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蕾斯中秋熱點官微創意
來源:花糕他爸
曾幾何時,安全套就像是見不得光的一個禁忌話題,如同長在胸口的朱砂痣,到欲露之時才有些許存在感。但在社會化媒體發展的浪潮下,到今天,杜蕾斯已然成為安全套行業甚至整個行業的social典范,活生生把每個人都變成了老司機。
只要一有熱點,網民的目光都盯著杜蕾斯的官方微博,期盼它又有如何讓網民高潮的創意內容,末了評論一句:服了。
寶強事件出來之后,眾多網友紛紛按捺不住疑問杜蕾斯為何遲遲不出動靜,花糕猜想,杜蕾斯雖然在跟隨熱點上有自己的速度,但是杜蕾斯在把控道德這件事上,也算是做的不錯的。
杜蕾斯是social的明星
但對另一波人來說則不是那么回事了
杜蕾斯一方面是social的明星,它讓廣告行業從業人員受到了極大的榮耀感,當然這種榮耀感僅僅是針對杜蕾斯團隊而言--環時互動的老金團隊,人家的轉發上百上千的微博都是一堆人燒腦的成果啊。
但是另一方面,杜蕾斯又像是做social廣告人的一顆毒瘤,是對那些想要變成第二個杜蕾斯的品牌來說。
做social最痛苦的本質跟做傳統商業廣告的本質其實并無不同,如何讓訴求更好的傳遞給消費者,最好還能引起討論,最終回歸到自身產品或者服務的利潤上。說白了,還是發財。
專業性廣告的發展離不開媒介大眾化的發展,最初的廣告代理公司還不為內容負責,而真正到20世紀上半葉廣告代理公司開始為品牌宣傳的內容負責的時期也有過百年了。我們最普通理解的social廣告都離不開所謂的雙微,微博和微信成了現代用戶流量最集中的社交平臺,人們溝通、分享、討論的每一步都可能產生極大的商業潛在機會。
機會僅僅只是機會,等到變現的那一天才是商業價值的實現。微博滿屏的廣告和微信朋友圈的廣告都是說明,有人的地方一定會有廣告,上廁所都免不了。
杜蕾斯在社會化營銷的成功,可以不負責任的說,直接降低了這個廣告行業的幸福感,當然我也不知道廣告行業有沒有幸福感。
“來,花糕,今天是XX節,趕緊做張圖social下。”
“好嘞,老板,我馬上做,保證做成杜蕾斯那樣。”
甲方心中嫉妒杜蕾斯
乙方心中憎恨杜蕾斯
既然我能用幾個字一張圖就能完美解決的傳播,我為什么還要花大價錢去做其他渠道的傳播?
這是很多財少氣粗的廣告主經常質疑的問題。甲方和乙方的矛盾就像是一個羊還沒長大就妄想擠出一大把奶賣掉的感覺。可惜擠出的不是奶,是血。
更可笑的是,沒有錢的甲方,不知道從哪里來的勇氣,覺得自己也應該像杜蕾斯一樣,寫幾個字,畫一張圖,跟產品結合下,馬上就幻想幾千幾萬人傳播,粉絲一夜暴漲。這是互聯網的戾氣給的勇氣吧,做互聯網的唯結果導向,卻忘了做social的本質是什么。
social人員還要被鄙視的原因是,要么就是真的文案水平太爛,要么就是自己的要求太高,但很可惜的是,連可口可樂這種跨國企業的微博都沒有做到像杜蕾斯那樣足夠引起話題,或者說,目前微博上成功的品牌可能看起來也就只有杜蕾斯而已了吧。
我從來沒有質疑過文案的力量,但文案從來不是萬能的。究竟如何算好的文案,如果大家只是交口稱贊這家的文案很棒,但沒有人買這家的產品,這算不算好文案呢?如果另一家的文案寫的可能不合你意,甚至高貴的你覺得特別low,什么清倉大甩賣,全場2折起,這類可能不需要太多技巧寫出的文案,你覺得這算好文案吧,或者是有用的文案吧。
沒好好賣東西的廣告,還是面對現實吧。
杜蕾斯是一種模式
但其成功不可以復制
經常會有人說模式模式,互聯網思維最喜歡討論模式,當一種模式成功的時候,專家最喜歡把這種模式總結出來賣書騙人,真正成功的品牌,從來不屑于探討模式,或者說,他們的模式多種多樣,對癥下藥。
如果杜蕾斯這個品牌,今天賣的不是安全套,而是其他與性無關的產品,能夠做到現在這種熱度,花糕是覺得呵呵呵呵呵還是安安心心去做其他渠道的推廣吧。杜蕾斯成功的原因很多人都在談,但是營銷能夠成功的原因最深層的就是抓住人心,人心是什么,就是欲望。
杜蕾斯的產品天然帶有欲望,就是性,有點污,但又跟互聯網的開放基因很契合,不可否認的是杜蕾斯的營銷是很牛逼,但這份成功我給它的產品,沒有產品做前期的知名度鋪墊,沒有產品做質量的保證,你營銷再牛逼,也只是一個失去作用的啞炮。
也有甲方對自己的產品相當自信,認為自己的產品足夠優秀可以再創下一個王蕾絲、馬蕾絲,但是一炮而紅能紅長久而保持利潤不衰的品牌,你給我說說有哪些?廣告最忌諱的就是一分錢一分收獲,沒有辦法精確量化的,你只能一直鼓搗鼓搗鼓搗,在你那個行業里面老老實實做產品。
人心不足蛇吞象
Social好爛鬧笑話
說起來也很奇怪,品牌在微信的表現不及微博的關注高(這里我真沒黑兩個公司),個人感覺到在熱點營銷上,品牌官方微博下人們的反應比微信的反應熱烈多了,平臺特質,阻礙亦或是促進品牌的社會化營銷。
所以現在甲方的市場部人員思路上也很清晰,微博嘛每天發發微博刷刷存在感,微信嘛每天寫寫軟文,增增粉,借助下大V發發廣告,閱讀量達到10W+的文章就能獲得老板獎勵,甚至微信粉絲還沒積累好就想著賣東西給粉絲了,現在的social廣告越來越讓我看不明白,似乎整個行業都走入一種模式,不,應該叫套路。
似乎每個人絞盡腦汁的跟隨熱點,只有熱點能夠解決你業績下滑的問題,只有熱點能夠解決產品關注度不高的問題,似乎所有的熱點都要為你的品牌而生,別人放了個屁你都要去跟,腦殘。
我真不希望,那個曾經讓我滿懷幻想的行業,留給未來年輕人的,只有驚悚和厭倦,social從來不是一種宗教,它只是個渠道,一個應該用萬千形式展示的美好創意展示的渠道,一個不應該只是著眼于social渠道的行業。我還真聽說有品牌不顧其他渠道只投了social渠道然后賣不出東西的案例,這樣的你們自己百度吧。
最后,依然堅持的廣告人,我敬你們一杯,你們辛苦。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