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4A二十年衰落史,看創意五大硬核標準
“近幾十年的華語廣告,真正撞破了天花板的頂尖高手,只有2個半。”
1、再見 ,4A;再見,大北窯
4A創意水準更高,4A專業性更強,4A能學到東西。
二十幾年前,你這么說,無人質疑。二十幾年后,你這么說,我腦海里會浮現一張黑人問號臉。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在廣大廣告青年的眼中:“4A國際廣告公司”這幾個字的光環比五環還要大。嗯,對!那時候的大北京還只有“北四環”。
如果你的第一份工作是在“4A”,就相當于“C”位出道了。你就是生在龍門地區的錦鯉。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在虛榮心和學習心雙重驅使下,中二青年小豐也泥鰍打挺縱身一躍,混進了4A。
進4A的過程并不順利,當時的4A是個有著高門檻的“圈子”。
“非進4A不可!”
抱著這個執念,我采取了“仙女”戰術,往各個4A公司漫撒個人簡歷,結果都石沉大海。為了堅定自己的信念,我干脆辭去了工作,在家專門寫簡歷等應聘。還是沒有回應。等了三四個月,快彈盡糧絕時,終于有兩家公司打來電話。記得當時我身上只剩50多塊錢,但為了有個好的狀態,豪擲30塊,打了個夏利車前去面試。
“圈子”是什么?就是內部優先,萬不得已,才會對圈子外開道縫兒。
但當你擠進了縫兒里,也就同樣擁有了“優先權”。從本土到4A是男追女,隔車隔房還隔她媽;從JWT到Ogilvy是女追男,只隔層紙:寫著你4A履歷的A4紙。
我在大北窯一帶(那時候還沒有CBD這個詞)狗血淋頭的混了幾年。呆過兩家4A公司,還在另一家4A做了一年多Freelancer。就在“蒼老師”剛出道那年,我決定從國貿的寫字樓叢林中撤退,并且不再回來。
再見了,格子間里通宵加班后,突然聞到的那股濃郁咖啡香。
再見了,那個愛學習愛撒嬌的女同事,祝你從胖總監的懷里早點畢業。
為什么劇情反轉了呢?為什么從“非進不可”到“非走不行”?
2、《辭典》,反性別歧視 ?
對我來說,當時的4A有三大“不能忍”。
首先是沒有完整的培訓體系,至少我去過的三家沒有。還是師傅帶徒弟式的傳授,這還得看師傅的心情。某個香港CD偏愛帶漂亮女文案,對男文案總是心情不好。沒辦法,我只能自我學習和總結。于是,有了那本《小豐現代漢語廣告語法辭典》。這本書是職場反性別歧視的偉大成果,沒想到吧?
其次是語言生態混濁。人對語言文字的天賦有兩種:一種是感覺;一種是自覺。我自認為是有高度“自覺性”的,這也讓我對這點非常在意。4A剛進中國的初期階段,語言生態一團混亂。一句再精彩的slogan,經過英語、粵語、臺普、閩南語、漢語幾種語言的討論,基本就廢掉了。最不可忍的是,不尊重漢語。你在講漢語的市場討飯,卻覺得漢語太“土”,這其實是不尊重市場、不尊重消費者。我在《辭典》里一再對此進行批判。二十幾年過去,語言生態問題才得到明顯改善。現在4A出品的廣告,終于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了。
再就是創意環境問題。一是客戶部導向太強,壓迫了創意空間。很多年后,天與空創始人楊燁炘曾說:“4A”變成了以客戶部為導向的公司。二是創意的“內循環”問題。剛進4A時,最讓我欣喜的是:有很多廣告類的書和資料。記得有《廣告檔案》、《龍吟榜》、《動腦》之類的,還有很多獲獎廣告的錄像帶。但沒想到的是,我眼中的學習資料,竟然是生產資料。每次開創意會,就會把書搬來,邊翻書邊討論。創意不順時,看案例書來開拓下思路,也算正常操作。但不是這樣。總監經常會下指令,讓你直接照著書,改來改去。我剛剛從編劇行業來到了創意行業,但沒想到又要做“改編”的活。總之,內循環現象非常嚴重:從4A到4A,從案例到案例、從飛機稿到飛機獎。
當時大中華區廣告公司的重心在港、臺、新加坡,創意資源也當然集中在這些地方。在“勞雙恩”奔赴上海JWT之前,在內地很難碰到能打的“港臺創意總監”。我曾經把4A的創意水準想象成高高在上的椎間盤,結果并沒有那么突出。這也與服務的客戶有關,大品牌并不需要太多創意,更重視整個品牌系統的保養和維護。
忍耐總要有個原則。我當時的原則很簡單:能學到東西就“是可忍”,學不到東西了就“不可忍”。
忍尿傷腎,忍氣殺精。別想歪了,我說的是精神的“精”。
3、創意的最高標準是什么?
