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漩渦中的阿北 :一個只有用戶可以罵的處女座CEO
豆瓣創(chuàng)始人兼ceo楊勃
來源 / 每日人物(ID:meirirenwu)
文 / 楊宙
實習生 / 單子軒、茍婉瑩
編輯 / 金赫
阿北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塑造了慢吞吞的豆瓣。他必然是平靜的。在新一輪互聯(lián)網(wǎng)浪潮中,這種平靜,既是豆瓣的精神,也是困局。
1
豆瓣CEO阿北實在是太淡定了。外面已經(jīng)快罵翻天了。身處漩渦中心的他,好像還沒事人一樣,只是在朋友圈里溫和地回應了幾句。
“沒有約見,是第一篇媒體弄錯后瘋傳。”他的回答也是慢吞吞的。
早就有媒體等不及了,找過去:“你們得回應一下。”豆瓣卻“暫無回應”。有些豆瓣的用戶替阿北著急,翻出阿北一年前的《豆瓣電影評分八問》,重新編輯了文本,用一個轟動的標題,扔到朋友圈里,稱“豆瓣CEO阿北回擊xx”。
大家都希望他能“回擊”一下。
每次出事,這篇文章就會被翻出來。但熟悉阿北社交風格的人都知道:阿北這么平靜的人,哪里會“回擊”呢?他頂多是解釋幾句。
豆瓣的公關小然也把這篇文章轉發(fā)到朋友圈,她說,“隔了一年,還得拿出來用,不知道要用到什么時候,只能一聲嘆息。”
她可能是第一批知道豆瓣電影被點名批評的人。28日凌晨,她就發(fā)著“捂臉”的表情說,“我們才是招黑體質吧。”
2016年的最后幾天里,豆瓣像突然吃了當頭一棒。一些媒體先后報道豆瓣、貓眼等電影網(wǎng)站“惡意傷害電影產(chǎn)業(yè)”,給國產(chǎn)電影打了低分,重創(chuàng)國產(chǎn)電影票房。事件的起因是三部賀歲檔大片沒有取得預期的口碑和票房。
此番折騰后,貓眼電影下架了“專業(yè)評分”的功能。而豆瓣則沒有直接回應此事,反而是那篇一年前的《八問》,早已做出了回答。
阿北說:豆瓣電影評分的主旨和原則,是“盡力還原普通觀影大眾對一部電影的平均看法。這個主旨過去十年沒變過,將來也不想變。”
“我確實不知道除了拍好電影,能做什么。”他說。
阿北。這個名字更常出現(xiàn)在豆瓣的罵聲里。
豆瓣用戶原本各自獨立,極少抱團,但遇上不滿意的改版升級,一起罵罵阿北就是最大的集體性事件。如果有人欺負豆瓣了,再一起護一護阿北,然后再繼續(xù)罵他。這就是豆瓣定律。
阿北絡腮胡,說話溫文爾雅,執(zhí)著于用戶、產(chǎn)品和技術,很少集中精力在商業(yè)上。作為曾經(jīng)日均PV可以達到1.6億的網(wǎng)站創(chuàng)始人,CEO阿北11年來在商業(yè)上的開辟幾乎可以用“冷淡”來形容。
這位生于1969年的CEO一直活得低調。只有豆瓣發(fā)布重磅級新版本引發(fā)爭議后,他會露臉聊聊產(chǎn)品與理念,就像他在知乎上的簽名是:不想當CEO的程序員不是好產(chǎn)品經(jīng)理。
關于他的資料實在是太少了。他不像那些喜歡拋頭露面的CEO。更多內容,還是出自他早年在豆瓣發(fā)布的日記和知乎上的回答。
但他從來沒回答過“豆瓣創(chuàng)始人阿北(楊勃)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這個問題。
然而,這是人們最想知道答案的問題。
2
人們喜歡從豆瓣去反推這位程序員的特點:“看看豆瓣的設計就知道他的哲學”、“阿北是個有著很好美學觀的人”。
那些難辨真假的回答,紛紛把他指向一個文藝、干凈、低調、有靈氣的程序員。
他少有的日記和回答里透露著幾分幽默。阿北出生于陜西漢中,他說不知道自己屬于南方人還是北方人,給自己取了個名字叫“阿北”。
他是個典型的處女座,偏執(zhí)、追求完美:會因為液晶電視上的畫面不能調出4:3比例,而對著壓扁的16:9的HBO畫面郁悶一整晚。
阿北是真慢。一個認識他的人說,他的寵物是烏龜,養(yǎng)了好多年。而接觸過他的人則評價:極少見到創(chuàng)業(yè)群里有像阿北這樣“有如空氣和水”的人。
曾經(jīng)當過記者、現(xiàn)為700BIKE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的張向東想知道:阿北怎么讀書?
