來一年里53%的消費者會優先考慮采用環保包裝的品牌。
但從肯德基的案例我們也可以發現,要想獲得消費者的好感,不僅僅需要去做環保,還要讓環保行為讓消費者樂于接受。
那么食品行業該如何打好一場環保的硬仗,品牌、供應鏈、平臺、消費者又將如何協同?
一、品牌有點忙:
減塑、變廢為寶、植物基替代品
去年的最后一天,三頓半在其公眾號發布了一條“第三季返航計劃”的紀錄片,收獲了1.9萬的觀看、540個贊和364個在看(數據截止1月14日),并有讀者留言“有意義有意思”“期待第四季繼續參加”。
返航計劃是三頓半回收咖啡空殼的長期計劃,每年開展兩次,用戶可以通過專屬小程序進行預約,在指定的開放日,前往各城市中設置的返航點,以空殼兌換主題物資,回收的空殼也將再利用制成生活周邊產品。
三頓半第三季返航計劃
圖片來源:三頓半官方微信
三頓半的塑料迷你咖啡杯造型獨特,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很多人甚至喝完都不舍得扔。所以三頓半一方面出于企業的環保責任,一方面洞察到消費者對于咖啡杯循環使用的習慣,開啟了返航計劃。通過有趣的、有設計感的活動讓消費者參與進來,進一步增加了粉絲粘性。
減塑在食品行業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2019年Break Free From Plastic進行了一項全球垃圾品牌審計,發現塑料垃圾最多的生產商前10名中,有7個是食品品牌[1];
除了三頓半這樣的將塑料回收利用,還能看到一些大企業用技術去解決塑料的回收率問題。如2019年10月份,可口可樂公司正式推出其首個使用海洋回收塑料制成的樣品瓶。它含有25%從地中海和海灘回收的海洋塑料。
可口可樂推出由海洋回收塑料制成的塑料瓶
圖片來源:可口可樂官網
通過采用紙質或其他材質包裝代替塑料,也是目前減塑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法國,雀巢旗下調味料品牌Maggi在去年推出了使用可回收包裝紙的有機肉湯塊。這種包裝紙是一種涂布紙,原材料來自FSC認證的森林,可以通過法國的紙流循環回收利用。
雀巢Maggi有機肉湯塊
圖片來源:雀巢官網
一些塑料包裝的瓶蓋等也可以通過優化,降低甚至去除塑料材質。比如,日本飲料品牌可果美在去年推出了一款新品 —— 使用植物性夢幻蓋的野菜生活果蔬汁。瓶蓋由甘蔗非食用部分提取的高密度聚乙烯原料制成,配合瓶身的紙質包裝,非常綠色了。
可果美野菜生活果蔬汁
圖片來源:食品新聞
吸管也是今年限塑令中的重點“打擊對象”。2019年全國塑料吸管累計產量近3萬噸,約合460億根,人均使用量超過30根[3]; 麥當勞早在2018年11月就開始在部分區域執行不主動提供吸管的行動;自2020年6月30日起正式啟動逐步停用塑料吸管的行動,采用免吸管杯蓋來飲用不含固體物的飲品。[4]
麥當勞減塑圖片
來源:微博@麥當勞
在新茶飲品牌如喜茶、奈雪的茶等品牌中,紙吸管也成為品牌的新標配。據喜茶公布,截至2020年6月,全國門店減少使用塑料吸管超過1100萬根;奈雪的茶在今年國慶假期期間消耗紙吸管超過100萬根;雖然預包裝產品的吸管還未納入必須調整的系列,但一些大型企業也開始提前布局。伊利在2020年世界清潔地球日,率先在金典牛奶包裝上啟用了紙吸管。這款紙吸管采用了FSC森林認證原料制作,可在3~5個月完全自然降解,成為水和二氧化碳,實現對自然環境零污染。
金典有機奶用紙吸管
圖片來源:伊利官方微信
包裝是企業環保的重要陣地,而同時,食物浪費、食品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的傷害這些問題在近年來也越來越被企業重視。
利樂的《2020年消費者環境趨勢報告》顯示,77%的消費者表示食物浪費是他們關切的事情,程度甚至與全球暖化并列。在食品生產、加工、運輸、售賣過程中,都有可能造成食品的損耗。比如,為追求水果、蔬菜外形好看,舍棄那些賣相不佳的原料;加工邊角料被廢棄,導致浪費。 實際上,企業可以利用一些產品加工中產生的“下腳料”,生產出全新的產品。達能北美公司近期聯合Full Harvest推出了一款檸檬酸奶,就是采用那些可能被浪費的水果原料加工而成。