今天來看,4A的創意水準怎么樣呢?如果廣告公司被劃成4A和非4A兩類,當然還是4A的平均水準要高些。但和同規模的非4A公司相比,相差已經無幾。
4A的創意方法是什么呢?詹姆斯·韋伯·揚總結過:舊元素,新組合。其實,所有創意人都在這個筐里。當下幾個很火的創意熱店依舊沒有“出筐”,只不過多了新的應用場景。
衡量創意水準有兩個指標:一是公司平均水準;二是個人最高水準。
我們來看看第二個指標:近幾十年的華語廣告,只有兩個半人在創作上打破穹頂,破頂而出。他們的從業經驗,都和4A關系不大。創作的革命一定屬于離經叛道者,很難出自規矩眾多的“豪門”或“學院”。
不要和我說這獎那獎。每年獲獎廣告多如過江之鯽,最后全變成清蒸魚。撒點香菜末,吃下肚去變成了屁。“戛納廣告節和創意無關”,這是尼爾·法蘭奇說的。
我曾說過,廣告是個速朽的行業,活過一年就是奇跡。來,讓我們一起去尋找不朽的傳奇。
那么,最高水準的“行標”是什么呢?一、有自己獨特的洞見;二、有自己的創意方法;三、有自己的廣告美學。只有三者皆備,才算脫了窠臼,才稱得起是開宗立派的一代宗師。
不用“洞察“,而用“洞見”。一是因為“洞察”一詞的營銷專屬性太強,用來說創意太窄;二是這個詞被用濫了,廣告圈人人都是“洞察“家。
按照這三個標準來嚴選,只有2個半人達標。
4、兩個女人和一代廣告男青年
第一位,應該沒什么爭議。
很多人疑惑:那么多金句作者早已身與名俱滅,卻唯獨沒幾個金句的許舜英的大名江河萬古流。
金句只是單點出彩,許舜英則是整體上的降維打擊。
關于許舜英的裝B式探討有很多,越看越“裝”。我是“簡易派”,專門傳播“好懂深知識”。
下面,是我的“人話版”解讀:
創意方法:所有的創意方法都是為了“形象化”,許舜英卻直接把“抽象化”作為創意方法。她自己表述的很清楚:“意識形態”。
她的說話方式,其實是廣告人共鄙之的“自說自話”。文案上,自說自話:我宣布 ,你來遵守;我制定,你來游戲;我引領,你來跟隨。視覺上,自說自畫:場景+人物+商品展示、硬拗、擺拍、冷漠、抽離、做作。沒什么創意點,一水兒的撲克臉。廣告不就是和消費者拉近關系的嗎?許舜英卻刻意在制造距離感。
廣告美學:后現代主義+消費主義+高知感+冷淡輕奢風,形成許氏獨有的文字視覺美學。許舜英之前,大部分廣告頂多是做得“美”,但談不上“美學”二字。
獨特洞見:“創意”首先是“洞見”。
許舜英對目標消費者的心理和欲望有深刻的洞見。表面上“自說自話”,實際上是說了消費者想說說不出,想喊又不敢喊的話。“女權”、“戀物”、“虛榮”,潛伏在每個高知女的潛意識里。她只是用自己的話,喚醒了這群時尚焦慮癥患者。在許舜英畫出來之前,沒有誰見過這幅消費者肖像。
洞見是前兩者的基石。沒有洞見,再驚世駭俗的創意,都只是出街的“飛機稿”。
