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視榜上屹立不倒的芒果臺背后,各團隊究竟是如何分工的?
無論在產業鏈延伸還是對員工熱情的激發,抑或是節目的創新上,湖南衛視都堪稱佼佼者。
湖南衛視或許創意并不是最好的,也并不是每一檔節目都能夠創造出極高的收視率;但是如果將執行力、創新力、發展的延續性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分,湖南衛視可謂無人可與比肩。
一個明顯的現象是:湖南衛視對于年輕人有著無與倫比的吸引力,馬欄山是眾多年輕電視人的向往之地,年輕電視人成群結隊奔赴馬欄山。
在電視臺制作力量空心化的當今,在電視媒體的傳播渠道日漸衰落而網絡媒體日漸興盛的時下,在內容的價值越來越得到認可的時代,即使湖南衛視面臨眾多威脅,制作力量依然堪稱湖南廣電的保障,也是湖南廣電優于其他廣電機構的根本所在。
正是這種對年輕人的吸引力,為湖南衛視活力的持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種吸引力離不開管理方式的創新,離不開湖南衛視對人與人之間的分工和協作方式進行重構。
傳統媒體要想完成互聯網時代的轉型,必然要同步完成組織的再造與升級。
來源:廣電獨家(ID:guangdiandujia)
作者:劉秋娜
原標題:湖南衛視內部管理細節曝光!原來節目制作團隊是這樣分工的......
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一、團隊化管理,平臺高效運轉
在互聯網時代下,無中心化的組織日漸成為眾多企業所采用的組織形式。內部分散成各個小團隊,以網狀的結構代替以往自上而下的鏈條式結構,在這樣的協作方式下,任務完成效率和完成質量都能大大提高。
1.制片人競聘,肯定員工價值
2001年,湖南衛視在第一次改革中就推行實行全員競聘制、欄目制片人制、欄目淘汰制,堪稱最早采用并實現制片人中心制的衛視頻道。
制片人以“決策提速、協同加強、責任到人、機動作戰、執行為王”為原則,以制片人來掌控節目制作。
節目團隊也以制片人的名字命名,制片人更換則團隊名稱更換,早期如龍梅團隊、洪濤團隊、張一蓓團隊,如今則變成了羅昕團隊、都艷團隊、汪涵團隊等。
在湖南衛視,一些知名的節目制片人由優秀節目孕育而出,比如操刀《一年級》的徐晴團隊出身于《變形計》,比如許可團隊在跟隨洪濤制作《我是歌手》之后制作《全員加速中》等。已有團隊也鼓勵團隊成員獨立制作節目,提出項目責任制,讓團隊成員都有機會成為執行制片人。
一些常態節目的團隊則相對固定。比如《快樂大本營》制片人羅昕需要在年初提出全年構想,其余時間全權做主節目一切事宜。
該節目分為5個導演組,5個導演組之間競爭激烈。在這樣的合作方式下,所有導演組自發地向一個方向努力,以興趣、任務為基點進行主動連接。在團隊內部,也對成員的創新給予鼓勵。
比如《快樂大本營》科學實驗組和創新研發組會從生活經驗和游戲模式中發掘靈感創意,制片人羅昕不定期組織舉辦創意會,所有創意都會由全體成員進行現場打分,最后挑選出優秀創意予以實施,為團隊提供優秀創意的個人也會在集團中獲得嘉獎。
除了團隊的子組織之間相互競爭、相互協作的態勢之外,組織呈現出一種去中心化趨勢,團隊人員分工模糊化、一人承擔多角色屢見不鮮,協同化趨勢明顯。
比如許可團隊的謝臨風就曾經擔任《一年級》跟拍編劇、《變形計》踩點導演、《百變大咖秀》藝人統籌等職務。
如今,湖南衛視內部有大約有大大小小30個團隊,每一支團隊都有其特色,負責不同節目的策劃。
有負責常態節目的羅昕團隊、汪涵團隊,有負責季播節目的單丹霞團隊、甘瓊團隊等。數個團隊齊頭并進,既保證品牌欄目的更新,同時也保證季播欄目的創新。
湖南衛視以自我價值的實現對員工能力給予最大肯定,才能將大批人才吸引至此,并使得員工將個人的成就、價值、認同、滿足、快樂與湖南衛視的目標相聯系,從而充分激發出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