他向阿北求證:在某次豆瓣周年慶上,策源創(chuàng)投的總裁、豆瓣的投資人馮波給了阿北一個大紙箱,里面是阿北在豆瓣上的“想讀”書目,“投資人對楊勃讀書狀態(tài)了解的清晰程度,可能超過對豆瓣的經(jīng)營業(yè)績。”
在阿北豆瓣上的“想讀”書單里,除了近期清一色的英文小說外,有許多商業(yè)之外沉靜的書籍,例如錢穆的《國學概論》、吳念真的《這些人,那些事》等。
“他的閱讀不功利,廣泛又深入。絕非嘲諷,大多數(shù)CEO忙碌操心,讀書需求基本上在中國機場里的書店就可以得到滿足。”張向東說,他還記得那個物理學博士阿北總愛穿帆布鞋和T恤。
T恤印著“Everything is on its place”。T恤上有書架、CD、書,各安其位。
1992年萬維網(wǎng)還沒有出現(xiàn),阿北就開始上網(wǎng)了。中學時,他出于興趣寫了各種程序。從清華大學畢業(yè)后,阿北去了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攻讀物理學博士。
2000年以前,阿北在硅谷IBM的研發(fā)團隊工作,從事下一代磁記錄設備的計算模型工作,純粹的技術工作。阿北想做些和人直接相關的工作,但真正到達用戶,還隔了很多層。
恰逢2000年互聯(lián)網(wǎng)泡沫巔峰,阿北回國。
他那時候剛好趕上了千禧年之后的世界互聯(lián)網(wǎng)科技浪潮。在豆瓣網(wǎng)創(chuàng)立的那幾年,馬克·扎克伯格創(chuàng)立Facebook,blogger創(chuàng)始人埃文·威廉姆斯推出Twitter,華人陳士駿的Youtube上線……
幾年以后,席卷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的人人網(wǎng)、微博、土豆優(yōu)酷等應用上,幾乎都可以找到海外版的前身。唯獨豆瓣沒有。
豆瓣曾經(jīng)的投資人龍宇曾對《南方周末》說,豆瓣是中國唯一一家在國際上找不到對標的公司。
“對標”是投資圈的專業(yè)術語。也就是說,在國外找不到與豆瓣同個模式的公司。
許多年來,豆瓣在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上就相當于精神烏托邦的存在,就像年初豆瓣的首支宣傳廣告里,自稱是“我們的精神角落”。
而這個精神角落,11年來堅持著純粹樸素的風格,可以說很大程度上源于它的創(chuàng)始人阿北。
3
2004年12月,剛開始寫豆瓣的代碼時,阿北總喜歡待在朝陽門外豆瓣胡同的星巴克里。他會拎著一臺掉漆的PowerBook(蘋果歷史最悠久的筆記本電腦),埋頭編程幾個小時。他喜歡在咖啡館里工作,“咖啡館不錯,可以抬頭看各色人等。有時候還能聽到鄰桌八卦。有一次還碰到過說英語的國際騙子。”
三個月后的3月6日,阿北開發(fā)出“豆瓣”。當時叫“豆瓣評論”。那時阿北住在豆瓣胡同,他注冊了“豆瓣”這個名字,好記、上口又草根。
豆瓣創(chuàng)立時,阿北沒有做任何宣傳,用戶們都是他的同事和朋友。他還清楚地記得自己的第一個真正的用戶,那個誤打誤撞進來的陌生人注冊完,看了看,又走了,再也沒有來過。
后來,他在一個技術論壇上邀請網(wǎng)友來豆瓣網(wǎng)。第一批用戶開始一篇篇地寫評論。有時阿北坐在電腦面前,刷新著自己親手建立的網(wǎng)站,等著新評論,一直興奮到天亮。
他的初衷是為了幫助人們發(fā)現(xiàn)生活。他喜歡讀書、旅行、音樂和電影。他的辦公室里有一墻碟,兩墻書,三大洲的車船票。正如豆瓣一開始的主要功能:讀書和討論電影。
豆瓣剛上線時,最早的用戶就是那些喜歡書和新鮮事的年輕老網(wǎng)蟲。
創(chuàng)立一年,阿北接受采訪時說:“最重要的是做豆瓣網(wǎng)是我自己喜歡的事情,它對我是一個機會,我喜歡它就能夠一直做下去。”