有人說許舜英為形式而形式,是的!如果沒有對消費者深入骨髓的洞見的話;有人說許舜英為創意而創意,是的!如果中興銷售額沒有暴增28倍的話。許舜英出現之前,創意是討好、感動、說服、利益;許舜英出現之后,創意是布道、煽動、征服、誘惑。
許舜英不是奧美的嗎?她在離開意識形態后,去了奧美的時尚部門,和廣告創意關系不大。據和她有聯系的朋友說,仍舊癡迷于時尚,閉口不談廣告。
“用科學解釋廣告是最無知的。”她雖在奧美,卻是4A不肖女,這句話直接打臉大衛奧格威。
許舜英登峰造極后,遠在東瀛的蒼老師也迅速出道、并開始蒸蒸日上。為什么非要扯上蒼老師?因為這是一代廣告男青年的青春真相。
那一代廣告男青年的精神和肉體,被這兩個女人牢牢霸占著。
女朋友?那是第四者。
許舜英的案例大家很熟悉,就不一一展示。在我的星球號《小豐廣告研習社》里,有社員問該讀她哪本書?我推薦了《大量流出》。
第二位,可能有些爭議。這位爭議人物究竟是誰?
如果說許舜英講的是女人的瘋話,他說的就是男人的鬼話;如果說許舜英催發了多巴胺,他就是荷爾蒙本蒙。
他和4A沒有一分錢關系。
【中】4A二十年衰落史,看創意五大硬核標準
“目前為止,世界跳高世界紀錄是2.45m,由古巴運動員哈維爾·索托馬約爾保持。”
近幾十年的華語廣告,全身每一個肌肉組織和毛細血管都越過2.45m的,第一位是許舜英,第二位是楊海華。寫到這,我先聲明下:以下僅是個人觀點,不代表世紀瑞博。也希望不要妄自猜測,把專業話題庸俗化了。
如果說許舜英寫的是女人的瘋話,那么老楊說的則是男人的鬼話;如果說許舜英催化了消費腦的多巴胺,那么老楊則挑弄著創意人的荷爾蒙。
楊海華?不少人不知道這個名字,知道了也會有所質疑。
爭議點:房地產廣告
作為一個既在4A呆過,又做過房地產廣告的老炮,我的體驗是:兩頭難。國外大品牌的廣告難做——品牌大于創意,再好的想法也得從屬于品牌的繁文縟節。房地產廣告難做——重度理性消費品,達成銷售至少要3個以上理由,長鏈條、低頻、低轉化。
4A并非不想做房地產廣告,還曾為此做過很多嘗試。奧美搞過資本并購,但最終還是吃不下如此本土的業務。我在剛面世的小黑書《幕后大腦》里說:想做而沒做成,好像沒有鄙視的資格。
有人會說:一個好的快消廣告能賣上百萬片面膜,一個好的地產廣告卻只能賣個廁所。那我們算一道簡單的算術題:一百萬片面膜和北上深的一個廁所,哪個銷售額更高?
其實老楊的作品一點不像“房地產廣告”,也不像任何其他廣告。把所有華語廣告人的作品混在一起,老楊會是第一個被辨識出來的“異類”。
廣告最主要使命是解決產品同質化的問題,但廣告本身也在高度同質化。廣告人常常覺得自己的作品獨一無二,但做評委的經歷告訴我:當那么多的“獨一無二”堆在一起時,著實很“無二”。
“大料”、“三曬”、“六佰本”、“海綿”、“就掌燈”、“堅果”、“一瓶”、“嘀嗒”、“里外里”、“定江洋”……哪里像案名?簡直就是整蠱用品雜貨鋪。雖然有些硌人,但有唯一性。你記住了。
創意“最高水準”的第四個標準:差異化,真正的獨一無二!
