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的互聯網人,職業的出路在哪里?
來源:鈦媒體
作者:PMCAFF
我們所在的互聯網行業,不斷地有新的公司冒出,有新的商業模式成形,有新的產品形態影響著大家的生活日常,也不斷地有互聯網公司灰飛煙滅。
互聯網這個高速發展的新興行業,注定是年輕人的天下。
得敢想敢干敢創新,耐勞耐操耐折騰。
身處這樣的從業環境下, 30 歲以上的互聯網人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職場安全邊際?在開始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以下的信息。
● 2016 年下半年,暴風魔鏡 CEO 黃曉杰發布公開信表示,通過拆分和裁員,暴風魔鏡由 500 人 團隊縮減至 300 人。
● 2017 年 3 月 1 日,Intel 參與投資的 VR 全景相機企業完美幻境,所有員工都收到了裁員郵件,除 CEO 、銷售總監、市場總監和軟件總監四人外,所有員工全部被裁。
● 16 年底~ 17 年初,滴滴、樂視等知名互聯網企業陸續曝出裁員的消息。
● 據傳華為從今年春節之后就開始內部清退 34歲+ 以上的員工,以此騰出位置來汲收更多的年輕血液進入華為。事件發酵了幾天之后,華為的官方發消息出來辟謠。
● “其實你什么都沒做錯,就錯在你太老了。” 2 年前,馬化騰在參加香港大學“ DreamCatchers ”創業論壇時,在談到網絡第一代創業者與年輕人的差異時,開頭所說的第一句話。
● 2014 年的媒體報道中指出,阿里集團平均年齡在 27 歲左右,依次精略推算,現在的平均年齡應該不超過 30 歲。
● 2015 年,在互聯網人才聚集的深圳,人口平均年齡為 33.6 歲。
在繼續深入之前,我收集了 7 個案例,我們可以先看看身邊的互聯網人的生存狀態。
1、“我已經不在乎爽不爽了,關鍵是要讓團隊做出成績。”
Y哥來自湖南,計算機專業畢業, 先從事研發工作,愛好足球,喜評三國,似笑非笑,看似不張揚,但經常是人群中的核心。干工作舉重若輕,很少見有發愁的時候。十年之內將行業內的知名公司換成了個遍。
金碟、華為、思科、中國移動、民生銀行,還有兩三家不太知名的公司做了職業生涯的過渡。最近的職位的是一個新興互聯網金融公司的負責人,實現了職業生涯的躍升。最近問他工作爽不爽?他說已經過了那個自己爽不爽的階段了,關鍵要做讓團隊做出點成績來才行。不然,下一段職業生涯就不一定有這樣的位置了。
2、“外企呆久了會過于安逸,創業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L總研究生畢業之后即投身了華為(看看,又是華為),在華為呆了兩年之后,跳槽到了一家外企。一呆就是五年之久,外企里面不打卡,工作輕松,年假超多。這五年里面買房買車生娃。但L總從沒有松懈,對新技術的追捧讓他保持著最前沿技術的敏感。
隨著 3D 打印的火熱, L總邊工作邊開始了開源 3D 機的研發工作。先是以技術入股的方式跟人合作,但合作起來有諸多的牽絆。時機成熟之后又單獨出來創業,先是通過朋友們眾籌的一筆錢開始干,干了兩年多,拿到了一筆不小的投資。他說,在外企呆久了,會過于安逸,創業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3、“要是把我裁掉也好啊,賠我個N+3也很爽。”
C總算是深二代,很小的時候就來了深圳。做 IT 方面的工作,之前在一家創業公司干了 2 年左右,跳槽到一家外企,一干就是 8 年,經歷了深圳分公司四任總經理,以及多次人事變動,他卻巋然不動。每任總經理過來,還要先拜他這個碼頭呢。
平時在家辦辦公,每周去一兩次辦公室。在家里處理下 Ticket 請求就 OK 了。對公司的人和事,他門門清。他說,要是把我裁掉也好啊,賠我個N+3,爽歪歪。對于將來,他說,工作嘛,糊口而己;真要賺錢,還是要通過其它的方式來搞。比如買房之類的。
4、“技術是做不了了,創業也沒什么業務可以做,愁啊!”
