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品牌在環保營銷上都有哪些新花樣?
原標題:不做環保路上的“絆腳石”,這些品牌為拯救全人類給出了答案!
一個塑料袋的降解時間超過20年,一根吸管的降解時間超過200年,而一瓶包裝飲料的降解時間要超過450年……
據統計,人類每年遺棄約 800 萬噸的塑料垃圾,這些塑料垃圾可能造成至少 10 億只海洋動物喪命。
按此趨勢,30 年后海洋里的塑料總重量將會超過魚類。
大自然從來不欺騙我們。雖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有了環保意識,但是在各種購物節、品牌促銷、消費主義大軍的誘惑下。
人類的衣食住行哪個不是環保路上的“絆腳石”。
對于各大品牌,環保意味著什么?
根據《中國新生代時尚消費白皮書》的數字顯示:80.4% 的受訪者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會影響個人消費者的購買行為。
年輕消費者對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敏感度也在不斷提升,更傾向選擇那些具有環保概念的品牌。
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致力于社會環保事業的發展,在環保營銷上,玩出了很多新花樣。
麥當勞開始“不管了”,星巴克開始“紙化了”,雪碧也“不綠了”,就連KFC的包裝紙也都能吃了……
一、品牌環保意識的覺醒,能拯救全人類嗎?
1、沃爾沃VOLVO“為大海做一個過濾器”
為了努力對抗海洋塑料污染,瑞典汽車制造商沃爾沃與悉尼海洋科學研究所以及reef design lab共同合作開發出living seawall(活海塘)。
由50個特殊的六邊形瓷磚組成,使用3D打印技術模仿紅樹根結構,
Living sea wall 可以成為更多海洋生物的棲息地,保持海洋水質清潔,成為大海天然的“過濾器”。
同時,它還通過吸引過濾捕食類生物的濾食來實現吸收和過濾城市海域中的污染物 ,如塑料顆粒和重金屬。
通過3D打印機打造成的模具,最后再使用水泥和再生塑料的混合物澆鑄而成。瓷磚的表面刻畫了逼真的肌理組織,以及沃爾沃的Logo。
現今,這些瓷磚已沿著悉尼著名的地標建筑 Sydney Harbour Bridge 附近的傳統直立海堤進行了安裝。
伴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海洋生物們會聚集附著在墻壁上,進行繁殖并過濾掉海水中的顆粒和污染物。
研究人員會持續監視活海堤周圍的生物和水質情況,如果各項數據都有明顯改善的話,之后就可以在全世界的各種不同地區和場景里進行推廣應用。
沃爾沃不但致力于通過Living Sea wall和海灘清理等項目建立品牌的環保形象,
還將通過回收和再制造沃爾沃的汽車,減少尾氣排放對環境污染所產生的影響。真正將環保理念作為品牌印記,付諸于行動。
2、Burberry“虛擬時裝來臨”
時裝產業可是繼能源產業后,對地球造成污染的第二大行業。
紡織業在生產過程中會帶來高達18%的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并帶動森林砍伐等問題。
皮革鞣制所需的原料更是造成世界上絕大部分有毒污染物的主因。
但誰又能抵擋住對美麗服飾的向往,哪個女子不癡迷于“衣柜里永遠都少一件”的罪惡中不能自拔。
可是,每一次沖動購物過后,卻往往由于各種原因使商品慘遭閑置。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不少品牌開始利用增強現實技術讓買家試穿自己的商品,效果則和實物上身并無分別,確認效果滿意后即可下單購買。
同時,試穿的照片也可隨即分享至各大社交媒體上,大大滿足了時髦玩家的搭配PO圖需求。
Burberry 作為時尚科技化的堅定執行者,開始不斷的發展革新。聯合周冬雨、Enkako和謝云鵬把目光投向了「虛擬時裝」。
與傳統時裝的實用性相比,虛擬時裝的重點則是便捷性和環保型。
首先,虛擬時裝的制作過程在不浪費任何實體材料的同時,還能達到加強時尚形象的效果。
即使喜新厭舊了也不會感到可惜,不會造成資源浪費,是實現服裝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法之一。
其次,在制作上不需要專門的制衣公司來進行操作,只需要設計師在電腦上進行簡單操作便可以制作完成一件服裝,還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量身定做。
這樣的服裝,不僅不會和別人撞衫,甚至可以量身定制,達到完美的時尚效果。
隨著 5G 時代的普及,現實與虛擬之間加速融合,兩者之間的界線也不再黑白分明,相信「虛擬時裝」也必定會是時代發展的大勢所趨。
除了推廣虛擬時裝外,Burberry 還聲明會在2025年全面使用可降解材料,
并在今年的春夏系列中推出了ReBurberry Edit環保系列,為自己樹立一個環保衛士的形象。
3、NIKE 耐克“舊鞋可以回收”
NIKE 作為全球著名的體育運動品牌,也早早就開始使用增強現實的技術,曾在App上推出「AR試鞋」的功能,讓買家足不出戶就可以試鞋。
