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虎嗅網(ID:huxiu_com)
作者:彭縈
原標題:頭條 | 從 HeyJuice 到原麥山丘再到 ZeeTea,我是如何打造新品類的?
任何一個在硅谷待過的人,都會被洗腦,堅信創業就是為了改變世界。我也不例外。所以我以前一直以為,創業應該是做個互聯網,或者 APP 嘛。怎會預料到,一離開硅谷,回國創業,我每一次的選擇卻都是做消費品和品牌。
HeyJuice 排毒果蔬汁、原麥山丘面包連鎖店、ZeeTea 茶飲,這三次創業,每一次我都是在創造新品類和打造爆款。三個品牌,也剛好是不同階段:
HeyJuice,我是最早的聯合創始人,完成了這個品牌從 0 到 1 的階段,那時候我們的銷量每周都要翻 6 倍。
原麥山丘面包連鎖店,我見證的是一個小眾品牌做成一個大眾品牌的過程。我加入時,它只有一家百萬流水的門店,兩年后我離開時,它在北京才 9 家門店,卻是近一億的年流水了。
而 ZeeTea 這個才半年多的創業項目,是我對 3000 億美元的茶飲市場里的新切入點的嘗試。這也是我第一次做 CEO,對消費品有了更多戰略層面的反思。
如何創造新品類?如何打造爆款?以下,就是這三個品牌的養成記。
一、HeyJuice,從 0 到 1 打造一個新品牌
讓一百個人愛上你,好過一萬個人覺得你還行
那時候,我在紐約住了一個月,每天就滿大街瞎逛。瞎逛多了,就有很多靈感。
我發現,紐約每條街道上都至少有一家排毒果蔬汁店,美國已經有 20 多個排毒果蔬汁的品牌。全美國都掀起了喝排毒果蔬汁的熱潮。國內也一樣,那是 2012 年,微博還很火,潘石屹和他老婆張欣天天在微博上曬長跑、練 plank、不吃飯天天喝果蔬汁,引起了很多人的討論和效仿。我忽然意識到,這是一個趨勢,所以馬上回國,撮合了另兩個合伙人一起做了排毒果蔬汁 HeyJuice。
我們只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火速把產品開發完了。我負責的是市場營銷,可是在創業的最早期,我沒有做任何能被稱之為市場營銷的事情,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對一的銷售。沒有召開產品發布會,沒有買廣告,沒有做展位,沒有刷榜單,沒有去參加任何健康食品行業會議或創投圈交流會,我向身邊的所有朋友推薦我們的排毒果蔬汁。大家紛紛覺得這個概念很新鮮,都想嘗試,先交了錢。
第一批顧客這十多個人很快就在朋友圈和微博上曬出我們的產品。三天不吃飯,每天喝 6 瓶果蔬汁,買了的人就忍不住想曬朋友圈。這一批顧客曬了后,他們的朋友們看見,喝了這個果蔬汁套餐就能排毒、變瘦、皮膚變好、精神更好,也紛紛想嘗試。這個概念一下子就被引爆了。
在創業初期,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一個一個地得到第一批種子顧客。讓一百個人愛上你,比一萬個人覺得你還行,重要得多。
當有一百個人瘋狂愛你的時候,一個爆品就被打造出來了,所以我們的目標是得到前 100 個真愛顧客。可是如何定義真愛呢?
我開始給所有顧客打電話。沒有任何調查問卷,我只問一個問題:你有多大可能向你身邊的朋友同事推薦我們產品呢?從 0-10 打分,0 分是絕對不推薦,10 分是肯定會推薦。只有打 9 分和 10 分的才是有效推薦,計為真愛一個。8 分及其以下都不作數,只追問,少了的那 1 分 2 分是因為哪不夠好?
