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來深圳?》看完這支廣告,在深圳工作6年的人有話說
原標題:中國為這個世界的年輕人造了一座城市,可他們為什么要來?
在中國沒有一座城市像深圳一樣,如孩童一般,每過一歲生日,都要有盛大的慶典來紀念。這部7分鐘的短片獻禮深圳特區40周年,且來一看。
開篇一串地鐵關門提示音先聲奪人,一下子就把我拽進了故事里。粉紅色,深圳地鐵5號線,一陣親切感迎面撲來。作為一個在深圳工作近6年的人,看到這部片子, 很親切,也很五味雜陳,感慨良多。
作為一部獻禮深圳特區40周年的片子,甲方就是深圳經濟特區,一個城市要為自己慶祝40歲生日,宣導城市精神,讓大家認識自己,應該怎么做呢?甲方最愛說的,高大上,要有氣勢、面子等諸如此類的論調在片中都沒有體現,我想象中把代表深圳最光鮮亮麗的福田CBD、深圳灣等場景往片子里堆的畫面也沒有出現。因而我覺得這部片子在創意上是有驚喜,不落窠臼的。
它的處理方式是切開一個小口子,以一個深圳老人的視角,帶我們回顧了他在深圳奮斗的一生。開篇老人擠進地鐵,站在擁擠的車廂拿著iPad像在處理工作,緊接著一位青年起身讓座,此時我們才發現原來他用iPad在撰寫回憶錄。于此同時,讓座青年似乎情緒有些激動,正在電話里與人爭執,一句“咱們當初為什么來深圳”的發問讓老人陷入了回憶。
年輕的時候,他和一群青年乘船來到深圳。還未到達,遠遠地看到,就忍不住歡呼:“深圳,我們來了!”這個畫面不知道是否致敬了《海上鋼琴師》,一下子將我拉回海上的那艘船上,看到自由女神像后,“America!”的一聲呼喊讓整艘船都沸騰了起來。深圳之于這幫年輕人,就像當年的美國紐約之于那幫心懷夢想的人。這段畫面令人印象深刻,也為后面進入超現實主義表達吹響了號角。
畫風一轉,青年突然發問:“為什么要有深圳?”伴隨著慷慨激昂的戰斗音樂,青年在深圳安家立業,娶妻生子,事業蒸蒸日上……從年輕時的意氣風發,到為人父,孩子坐在其肩上仰望星空的溫情;在企業里他銳意改革,頭發花白還勤于鍛煉在跑道上迎風奔跑,堅持做義工(這點非常深圳,生活中義工無處不在)……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他回答了“為什么要有深圳”這個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這段文案配合演講式的表達,非常有張力。讓人想到不久前同樣由勝加操刀的B站《后浪》廣告片文案,本質上他們都是演講式的文案。雖然引起不小爭議,但論文案,我覺得無可挑剔,十分佩服馬曉波老師。
關于這段文案我就不一一分析了,否則長篇累牘變成文案鑒賞。下面附上這段文案,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好好研讀。
為什么要有深圳
因為中國想知道
當一群年輕人丟掉了包袱
解除了思維的桎梏
他們到底有多狠、多快、多強
他們能不能從荒蕪之地
開出一片綠洲
在綠洲上豎起高塔
在高塔上升揚旗幟
在飛舞的旗幟上
繡上每一個開荒者的名字為什么要有深圳
因為中國需要一座不信命的城市
在這個城市
聰明到不耍小聰明的人,會成功
勤奮到超越天分的人,會成功
甘于平凡但不甘平庸的人,會成功為什么要有深圳
中國需要一座仰望星空的城市
但星空不在我們的頭頂
在最危險的地方、最貧窮的地方、最泥濘的地方
我們將飛越無窮光年 摘下璀璨星辰是的,為什么要有深圳
因為中國,需要不同的城市
厚重的城市、可愛的城市、四季如春的城市
自然與人文交織如畫的城市
中國也需要一座
能和紐約、倫敦、巴黎、東京
和整個世界從容對話的城市
中國也需要一座
滿懷對這個世界最美好的想象
和整個世界分享中國所有美好事物的城市這是一座
用匆匆步履踏響人生戰鼓
在熙攘的人群中尋找無人區
把每一個年代,都當作黃金時代的城市
他有一萬條向前的路
卻不留一條退路
這是一座不老的城市
他抵抗住時光流轉無盡之年
永遠相信年輕,祝福年輕,擁抱年輕