達能檸檬酸奶
圖片來源:Food Business News
Full Harvest公司通過判斷哪些農產品會因生產過剩或瑕疵而被浪費,接著利用數字化將農民與食品飲料制造商聯系起來。該公司還幫助食品和飲料品牌開發新的消費品和可持續供應鏈,以減少浪費,幫助農民提高收入[5]。
與減塑、減少浪費等相比,以植物性產品代替動物性產品消費的行為則具有更深遠的意義和更廣泛的影響。Innova數據庫顯示,2015年到2019年,全球植物基食品飲料新品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57%。
在對環境友好程度上,Oatly曾表示生產相同分量的燕麥奶比牛奶減少80%的溫室氣體排放。而植物肉代替動物肉,可以解決營養轉化低效問題,提升耕地、水資源的利用率,解決全球肉類短缺帶來的營養問題。
二、
供應鏈:“上下包夾”,
做食品行業綠色發展的助推器
對于食品企業來說,品牌的發展離不開供應鏈上游包材環節與下游銷售市場的支持。
1、包裝行業
上游包材加工企業在為企業提供包裝材料的同時,借助企業成熟的研發能力,也在引領行業發生變化,推動更環保包裝材料的生產與使用。我們選擇了有代表性的企業利樂與雙童來看行業如何匹配需求迭代升級。
利樂是全球最大的食品加工和包裝解決方案提供商之一。在2019年度的可持續發展報告中顯示:“未來5年,我們每年將投資約1億歐元(合1.15億美元),用于為包裝上附帶的塑料吸管研發相應的替代解決方案,例如紙吸管、一體蓋和其他飲用解決方案。” 目前,利樂已在其部分包裝薄膜、涂層及開蓋中使用植物基可再生原材料。
同時,利樂和品牌一起解決食物浪費等環保問題。如使用利樂包裝的臺灣義美食品,其新品高纖全豆豆奶,通過創新設備和技術,將原本被當做殘料卻擁有豐富膳食纖維的豆渣與豆奶充分融合,研發出濃郁順滑的高纖全豆豆奶。
臺灣義美高纖全豆豆奶
圖片來源:臺灣義美食品官網
雙童是國內領先的塑料吸管制造商。自2005年起,公司就研發出了聚乳酸可降解吸管。聚乳酸是一種生物降解塑料,主要由玉米等植物淀粉組成,在堆肥條件下45天就能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隨著限塑令的頒布,具有優勢的可降解吸管迎來快速增長。雙童目前6個車間,只有1個還在生產傳統吸管。2006年之前,可降解吸管占雙童總訂單量不到1%,而2018年一下增長到55%[3]。
2、電商&外賣平臺
在銷售下游,基于銷售帶來的塑料污染問題也日益被重視。快遞包裹帶來的污染不容忽視。京東、淘寶、蘇寧等電商平臺以及順豐等配送平臺,都先后推出了具有環保屬性的“共享快遞箱”、零膠帶快遞箱等產品,減少膠帶使用、提供更環保的選擇。
2020年9月,菜鳥裹裹推出“點亮綠色 包裹未來”活動,新推出的“減塑環保袋”由秸稈、陳化谷物等可再生原料制作,與同尺寸的其他快遞袋相比,可節省4.4g塑料。
2019年9月,菜鳥聯合三通一達及百世快遞成立菜鳥聯盟綠色公益委員會,并在多個省份推出“回箱計劃”。菜鳥裹裹還聯手螞蟻森林推出定向活動,人們可以購買綠色包裹收獲綠色能量。
菜鳥綠色回收箱
圖片來源:菜鳥裹裹官方微信
2018年起,蘇寧推出“青城計劃”,減少包裹材料使用量,提升利用率;通過綠色倉儲、綠色運輸與綠色終端,從第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打通全鏈路綠色生態。
蘇寧青城計劃2.0
圖片來源:微博@蘇寧快遞
中國郵政、順豐、京東也先后推出可循環快遞箱。順豐的“豐·BOX”環保快遞箱,用拉鏈代替封箱膠紙,快遞箱易拆封、可折疊,可多次循環利用;京東推出青流箱,采用熱塑性樹脂材料制作,封簽采用可降解材料,真正地做到綠色環保[7]。
順豐、京東環保快遞箱
圖片來源:微博@寧夏日報、微博@京東
外賣行業也在努力改善塑料包裝過度使用、一次性餐具浪費等問題。餓了么外賣在2018年就推出了可食用的餐具,可以合理保存10個月,在室外環境中一周可以降解。其主要成分是面粉、黃油、冰糖、牛奶和水,有原味麥香、抹茶和紫薯三種口味可供選擇。
餓了么可食用筷子
圖片來源:微博@餓了么