1、好洞見說出來就是好創意
洞見即創意。
真正的好洞見,說出來就是好創意。
正是因為沒有獨特洞見,我們才有那么多眼花繚亂的創意方法。
想10個創意易,有一個洞見難。
很多年輕人看老楊的廣告,癡迷于骨骼清奇、文案神奇、設計出奇、風格離奇這些虎皮膏藥,完全忽略了“洞見”這只齜牙咧嘴的白斑吊睛大老虎!
老楊的“洞見”,更多的是“直覺式發現”。沒有市調,也談不上科學。這個詞對于老楊來說,過于嚴肅理性了。
再往下扒一層:
以小見大、以偏概全、法我術異
我們就取個“異”字吧。
嗯,對!老楊是用“異見”做創意的。
這里說的“異見”,不是發明不同見解,而是發現不同之處。
見過很多平庸的創意人,總是充滿各種“意見”,卻沒有一點有價值的“異見”。
A 產品
“備船,去國貿。”
“水邊,就是蚊子多。”
“最好穿著衣服洗澡。”
“每個商鋪都臨街。”
“距離產生別墅。”
B 消費
“所有房子都是用來住的,堅果不是。”
“只要還存在愛美的女人,你就能獲得穩定投資回報。”
“不是我不出手,是我在等好處。”
“能掙會花,精英們的日常。”
“為了上街,人類不惜代價。”
C 人物
“董事長夫人里,她是鋼材生意做得最好的。”
“劉星園被他爸黑了。”
“兩年前,有人把巨款悄悄埋入地下。”
“開春就帶著孫子遠走高飛。”
D 人生
“凡事往寬里想。”
“成功者,在家里地位偏低。”
“有人四十歲了,有人洗洗睡了。”
“世界是二八開的。”
“當世界向右的時候,我們向左。 ”
“凡事都可以再設計。”
E 日常
最牛的“異見”,是從真實瑣碎中發現的生活常識。
“孩子,這是折耳根。”
“一到周四,很多人開始想周末怎么過了。”
“你媽做菜再不好吃,你也不能開除她。”
“怕遲到的時候,一定堵車。”
“你不喝酒的時候,特討厭身邊有醉鬼。”
有人說:這些不是異見,都是大實話。對!但當廣告都說假話時,“大實話”,就是“異見”。
老楊不僅是異見者,還是犀利哥。用盡各種創意技巧,包括“諧音梗”,把“異見”磨成了利箭。
他像個來自異域的智者,游蕩在各個城市里,疲倦而又饒有興致的觀察著人群。突然,他站起身,鉆進人縫兒里,撿起一根針,放進了自己的創意魔盒。再打開時,就變成了一支刺眼、入腦、見血,穿透力極強的利箭。有時候,會讓我想起《陸小鳳》里的那個“繡花大盜”。
注意!重要的是那根針,來自城市人群腳下的異見之針。
2、審美?審丑?審“ge” (三聲)?
老楊的這些“鬼話”、“酷話”、“趣話”、“笑話”、“廢話”,能不能用一句話總結一下呢?
不用一句話,四個字就夠了。我命名為:“都市怪談”。
提取城市中流行的幾個詞句,或者截取生活中的一個小剖面,加以夸張、變形和藝術處理,創作成一個既有“日常性”又有“病毒性”的故事。不,故事不準確,應該說是“談資”。
“都市怪談”,是“談”資的“談”。
“都市怪談”+“后現代藝術海報”。
攬勝的視覺初期還比較圖片化,中后期完全走向了“抽象化”、“波普化”。
許舜英其實并不是純后現代主義,還保有了“表現主義”和“象征主義”的審美意味。
老楊則更進了一步,由現代的“審美”進入了后現代的“審丑”。
可以這樣說:老楊的底稿是一張后現代主義的畫作,在畫布上添加些許廣告元素,再著重放幾句“怪談”文案,最后輸出為一張后現代主義的海報。
攬勝的創意始終是由文案來統領的,所以標題一直是第一視覺落點。
敲下黑板:平廣告要當作海報來做。要好好學習攬勝的文字排版。不必傻大黑粗也能做到很醒目,不必精小細淺也能彰顯很高級。
老楊的廣告美學是什么?大部分人會說:另類。
不堆砌概念了。從感受上來說說:有點邪,有點怪,有點硌,有點冷,有點頹,有點毒……用北京土話來說:比較“ge”。
后現代主義是個總稱,另類也分很多類。縱觀攬勝的作品,后現代主義的各種流派、子流派都曾經登場。
所以,我從不把老楊具體歸類。在“后現代主義”這個大的美學框架下,他是怎么“ge”怎么來。
后現代主義的“ge”審美。他自己的“ge”審美。
3、老楊和Neil·French很曖昧?
