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人2020年必備的11個經濟學現象
作者:藏鋒,首發:策略人的自我修養
藏鋒第15篇文章,閱讀提示:2700字、6分鐘
導論:從本質出發,找到終點
策略人的利器在于思考,而經濟學是思考世界觀的一門學科。經濟學不會改變世界,但是經濟學會改變你看世界的方式。
經濟學從人的行為本身,找到人和世界之間發展的關系,從而歸納一般性規律,進而將“經濟人”的核心運行邏輯展現出來。
基于對廣告營銷以及經濟學的興趣,接下來我將分享一些和廣告營銷相關的經濟學現象。
01、口紅效應
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口紅銷量反而上升。
因為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人們仍然會有強烈的消費欲望,轉而購買“廉價的奢侈品”。
而口紅屬于絕對價格低(本身的價格),但相對意義高(相對價格高,且具有一定的意義屬性)的產品,從而在消費不足的情形下,受到人們的追捧。
換一個角度來說,滿足口紅效應條件的品類會在經濟下滑時,形成逆勢增長,其滿足的條件有兩點:
(1)除實用價值外,還應附加意義;
(2)絕對價格要低,但相對價值要高。
02、規模效應
規模經濟又稱規模效益,隨著產量形成一定規模,企業的平均成本在下降,從而使得產品利潤增加,或有降價的空間。
那么,為何規模效應會降低成本?
分攤固定成本,產量越多,分攤到每個產品的固定成本就越低;
原材料價格降低,大批量采購,形成高折扣談判空間。
有些企業會根據產品的市場,采取戰略性虧損邏輯,互聯網行業的例子會比較多,快消品也不少。核心的前提在于,這個品類市場足夠大,利用規模效應分攤前期的成本支出。
03、價格歧視
價格歧視,本質是是一種價格差異,就是把相同的商品,以不同的價格賣給不同的消費者。
比如機票購買高峰的國慶黃金周,就和其他時期的價格不一致。這樣可以有效運用市場的機制,充分利用民航的閑置客運能力,讓高峰購買的人少,低峰出行的人增加。
還有一個例子是淘寶隱藏的優惠券,針對某些渠道及人群設置一定優惠券,就會對沒有領到優惠券的人形成價格歧視。
04、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指發生在過去,但對當前決策無關的成本。
從決策的來說,過去發生的成本只是形成目前狀態的某個極小的因素,當前決策無需考慮過去產生的成本。
沉沒成本,來自于對過去投入的執著,以此來說服自己。也是作用在人的心理因素層面,心理成本意識大過本身付出的經濟成本。
05、邊際成本
增加一單位的產量隨即而產生的成本增加量,即稱為邊際成本。
比如賣煎餅這件事情,你煎一個餅的成本需要包括你的材料費、推車費、人工費等等,成本就比較大了,但是假如你煎100個餅呢,成本就會低很多,因為分攤了你的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
06、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指的是選擇一個機會,而放棄其他機會,所產生的成本。
也就是說你做了A,就要放棄B,B可能的收益,就是你選擇A的機會成本。
比如你選擇養牛還是養牛,如果你選擇養牛,那么養羊所產生的收益就是你的機會成本。因為當你只能二選一的時候,二者相互之間就成為你的機會成本。
07、馬太效應
指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一種兩級分化現象。
出自圣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在生活中也很多這樣的現象,能力強的人,他的收入和圈子會不斷進行拓展,從而導致收入的指數級增長,能力弱的人,因為難以撼動邊界,所以一直在某個天花板下徘徊。
08、劣幣驅逐良幣
劣幣驅逐良幣又稱為格雷欣法則。