同時,平臺提供了使用“無需餐具”選擇功能,為鼓勵商戶加入不主動提供餐具服務中來,餓了么將為簽署“無需餐具承諾書”的商戶引流,同時利用平臺積分、公益項目等資源獎勵選擇“無需餐具”的消費者[8]。
3、臨期食品銷售平臺
在銷售端還有一個值得被重視的存在,那就是臨期品銷售渠道。在線下的各大商超、便利店,許多食品在保質期還剩三分之一甚至更長時間時,就會被下架。我國零食市場規模巨大,每年因流通效率就能導致食品損耗達到千億元。 目前,中國市場上已經有好食期、好特賣、甩甩、臨期捕手等臨期食品的電商平臺或線下門店,且發展較好。如曾獲阿里巴巴投資的好食期,用戶數已接近1億。[9]
三、
食品行業環保革命的下一個十年,
如何化危為機?
可以看到,從品牌到上游的包裝行業,再到銷售終端,環保革命已經打響。那么下一個十年,食品行業的環保革命該朝著什么方向努力?又會面臨什么樣的困難與機遇?
先來看機遇。首先,消費者的環保意識增強,愿意為環保支付更高成本。
隨著消費者獲取信息的渠道逐漸增多,他們的環保意識也隨之增強。
根據《利樂指數2019》,未來一年里,33%的消費者將減少塑料的購買與使用,53%的消費者會優先考慮采用環保包裝的品牌,78%的消費者愿意支付更高的價格來購買環保包裝的商品[10]。《利樂指數2020》顯示:即使是今年疫情下,對環境的關注依然是重點[11]。
全球關切議題名單
圖片來源:《利樂指數2020》
波茨坦氣候變遷沖擊研究所所長Johan Rockstr?m提到:即使處在全球性的健康危機當中,消費者對環境災難的關注仍持續升溫。數據顯示人們明白所面對的挑戰和采取行動的急迫性,也很清楚轉變為低食物浪費的社會和安全、永續的食品系統,是同時保有自身健康與地球健康的契機[11]。
其次,國家政策與法規,讓可持續發展成為“有法可依”。
2008年實施的“限塑令”重點關注塑料袋,而去年被稱為“史上最強限塑令”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到塑料吸管、餐具等制品,其約束場所從商超、市場進一步拓展到餐飲、外賣、景區、酒店等;在執行手段上,除了限制部分塑料產品生產/使用外,同時推廣可循環、可降解替代型包裝使用,以及規范回收利用和處置方案。
國外的相關法規內容也能給到一些參考。比如,從2021年起,歐盟將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餐具、棉簽、吸管等一次性塑料制品,這些用品將由紙、秸稈或可重復使用的硬塑料替代。加拿大在2018年5月溫哥華市議會投票通過“2040年零廢品計劃”(Zero Waste 2040 Strategy),英國、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也推出了相關政策[12]。
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危”的一面。環保工作是一項長期工作,不能一蹴而就。當前在環保包裝研發技術、消費者環保執行等方面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
環保包材的成本更高。可降解塑料、紙包裝的價格要比塑料價格更高。以吸管為例,據雙童CEO李二橋介紹說:“普通塑料吸管出廠價在3、4分錢一個,做成紙吸管就變成了1毛錢,做成聚乳酸的話可能就要1毛5左右了。”且由于對可降解塑料吸管的需求加大,產品原料成本水漲船高。從2018年初1.8萬~1.9萬/噸,漲到3萬/噸,目前,差不多到了4萬元/噸。如何能夠生產出滿足成本需求的可降解塑料制品成為環保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可回收材料的利用率低。對于可回收材料來說,只有保證回收率才能夠談論對環境的實際影響。而在實際的工作中,回收率遠未達到100%。據統計2019年,全球每年產生5250億只廢飲料瓶,僅有10%能夠回收利用[13]。
環保材料的質量有待提升,這點關乎到消費者實際的體驗。以紙吸管為例,其耐水性不及塑料吸管,且不能做到和塑料吸管一樣薄。 最近,“被紙吸管剝奪的快樂”也上了微博熱搜,網友紛紛表示紙吸管體驗感不好,容易軟爛,甚至喝完后滿嘴紙屑。