給顧客電話時,我發現現有顧客的批評其實不是那么重要,因為不管怎么樣他們不也還是留下來了么,我們已經滿足了他們的痛點,他們的問題是小問題。要聽那些喝了一次就再不買我們產品的人、離開我們去買別家果蔬汁的人、和從來都沒有買我們產品的人,他們在說什么,那才是真問題。那可能是我們留存率低和新增低的原因。
為了得到更多真愛顧客,早期我更多想的是如何調整口味,如何做更漂亮的設計等等。可是,后來我忽然意識到,除了產品以外,我們可以在服務上給顧客更多的愛。任何大公司都是沒法對顧客好到有病的。我能一個個給種子顧客打電話,蘋果公司怎么可能做到呢?所以大部分顧客也是沒有感受過一家公司的愛的,我們只要做得比別家公司好一點點,顧客就會一直記得我們。
對顧客好到有病,這就是我們的優勢 ——我們的每一個同事都輪天做客服。顧客剛喝一天大姨媽來了不能喝了,我們說下星期重新給你配送完整一套;顧客臨時改個配送地址,我們二話不說自己打車送過去;顧客特別不愛 2 號果蔬汁,愛 6 號,想要兩個 6 號,我們一邊告訴她還是要按菜單來喝,但喜歡就每天多送一瓶 6 號。我們客服的 KPI 不是一天解決多少個顧客打來的電話,而是顧客在掛斷電話時有多高興。
那么,如何將一個品牌打造成高端品牌?只要讓用它的前 100 個顧客足夠高端就可以了。
當我意識到排毒果蔬汁這個品類是自帶傳播屬性時,我刻意找了很多KOL 做我們的種子顧客。網紅、模特、小明星、潮人。我們直接和他們發微博私信,把我們的產品送給他們體驗。同時我寫了一篇喝排毒果蔬汁的體驗文,發在我的豆瓣里(那時我是豆瓣紅人,關注數是豆瓣前十幾的)和我的微信訂閱號「改變自己」上(當時「改變自己」就已經有10 萬左右的關注數)。
我們的訂單開始以每周翻 6 倍的兇猛勢頭增長起來,每天都有很多人在微博和微信里逼問我們,HeyJuice 的配送到底什么時候才開通到他們的城市。
HeyJuice 畢竟是我的第一個創業項目,我最早選擇這個品類,更多只是靠一個直覺就扎身進去了,我做對了很多事情,也做錯了很多事情。半年多之后,因為和另兩個合伙人有理念上的不合,我離開了。
做了 HeyJuice 這個品牌之后,我的反思:
1、做消費品,要做品類存在時間足夠長的品類。
食品和飲品,很容易只火一陣子。我在紐約看到排毒果蔬汁時,這個品類還只出現了幾年,它是否能繼續存在幾年、幾十年、幾百年是未知的,這個品類下的所有品牌都會面臨很高的增長風險,因為品牌終究抵擋不過品類周期。一個已經存在了幾千年的品類,繼續存在幾千年的可能會大得多,也意味著這個品類和人的基本需求更相關,生命力也更強。
近五到十年,所有做大了的以及增長快的消費品品牌,都是已經存在很長時間的品類:手沖咖啡 Blue Bottle —— 11 世紀左右,人們開始用水煮咖啡作為飲料;眼鏡 Warby Parker —— 13 世紀后期,僧侶和學者開始佩戴眼鏡;酸奶 Chobani —— 公元前 5000 年,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發明了酸奶;堅果三只松鼠 —— 中國最早的堅果食品早在商周時期就有文字記載;漢堡 Shake Shack —— 14 世紀時,德國人發明了漢堡。
2、符合人的天性的產品才可能做大。
