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知乎,作者:差點叫李龍
原標題:是什么讓中國很多東西看起來缺乏美感和質感?
是什么讓中國很多東西看起來缺乏美感和質感?
這個問題向來都有一個標準答案:“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但是作為一名設計師,我想從實際操作層面來說說這個問題,讓人們能夠更清晰的察覺到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導致看起來low。
我將日常影響城市及生活美感的行為概況成六個習慣,分別是:
1. 習慣以局部 “好看”替代整體美感
2. 習慣以豐富、燦爛、全面為美
3. 習慣先講“功能”再講“外形”
4. 習慣強行植入文化意義
5. 習慣具象表達而非抽象提煉
6. 習慣將丑與接地氣劃等號
下面多圖警告,我們一個個來分析:
01
習慣以局部 “好看”替代整體美感
如果讓一個毫無經驗的來人做PPT或者海報,很多人都會傾向使用例如楷體字之類的書法字體與加粗、陰影等特效來制作標題。
比如這樣:
選擇楷體、陰影、漸變特效是因為直覺告訴我們,更“書法”“彩色”的字會更好看,字好看了整個版面也會相應好看起來。但是多數(shù)人無法判斷出看似好看的字體與特效放在具體演示的ppt里究竟能夠達到什么樣的效果,是美還是不美。
當人們腦中沒有一個整體美的概念的時候,就只會本能的選擇一些曾經見過的所謂“美麗”的元素來進行局部裝點。
舉一個例子,農村每家每戶都要蓋房子,雖說面積著實不小,但蓋出的所謂“洋房”基本都是這樣:
這是因為老鄉(xiāng)不講究嗎?不是,但越是講究就越會在層高、雕花、瓷磚、琉璃瓦、貼面上下功夫,最終洋房變土房。老鄉(xiāng)們覺得紅色的琉璃瓦是美的,蘑菇石貼面是美的,平整的水泥地是美的。可怕的是,很多人都會覺得挺好看,沒毛病。但美這個東西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和真正整體設計出的農民房相比,便一目了然。
杭州場口鎮(zhèn)東梓關村“最美”農民房
鄉(xiāng)下土,城里也沒有好到哪里。在裝修房子的時候,很多人尤其是老一輩的人會下意識的習慣在吊燈、床、裝飾畫這些東西的樣式上精挑細選,往往經過一番挑選購買后,原先設計之初所構思的配色風格全部被打破。
以至于出現(xiàn)這樣極端的設計尷尬……
02
習慣以豐富、燦爛、全面為美
目前國人心底最大的審美恐懼就是“怕單調”,也不知老祖宗的留白都被遺忘去了哪里。
以城市景觀為例,國內櫻花常見,櫻花林卻不常見。很多人都會疑惑為什么在國內城市中很難中看到真正的“櫻花大道”“十里桃花”?搞的每年春天武漢大學的門都要擠破。城市綠化的確中很少有真正落地實施的大片櫻花,為啥呢?
因為大片的櫻花種植永遠繞不過兩個自以為是的問題:
“全是櫻花是不是太單調?”
“春天開花后其他季節(jié)不好看怎么辦?”
雖然知道櫻花林很美,但是在決策過程中“豐富”、“全面”的重要性依舊壓倒“美”。可以說是寧可四季都不美,也絕不允許只有春天美。城市綠化尤其道路綠化中一片櫻花外必有碧桃海棠,櫻花背景處必見桂花香樟,最終也就沒有了櫻花林、櫻花道的效果。
國內常見的櫻花種植效果
除此以外,我們看有多少城市的夜景燈光喜歡這么干:
鑲邊、閃爍、五彩斑斕的變化,看著這樣的亮化真的是只想旋轉跳躍我閉上眼。無絢爛不燈光的思想其實扎根在很多人心里深處。
從城市管理者的角度來看,如果夜景不絢爛也似乎的確顯示不出工作成績;
從人民群眾角度來看,如果不絢爛就也好似沒有什么氛圍。
人們總說“少即是多”,要簡單一點,但落在城市公共建設上,豐富燦爛全面確實會給實施者以更大的穩(wěn)妥感,相比之下美麗也就算不得什么了。
當然讓人感到安慰的是,近些年的城市建設開始有意避免這種做法,所以未來還是可期的。
03
習慣先講“功能”再講“外形”
正常人一般都會認可“功能”優(yōu)先于“造型”,道理很簡單,“功能”都不行再好看有什么用?但實際上這是一種“窮慣了”的后遺癥,起碼在物質已然較為豐富的今天,“功能”應當與“造型”同時考量,甚至很多時候“造型”應優(yōu)先于功能。直到如今,人們還經常說在保證功能的情況下盡量做漂亮一點,但如若沒有為了“造型”犧牲一定“功能”的魄力,在審美層次與技術水平上都很難再更進一步。
