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公眾號做到頭后怎么辦?姜思達沖進一條內容新賽道
來源:新榜(微信號:newrankcn)
作者:王雅文
轉載請聯系原公眾號
7月27日晚,身著黑色T恤的姜思達,走向金秒獎的領獎臺。
感謝完主辦方后,他向觀眾安利了自己的新項目《透明人》。這個被米未傳媒稱作“首款極致采訪短視頻”的節目,獲得了第二季金秒獎“最具先鋒精神短視頻獎”。
頒獎詞中寫道:真實呈現,透徹剖析,不肆意判斷,給予觀眾沉下來傾聽不同聲音的機會。
一語點破《透明人》的核心。
6月27日上線至今,《透明人》共推出六期節目。邀請TFboys粉絲、鹿晗經紀人、王者榮耀高玩、3unshine組合等“話題中心人物”,為觀眾“深挖不為人知的B面世界”。
視頻:第6期《海歸美女教你學高端禮儀》
辯手、作家、藝人、話劇演員……93年的姜思達已被貼上太多標簽,如今又多了兩個……甚至三個:主持人、記者、CEO。
今年3月,米未旗下子品牌“逆溯文化”成立,姜思達擔任CEO?!锻该魅恕芳仁悄嫠莸氖讉€內容產品,也是米未傳媒進軍短視頻的第一槍。
去年底就瞅準短視頻賽道的米未,這一槍打得怎么樣?
從公號到短視頻,換個陣地傾聽
姜思達參與了四季《奇葩說》,可這位被觀眾認為是“進步最快的選手”,卻說自己不是鏡頭型人格。非要表達傾聽二選一,他寧愿選后者。比起在辯論場上與人交鋒,公眾號“思達帕特”是他更愛的自留地。
2016年下半年,他開始頻繁地在公眾號推送活動。
年初他征集了幾百份北京各地的地址,花了兩天時間,開一輛路虎,行駛300公里,跟66位陌生人見面。他平均和每個人交流7分鐘,這中間只做一件事:讓他們在紙上,畫出此刻自己最想要的東西。
就這樣,他用一張畫紙,收集了66個生活在北京的年輕人的“想要”。
姜思達本可以將公眾號作為逆溯的首個項目全職運營,但他覺得還不夠:“我已經在個人公眾號里已經做到頭了,想嘗試一些更有挑戰性的事?!?/strong>
他想到了短視頻。在他看來,訪談類長視頻很枯燥。拒絕死板、直接要害的尖銳發問,才合年輕人味口。
鹿晗經紀人楊思維接受采訪
2017年春節,姜思達拿著《透明人》的提案去找米未傳媒CCO牟頔。
“透明人”這個名字,源于姜思達對節目表現方式的設想。
他想構建一個全透明的采訪環境:在人群中搭建一個藝術感的隔離區,讓被采訪人暴露在大眾的視野下。吃瓜群眾能聽見、看見采訪的全過程。
牟頔正好也有做采訪類短視頻的想法,只是起初想讓米未傳媒CEO馬東來做。
“短視頻這件事太快了,需要特別聚集和敏銳。”考慮到馬東作為公司CEO有很多戰略及管理工作,牟頔就放手讓正有此意的姜思達去做了。
由于成本太高,“全透明采訪環境”的想法被擱置,但“glass”卻以不同形式存活下來。辦公室被命名為“水晶屋”,節目被命名為《透明人》。
從“只管發言”到“什么都盯”
一個七人團隊迅速被組建起來。
每期節目預告海報,都是姜思達自己設計的
在《奇葩說》上,姜思達只是個辯手。他只需一心找對方漏洞,說服觀眾即可。而在《透明人》中,他是總導演。除了寫腳本和采訪,他還要跟進從選題到成片的每個環節。
姜思達做這件事的初衷是“滿足自己和別人的好奇心”,如何把感性的東西量化,是他面臨的第一個挑戰。
團隊每兩周開一次選題會,每人至少報3個選題。但開始幾次經常是各說各的,效率低下。
第三期節目后,姜思達制定了一個選題評分表。這個評分表有五個維度,按權重排名依次是:信息量、好奇心、爭議度、共鳴感、關注度。滿分100,上次選題會,總分超過70的選題不足10個。
貼在墻上的工作安排
姜思達領金秒獎時,提到短視頻采訪的三個關鍵詞:信息密度、節奏高能、思考空間。這和米未傳媒整體的短視頻策略不謀而合。
“我們內部總結出十秒邏輯和尾部邏輯?!蹦差E說,“十秒邏輯”是指短視頻一定要在前10秒給出糖果,否則觀眾就沒耐心繼續看下去;“尾部邏輯”是指結尾一定要有價值升華和想象空間,觀眾可能會跳著看網綜,但多半會看到短視頻結尾。
要做到這種效果,光靠選題是不夠的。一般來說,信息密度取決于采訪的完備性,節奏高能取決于剪輯的技巧性。而這兩項,都是姜思達此前接觸較少的。
他要迅速成長為一個可以統籌全局的人。
采訪,必須親力親為。每期節目都要有前采。姜思達透露說,第一次見3unshine時,三個女孩都比較拘謹,大家都在尬聊??伤齻兊闹谱魅藦堟z麟一來,女孩們一下有底氣了,之后的采訪狀態就好了很多。
姜思達正在采訪3unshine
“前采主要是為了摸清彼此的脾氣。”姜思達說,3unshine的信息量并不大,但她們給人另一種感覺:“你迫切地想知道,她們為什么有那么強的出名欲,對于外界的黑評,她們怎么看?!?/p>
剪輯,無法直接參與。但姜思達要求更高,真實性和信息量排在前兩位,為了節目效果也會加入一些新玩法。
