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就是創造符號「神話」
作者:Ivan,來源:Kgarten 稚園
原標題:Sprinkles | 從符號的意指到神話的構建
上大學的時候我選了一門叫做符號學的課,這門課老師的傳統手藝是藝術批評,但從這個起點開始,逐漸改變了我對于廣告的認知。
因為老師的介紹,也讓我了解到了羅蘭巴特,從羅蘭巴特那里我學到了一個更深的概念叫做“神話”。
符號和神話的體系,給了我另一個思考的維度。
大衛奧格威有這樣一條廣告信條:“每一個廣告,都是商品印象(brand image)的長期投資,絲毫不允許有冒瀆印象的行為”。這句話讓我來理解,品牌就是那個符號,我們所做的是不斷構建這個符號背后的神話體系,亦或者將這個符號歸入其他神話體系罷了。
符號的能指和所指
符號學作為一門科學自然有其嚴謹的理論框架,但第一步先了解符號的組成就夠了。一個符號有兩個組成部分,能指和所指。
譬如我們來分析一個字,這個字是“山”。你看到的這個字符“山”就是這個符號的能指,而看到這個字你腦子里面想到的連綿的山峰,那個你指代的概念,就是這個符號的所指。
這個字是能指
真實的山是所指
能指和所指之間的關系是人為界定的,比如“山”和“ mountain ”這兩個能指,他們的所指都是一樣的。Apple 這個能指對應的所指,根據語境的不同既可以是吃的蘋果,也可以是賣手機的蘋果公司。
符號學的基本概念就是這樣,我們先消化這兩個概念,然后我們繼續向下走。
帶著能指和所指思維去環顧你的四周,你會發現這個世界都是由符號所構成。
我的衣服上印著“X-man”,這四個字母指向漫威的漫畫和電影;我的電腦鍵盤上有一個小紅點,它指向了這個電腦來自“ ThinkPad ”系列;我的褲子大腿的位置有兩個口袋,這兩個口袋說明這是條工裝褲。這些都是符號,我們看到的能指對應著不同的所指。
我們早就學會了使用符號,創造符號,賦予符號價值。
符號和神話
有時候你會發現,一個符號不僅僅有能指和所指,它還帶著一種次級意義,羅蘭巴特將之稱為意指。
羅蘭巴特在《神話修辭術》中舉的例子是葡萄酒,葡萄酒在法國不僅僅是一種飲料,而且是“一種圖騰加飲料,具有儀式性質”。葡萄酒在法國的文化中有很高的地位,葡萄酒代表了法國的文化,喝酒則是一種社會融合的儀式。
簡單來講,葡萄酒不僅僅是葡萄酒,更代表了法國的文化。你在喝葡萄酒的時候感受到的不僅僅是葡萄酒,還有整個法國的社會規范和文化內涵。
同時法國的文化還有很多代表物,比如法棍面包、法式襯衫、路邊的咖啡館等。
葡萄酒、法棍面包、法式襯衫都是符號,他們的意指成體系地組成了法蘭西文化的“神話”。
也不知道是誰把羅蘭巴特的這個概念翻譯成“神話”二字,越加琢磨越覺得這兩個字恰到好處。羅蘭巴特所定義的神話是一種交流形式,是一種語言,是一種次級意義的體系。正如孫悟空、唐三藏、天庭、地府等符號組成了西游記的神話,葡萄酒、法棍面包、咖啡館也組成了法蘭西文化的神話。
圖像中的符號和神話
讓我們來看兩張圖片,可以看到神話實際上一直存在我們身邊。
這幅畫是 1533 年,霍爾拜因為兩位法國大使所作的畫。
仔細看這幅畫桌子上的物品,天象儀、彈簧秤、教科書等等物品,無不代表了當時人們所追求的知識、文明、無上的真理。畫面中的兩個主人公借助這些符號塑造了自己的形象,他們是追求科學、追求真理的人。
再來看一張我特別喜歡的攝影師安妮萊博維茨給 LV 拍的照片:
畫面中奢華的窗簾,柔軟的沙發,稍舊的地毯作為符號指向了一個世代富裕的家庭,old money,精致的茶杯指向上流社會的精致做派,桌面上的國際象棋棋盤則代表了聰明和智慧。這些物品作為符號,都指向了另一個神話——資本主義社會上層階級的精致生活。這張照片實際在告訴你,使用LV的人是這樣的一群人,有著這樣的生活方式。
從油畫到照片,可以說符號和神話自始至終在我們的生活中,從古至今,人們都追求著不同的神話,用不同的符號去彰顯自己所崇拜的文化。
神話的變遷
最近在做身體乳的調研,作為一個大直男,頭一次對女生的護膚過程有了如此精細的了解。但這也給了我一個旁觀的視角:現代護膚創造了一個女性所崇拜的神話。
護膚是一種體系,它通過劃分不同的護膚產品來創造意義,使不同的行為具有意指功能,并和其他的神話體系產生聯系。護膚要分為潔面、爽膚水、保濕乳、面霜、頸部精華、眼部精華、面膜等各種各樣的產品,每一種產品都在向你宣稱某個生活方面的意義。
由此建立了護膚領域的神話,每個神話崇拜者都在夜晚通過既定的動作祈禱——潔面、保濕、精華。
除此之外護膚領域的廣告還試圖借用其他神話的符號來吸引消費者。
首先是數十年前人們對于西方文化的崇拜,形成了大眾認知里“西方文明優越性”的神話,護膚品牌通過挪用西方文明這個神話中的符號,使消費者產生錯覺:我使用了這個護膚品就能夠有西方人的生活。這也是傳統歐美大牌的一貫打法,講述生活方式。
隨著素質教育的進步,年輕的消費者從小接受科學教育,潛移默化中產生了對“科學”這個神話的崇拜。護膚品又巧妙的借用科學的符號,從皮膚的構造到成分的作用機理,使消費者產生了錯覺:我使用這個產品是來自于我科學的判斷。
近兩年中國文化的崛起,越來越多人迫切的想要建立“中國文化”的神話,聰明的護膚品牌已經開始借用中國符號來吸引消費者,最近大熱的花西子便是鮮明的例子。
正如前兩天和一位超級消費者訪談時提到的,消費者越來越不 Buy in 歐美大牌的生活方式,開始 Buy in 科學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無數廣告人兢兢業業想要創造的神話。
大家可以環顧四周,你的周圍是不是還充斥著其他的神話?
經授權轉載至數英,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作者公眾號:kgarten稚園 (ID: gh_130e8cd8bb80)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