手機的外形變化過程正說明了這一點。
手機的外形演變過程
如果在一開始就認為“功能”絕對優(yōu)先于“造型”,那么實際實施中造型就會越來越被忽視。這也就是為什么當下網絡瘋狂追捧的北歐風、muji風裝修在現(xiàn)實卻寥寥無幾的原因,太多的功能被犧牲掉,當下的多數(shù)中國家庭是無法承受的。
前兩年北京開始強制拆除樓頂廣告。樓頂沒有廣告牌的天際線當然會比有廣告的好看許多,更何況曾經的大字牌廣告多數(shù)也根本沒有經過任何設計考量。
很多人喜歡把城市難看這件事怪罪政府,但政府真的出手提升美感時,人民群眾卻開始憶情懷起來,全然忘了他們網上哭爹喊娘保護的實際是商家對他們天空的侵占。
北京拆除樓頂違章廣告行動
所以功能并非是先天優(yōu)先于美感,當人們習慣了清爽的天際線后就不會再允許樓頂廣告功能的出現(xiàn)。北京市政府的這一舉措唯一可能存在的問題就是出現(xiàn)的太早,導致政策極易夭折。在大多數(shù)人的審美水平還意識不到天際線重要性的時候出臺此項政策是何等的魄力與擔當。
所以“追求美的第一步是斷舍離”是有一定正確性的,對美的追求往往帶有陣痛。
不過在產品界與服裝界,目前為造型而犧牲功能的例子還算是比較多。
比如犧牲了插孔數(shù)量的小米插板:
犧牲了一定腳腕保暖功能的褲子:
04
習慣強行植入文化意義
中國人骨子里認為寓教于樂才是最為妥當?shù)模O計也無法免俗,純粹好看為目的的東西一定是玩物喪志的。所以小品的結尾一定是要煽情的,動畫片的主旨一定是要有教育意義的,也就不奇怪經常會搞出些類似下面這樣的東西。
這種對所謂文化的強行植入,在公共建筑與景觀領域可謂泛濫成災。
比如福祿壽文化,比如茶文化,詩詞文化等等
文化這個東西從來都是講究潤物無聲,強行植入往往適得其反。而強行植入的方式就往往和下面第5條習慣相關。
05
習慣具象表達而非抽象提煉
我們說藝術是生活的抽象,因此抽象的能力基本可以看作審美能力的標尺。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目前我們依舊處在較為低級的具象審美階段。
舉個例子,一家粥店的logo應該是什么樣的呢?
如果我們在百度里搜索 粥店 logo,那么出現(xiàn)的基本是這樣的:
我們總是不自覺的將粥和碗、熱氣、粥字等十分具象的內容關聯(lián)起來,常見的logo也都是走的這條路子。
然而林韶斌給桂林米粥設計的logo卻是這樣的:
抽象出的米和桂林山水形象的結合,不僅美觀大方還將店鋪特點表達了出來。除了平面設計領域,建筑景觀領域也同樣如此,五糧液的大樓便是一個酒瓶。
表達傳統(tǒng)文化就非得弄些書簡、毛筆、大字報。
當然,這些例子都相對極端,但反映出的現(xiàn)象讓人不得不唏噓感慨。
06
習慣將丑與接地氣劃等號
如果前面五個習慣是審美能力的問題,那么第6條就是態(tài)度問題。是的,沒人會承認自己的審美低級,最常見的反駁方式便是強調“實用性”與“接地氣”。美的事物可以接地氣,但丑的東西則永遠丑。如果非要說“珍粥道”比“桂林米粥”的logo實用接地氣,這話題也就沒得聊了。
街頭創(chuàng)意涂鴉,接地氣的美
其實,美丑這件事和是否接地氣沒有半毛錢的關系,鄉(xiāng)村的并非就是土氣的,底層人民又憑什么只能和丑掛鉤。很多鍵盤俠眼里,但凡和窮苦的人談一點點提升美的內容,就好像是何不食肉糜,仿佛窮人沒有獲取美的權利,就只配使用丑陋的東西,生活在丑陋的環(huán)境,這樣才算是接地氣了。
但底層人民也渴望美,殺馬特的誕生就是很好的證明,只不過缺乏美育的年輕人用錯了方式而已。
尾聲:提升審美,從你我做起
雖說集體的審美品位往往與時代的發(fā)展息息相關,但審美從不是一件得過且過的事情,所謂品位的提升也需要每個個體不斷的積累與自我審視。當下這六個習慣可以說嚴重拖慢了國人審美水平的前進腳步,但也可以說是審美尚且不夠的具體表現(xiàn),大家可以對號入座,多多審視,想想自己是否在不經意之間就犯了其中一些習慣。
大家討論的如此熱烈,令人受寵若驚,這里選了評論區(qū)朋友們幾個主要的問題疑惑再來進行一些探討,只代表個人觀點,希望和大家一起為社會審美進步做一點微小的工作。
1. 桂林米粥的logo到底好不好?