人的天性就是不自律的,這是我們的生物本能。全世界所有做大的食品和飲品公司的所有產品,都一定含有這四個成分中至少一個或兩個——油、糖、咖啡因、辣椒素。它們都是誘惑人的。
星巴克 —— 咖啡因、糖;百事可樂、可口可樂 —— 糖;麥當勞、肯德基—— 油炸食品,油。對比幾乎同時期進入中國的 Subway,麥當勞在中國已經近 3000 家門店,Subway 只有 600 家,就是因為 Subway 太健康,是性冷淡食品;周黑鴨 —— 辣椒素;伊藤園、康師傅、統一、立頓 —— 茶飲,咖啡因。
食品和飲品,是要符合健康趨勢,但不能過于健康。
3、商業模式和邏輯看美國,具體品類看日本,當歸根結底還是要看中國。
排毒果蔬汁是在美國火起來的。在美國能火起來有很多因素:長時間的素食文化、美國人重度健身的比例高、不少人已經有在家打果蔬汁的習慣、好萊塢明星們和模特們對排毒概念的示范。
我更多的學習了美國人做消費品的商業模式和邏輯,但沒有意識到,消費品的具體品類上,在文化、生活習慣、飲食口味上,中國人還是和日本人更接近。但是歸根結底要看中國具體情況,任何一個變量不同,都會造成增長路徑不同。
二、原麥山丘,從小眾品牌到大眾品牌
品牌擬人化
原麥山丘的第一家門店第一天就火爆了。國內的面包店單店只要達到每月 40 萬的流水,就是 A 級店了,原麥山丘做到了單店一百萬的流水,是其它面包品牌的兩三倍。
但如何把一個小眾品牌變成一個大眾品牌?如何在日后的每一家門店都達到一百萬的流水?那就必須找出一個故事點,圍繞著這個故事來反復打。
如何找到那個故事點呢?我用的這個方法叫做品牌擬人化。
剛加入原麥山丘的那兩個星期,我根本沒去公司總部。我坐在門店里,隨意搭訕,和顧客做了很多場一對一的聊天:
「如果原麥山丘是一個人,他是男的還是女的?」 我問。
「男的。」每一個顧客都異口同聲的回答。
「哦,其它面包品牌呢,是男的還是女的?」
「巴黎貝甜、多樂之日、味多美,都是女的。因為他們非常甜、比較小、表面很多糖啊油啊、很花哨啊。巴黎貝甜和多樂之日,韓國人做的,如果是男的,也是 gay 蜜...」
「那原麥山丘是一個怎么樣的男人?用形容詞描述一下?」
顧客們紛紛說,「大氣、寬容」,「粗獷」、「不拘小節」、「溫暖有愛」、「細心」、「內秀、不外露、內在美」、「年齡大一點點」、「陽剛」 —— 「反正就是一個暖男。」
品牌和調性本來是很非常抽象的東西,但一旦讓顧客用這樣擬人化的方法來描述,它就馬上變得具體且生動了。
為了從視覺上強化「暖男」的感覺,我們改了 logo。
舊 logo
新 logo
我們做了新 logo,加上了非常醒目的麥子。原麥山丘這四個字,我們用更硬朗的字體,但是做了圓邊處理,這樣子就有了「暖男」的感覺。整個視覺系統的顏色,我們也改成了暖色系。
確定了我們的品牌的核心之后,我們做的所有事情都圍繞這個點來打。講暖男,和愛的分享。
(一)開店第一天的「只能吃,不能買」
我們開始在每一家門店開店時都做一天的「只能吃,不能買」的免費試吃。從早上 10 點開始,吃完為止,我們還會在門店準備好檸檬水和餐巾紙。這個話題點,每次開店前在微博上和微信上都有非常火爆的傳播。試吃的那一天每一次都會在門口排長長的隊。我們給排隊的人送上很有愛的卡片,比如下面這張:
這些文案其實全都是顧客和我們說的話,有一些是做顧客訪談時記錄下來的,另一些是微信、微博、大眾點評上顧客對我們的表白,我把那些能引起其他顧客共鳴的、有傳播力的話抓了出來。
