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應該像一把刀,一刀打開需求,一刀打動客戶!
本文為數英網用戶原創,禁止直接轉載,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營銷人公社”
曾經有朋友跟社長聊天:
- 社長,我想到一句文案感覺不錯,你幫我指點指點唄
- 我說好啊好啊,你發給我
- 然后我拿來看,是個西梅的文案
客觀地講,這是一句挺有意思的文案。
但也僅此而已,看完了之后,除了覺得文案有意思之外,社長沒有看到跟xx西梅有關的任何信息——
它跟其他西梅相比,核心優勢是什么?(理性收益模糊)
吃xx西梅,能帶來什么樣的獨特體驗?(感性收益模糊)
都沒有,“少說多吃”成了沒有依據的強盜邏輯,消費者憑什么聽你的?(你有幾個億的洗腦預算嗎?)
不,這不是這個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應該有的文案。
在社長看來,這個時代的消費者對廣告已經如此免疫,留給文案的閱讀時間可能真的只剩下匆匆一瞥了。
一眼,就得定勝負!
文案本身的趣味性并不是文案的全部,趣味性背后傳遞的信息,才是決勝的關鍵。換句話說,有意思的文案≠好文案。
社長認為,文案應該像一把刀一樣,一刀打開需求,一刀打動客戶!
一刀打開需求
有時候,你的產品并不是消費者迫切需要的東西。這也可以理解,消費者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往往會顧此失彼。而且很多產品品類,是可以找到替代品的。
比如一個小伙工作壓力太大,想出去玩一圈,放松一下,那么為了滿足“放松自己”的需求,他可以選擇去蹦極,也可以選擇去自駕游,或者去鬼屋刺激一下。擺在他面前的選擇實在太多,無論你的產品多么優秀,也不會獨得恩寵。
事實上,所謂營銷,在本質上就是解決競爭問題。
為了爭奪消費者的時間和精力,社長認為,可以從以下兩種方式入手——
1、 攔截消費需求
消費需求是怎么產生的?
在社長看來,很多時候消費需求是“突然”產生的:
比如突然覺得自己壓力好大,想要放松一下;
比如突然覺得日子過得好苦,想要大吃一頓;
比如突然覺得內心非常空洞,想要買本好書……
既然需求來得這么沒有規律,那么如何在需求產生的第一時間滿足它呢?
社長認為,一個很好的辦法,是主動刺激需求。
如果消費需求是由你的產品刺激產生的,那么我們可以認為,你幾乎成為這個消費需求的唯一選擇。
比如周末和心儀的姑娘一起逛街,一個賣花的小朋友跑過來跟你講:“哥哥,你看姐姐多漂亮!”
那么你會怎么做?
我想,絕大多數人會立刻掏錢把花買了。雖然討好女孩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在小朋友說完那句話后,你就只剩下了一個選擇。
這也是很多品牌在線下開店的原因,刺激需求的同時,也滿足了需求。
市場上這種營銷方式并不少見,比如味全的瓶身廣告——
電腦8小時,你要喝果汁
一個剛剛加完班的小伙,本來可能就是口渴了,想到小賣部買瓶水。
忽然看到這句文案,我想他的心理反應會是——說得沒錯啊!加完班喝果汁補充補充營養!還是味全最懂我!
你看,需求剛剛產生就被攔截下來了。
類似的案例,還有今日頭條的一些刷屏廣告——
不過要注意的是,你刺激的需求,必須是你的產品可以快速滿足的。
加班太久,身體勞累,喝味全果汁可以補充營養。
下課路上,閑著無聊,看今日頭條可以打發時間。
如果需求出來了,你的產品滿足不了,是會很尷尬的。
比如被眾人吐槽的溜溜梅廣告——
你沒事兒吧?你沒事兒吧?沒事兒就吃溜溜梅!
在社長看來,這顯然又是一種“強盜邏輯”——沒事兒為啥要吃溜溜梅?打發時間的話,還是玩一局三國殺吧!