說起老楊,我的知識星球號《小豐廣告研習社》里,有社員提到了Neil·French。
老楊和文案之神尼爾·法蘭奇(Neil·French)很像?
一位自媒體朋友說:尼爾有個神奇之處,就是讓人能通過創意感受到策略。這個感受得到的策略,其實就是“洞見”。
尼爾·法蘭奇有很多所謂傳人,但論神似度,還得數攬勝吧。
都玩過搖滾樂;都是半道出家;都是用獨特見解做創意;創意也都帶著強烈個人態度。
在攬勝的作品里,若隱若現的飄閃著尼爾的“鬼影子”。比如六佰本購物清單上的文案;比如“怕遲到的時候,一定堵車”這樣的尼爾式壞預感。兩人同樣擅用反向思維。都抱著一副斜角俯視的態度。毋庸置疑,老楊對尼爾多有借鑒。但他們不是簡單的繼承關系,不同之點多于共同之處。
尼爾是“暗黑長文案”+“極簡產品展示”;老楊是“都市怪談“+“后現代藝術海報”。
尼爾有品牌感;尼爾本質上是個產品主義者;尼爾有非常清晰的策略;尼爾做的是有策略的藝術廣告。
老楊更感性些;廣告觀念更接近喬治·路易斯;老楊的審美更現代更小眾些;老楊的創意表達更多元更銳利些。
有人說:和尼爾比,老楊像個還不夠深刻、不夠成熟的孩子。如果拿華語廣告和歐美廣告來比較,不正是同樣的觀感嗎?
尼爾·法蘭奇是成名之后,才進的4A。在奧美供職多年,即將權力登頂時,又被開除。大集團必須遵從主流價值觀,終究容不下“異類”。
老楊更絕,在創立自己的廣告公司之前,根沒干過廣告。除了聘用過從4A投奔而來的員工,老楊和4A沒有半分錢關系。
獎?不評也罷!
我曾拿“7宗醉”報名某個國際大獎,卻因系列稿最高不超過4支的規定而被駁回。
真正好作品會被時間授獎,這才是最有含金量的全場大獎。
喬治·路易斯說:“廣告是一種有毒氣體”。老楊有沒有毒不知道,但卻讓很多人“有癮”。
一定有人會說:你所說的兩位大神,個人風格太強。屬于奇門暗器類別,適用范圍太窄。
是的,“意識形態”是無法量產的。吃得下“女人的百貨”,卻啃不動“”男人的衣柜”。許氏方法的前提條件是:高度濃縮的思想+獨立的消費洞察。她自己也發明不出第二套“意識形態”。許舜英沒有傳人。
是的,“都市怪談”過于追求劍出偏鋒。品牌開發商要“守正”,城市級大盤要“行遠”。王石曾說:對于藝術,我只能欣賞到印象派。頂豪和別墅客群會收藏畢加索的畫,但不會欣賞“后現代主義”廣告。
但我們現在探討的是:他們是否越過了2.45米,而不是他們的跳高技術適用于什么樣的天氣和場地。
一定會有人說:這只是你個人的喜好和標準,沒有說服力。沒錯,這是個人評判。但并不是憑個人喜好來評判,我列出了我的標準:除了四個金標準,還有“買家秀”這個“白金標準”。接受反駁,但請你亮出你的“標準”。
文無第一,但有唯一!