因為“TFboys粉絲”那期素材不夠有料,姜思達決定在片中插入彈幕式的吐槽。這種剪輯方式深受好評,但姜思達自己卻產生了懷疑。
視頻:第1期《為愛豆花的那么多錢都花哪兒了》
“在受訪者背后判斷,這不太合理……”姜思達頓了頓,“但又不存在理中客,當你提問時,就意味著你有不同意見?!?/p>
“先鋒=小眾?你誤會了……”
從極有藝術張力的名稱由來,到“深挖B面世界”的口號,姜思達一直在做一件很“先鋒”的事。所以《透明人》拿的是“最具先鋒精神獎”,姜思達也在獲獎感言中說:“希望它不只是個先鋒的概念,而會被更多人接受。”
話雖如此,姜思達卻在采訪中稱:“我不覺得先鋒和大眾對立,事實上每期1500萬的播放量已經不小眾了?!?/strong>
截至8月6號中午12點,《透明人》全網播放量破1億;#透明人#微博話題閱讀量破1億;連續三周蟬聯微博熱播榜傳播熱度第一。
不排除有名人效應的影響。不過姜思達覺得,根本原因是節目的輻射能力很強。
“我們的粉絲不是節目的粉絲,而是話題的粉絲?!苯歼_說,很多人從未聽說過《透明人》,點擊觀看完全是出于對話題的好奇心。
捐精人、網紅制造者、淑媛課老師……不同領域的選題,可以打破原有的粉絲圈層,“上期節目和下期節目的觀眾,可能是兩撥人”。
“這對粉絲黏性可能是個考驗?!蔽姨岢隽速|疑。
姜思達的回答是:我們不可復制。在他看來,年輕人喜歡熱鬧,可能是這波內容生產者最大的誤會。“大信息量、不喧嘩、沉淀下來”,才是他眼中最具“年輕感”的東西。
姜思達的服裝進行了符合主題的特殊設計
米未傳媒CCO牟頔也不認為“小眾”是問題。
“粉絲是流動的,但總有不變的價值核心?!?/strong>牟頔認為,多選題、多渠道重的是廣度,本質是流量邏輯。把每期節目做透,沉淀下來的就是深度。贏得粉絲的信任感,就不愁黏性了。
因為《透明人》出過好幾期關于明星和網紅的話題,所以不斷有藝人過來求報道。同時也有部分粉絲質疑節目的初心,天然排斥把“邊緣”做成“娛樂”。
對此,姜思達回應稱:以后會征集粉絲意見,不單是編輯部7人想選題。具體如何操作他還沒有想好,但有一點可以確定:不會做成簡單的公眾號投票,他希望把這件事做得更有產品感、更好玩。
聚焦內容,邊走邊看
牟頔認為,短視頻因技術而興起,最終變現靠內容,而內容的核心是人。
“內容消費方式發生變化,人們發現可以用更短的時間、更小的投入,獲取更垂直的用戶。但短視頻的核心還是內容,內容生產者是在迎合技術的變化,而不是重建自己的邏輯?!?/strong>
在廣電系統浸潤多年,牟頔最看重的是迭代能力。在她看來,做內容追求的無非是兩個目標:情感共鳴和價值表達。基本創作規律沒有大的突破,當內容人看到技術性的趨勢和變化時,第一反應就是“先沖進去看看”。
“我們最懼怕的就是傲慢。當你傲慢地認為原來的東西可以時,你一定會出局。”
作為一個內容生產商,米未傳媒要做的,就是把旗下藝人排列組合,讓對的人做對的事。
“姜思達的核心是媒體人,有能力采訪。他現在無法撐起一部網綜,但玩法更多樣、更互聯網的短視頻,他能做起來。”
除了姜思達,今年7月17日米未旗下藝人顏如晶也作為總制片人推出了另一款短視頻節目《說說而已》,這是由網易新聞和米果文化共同出品的網絡首檔“懟人”短視頻節目。
牟頔解釋說,《說說而已》偏平臺定制,米果文化負責節目的內容創作,并與網易新聞共同從內容分發、市場推廣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
而推出《透明人》,則是因為米未傳媒自己想跑通短視頻賽道。
“這是一個試驗性的產品,我們想知道它在商業上能走多遠。”牟頔說,《透明人》短期內不會商業化,具體怎么玩,得“邊走邊看”。
一個明顯的證據是:很多記者來打聽《透明人》的節目時長、期數和整體規劃,卻都撲了個空。
《透明人》最開始的口號是“6分鐘給你一個B面世界”,第0期節目播出后,很多人反饋時間太短。于是后面幾期就增加了時長,姜思達也在公眾號上補充了文字追報。
有粉絲覺得采訪力道不夠,提出改進建議,姜思達選擇性吸收。到最新一期,那些質疑聲已經很少
這也是姜思達眼中短視頻最好的地方:內容生產者和消費者隨時互動,你給我一下,我給你一下,最終節目呈現出一種平衡效果。
他一直強調的是:做這件事,不是因為看到了風口或者空白,而是因為我“想做”。
“算來算去,多沒勁。不然為什么做內容,明明也不是很好賺錢不是嗎?”姜思達反問。
這并非一個理想主義者發出的聲音。他同時也清醒地意識到,無法變現的事做不長久。只是目前他的精力,只夠專注做內容這一件事。
馬東曾在一次采訪中說:“媒體人才看風口,創業者只看商業邏輯成不成。”
“邊走邊看”的姜思達,正在《透明人》這個試驗田中,踐行馬東的這句話。
新榜(微信號:newrankcn)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