這讓人聯(lián)想起創(chuàng)立中文維基百科的北大學生苑明理。2002年9月,苑明理無意中接觸到維基百科。當時網(wǎng)站只有英文版和其他大語種,沒有中文。隨后,他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漢化維基百科。
豆瓣采取的“自治”理念和中文維基社區(qū)的管理員制度相似。它有一套社區(qū)指導原則來作為“城邦的憲法”。
豆瓣評分
豆瓣電影的評分中立原則,某種程度上也與維基詞條的產(chǎn)生方式相似,電影人人有權利打分,詞條人人有權利撰寫。只不過維基詞條會有相應的管理員對內容進行把控。
阿北和苑明理這些中文網(wǎng)絡社區(qū)的弄潮兒,常被賦予相同的標簽:理想主義。
談及豆瓣對于自己的意義,阿北曾說,“很難說清楚。有一段時間覺得它像一個孩子,我看著它成長。但后來它有了自己的生命、軌跡,我為它服務,提供資源。我現(xiàn)在大部分醒著的時間,都在想和豆瓣有關系的事情。我覺得我在做世界上最有意義的事。”
4
阿北曾在小組討論里笑稱自己靠下班后賣碟掙錢。后來他還真收到一封賣碟的豆郵。“聽說您下班在地鐵賣碟,請問你有沒有The Winter Guest 1997、Fanfan 1993、The Swan 1956……有的話大概多少錢一張?您在哪個地鐵口賣?”
這成為了他“阿北賣碟”的往事。
豆瓣樸素簡潔的頁面上,廣告的痕跡少之又少,十幾年來一以貫之。它的存活模式對許多人都像一個迷。
11年前剛上線的第一天,阿北收到的第一筆收入是兩毛錢。那是當當網(wǎng)的分賬。一直以來,豆瓣都靠著圖書頻道賺錢,通過每本書頁面上附帶的銷售鏈接,與合作的網(wǎng)上書店分成。
品牌廣告是幾年以后才出現(xiàn)的。對于那些影響用戶體驗的動態(tài)圖,F(xiàn)lash和彈窗廣告,豆瓣卻一直都很抗拒。
曾有人問阿北,不去涉足熱門的盈利模式領域,是不是怕落入庸俗而損豆瓣的形象定位?
他回答:“盈利一點也不庸俗,只有庸俗是庸俗的。”
但豆瓣也不是一直不變。阿北有過許多失敗的嘗試。
最大型的一個或許是2011年9月阿爾法城上線,那是豆瓣搭建的一個專門針對豆瓣高端用戶的社區(qū)。但效果事與愿違。老用戶們強烈反對,留言讓阿北取消阿爾法城。
阿北有點不情不愿地回應:阿爾法城沒有獨立出來在首頁導航里,不影響你的用戶體驗。
但他的不情不愿還是慢吞吞的。
豆瓣上有“反對阿北獨裁小組”、“阿北找不著北”等小組,在每次阿北推出新版豆瓣之后,對他個人進行大規(guī)模吐槽活動。
2014年的豆瓣年會上,阿北曾親口承認因為對于自己的技術和產(chǎn)品過于自信,豆瓣錯失了3年時間。
在移動端興起的年代里,豆瓣向移動端過渡。但每一次不管是對豆瓣閱讀、豆瓣電影等板塊的拆分、重組之后推出的“小事”等功能,還是12月21日最近的一次新改版,都會引發(fā)大規(guī)模吐槽。
深陷新一輪互聯(lián)網(wǎng)漩渦里的阿北,看似還在過著慢日子。這幾年里,一些快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很多死去了,很多還活著。豆瓣卻好像一直不咸不淡地過日子。
這一次,豆瓣評分的事情,大家是真急了。外面火急火燎,阿北怎么還這么淡定呢?
有一篇報道說,20歲時,阿北到美國攻讀碩士和博士。獨自在外,環(huán)境變遷,讓他產(chǎn)生了“很大的心理斷層”,他開始去懷疑以前的東西和想法。這個時期,他閱讀了許多禪宗方面的書,甚至有過出家的想法。
幸好阿北沒有出家。
每日人物(ID:meirirenwu)——記錄這個時代值得記錄的人。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guī)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jīng)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shù)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