很多朋友覺得桂林米粥的logo不能很好的體現(xiàn)“粥”的主題,會讓人看不出是賣粥的店,因此并不太適合一家粥店。
這里我的觀點是,logo和店招的功能是不同的,對于一個品牌來說logo的作用是品牌的視覺記憶傳播,而非功能信息傳播。簡單的說就是logo的作用是通過圖像鎖定品牌形象,進而就行視覺傳播,最終讓客戶記憶住品牌。所以logo從不具有功能說明的作用,就像蘋果的logo沒法看出是做手機的,耐克的logo也看不出是做體育用品的,同樣餐飲行業(yè)的老娘舅也無法從logo看出功能。“粥珍道”logo的問題在于確實告訴了別人這是賣粥的,但這個功能通過幾個大字就可以滿足,而logo本該具有的強化品牌視覺形象的作用卻沒有做到。
當然,桂林米粥似乎并不是門店,而是大米加工產品,其他具體信息沒有查到,如果是大米加工產品的話,這個logo更顯恰如其分。讓我們再來賞析一下logo對品牌的真正作用:
2. 功能和外形究竟哪個為先?
很多朋友在功能和外形的關系上提出了異疑,基本認為先滿足功能再考慮外形美丑是符合邏輯的,功能應具有絕對的優(yōu)先權。
這里我的觀點是,我們把功能這個詞進一步拆解為直接使用功能、延展使用功能、審美享受功能三個部分就會容易理解一些。比如一把椅子的直接使用功能是能坐,延展使用功能是坐的舒服,審美享受功能是裝飾家居環(huán)境。那么在這三個功能里,“坐”的直接使用功能是無法壓縮的,但是“坐的舒服”“看著好看”這兩個功能之間的比例是可以相互調節(jié)的,在設計中必須同時考慮,不應有先后之分。比如椅子靠背高會舒服,但低會更符合目前現(xiàn)代一些的家居裝修風格,所以各種類型椅子層出不窮,從結果看就是為了外觀而犧牲了一定的功能。
nendo工作室“嫩枝”系列椅子
3. 既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那為什么中國古代審美水平很高?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審美上可以解釋為,只要經濟水平持續(xù)增長到一定程度,審美就早晚會回歸提升,只是時間問題。同時經濟水平也時刻影響著審美情趣的走向。這是一種宏觀論述,并非指誰的經濟水平高誰的審美水平就一定高。中國古代的持續(xù)富足必然會誕生較高的文化審美情趣,而至近代以后百姓生活日漸流離,審美出現(xiàn)嚴重斷層,雖然民國上流社會也留下了一些還不錯的藝術作品,但社會整體審美一瀉千里了,若想重新恢復僅僅靠改革開放40年的發(fā)展還是遠遠不夠的,但只要能持續(xù)發(fā)展,重回較高水平的整體審美只是時間問題。
唐·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中國古代審美水平高可以認為是因為一直保持著比較穩(wěn)定的士大夫階層,這個階層無論如何改朝換代都具備著較高的生活條件與文化水平,造就了提升審美的中堅力量。同時各朝均有較為持續(xù)的富足的時期,這也就給了廣大底層百姓審美發(fā)育的廣闊土壤,保證了社會整體審美水平的前進。一般認為中國近代開始美學出現(xiàn)了嚴重斷層,但我個認為其實從清朝起甚至包括部分明朝時期中國社會的整體審美情趣就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倒退,清朝時期審美逐步出現(xiàn)奢靡繁雜、愛慕淫巧的特征,文人情懷日漸凋零,乾隆開始匠氣趨勢更甚。所以,這幾百年的審美滑坡確實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恢復,起碼現(xiàn)在我們還沒有做到。
清朝皇室審美(左)與宋朝皇室審美(右)
4. 東梓關民居的白墻并不實用?
很多評論區(qū)朋友擔心白墻不易維護,如果臟了就很麻煩。
這里我的觀點是定期的粉刷維護其實也是對墻體的保護,如果有一天真的無法維護了那臟也就臟吧,傳統(tǒng)徽派建筑的白墻也并不干凈,但實際并不影響美感。現(xiàn)在杭嘉湖區(qū)域廣大農村依然也遺存了一些白墻黑瓦的房子,雖然不甚干凈,但卻十分漂亮,新有新的美,舊有舊的味。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guī)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shù)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