早在 1990 年,NIKE還推出了「Resue-A-Shoe」概念。通過“舊鞋回收”,將廢料用于鋪設籃球場等運動設施,由此開啟了Nike的“可持續之路”。
2017年9月,NIKE第一款新型再生皮革材料 Flyleather誕生了。
該材料使用至少50%的再生皮革纖維和合成纖維制成,在制造過程中還采用了創新型的水力粘合工藝。
在外觀和手感上,Flyleather 與普通皮革并無差別。比普通皮革輕了40%,而耐久性卻是普通皮革的五倍。
Flyleather 在生產中還節省了90%的用水量和80%的碳排放,有效降低了對氣候變化的影響。
二、環保制作過程成為品牌賣點
今年,Nike用自己產生的廢料打造了一款“最垃圾”的跑鞋——Space Hippie系列產品。
該系列鞋款是將生產過程中的邊角料轉化為打破常規的設計產品。
無論是在材料的選擇上,還是制作方法,甚至包裝,方方面面都考慮到對環境的影響。
Space Hippie 代表著未來NIKE的一種制作工藝和理念。它促使品牌去思考如何盡可能地使用更少的材料、能源,排放更少的碳,來制造出更好的產品。
此外,Nike 還提出了「歸零計劃」,計劃在 2025 年實現100%可再生能源利用,以此徹底向零碳排、零廢物的環保之路邁進。
1、IKEA 宜家“塑料瓶回家之路”
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塑料,卻因其強韌耐用、質地輕盈、用途廣泛且價格低廉等特點,讓人類難以拋棄。
目前也仍舊沒有其他更好的材料替代方案,為了能更有效的將塑料循環利用,
IKEA和瑞典設計公司Form Us With Love聯手推出了首個100% 使用回收材料制造的環保櫥柜系列 Kungsbacka。
Kungsbacka的基本架構由可回收利用的工業木材搭建而成,再涂上由 PET 塑料瓶子制作的涂層。
每二十五個500毫升容量的塑料瓶就可滿足 40cm*80cm 大小的涂層需求。
模塊化的櫥柜和高級黑的用色設計,可以融入到任何家居風格中,同時還兼具實用性。
今年,IKEA在上海開展了以「家的無限值」為主題的新財年媒體發布會。集中展示了以“可持續”和“可負擔”為重點的家居產品解決方案。
今年,IKEA會有700多款可持續新品陸續發布,除了使用木材、竹子等天然材料做產品外,還自己研發新材料。
如:用可回收PET塑料瓶做的手提袋、用床單邊角料做的地毯、用竹子廢棄邊角料做的燈具等,共3000多種可持續產品供消費者選擇。
這些看似沒用的“廢棄物”,在宜家的巧思下,都成為了各種搶手的商品。當消費者將商品帶回家時,不知不覺中也為環保事業貢獻了一份力量。
IKEA 宜家還宣布2030年將實行宜家產品可回收政策,淘汰一次性塑料,加快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步伐。
2、可口可樂“開啟綠色未來”
可口可樂雖然是全球最大的軟飲料公司,但在一些人眼里卻是個“塑料垃圾大王”。為了改變這些不好的印象,他們決定把自己的產品“刷綠”。
推出了全球首款海洋廢塑料再生瓶,瓶子原料中25%的塑料來自海洋垃圾,經過提煉之后再應用到飲料瓶生產。
瓶體貼紙包裝也由經典的紅色變為了綠色,看起來環保感十足。
可口可樂表示,希望能在2020年開始大批量推廣使用這種回收再生材料。如計劃成功,每年至少可以減少20萬噸原生塑料的使用。?
三、跨界合作限量環保款
2016年,可口可樂還與來自溫哥華的包袋品牌 Herschel Supply Co. 合作,用回收的可樂瓶為原材料,
設計并生產出限量的環保包。用這種方式,向消費者傳達品牌的環保意識。
今年,可口可樂又出來搞事情了!推出了一款“環保在乎包”,全部面料均由飲料瓶循環再生而成,
這是可口可樂中國持續探索飲料瓶回收再利用的又一項舉措。
每個“在乎包”約使用8個塑料瓶來再生,共推出9種顏色,擁有自己專屬的編號。
采用無縫工藝搭配環保涂層,能有效防潑濺。包內還隨機印有代表環保態度的“在乎妙語”。
當塑料瓶變身為時尚實用的“在乎包”,再次回到消費者手中。
可口可樂也完成了循環再生的良性閉環,這正是可口可樂近年來持續探索的循環經濟模式。
四、生產材料從源頭開始環保
不僅飲料界的老大哥可口可樂將飲料瓶回收后變身為時尚又實用的“在乎包”,完成了循環再生的良性閉環。
奶茶品牌CoCo 更是直接把環保公益的基因植入到產品中,讓環保成為一件可以隨著品牌經營與產品售賣同時成長。
攜手雨林聯盟,關心茶農等弱勢群體,消費者只要買一杯雨林紅茶飲品,就能為地球永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采購來自西藏日喀則海拔3600米以上的雪域青稞,支持在地農產品,助力提升當地農民的生活水平,
讓消費者在品嘗美味飲品的同時,也能為雪域高原上的勞動者們提供一定幫助。
品牌從產品原材料、到生產環節、再到銷售,每一步都可以與環保主題相結合。
當“環保”成為一種趨勢,品牌也要順應這一趨勢。
況且,能博得社會好感,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就能贏得更大的市場競爭優勢。這對任何一方來說,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那么問題來了你會為品牌的環保行為埋單嗎?
撰文:空虛回收站站長
編輯:愿當韭菜的蔥
卡片插畫:被貪吃神眷顧的女子
配圖 :均來自網絡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