其實,本不應由我來寫老楊。作為同行,該避嫌。之所以動筆,只是單純覺得廣告圈欠他一個客觀評價。
廣告圈也欠房地產廣告一個公道。
必須感謝最早一代港臺廣告人帶來了“現代廣告”。
但近幾十年的內地非地產廣告公司,除了自嗨自樂,有什么沉淀性資產嗎?
相反,地產廣告卻給整個行業反哺了不少營養。
老楊為全行業貢獻了什么?可能性!為創意開了一扇窗,展現了另一種可能性。這難道不是最值得寶貴的資產嗎?
我算半個地產廣告人。我那本再度熱賣的《小豐現代漢語廣告語法辭典》,被幾代廣告人閱讀至今。讓很多人少走了彎路。讀這本書的,以非地產廣告人為主。我不認為那些忙著賺流量做評委的大佬們,像我一樣真誠的付出過。(僅探討純創意資產,策劃類不在此列。)
老楊退隱多時,也從來沒在乎過什么評價。我只是在行使我的評價權,與評價對象怎么想無關。
杜甫為初唐四杰鳴不平時,曾對“主流們”說過一句金句。就不說出來了,自己去猜。
【下】4A二十年衰落史,看創意五大硬核標準
“近幾十年的華語廣告,打破了2.45米這個紀錄的只有2個半人。除了許舜英和楊海華,還有誰?”
不少人在后臺問:李欣頻?
不是。本文立論簡單明確:創意。
李欣頻也是我欣賞的文案名家,文字上山山水水,創意上卻鮮見溝壑。
有人提到“Sunday 電訊”。至今我還記得那些鬼馬風格的過癮創意。從“術”講,近幾十年很難找到能出其左右者。但個別作品的“觸桿”,不代表創作者整體能力的“越桿”。
1、多喝水多撒尿
孫大偉這個名字,還有多少人知道?
當我還在4A廝混時,孫大偉可以說是華語創意屆的“一哥”,名聲遠盛“一姐”許舜英。
孫大偉也曾供職于奧美。1984年,32歲,他才進入了“國泰建業”(臺灣奧美前身)。在奧美奮斗多年后,他創建了自己的廣告公司。雖然曾是臺灣奧美老大,但他的創意卻并不“奧美”。
孫大偉曾為“馬英九”做過競選廣告,并因此而聞名。但這種文縐縐的乖創意,并不是他的主要風格。
孫大偉最擅長的是“無厘頭”的市井化廣告,充滿煙火氣。他的創意方法簡單、質樸,就像把街頭粗俗嘈雜的叫賣和俚語直接翻譯成了廣告,有超強的洗腦功效。我們常說要做幾歲孩子都能懂的廣告,但只有孫大偉真正做到了。只不過看了孫大偉廣告的孩子,有必要讓媽媽進行一下思想輔導。
沒事多喝水,多喝水沒事。
多喝水,多撒尿。
還有“MTV ”九九神功里,那句炸破天的“好diao!”
當年“好diao”這個兩字沒少被口誅筆伐,但最終成了幾代年輕人的口頭禪。MTV的受眾不正是年輕人嗎?孫大偉只不過提前放大了受眾自己將要說的話。這就是孫大偉超前的市井洞見。
如果許舜英是大雅,楊海華是大邪,那么孫大偉就是大俗。廣告人最怕粘上俗字,孫大偉卻唯恐不夠俗。這種野性鮮活的俗審美,在孫大偉故去后,也徹底絕了種。
他是創意人、主持人、管理人、慈善人,同時還是生意人,愛好各項體育運動的鐵人。孫大偉未必把創意當作自己的最大追求,所以也一直疏于在專業上自我完善。
2010年11月7日,58歲的他因腦溢血搶救不治,英年早逝。我們永遠失去了這個接地氣兒的“廣告鬼才”。
2、大神輩出,如何打假
為什么你所選的頂尖高手,都是上個年代的“中古人物”?