2.任務式驅動,扁平化管理
每當遇到大型季播節目,湖南衛視往往整合幾個團隊共同制作甚至外請制作公司參與制作,因此如何協調各個工種保證合作便成為了重中之重。
湖南衛視大型季播節目總導演之下有數個導演組,每個導演組與別的導演組之間是協同作戰的關系。
導演組沒有強制性的中心進行控制,而是依據需求與別的導演組產生關系并產生鏈接。導演組內部高度自治,個體與個體之間通過網絡形成關系。
這樣的團隊組織形式,保證了各個團隊的合作及團隊內的高效工作,同時各個團隊內部統一協商,與其他工種也配合默契。
以《我是歌手》為例,該節目由都艷擔任制片人,龐大的人員則被拆分成6個小組——現場組、觀眾組、音樂組、編劇組、藝人組、舞美組、后期組,每個組負責不同的工作。現場組負責制訂藝人的要求及標準,同時對節目的環節進行策劃。
《我是歌手》嘉賓需要集齊歌壇前輩、當紅明星、樂壇新秀,并滿足6項標準——實力、知名度、風格多樣、個性、成長性、國際化。第四季中的新聲踢館賽的設置也由現場組確定。
觀眾組
負責對觀眾情況進行了解并篩選,24名導演分為5個組進行向報名者打出電話進行提問,最后進行小組討論由組內成員共同確定人選,成員一致通過才能擔任觀眾。
音樂組
負責進行設備的供給并協調歌手的演唱曲目,遇到曲目沖突,通常以先來后到的方式排定優先權,或由歌手協商處理。
編劇組
搜集大量資料,了解跟拍藝人。每個歌手由一個編劇和一個攝像進行跟拍,淘汰選手的編劇則跟拍新藝人,并在剪輯前對需要畫面進行挑選并完成剪輯劇本。
藝人組
協調藝人時間安排彩排,并保證突發狀況下整體流程的順利進行。
舞美組
負責道具的制作,美術、燈光等舞臺效果方案的制訂。
后期組
對當周所要播出的節目進行剪輯,并對下一期節目的錄制進行了解。
《我是歌手》采用現場導播切換加后期精細剪輯的方式。根據現場導播的粗剪版本,剪輯團隊在粗剪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和精剪,這樣會大大縮短剪輯的時間,也會為剪輯團隊提供一個素材時間點的參考。各個工種分工完成各自的進度,同時與其他有關工種進行有效溝通。
從根本上說,正是由于管理方式的創新,人員的活力及創造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發。
在團隊化的管理方式下,有幾個好處:
因為網絡化協作方式打破了指令鏈,任何一個小團隊的特定動作都會通過交叉合作傳遞到整個系統,因此能夠對出現的意外情況進行及時反應。
比如《我是歌手》中突然出現孫楠退賽情況,汪涵能夠及時反應,現場工作人員能夠及時配合,整個系統隨之運轉,而并不需要等待洪濤的命令。
在團隊系統下,凡優秀團隊探索出的經驗,可以通過團隊之間的合作得到及時交流并應用。同時,集團也適時組織分享交流會,從而完成整體系統的進化。
比如在《我是歌手》之后,湖南衛視內部舉行分享會,將制作經驗共享。
由于團隊中分為數個導演組,各個導演組工作為并行關系而并非鏈條式的關系,因此單個個體行為的小故障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抑制:每個人都一專多能,因此一旦發生內部人員流失,其他個體能夠迅速補位,從而避免損失。
節目團隊歷經演變,單個小組能夠鍛煉出節目制作能力,從而為完成更新換代打下基礎,能夠擴展出超越并優于原始結構的新結構。
比如《變形計》擴展出了嚴典雅團隊、梁書源團隊、單丹霞團隊等數個團隊。
團隊化的管理方式也保證了創新活力。主要原因有三:
團隊成員可以及時根據發現自己崗位可以調整之處,并通過協作最大程度地擴大其效應,能夠讓微創新得到最大程度的傳播。
團隊之間有無數種組合方式,因此便蘊藏了無數個新穎的可能性。
協作中對于個體的依賴性并不強,因此便允許個體的差異與創新,也允許個體去嘗試,能夠給新人發揮的空間。
二、打造強大后臺,實現平臺協同效應
群龍無首,群體性的去中心化有諸多優點,然而也存在資源分配混亂,重復努力等問題。
然而湖南衛視核心機構——節目制作中心、創新研發中心、總編室卻能夠將資源進行集結及有效利用,從而實現了中央控制與集群系統的統一,發揮優勢,避免效率低下與重復創新。
