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玩具逛街时突然按下按钮的故事,丰满的妺妺3伦理播放,新婚人妻不戴套国产精品,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视频百度

當我們在刪朋友圈時,原來都是這么想的

舉報 2016-10-02

當我們在刪朋友圈時,我們在想些什么?
?Jean Julien

是不是每過一段時間,看著自己朋友圈過去的記錄,就覺得幼稚或可笑,然后批量刪除?

來源:Lens雜志(微信號:Lensmagazine)
作者:Lens
編輯整理:郭思遙

或者有一天,你覺得很久沒有看到某個朋友的動態。你點進他/她的朋友圈看,才發現,他們的朋友圈里只剩零零星星的幾條內容,有的人甚至只留下一條灰色的分隔線,并在個人說明里告訴你:“沒有屏蔽任何人,只是不發朋友圈了”。

之前還有一項調查顯示,年輕人比年長者更愛刪除自己在社交網站上發出的照片。

這是為什么?

有人說,這是因為——“成長,就是一個不斷認識到過去自己有多傻的過程”。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每個人都在“印象管理”

當我們在刪朋友圈時,我們在想些什么?

在社會學家戈夫曼看來,社會交往就是戲劇舞臺,每個人都在扮演某種角色、演出節目。在整個表演過程中,每個人總是盡量使自己的表演接近他想要呈現給觀眾的完美形象,而觀眾看到的,僅僅是每個人的角色扮演。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的行為都會給人以某種印象。不管是否意識到自己是在“表演”,每個人都在有意無意地用某些技巧控制自己給人的印象,這就是 “印象管理”。無論是發朋友圈還是刪朋友圈,也許都只是我們印象管理行為的一種:我們手握一份形象管理的劇本,嚴格按照每一幕的設計“表演”,刪除那些不符合角色氣質的內容。


無法回避的“標簽效應”

當我們在刪朋友圈時,我們在想些什么?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簽,就會做出相應的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標簽內容相一致,成為標簽所標定的人。別人看到的你,很大程度上歸因于你對自己的定位(標簽)。

大多數人發布或刪除一些朋友圈內容,也許是在嘗試修改或加深自己的某個標簽,讓別人看到自己希望他們看到的一面。有趣的是,我們一方面在發布符合自己標簽設定的內容,一方面又不斷否定自己過去的標簽。


因為自戀以及由自戀引發的羞恥?

當我們在刪朋友圈時,我們在想些什么?

在朋友圈發自拍、發美食,一方面是在分享自己的生活,一方面也是渴望自己“形象”被認同的一種自戀。自戀包含 “看”與“被看” 兩個重要的方面,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渴望“被看見”,這種“看”是一種持續的好奇與關注。

當被別人觀察時,會引起我們的一些情緒反應,也許是驕傲的感覺、被崇拜的快樂、沖動暴露的滿足,也有可能是尷尬、丟臉和羞恥等不舒服的感覺。

在面對面的交流中,如果你覺得自己的臉上沾到了菜汁,而其他人不停盯著你的臉看,你會不會覺得尷尬和不安?也許朋友圈的一些內容就像這些“菜汁”一樣,它們在你發出的短時間內收獲了認同和炫耀的滿足,而當時間一長,你就恨不得這些不完美的內容能夠在其他人的朋友圈顯示里“閱后即焚”。


“我已經停用朋友圈功能了”

當我們在刪朋友圈時,我們在想些什么?

除了頻繁地刪除過去的記錄,漸漸地,你越來越少在朋友圈發布動態。然后,你干脆就不想在朋友圈發任何東西了。

心理學上有一項研究發現叫做“社交倦怠”(social fatigue)。Technopedia在2011年對“社交倦怠”的定義是:社交倦怠是指當社交媒體的用戶被太多的網站、過量的信息、太多聯系人和好友、需要花費太多時間來維持這些關系所吞沒時,轉而漸漸減少使用甚至遠離這些媒體的趨勢。

學者通過對Facebook的研究提出,有這樣四個變量因素影響著這種“社交倦怠”:社交媒體使用信心、隱私保護、社交媒體使用自我效能感、社交媒體的幫助性。

QQ圖片20160930150415.jpg
出自論文:Too much Facebook? An exploratory examination of social media fatigue.