(二)情人節小票
情人節的時候,我們在小票上印上了愛的故事。任何買面包的人都會在門店得到這樣一張長長的小票,故事都是隨機的。
(三)面包品鑒會
在原麥山丘之前,你吃一個面包店,可能吃了兩三年都吃不到任何一個新品。但是我們原麥山丘每個季節都推出一次新品。我們邀請評論人、美食專家、媒體人、真愛顧客來參加我們的新品品鑒會,從 6 款面包中投票最終選出 3 款。每一款面包都會經歷兩輪的投票,一輪投的是看起來它是否吸引你,另一輪投的是吃起來它是否討你喜歡。只有兩輪投票都高票的面包才能過關。
這是我們做的一次「果的味道」的品鑒會,我們送出的邀請函是寫在水果上的。
新品品鑒會就是給顧客一個表達對我們的愛的機會。顧客參與我們產品的開發,選出自己最喜歡的 3 款。他們來給我們的新品取名字,如果名字被用上,一整年的面包我們都包了。
原麥山丘,變成了大家最愛的一個品牌。即便每個店的所有烤箱從早到晚運作不停,面包也時常被一搶而光,如果你晚上 8 點鐘才到來店里來,面包很可能一個都不剩了。沒有做任何刷榜的動作,我們在大眾點評上占據北京 10 萬家餐廳最佳餐廳第 1 名和面包品類第 1 名,長達一年。
只是遺憾,原麥山丘公司投資方和管理團隊的股權問題一直沒有解決,我們整個管理團隊陸續都離開了。
做了原麥山丘這個品牌之后,我的反思:
1、做消費品,一定要做大品類里的小創新
一個新的品牌的迅速崛起,一定是站在了一個品類變革的勢頭上。抓住一個大品類,做一個差異化的小創新。而且只有第一個把這個差異化創新做起來的品牌,才能占這個品類的最大紅利。
美國 Blue Bottle 手沖咖啡趕上了第三波咖啡革命,是咖啡這個大品類的工藝上的小創新。開了不到 30 家最酷的手沖咖啡門店做調性,然后同時在線上線下零售渠道鋪開,賣紙盒裝和小鐵罐裝的冷萃咖啡和牛奶咖啡。
美國 Chobani 是希臘酸奶,做的是酸奶這個大品類下的配方的小創新。希臘酸奶之前占整個美國的酸奶市場不到 1%,但Chobani 借這個勢頭占了希臘酸奶 40% 的市場份額,也占了美國酸奶市場的 20%。
原麥山丘也是如此,做的是面包這個大品類下的口味創新。看起來 5-10 倍的大面包,不是只把面團弄大塊一點,其實它是一個新品類。不是高糖高油、小而軟的日式面包,也不是大而硬的歐式面包。原麥山丘抓住了更好吃又更健康的軟歐包這個新差異化點,得到了迅猛的增長。
2、品牌終究是強勢文化的輸出品。
品牌是強勢文化的附屬品。印度有特別好的洗發水,你會用嗎?我們只吃咖喱,洗發水當然是買法國和美國的。一個品類,如果帶有非常明顯的強勢文化附屬品的屬性,且外國品牌在中國容易購買到,會面臨和國外產品品牌直接競爭的壓力,比如化妝品、護膚品、服裝、飾品等。食品和飲品有很強的本地化效應。
3、客單低的產品有 everyday luxury 屬性。
原來賣 15 元的東西賣 50 元,理論上比原來賣 150 元的現在賣 500 元容易得多。如果受眾面足夠廣,50 元的生意會比 500 元大很多。
客單低的品類有 everyday luxury 的屬性。我買不起最好的車,最好的房,但是我依然可以吃最好的面包。它有口紅效應,經濟上行或下行時都不受影響。
三、ZeeTea,打造一個新品類 —— 這個品類給人的聯想是什么?