Q總之前在工廠做了技術方面的工作,幾年之后參加了軟件開發培訓,在一家銀行系統的互聯網業務子公司任職,從普通的開發人員到組長,再到項目經理,每年國內積攢的飛機里程就夠全家往返海南好幾趟了。
一呆就呆了8年,8年之后憑借著原公司的人脈,自己出來創業做了家外包公司,承接原單位的業務。前兩年紅紅火火,最近兩年原公司業務萎縮,外包行業整體也不好做。他說,再去工作上班呢,技術是做不了了;繼續創業呢,也沒有什么業務可以做,愁啊。
5、“小公司收入低,大公司進不去,焦慮纏身不可自拔。”
J總是個思維活躍也吃苦耐勞的人,做過銷售,也創過業,呆過好幾家公司,每個公司都不會超過兩年。
到了33歲的時候,突然發現求職過程中出現了尷尬的地方了:初創公司希望他去,但收入不高,只能通過未來的期權來彌補;大型公司進不去,覺得他換工作頻率太高,穩定性是個問題,當然專業深度也是問題。
他說,好像除了創業,沒有更好的出路了。但創業,又能做什么呢?整天處于非常焦慮的狀態不可自撥。
6、“眼看著創業熱潮風風火火,卻又底氣不足。”
A總畢業于國內一985高校,畢業之后校招到了一家互聯網企業,一干就是7年之久,從一線員工做到了管理近60人團隊的中層。收入雖比上不足,卻比下有余。每天忙忙碌碌,倒也非常充實。但看到外面風風火火的互聯網創業熱潮,摩拳擦掌卻又底氣不足。不敢舍棄當前的職業和收入,更不敢貿貿然脫離熟悉的環境。
7、“如果有好的創業機會,我還是會考慮的。”
Z哥最能折騰,在騰訊做了幾年產品之后,被阿里挖過去之后舉家搬遷到了杭州。在杭州買房生子,996的工作規律讓他的體重直線飆升。他說,現在還在糾結要不要生小孩,怕自己工作太忙沒時間顧到家里。他說,工資確實不錯,但也基本上沒有太多屬于自己的時間了。外面如果有好的創業機會,他是會考慮的。
跟他們聊關于職場的中年危機問題,他們基本給出來的回復是,危什么機,每天忙得跟狗似的,根本沒有時間來考慮這個問題!
再細聊下來,其實設計、產品、運營、市場這四類人員的危機感更重,研發人員的危機感較輕。特別是一直在一些名不見經轉的互聯網公司跳來跳去之后最為困惑。
30歲左右,一般都有近8年的工作經驗,從事一般的崗位是完全符合要求的,也有了自己一定的人脈圈。閱歷和收入讓自己有了小家庭,應該運氣和實力OK的話,基本上已經實現了有房有車有老婆有孩子的四有狀態。
當然,壓力也隨之而來:車貸房貸沒法躲,孩子的教育成本不斷地提高,父母也慢慢年事己高,瞻養方面的付出也會越來越多。當然,更讓人擔心的,是職業生涯方面的壓力。
在互聯網行業,工作 1-3 年和工作 10 年左右的人,收入之差并沒有與工作年限成比例。也就是說工作 10 年的人,工資并沒有工作1年左右人的 10 倍,這個差距不大。
拿軟件研發來說,一個 1-2 年工作經驗的 Android 開發工程師,薪資可以到 1 萬左右,但是一個工作 6 年以上的技術總監,薪資可能就在 3 萬上下,可以還會更低一些。
30歲+的互聯網人,職業的出路在哪里?
帶著這個疑問,請教了幾個在 BAT 工作過多年的 HR ,她們給出來的發展路徑無非三條:
1、創業
在自己熟悉或者善長的領域,依據前十年工作中積累到的人脈和資源,組團隊創業。前提是自己房貸不會特別大,手上有些積蓄,家里人能夠充分理解和支持。能預留 2 年左右的基本生活費用。創業九死一生, 90% 以上的創業公司最終都會失敗,或早或晚。
2、尋找到一個發展前景看好的初創公司
作為核心人員參與到初創公司的工作當中,月度收入較少,但通過期權和分紅的方式將自己的利益和初創公司的利益捆綁和共享。適用于還是想做一番事業的職業經理人。風險也在于初創公司成功的可能性。
3、尋找一個穩定的公司,長期呆著
同時做著額外的投資,如金融理財、房產投資等等,在保證基本收入的同時獲得額外的收入回報。
很多的 HR 在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時,都會有著第二個職業。他們要么考取心理咨詢師,要么做職業規劃師,更多的人在通過知識分享平臺來授課,賺取一份額外收入的同時,也在拓展自己的第二職業。
?分工越來越細的今天,職業的安全邊際越來越小,說不定,哪天你正在做的這個崗位,在未來幾年就消失了;也說不定,你的崗位,被一部分機器人代替了;或者,你的工作有人出三分之一的薪水,也愿意做。到時,你怎么辦?
如很多的 HR 一樣,很多的人開始嘗試做第二職業,主要集中在咨詢方面,通過售賣自己的工作經驗來賺取除工作之外的收入,雖然剛開始不多,但也是打開了另外一扇職業之窗。也有一些人,在這個年齡的時候,慢慢在向咨詢師這樣的崗位在慢慢轉型。也是一個職業發展的方向。在 PMCAFF 網站上還有看到一個產品經理閑時做婚慶司儀的帖子,好厲害!
目前來看,以分答、在行為代表的一系列知識和經驗變現平臺,吸引了一大批資深行業人員前往注冊。整體來看,前期入駐的人員都是行業的大牛,本身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圈粉自然而然就不成問題。正是這樣,也給了一些細分領域的小牛們入駐平臺的機會窗,起碼在不同的細分領域,還沒有絕對的大牛,還是有一些機會的。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