這個研究假設:社交媒體使用信心強、自我效能感高和認為社交媒體很有幫助的人群,會有更弱的“社交倦怠”,而認為社交媒體會引發更多隱私問題的人群,傾向于更少使用社交媒體。

另外有學者建立了更加復雜的分析模型,但得出了類似的結論。這個研究證實,社交媒體自帶功能的復雜化、信息量過載和人際關系過載這三個方面,導致了人們的“社交倦怠”與對社交媒體的不滿,最終導致了社交媒體漸用漸少的結局:

當我們在刪朋友圈時,我們在想些什么?

出自論文:Get Tired of Socializing as Social Animal? An Empirical Explanation on Discontinuous Usage Behavior in Social Network Services. 

的確,在社交媒體被廣泛運用的初期,我們在朋友圈、微博發布動態的頻率越來越高,朋友間相互點贊、評論,互動的質量也很高。那時,每個人都對自己分享和發布的東西充滿自信:這些內容會在朋友圈收獲相當的點贊和評論數,我們更有動力分享和發布新鮮事,此時我們的“社交倦怠”自然處于較低水平。

當我們在刪朋友圈時,我們在想些什么?

然而,當社交媒體的使用到達一定的峰值、趨近飽和時,每個人好友數越來越多,被拉進了各種各樣的聊天群組,你會開始擔心隱私問題,也不像最開始那樣,可以隨心所欲地發一張照片。

你開始設置新內容分組可見,開始將過去的內容設為僅自己可見或者干脆完全刪除,你開始在朋友圈建立“形象管理”。漸漸地,你覺得要為每張照片修圖很累,要為每組照片寫上一段文案很累,要為每個分享內容寫一句自己的感悟很累,要回復每一個點贊評論也很累……終于有一天,你關閉了朋友圈,不想再發任何東西。是啊,也許,這就是“社交倦怠”癥吧?

當我們在刪朋友圈時,我們在想些什么?

在這個信息過載的時代,我們接收的信息越來越多,想要分享的欲望卻越來越少。我們從未如此熱鬧,卻又從未如此孤獨。

- END - 

參考資料:

時常刪除過去的記錄是什么樣的一種心理?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949328
為什么有些人那么喜歡刪微博或說說,心理學上怎樣解釋這個現象?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447555
微博或朋友圈經常發了又刪,這是什么心理?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892857
人們在社交網絡中,為什么越來越少地分享個人動態和想法?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356789/answer/94803490
Bright, L. F., Kleiser, S. B., & Grau, S. L. (2015). Too muchFacebook? An exploratory examination of social media fatigue.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44,148-155.
Zhang, S., Zhao, L., Lu, Y., & Yang, J. (2015). Get Tired ofSocializing as Social Animal? An Empirical Explanation on Discontinuous UsageBehavior in Social Network Services. Proceedingsof PACIS, 380.

除特別注明外,圖片來自Jean Jullien.

本文系作者授權數英發表,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權數英發表,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本文系數英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文明發言,無意義評論將很快被刪除,異常行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錄后參與評論

    評論

    文明發言,無意義評論將很快被刪除,異常行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年县| 敖汉旗| 珲春市| 湘乡市| 仙桃市| 山阴县| 西藏| 松潘县| 张家口市| 资阳市| 关岭| 类乌齐县| 保山市| 延寿县| 商丘市| 曲水县| 宝山区| 黔江区| 大渡口区| 延庆县| 花莲县| 西乌| 平远县| 津市市| 滕州市| 镇宁| 郸城县| 宁蒗| 政和县| 合水县| 清涧县| 包头市| 白玉县| 新河县| 安义县| 宿州市| 图们市| 靖江市| 宁国市| 六安市| 基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