消費者對紙吸管的態度圖片
來源:微博
在英國市場,麥當勞提供的紙吸管還曾遇到并不能降解的問題:由于消費者抱怨紙吸管太軟了,麥當勞只好把紙吸管不斷加厚,導致材料雖然可降解,但吸管太厚難以被回收商回收。 這樣的體驗,很難讓消費者持續選擇紙吸管。而PLA吸管也有非常短板的缺陷。可降解吸管的保質期一般在一年左右,一年之后產品就開始降解。而塑料吸管保質期有2~3年[14]。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消費者對于環保越來越關注,但可能存在“言行不一”的問題。凱度調研顯示:87.5%的受訪者表示購買減少包裝的產品對他們很重要,但只有20%的人每天采取定期行動減少包裝浪費(盡管這一比例高于2019年的16%)[15]。
因此,除了企業方需要從研發、生產等方面改善環保問題,消費者的參與度也直接影響到環保的效果。
企業在制定環保方案時,要盡可能提升透明度,降低參與門檻,并且給予消費者激勵。如前文所說到的三頓半咖啡的“返航計劃”,讓我們看到了環保可以從企業的單方面行為,轉變為一場企業與消費者深度的交流互動。
同樣的還有可口可樂、Oatly等公司。可口可樂2019年其舉行“天下無廢”公益活動,以塑料空瓶兌換可口可樂公司產品、贈送伴手禮包等形式鼓勵空瓶回收,并通過“可記雜貨鋪”線下藝術展活動形式,展示包材從回收到再生的過程,來激發消費者包裝回收行動力。
可口可樂“天下無廢”公益活動
圖片來源:微博@四川中糧可口可樂
四、結語
環保不是作秀,更不是企業拉攏消費者好感的公關行為。這是一個需要長期戰斗的工作,是需要品牌方、供應鏈方、銷售方、消費者共同努力。
同時,當紙吸管、木勺被“罵”上熱搜,也顯示出環保不是企業的“自嗨”,要加強環保與消費者的連接。 在這個全面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吸管的2021年,期待食品行業能夠做出更多的綠色行動。
參考文獻:
[1] 胖鯨資訊站,《被丟棄的塑料瓶:可口可樂、百事、雀巢成為全球最大塑料污染者前三》,胖鯨頭條,2020年12月9日
[2] Foodaily,《你吃不完的剩菜剩飯,正在被百威、泰森做成零食》,2020年8月22日
[3] 楊泥娃,《星巴克和新茶飲都停用,460億根塑料吸管何去何從?》,電商在線,2020年12月8日
[4] 《這件事,麥當勞真的不“管”了?!》,小食代,2020年6月30日
[5] Monica Watrous,《Danone makinglemon yogurt out of upcycled lemons》,food Business News,12/10/2020
[6] 利樂公司,《利樂成為首家在歐洲推出紙質吸管的紙包裝公司》,2019年7月31日
[7] PACKCON包裝容器展,《中國郵政推出可循環100次、減重20%的無膠帶環保箱! 》,2018年8月10日
[8] 中國飯店協會,《中國飯店協會助力阿里本地生活餓了么發起我是“減塑”行動派倡議》,中國飯店協會,2020年9月10日[9] 同創君,《【同創Family】好食期“臨期食品”的商業模式獲人民日報報道》,同創偉業,2019年8月9日
[10] FBIF,《新限塑令來啦!食品行業,將迎來一場“反塑料革命”》,FBIF食品飲料創新,2020年1月20日
[11] 利樂,《利樂指數2020——COVID-19疫情下食品安全與環境的兩難》
[12] 工業材料應用,《全球掀起禁塑熱潮!盤點2018年世界各國的禁塑政策》,工業材料應用,2019年2月14日
[13] Camille Chen,《一年產生5000億只廢飲料瓶,食品行業該如何變成“綠色包裝”的模范生?》Foodaily每日食品,2020年5月26日
[14] 劉雨靜,《紙吸管更環保是不是一個謊言?》[15] Kantar,《2020年可持續生活和減少浪費的態度和行動》,199IT互聯網數據中心,2020年12月9日
作者公眾號:FBIF食品飲料創新(ID:FoodInnovation)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