指的是兩種實際價值不同,但名義價值相通的貨幣同時流通時,實際價值高的貨幣,即良幣(成色高即重金屬含量高),因為被收藏、熔化或被輸出國外的原因,而退出流通。實際價值低的貨幣,即劣幣(成色低即重金屬含量低)將充斥市場。
延伸到工作生活中,插隊的人搶到了座位,遵守秩序排隊的人沒座位。阿諛奉承溜須拍馬的人升職,能力很強很靠譜的人卻被排擠。
09、棘輪效應
棘輪效應又稱制輪作用,是指人的消費習慣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調整,而難于向下調整。
為何叫棘輪效應呢,因為棘輪是一種單向的齒輪,這種齒輪只能往一個方向單向轉動,如果向另一個方向轉動,其上的的齒爪便會起到制動作用。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句話出自《資治通鑒》,大意是說:我們的生活習慣從節儉變成奢侈很容易,但是從奢侈變成節儉卻很難。
10、交易效用
交易效用 = 商品的參考價格 — 商品的實際價格(的差額效用)。差額越大,消費者越容易產生購買行為。這個理論最早由芝加哥大學的薩勒(Richard. Thaler)教授提出。
商品的參考價格主要體現為兩點,
(1)購買場景(環境)參考:比如賣一件同樣的T恤,高端商場賣200元,小攤甚至賣50元,大多數人都會選擇高端商場的,因為你對不同場景的心理價位不一。
(2)商品原價參考:比如賣一件同樣價格的T恤,原價300元,打5折賣150元,另外一件原價200元,打7.5折賣150元,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前者。這在于你認為前者商品價值更高,打折力度更大,相當于自己“賺取”更多。
11、前景理論
前景理論認為人們通常不是從具體財富收益的角度考慮問題,而是根據不同參考點輸贏的角度考慮,關心收益和損失的多少。
也有學者將“前景理論”稱為“預期理論”,在不同的風險預期條件下,人們的行為傾向是可以預測的。
前景理論可分為以下四個基本結論:
1、大多數人在面臨獲利的時候是風險規避的(確定效應)
確定效應指的是:在確定的收益和非確定收益之間,即使前者的收益比后者低,人們也會選擇前者。
舉個例子:
A、給你10000元的工資;
B、你有80%的機會拿到15000元工資,但有20%的可能性一分都沒有。
大多數人都會選前者,雖然后者有幾率拿到多出5000元的收益。因為在有確定收益且兩者相差不是非常巨大的時候,肯定選擇確定性收益。
2、大多數人在面臨損失的時候是風險喜好的(反射效應)
舉個例子:
A、你一定會賠10000元;
B、你有80%可能賠15000元,20%可能不賠錢。
大多數人都會選后者,首先他們并不認為自己就一定會賠,搏一搏,畢竟還有20%的幾率不賠錢。
3、大多數人對得失的判斷往往根據參考點決定(參照依賴)
舉個例子:
A、一個月掙15000元;
B、一個月掙10000元,但世界上的人都只掙8000塊。
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后者,因為收入的多與少,是通過對比參照而得。
4、大多數人對損失比對收益更敏感(損失效應)
舉個例子:
比如你今天撿到了100塊錢,很開心,畢竟天下掉了個餡餅。
但如果是你今天掉了100塊,你絕對非常生氣,并且這個生氣程度的情緒遠超過開心的程度,畢竟是本來在你兜里的錢沒了,煮熟的鴨子都飛了,能不氣嗎?
1.0的版本就到這了,接下來更新2.0版本。
策略人藏鋒,2020年6月開號寫字,主要內容為自己的一些策略部·部門培訓筆記。
目前為數英網認證作者,SocialMarketing認證作者,領英受邀專欄作者。截至目前,單篇文章10W+總閱讀5篇,文章被36氪、廣告門、領英、廣告狂人、首席品牌官、社會化營銷案例庫、社會化營銷快訊、鳥哥筆記等頭部垂類媒體轉載。
文章見仁見智,各位看官可策略性選擇對于自己有用的部分。我們相信,才華是基本功的外溢。我們堅持以菜鳥的空杯心態,沙雕的看事角度,走向老鷹的天空之夢。
作者公眾號:策略人的自我修養(ID:clrdzwxy)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