因為這是對一代又一代
相信他、祝福他、擁抱他的年輕人
最好的回報為什么要有深圳
因為再過十年,人們會說:
你看,中國為這個世界的年輕人
造了一座城市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
愛你們
所有為之奮斗的每一代年輕人
片子末尾,回憶完在深圳奮斗的往昔,老人似乎想通了什么,沖出地鐵追趕已下地鐵的年輕人,想要告訴他。可是從年輕人電話里透露出來的信息,他此時也想通了。于是老人停下了腳步,刪除了正在寫的回憶錄。
注意,此時出現了一個神來之筆,在地鐵上他似乎看到了年輕時的妻子,故事在這里形成了一個回環。象征著周而復始,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就像當初的自己一樣,在深圳這座城市開啟他們的未來。出了地鐵之后,他再一次回答了“為什么要有深圳”,他從老年又變回了青年,精神接力還在繼續。
一段地鐵之旅,兩段時空交疊, 用一個人的一生去回答了“為什么要有深圳”這個問題。一個年輕人的成長即是一個城市的成長。這樣的表達用在如此年輕的深圳身上,再適合不過了。如何講好一個城市故事,我認為這部片子做了一個很好的示范。
即使這樣,也并不意味著這部片子做到完美了。有一個很致命的問題,我覺得繞不開。片子開頭青年拋出的問題是為什么要來深圳,可突然話鋒一轉變成為什么要有深圳。“為什么要來“和”為什么要有“,一字之差,兩個概念。回答了為什么要有,但為什么要來呢?片子模糊了兩者之間的差別,當成一個問題來回答,我認為不太妥當。
事實上,“為什么要來”對在深圳奮斗的人來說才更具現實意義,因此開篇的提問是非常準確,正中痛點的。“為什么要有”的確是深圳政府要回答的問題,但這和大眾的關系遠遠不及“為什么要來”,所以我非常理解大家在看這部片子的時候為什么找不到共鳴,覺得非常說教雞湯。問題不是出在了形式上。
即使用了演講式的文案,前文說過了這是種超現實主義的表達方式,調性是統一的,真正的問題出在了執行上。“為什么要有”和“為什么要來”是不能用同一個答案來回答的。因為要有深圳,所以你要來深圳,顯然這個邏輯是說不通的。
體現在執行上,就是青年話鋒一轉置換掉問題的部分。這段如果有一個很好的過渡,從一個問題過渡到另一個問題,表達上會更好。即便是青年與其他人的腦回路不一樣,當所有為到了深圳而興奮的時候,他偏偏要問為什么要有深圳,但也要至少鋪墊一下人設吧。還有老人刪掉回憶錄的部分,這個舉動有些牽強,它想形成前后呼應,點明老人想清楚了問題的答案,但即使如此,回憶錄還是可以照寫啊,完全不沖突的。這個部分個人覺得有些畫蛇添足,太小瞧觀眾了。
講到這兒,又想到《后浪》為什么引起那么大的爭議了。這部片子其實出現了同樣的問題——回避了社會中的大多數,回避了本應該回答的問題——為什么要來深圳?片中顯而易見老人是在深圳奮斗人群中的成功代表,但是他能代表大多數嗎?
即使你不在深圳生活,提到深圳,必然會說到繞不開的房價問題。年輕人為什么要來深圳?為什么必須是深圳不可?片中沒有正面給答案。
一將功成萬骨枯,有人成功了,有人失敗了,不能僅盯著失敗、犧牲的部分,而抹殺這座城市確實讓不少人實現了夢想,它還是中國最有活力的城市,任何東西至少都有兩面性。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不去回答真正應該回答的問題,這部廣告的意義是什么?使命是什么?我非常理解創作者在這之中權衡的難處,7分鐘的短片不僅難以直面問題,對廣告本身承載的意義同樣難以回答。
影像是造夢機器,總是把璀璨的星空給人看,那腳下的路該如何走呢?或許不該把如此尖銳的問題交由一部短片來回答,但是我希望可以做到不要回避吧。
作者公眾號:歡喜Fancy(ID:Fancy_Chiang)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7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