因為,如果你把創意當作一種創作,只有時間才能說出最后的真相。
《小豐現代漢語語法辭典》能夠再版,緣于自媒體和發行渠道的自發推薦。因為這層關系,我了解到,出版社向他們做市調時,問了同一個問題(創意類):哪些華語作者一直被主動尋找?什么樣的創意書你們保證能賣?名單很短,重疊度較高的也就這幾個:許舜英,李欣頻,攬勝,連孫大偉的書都沒人敢保證能賣。
時間,才是篩選創意大魔王的白金標準。至此,賣家秀和買家秀高度吻合。今后,如果看到“某某大師”、“某某大神”的字眼,你就可以拿四個金標準和一個白金標準來鑒一鑒“寶”。
不要迷信什么網紅大師,流量大神。二十年來,許舜英、楊海華在“無宣傳、無采訪、無銷售”的狀態下,仍被一代又一代人追尋和學習。這才是真“流量”、真“網紅”!不服?請那些流量們“三無”一下試試?
3、難出經典的“小時代”
近幾年比較熱門的幾個創意熱店,如果出書當然也會熱賣。但能否封神,要問問五大標準,還要看看能否從“殺豬刀”下活下來。
什么是“創意熱店”?稱呼而已,就是以創意策劃為生的合伙小公司。地產黃金時代催生了第一代“創意熱店”:出現了“風格瓢蟲”、”攬勝”、“紅鶴”、”世紀瑞博”(排名不分先后)等以創意著稱的“熱店”,還催化出了楊海華這樣的越桿破頂的老妖。新媒體時代誕生了第二代“創意熱店”,借助社會化傳播的風潮,聲量更大,但仍未出現風華絕代的超級人物。
羅伯特·布蘭說 :“互聯網并沒有改變人性,也沒改變消費心理模式,文案本質并沒有因互聯網而顛覆。”互聯網改變的是傳播形式,使用場景,以及和消費者的關系,并沒有改變創意的本質和方法。
時勢造英雄,江山代有“浪”人出。在這波浪潮中,也許一個破頂裂壁者正披波踏浪而來。
但我也持有一些懷疑:創意是否已被流量綁架?借用《Why Buddhism is True》一書的觀點來看,貌似無解:
(1) 追求流量快感。
(2)流量快感易失。
(3) 始終關注第1個。
噱頭化、八卦化,低趣化,立場偏置,故造爭議……這些創意,只有流量沒有創意。流量,流量,流過去就什么也剩不下。因此,我有些懷疑,這是一個更難產生經典的“小時代”。
真正有生命力的創意,不在廟堂里,而在江湖里;不在獎項里,而在口碑里;不在流量里,而在盜版里;不在贊美里,而在爭議里;不在熱鬧里,而在寂寞里。
4、“八爪魚”的自救
說了這么多,不是說4A創意人不優秀。只是正本清源一下:4A代表了個人最高創意水準,那只是個傳說。
再橫向比較一下:
在新媒體和內容創意上,4A敢說自己干得過“環時”、“天&空”、“勝加”、“有門”這些創意熱店嗎?
在我看來:“天&空”(不是“天&地”)就是新媒體時代的“小4A”。既有品牌置頂又有IP落地。傳統媒體+新媒體+互動事件+現場活動,360度三浪傳播。和其他創意熱店不同的是:天與空始終有豐滿明確的策略,不是單一的流量事件和爽片思維。這不正是4A在這個時代該做的創意嗎?“天&空”創始團隊主要也來自4A,但最終選擇了本土化生存。
為什么同樣一波人,離開了4A就踩準了時代的鼓點小腰扭起來了呢?