當然,“強盜邏輯”搭配上“洗腦預算”,也能產生不錯的效果——砸錢洗腦換名氣。
不過這種把消費者當白癡的行為,社長竊以為不可取。
2、承諾更好地滿足需求
除了攔截消費需求,你也可以承諾更好地滿足需求。雖然擺在消費者面前的選項有很多,但他一定會選擇最合適的那一個。
所謂“最合適”,社長認為是消費者最想要的“事后狀態”:比如對于壓力比較大的人,消費的初衷就是讓自己能有一個更放松的狀態。
這個時候,社長認為取勝的關鍵在于更好地展現這種放松的狀態。
比如一個水上樂園的項目,文案可以這樣寫——
有的時候,消費者可能意識不到自己真正的需求。
比如當他壓力大的時候,他可能會說“我想出去玩一玩”或者“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但是作為營銷人,我們不能局限于這個行為,而應該去盡量呈現消費者想要的最終結果——拋開工作壓力,像孩子一樣無憂無慮。
再比如當一個人生病了,他自己說出的需求可能是“吃點藥趕快好起來”,但是真實需求應該是“不要因為感冒影響工作和生活”。
如果你去認真琢磨這個真實需求,你就會發現白加黑是多么的貼心——
瞧,連感冒藥讓人打瞌睡的副作用都幫你排除掉了,不買它買誰?
一刀打動客戶
對于沒有迫切需求的產品,文案上應該一刀打開需求。
但是還有一類產品,消費者一直保持著持續的需求,卻面臨著種種阻礙:
我們都想要更大的房子,卻不是說買就能買;
我們都羨慕開豪車的人,公交地鐵該擠還得擠;
我們都知道吸煙對身體不好,但戒煙還是那么困難;
……
這樣的產品,關鍵不在于打開需求(需求本來就存在),而在于打動客戶(盡可能把需求轉變成消費)。
最常規的套路,是做促銷——
本來一輛車賣10萬,今年雙十一打個折,優惠一萬五
本來一套房子要100萬,做個認籌,交十萬抵十五萬
按照道理來講,這應該是一個持續有效的好辦法——降低購買成本,讓更多人有能力得到他們本來就想要的東西。
但是做過促銷活動的人都知道,現在這招越來越不好使了。
往往費了半天勁兒跟公司要了一個非常大的折扣力度,一場活動下來,參與的人卻少得可憐,無數策劃人員不甘地發出一句怒吼:蒼天啊!這么大的便宜他們為什么不占!
社長也苦惱過,不過后來想明白了——錢上的帳算得清,心里的帳,算不清。
比如一個小伙想買一輛10萬塊錢的車,但是發現自己只有8萬塊錢,一般情況下他會安慰自己“再攢點錢,遲早我會把它拿下!”
然后他就進入了一個奇怪的心理狀態:
因為想著攢錢,所以他會暫時壓抑住自己的“消費沖動”——反正現在也買不起,索性不去想。這個時候,雖然你的優惠力度很大(直降2萬),但他的消費欲望并沒有被完全激活——“還沒到時候,再等等”。
明明已經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心里卻還在等。
為了將需求轉化成消費,社長認為有兩種方法:
1、用緊迫感喚醒需求
既然需求是被暫時壓抑住了,那么我們就要試圖去喚醒它。
一種很好的方式,是給長期的需求加上緊迫感。而緊迫感的背后,是對于“失去”的恐懼。
很多限時促銷,就是利用了這一點——今天不下單,你就失去了一個打折的機會。
消費者害怕失去的,不僅是金錢,還有其他更重要的東西,比如夢想、青春、健康等。
文案要做的,就是抓住這些稍縱即逝的東西,來營造緊迫感。
比如曾經有一個公益廣告是這樣寫的——
癌癥治療煙癮
戒煙阻力大,沒關系,只要你豁出命來,癌癥可以幫你戒煙。
再比如一些廣為流傳的雞湯——
社長有一次給二手車寫文案,也用了這個套路——
2、用沖動感激活欲望
人是容易沖動的動物。將需求轉化成消費,除了營造緊迫感之外,還可以營造沖動感。
對于沉睡的需求,緊迫感相當于在消費者屁股后面放了一把火——再不買,就來不及了!
而沖動感,則是在消費者前面點了一盞燈——現在就買,立刻得到你想要的一切。
如何讓一個消費者變得沖動?
百度漢語中對“沖動”兩個字的釋義是這樣的:
讓一個人沖動,就是要提供某種刺激感,從而使他的情感(現在就要)戰勝理性(再攢點錢)。
文案要做的,就是尋找并渲染這種“刺激感”。
比如探索世界的刺激感——
比如宣泄青春的刺激感——
在汽車和房產行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在社長看來,都是為了營造一種讓人“沖動”的氛圍,從而激活消費欲望。
結語
市面上從來不缺乏有意思的文案,但有意思的文案≠好文案。
在社長看來,文案就應該像一把刀一樣,在匆匆一瞥中,一刀打開需求,一刀打動客戶!
公眾號:營銷人公社
微信號:MarketingCommune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7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