1.節目制作中心:推動項目合作,提供后勤保障
隨著大型綜藝節目時代的來臨,單兵團作戰越發顯得捉襟見肘。早期湖南衛視多為臨時抽調,如做晚會的馬昊被抽調幫助人手不夠的龍丹妮做《快樂男聲》。
2012年,時任節目制作中心主任的宋點打破了獨立制片人制,為當時只有10個人的洪濤團隊配備了64名精英制作《我是歌手》, 由此,在湖南衛視節目制作中心主任一級人物的統籌下,湖南衛視多個團隊合作越發頻繁,集合多個團隊進行大軍團作戰的節目也層出不窮。
節目團隊的合作由節目制作中心主任參與調配,組合團隊進行聯合制作,某一兩個團隊作為領銜,其他團隊配合,幾個團隊一起策劃、一起工作。
節目制作中心主任級人物由知名節目制片人提拔而來,比如由《快樂大本營》制片人升任的宋點,比如現任主任是《我是歌手》洪濤等。主任級人物熟悉節目流程與集團內部人員,保證了整合資源的合理與高效。
比如《全員加速中》由洪濤監制,集結許可、都艷、劉蕾、張丹丹四大團隊進行打造。
再比如《一年級》由徐晴團隊和許可團隊共同打造。在團隊合作中,人員已經彼此熟悉,使得其具備制作人員的流動性。也會出現以項目為中心,團隊個體成員臨時抽調的情況。
比如在《爸爸去哪兒》之前,謝滌葵的團隊已經休整了一段時間。很多人都跑到《我是歌手》《中國最強音》幫忙去了。可見,在湖南衛視,團隊之間成員的流動情況殊為平常。
節目生產所需要的后勤保障——設備出關、異地吃住、人員接待、場地接洽,同時節目所需要的資源包括化妝、服裝、導攝、演播廳、車輛調度等,也全歸節目制作中心進行協調。
2.總編室:配合團隊宣傳,及時反饋市場
總編室下屬策劃編排部、品牌推廣部、研發管理部、形象工作室、播出管理部、辦公室6個部門。
首先,在策劃階段,總編室各個部門抽調出項目負責人與節目組共同開會制訂推進過程的各個節點(例如播出前3個月、1個月、1周等),列好宣傳進度,保證每個步驟都清晰明確,以便發揮合力,最大程度保證節目的前期推廣。
因此便可以看到,在某一個時間段里,湖南衛視的節目宣傳無論在門戶網站還是自媒體賬號都遍地開花。
節目播出之前總編室人員會提前看片,節目組中的宣傳人員(通常是1~2個)挑選精彩看點進行重點展示,根據精彩看點確定宣傳方向,總編室各個部門的項目負責人則領到各自任務,根據任務完成自己的工作。
在節目播出之后,由研發管理部提供觀眾反饋,比如收視率高的時間點、網友的輿論走向,由專門人員作出播出后的輿論分析。而總編室在做下一期節目的宣傳時,便依據這些觀眾分析來確定下一期的宣傳方向和宣傳重點。
3.創新研發中心:發現市場需求,激勵整合創新
湖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于2006年成立,每年在內部舉辦創新招標大會。主要通過命題式和團隊自主投標來激發內部創新。
命題式招標主要針對當季需求來鼓勵團隊有針對性的進行策劃。而無命題則不設門檻,制片人、非制片人甚至外臺的人都可以投標,獨立制片人也會鼓勵團隊中的年輕人上交創意方案。
創意經過評估后會給予相應獎勵,并圍繞著創意組成新的團隊進行節目制作。在《奇妙的朋友》制作時,湖南衛視甚至為嚴典雅團隊請來外國團隊予以協助與指導。
三個核心機構與團隊協同配合,有效激發了集群的活力,同時避免了集群系統的缺陷。
其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節目制作中心能夠有效調配資源,消除完全集群協作可能產生的資源冗余、效率低下的問題,同時因為節目制作中心主任由知名制片人升任而來,因此能夠樹立絕對權威,能夠在關鍵部位使力,為集群找到目標。
因為創新研發中心的存在,便能夠將個體創新與科學論證相結合,避免了創新的無效。
三大中心的存在為集群提供了堅實的保障,使得團隊對集群的依賴性增強。
體制提供的保障使得這些團隊能夠對集群產生向心的合力,從而保證了核心制作力量的黏性。
- END -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