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龍的小程序,騰訊的內心戲
來源:張三瘋說(微信號:zsfshuo)
今日互聯網頭條:張小龍發布微信小程序,將在2017年1月9日開放。
相對于演講大師馬云,張小龍用程序員式地演講,贏得了現場一陣陣掌聲,隨后便是一大波科技媒體的頭條歡呼。but,你們的熱烈鼓掌,卻讓三瘋捏了一把汗。
張小龍的小程序,其實是騰訊的一場內心戲。下文會解釋,你們該擔憂的問題出現了。
首先,三瘋整理下小龍哥的演講內容:
1、小程序是微信第一個沒做出來卻對外公布的項目,立項時間為2016年1月9日;
2、小程序是用完即走的,無需安裝、無需卸載,重申了一個好的程序應該是用完即走的;
3、再次重申任何個工具都是應該提升用戶的效率的,幫助用戶提升完成任務的效率,這是工具的使命,而微信也是一個工具;
4、移動互聯網下一站是:唾手可得;而做小程序的原因就是為了讓大家實現這個目標。
PS:如此說來,平均占用一半用戶(近4億人)每天90分鐘以上的微信,這么看來不是個好的程序?
另外,關于小程序大家所關心做了以下10點解釋:
1、小程序不能推送消息;
2、微信里沒有小程序入口,掃碼直接使用;
3、不做小程序應用商店;
4、小程序不能分享到朋友圈,但可以分享到群聊和聊天;
5、小程序具體頁,可以分享到群里或者個人;
6、小程序現在不能做游戲;
7、小程序能搜到,但提供有限的搜索能力(用戶觸到才出現,不主動推薦);
8、小程序和公眾號相互獨立(相同企業的兩者可以跳轉);
9、LBS小程序提示(如附近的小程序);
10、2017.1.9號(也就是提出概念1周年)小程序開放;
看到這里,是不是被小龍哥感動了呢?多為用戶著想:不用下載、少用流量、不占內存、即用即走、沒有騷擾、結合周邊服務。
但是如果換個思路呢?三瘋作為一位熱愛生活的人,我想問:為什么要減少用戶使用小程序的時間呢?是因為怕用戶在微信上占用更多的時間,從而減少了對于美好生活的享受?還是因為怕小程序占用了本來被微信占用的時間?(PS:進入小程序的時間,其實是被開發企業所占用了,暫時“離開”微信。)
這里三瘋科普一下:
一個人一天有24小時,除去吃飯、睡覺、上廁所的基本生理需求之外,其他時間是如何分配的呢?
不同人群會有一些差異,比如學生主要是學習、上班族上班,除去這些之外其他時間主要是花在娛樂、社交、工作、出行交通、購物、閱讀等方面了。
互聯網在滿足以上需求中就有了大量的平臺與工具出現,他們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也就占據了用戶的時間。
比如:視頻平臺、購物平臺、游戲、微博、微信、搜索、閱讀平臺等等;但是出現這些平臺工具,其實他們滿足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其中一部分是提升效率,減少時間消耗,比如:淘寶京東縮短了購物時長;百度縮短了信息獲取時長;12306縮短了買票時長。
而另一部恰增加了時間的占用,那些原本被節省下來的時間,又被另一些所占用了,比如:看騰訊視頻等時間變多了,玩網游時間在變長,社交方面微博、微信占用了大量的時間,騰訊新聞、QQ閱讀等又占用了比較多閱讀的時間。
人的每天時間是固定的,被占用的時間肯定是通過其他地方被擠出來的。
所以小龍哥的一個觀點我非常贊同:好的工具應該是提升人的效率的,應該是即用即走的。
那么我們每天日常的吃住行購等基礎需求被不同的工具逐漸提升效率去滿足的時候,會有更多的時間被用于社交和娛樂。
敲黑板,劃重點
我們回顧一下騰訊開放以后的戰略,馬化騰多次表示:未來只做兩件事情,連接+內容產業。
連接就是社交(人連接人)與物聯(人連接物、物連接物);內容產業就是泛文化娛樂,包括:視頻、音頻、閱讀刊物、游戲、IP等等。
如果騰訊做好了連接,那么他們就是所有工具與服務的入口,所有商家企業必須雁過留毛,而小程序的出現一個方面是擠壓了原先低頻消費類APP的占用時間的機會,另外就是為了讓原先的服務成為無根之水,下次使用你的服務還必須從微信中過來。
小程序其實是要干掉了一大批低頻APP,然后要求商家企業提供的小程序服務,用完即走,減少商家服務的時間,如此一來,用戶就可以擁有更多時間來消費騰訊系的社交、內容和服務。
所以說微信本身也許真的是不想占用你的全部時間,因為騰訊還有內容產業來占用。
這是我理解的小程序,也許是騰訊真正的內心戲。
那么?三瘋想問,你的公司的核心業務是在提升效率去獲得商業價值,還是占用用戶的時間去產生商業價值呢?
你是否可以想到,未來的某天,你打開了手機微信在里面完成了你的社交、生活服務、娛樂閱讀,你關掉了微信,你發現你也就不再需要用手機了。
想到這里,我捏了一把汗啊。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