離開原麥山丘后,這是我第三次創業了。家具、服裝、鞋、包、飾品、護膚品、化妝品、健身房、食品、飲品,我幾乎把所有的消費品都研究了一遍,最后我發現,還是茶這個品類的想象空間是最大的。
中國年輕人根本不喝茶,卻已經有很多人在做茶飲的升級。為什么這么多人非要逼著年輕人喝茶呢?
因為做消費品,什么市場最大、能讓人上癮的?煙酒咖啡茶。星巴克的 CEO Howard Schultz 就曾公開說過,茶飲市場為 1000 億美元。再就是,茶這個品類存在時間極長,能穿越來去匆匆的飲品流行周期。公元前 2737 年,神農氏就發現茶葉,中國人已經有 5000 年的飲茶歷史。茶在這幾年的確有非常兇猛的勢頭。就在去年,茶飲成為了美國增長最快的品類,超過了咖啡,茶飲也是日本銷量第一的飲品,總量第一次超過了碳酸飲料。最后,從口味上來說,中國人喜歡茶多于咖啡。
可為什么中國年輕人不喝茶?
(一)看一個品類的時候,要看這個品類帶給人的聯想是什么。
這是我在原麥山丘時得到的一個洞見。當時我們品牌部門在推動伴手禮系列,第一款是鳳梨酥,我們設計的是正紅色的方盒,外面用日本絲綢做包袱皮,外紅內藍,有格調。所有高管除了我以外都是臺灣男人,當我興致勃勃地講這個設計概念時,他們全都給我潑冷水,說包袱皮不好。我很納悶。聊了后我才猛然意識到,臺灣人和日本人一樣,小時候都是媽媽早上在家做好便當,放在鐵飯盒里,用一張包袱扎好。小朋友拎著這個包袱皮去學校,中午就吃這個冷便當。當想到包袱皮的時候,他們臺灣人想到的都是廉價、日常、窮苦、還有冰冷的飯盒。但是我們想到包袱皮的時候,想到的是伴手禮、日式設計風、漂亮的圖案、印染過的布或絲綢。因為有不同的集體記憶,我們對同一個東西有完全不同的聯想。
想到茶的時候,中國人、英國人、印度人、美國人、日本人、韓國人想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對中國年輕人來說,我們想到茶的時候,想到的是 —— 家里來客人了,父母泡一壺功夫茶;國企里老干部用一個白瓷杯泡一杯散茶,邊翻看報紙;酒店和會議室里桌上那一沓廉價的立頓茶包,扁平的紙袋,碎碎的茶葉,沒什么口感。這些一點都不酷...
年輕人要的是什么?好喝、逼格、簡單、快。你和年輕人講產地品種、茶園農夫、有機認證、明前明后,即便包裝再小清新、門店再高大上,他們也不會被打動。
現在所有做茶飲升級的,切入點有兩種,但都沒有打破這個陳舊的聯想:一種是炫酷儀器的創新,用茶膠囊機、冰滴、蒸汽朋克機,可是菜單第一列全都是中國傳統茶單品,沒有一款是年輕人想點的;另一種是花哨產品的創新,比如做成芝士茶、加五顏六色的水果片、做成茶拿鐵、用星巴克做星冰樂的方式做成冰搖茶,這些過于花哨的產品創新沒有經過時間周期檢驗,很難逃避流行飲品來去匆匆的特性,能火兩三年,但是否能火十年、一百年呢?