文章上篇里曾談到4A具體的創意環境問題 ,其實更嚴重的是體系和程序問題。一個大型4A集團的架構,就像一連串的八爪魚。一個集團有很多個公司,每個公司有很多個部門,每個部門有很多個Team,每個Team有很多個職位。復雜的橫向協作關系,超長的縱向工作流程,既違反創意的創作規律,也跟不上新媒體時代的即時性需求。
當初離開4A時,就對這些問題有清醒認知。我決定擺脫這些束縛,自己做一個“小而美”的純創意公司。當時的行業大環境,并不允許“創意熱店”的存在。客戶都傾向找個大公司,一攬子解決所有問題。常常贏了比稿,卻輸了生意。曾和奧美一起參加“MOTOLOLA TOWN”的比稿。創意我們勝出,生意卻給了奧美。客戶實在太喜歡我們的創意了,但代理已經歸了奧美,就無法向我們付費。最后,竟然是奧美支付了這筆創意費。今天的情況則完全不同:很多創意熱店獲得了足夠大的生存空間,開始和4A正面硬杠,還常常處于上風。如果4A仍不進行根本性變革,創意這個最大優長會徹底淪為短板。
天&空創作的“銀聯詩歌長河”
早在2017年1奧美全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John Seifert提出了“一個奧美(One Ogilvy)”的改革計劃,開始向龐大臃腫的集團架構“開刀”。但遺憾的是,還沒幾年,這位大刀闊斧的“改革者”就光榮退休了。
5、4A不會被取代
4A也有自己的優勢。在品牌創意上,創意熱店仍沒有能力取代4A。4A的這輪落后,只是使用場景和服務方式的落后,并不是全面的落伍。曾見過幾個熱店狂人,一副流量腦,認為“10萬+”就是廣告的全部。什么奧美、JWT都是過氣的狗屁!“還不都是我胯下敗將?!”
廣告圈嘛,一直是“妄人”集中營。從來不缺這種自以為不缺的傻缺。他們不知道的是:創意終歸是為品牌服務的,“10萬+”只是一場品牌戰役的小戰績而已。他不知道的是:4A品牌和服務的護城河,比創意熱店單一能力的“流量海”要深廣太多。
還有個嚴重問題:無論4A還是本土公司,公司平均創意水準的高低,都取決于對員工的教育培訓水平。4A現在內部培訓情況我不了解。就外部來看,葉茂中、華與華這樣的本土公司不僅有自己的方法論,還有對外開放的商學院。“同道雅集”這種專門針對本土營銷人的培訓機構,也在漸次崛起中。現在基本不存在專業知識不對稱問題了。本土員工的學習意識,本土公司的培訓水平都在顯著增強。存在了二十幾年的“平均創意差”,也越縮越小,填平在望。
如果把4A國際公司僅當作“外企”看,也符合大部分外資企業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曲線。廣告公司并沒有什么難以逾越的技術壁壘。市場在中國,消費者在中國,人才終歸也在中國,你憑什么不本土化呢?本土化越快的4A公司生存能力越強,反之,會被逐步淘汰。我在《小豐現代漢語廣告語法辭典》里的期許,正在變成現實。看來再修訂時,這一小部分內容得修改了。
將來的某天:只有大公司小公司、強公司弱公司、有創意的公司無創意的公司,不再有4A公司和非4A公司。
在行業蛻變的這個時間點上,某些流量腦的膨脹囂張,尚可理解。可某些4A人還固執地優越著,這是憑什么呢?做過歷代帝都的龍門地區,現在不就是個旅游景區嗎?5A又如何呢?
6、我還是建議年輕人去“4A”
在知識星球《小豐廣告研習社》里,有社員問該選擇哪種類型的公司?
第一份工作,我還是建議首選4A。為什么?因為知道什么是創意只是入門,知道什么是品牌和營銷才算入行。
只要你不笨,在4A工作不久,就能服務于世界500強企業,對品牌和“八爪魚”有個全面認知。初入行的經歷非常重要,基本決定了一個人的職業觀和事業眼界。
二十幾年前,有人說4A創意水準更高,是真理;二十幾年后,有人還這么說,可以不理。
本文觀點,僅限創意。純屬個人瞎掰。喜歡,就是道理;不喜歡,可以不理。
作者:小豐
作者公眾號: 小豐品道(ID:xiaofengpindao111)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