要讓年輕人喝茶,得先把過去對茶的聯想隔絕開。所以要讓中國年輕人喝中國傳統茶,極其難。很自然的,我想到一個新切入點 —— 異域茶。
(二)舶來品才有高定價和高溢價。
顧客愿意為一個東西付多少錢,和這個東西的成本,基本沒什么關系。從來都是價格決定成本,而不是成本決定價格。
中國年輕人對本土產品和舶來品有不同的聯想。所以包子、餃子、肉夾饃、煎餅果子、生煎包子等等,中國本土的食品,很難超過 30 元的客單。面包、咖啡等等舶來品,卻能做到 50 左右的客單。而定價高,客單高,流水和利潤率才會高,才能撐起一個品牌。
現在年輕人中最流行的茶飲其實是街邊奶茶店。那其實是臺式奶茶的作法,加奶蓋,還有很多珍珠或椰肉。但全世界有各種正宗的喝茶法,它們和臺式奶茶一樣好喝,一樣誘惑人。
于是我們選了各國的茶飲出來,門店一側是現煮茶,另一側是手作茶。
現煮茶有印度 Chai、蒙古咸奶茶、港式拉茶、泰式奶茶… 四個金色銅鍋現場熬煮,很酷的手作師用一個大木勺舀出一杯,香味撲鼻。不像臺式奶茶用糖和脂肪來誘惑人,這些現煮的奶茶是用茶的咖啡因和香料中的辣椒素來讓人上癮。手作茶全世界也有很多經典喝法,比如摩洛哥有摩洛哥薄荷茶,是薄荷葉手沖出來后加糖,日本有京都烏龍茶加日本燒酒,英國有伯爵茶加牛奶。
好喝、有異域風情,同時在門店設計、器具選擇、手沖師和主理人上來體現格調,從而給年輕人帶來一種“唔,那是很酷的茶,不一樣的茶”的聯想。
(三)人們總是先有一個具體場景和任務,才想起一個品牌。
一個品牌要占領顧客心智,必須要先有一個明確的場景或任務,這也叫做進入點。這是我在和 ZeeTea 的目標顧客一對一聊天時得到的一個洞見。除了正在籌劃的茶飲店,我們也開發了三角茶包。所以我找到這些每天都在辦公室喝至少一包三角茶包的人,他們都是去國外旅行時帶茶包回來,還有一些人甚至用淘寶代購,每個茶包超過 10 元了也還在買。
「你為什么要喝茶包?」每個人我都問了這個問題。我以為他們會說,「早上喝茶提神」、「飯后喝一杯解膩」、「補充點咖啡因」。結果沒有任何一個人提到提神、解膩、咖啡因這些詞,他們很多人都說的一句話是:
「我不想喝水,我就是想喝點有味道的水。」
我忽然意識到,讓中國年輕人喝茶的場景和任務從來就不是「我想喝點茶」,我們要切的根本不是中國傳統茶這個市場。顧客不一定是先想到要一個品類,再想起那個品類里的品牌的。他們每天都有很多不同的任務和場景,需要買不同的產品來為他們解決這些任務,這就是這個品類或品牌的進入點。比如,要談點事,那星巴克見;晚上要熬夜考試或加班了,先去買一瓶紅牛。
顧客買的,和公司以為自己賣給顧客的,大部分時候都不是同一個東西。哈佛大學市場營銷教授 Tehdore Levitt 說,「人們其實不想買一個四分之一英寸的鉆頭,他們只想要一個四分之一英寸的洞!」
一個人想喝有味道的水的時候,她可以和同事一起叫外賣點上十幾杯的一點點奶茶,或者去 711 便利店里買一瓶冰的三得利烏龍茶,當然,她還可以拿起桌上的一包 ZeeTea 沖一個三角茶包。
我們的異域茶會是解決「饞了,喝點什么好喝的」這個任務的替代性新產品;現煮茶其實就是街邊珍珠奶茶的升級,用上等的香料和最好的鮮牛奶熬煮而成,口味更濃郁;而我們的手作茶,就像 Blue Bottle 手沖咖啡那樣做手沖茶。
消費品,沒有什么需求是被創造出來的,它只是被遷移了。我一直和我們同事說,不要天天就盯著茶品類幾個所謂的競品,每一個消費品公司都是在和所有其它品類和品牌在搶奪顧客的愛。因為每個顧客的金錢、時間、注意力只有那么多,給了你,就沒法給別人了,所以任何一個公司都可能是競爭對手。我們要做到的就是,當顧客在各種任務下想起要喝點什么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是我們。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