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Logo設計遭遇公眾犀利評論,優秀設計人是這么干的
設計觀點是主觀的。
繼Gap、Uber、 The Met 和Airbnb的新版Logo 慘遭網友撻伐之后,對設計好壞的論斷成為一種膽戰心驚的過程,網絡的公開透明讓品牌的一切都在消費者眼皮下開誠布公,但往往那些最大聲的批判都不見得是最公道的設計評論,卻足以摧毀一個設計師的辛苦心血,國外一家設計媒體訪問了倫敦設計及品牌型塑共同創辦人Paula Benson、SomeOne設計工作室Simon Manchipp以及Taxi Studio設計工作室創辦人之一Spencer Buck等設計人,在業界走跳已久的他們分享了三大訣竅,揭露他們如何面對這種在網絡時代開始前便已存在的公眾犀利評論。
原文:標志情報局
來源:中美設計顧問
原標題:Logo設計被討厭了?看看這些設計人都是怎么想的
本文已獲得作者授權,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幫助客戶做好心理準備
“讓客戶對公眾批評做好心理準備。”SomeOne設計工作室的創辦人Simon Manchipp 如此建議。 “對客戶開誠布公,并請他們做好準備,另一方面在設計過程中將用戶考慮進來,并在作品遭受攻擊時提出,讓它作為降低公眾敵意的利器。”他指出Uber的新Logo (如下圖)就是忽略了這一點,“用戶感覺自己是被強迫接受的,這也難怪公眾群起攻之。”
所以這要歸咎于客戶與設計間的溝通不良嗎?客戶的確在乎自己的企業,但對于設計一無所知,還會隨著壞點子而起舞。教育他們便是設計師的責任,你的角色并不只是執行他們的具體創意而已。
Taxi Studio設計工作室創辦人之一Spencer Buck則認為:如果設計師已達到設計需求,就沒有要共同研擬對外說詞的必要。當然這一點是要客戶與設計共同努力達成。
Paula Benson則表示:“身為設計工作者,我們以大膽產制創意為榮,無論好壞,任何建議我們皆張開雙手歡迎,因為最糟的回應就是人們對你的作品毫不關心。”但企業Logo就不是這么一回事了,因為其成品象征得是企業與設計所達成的共識,其中不免有著許多妥協,因此一個新Logo所遭受的責難,不見得單純是設計或品牌所該全責承擔。
倫敦設計及品牌型塑共同創辦人Paula Benson同時也分享了自己25年設計生涯以來均沒有收到嚴重惡評的秘訣,就是時時對外做好設計理念的溝通。 “我們花時間了解客戶品牌及用戶,持續挖掘品牌精神核心,并常發出精心架構的新聞稿去溝通Logo的象征意義,好確保設計已謹慎傳達品牌精神。”就好像一家新聞媒體編輯一樣,苦心撰寫的新聞稿也有可能未被采用,或只以一篇短短的,不引人興趣的文章刊出,但不代表發布新聞稿本身毫無意義。
“設計不可能取悅所有人”Paula 說:“但太多人的失敗源于一頭熱地投身而入,卻沒好好花時間,把品牌定位以及想被如何呈現好好溝通清楚。”
設計的前因后果很重要
Paula表示人們總是花太多時間關注Logo本身,卻忘了用更為宏觀的角度去考量Logo設計的本質。紐約大都會博物館(New York’s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2016年新發表的紅色Logo就受到紐約時報的建筑評論John Davidson毒舌評為:“像是一臺急煞急停紅色雙層巴士,而且會把乘客都甩到后頭的那種。”
對于這一款新Logo的慘況,Paula表示這就是沒好好交代背后的設計脈絡,就貿然丟出Logo的結果,她將Logo形容為一部影像作品的預告片:“當你選擇先讓觀眾看預告片,再和他們說故事來由時,人們總會覺得這解釋有種事后諸葛的意味。”因此盡管這個Logo的作者Wolf Ollins表示他花了兩年半才完成了這件作品,卻也未能挽回頹勢。
一般的Logo設計只會花約兩個半月,當然Wolf Ollins所花費的兩年半還包括其他的考量:像是提升博物館整體形象的價值感及影響力,以及讓形象識別更一致且符合數位時代的使用。
Taxi Studio設計工作室的Spencer Buck則表示,要讓大眾接受新設計,首要之務是要讓每日都與之接觸的人都能毫不費力的喜歡上它。畢竟品牌Logo象征的是企業文化、商品及公司內外所要面對互動的人脈網絡。
SomeOne設計工作室Simon Manchipp本身曾發表過一篇名為《Logo已死》的文章,公開質疑單純仰賴Logo的品牌形塑迷思。而他認為讓新設計免于公眾攻擊,安然登臺的方式就是不要一次就把所有的設計發表完。像是他們為Hello Student學生居所設計的識別系統,就采用一系列的圖像及字型設計來詮釋其概念,而不是仰賴同單一Logo或圖像。
因此Simon給予設計人的忠告是:如果非要一次發表不可,最好確保這樣的設計能有更好的品牌溝通效果,否則一個只為設計而設計,意涵膚淺的Logo,只會讓品牌更乏味。
當批評太白熱化,你可以這么做…
首先,我們必須要先認知到一件事:Logo 設計是主觀的,就像是人人叫好的電影創作并不存在,Logo設計亦然。 “即便你再怎么努力,人們還是傾向以顯而易見的表面工夫評斷成敗,有些評價是公正,有些卻很無知。”Paula如此評價。但可以肯定的是,以Uber先前Logo改朝換代的例子看來,倘若設計者缺乏該有的設計認知,輿論是絕不會輕饒的。 (編按:Uber 的Logo設計由Uber 執行長兼創辦人 Travis Kalanick一手主導,外界批評不但辨識度低,無法體現品牌風格,甚至在官網上也遍尋不著這個所謂新Logo的蹤影。)
Paula分享了先前公司重新設計披頭四著名的錄音地點-艾比路工作室(Abbey Road Studios)的經驗,她指出那時的確有些異義傳出,主要披頭四的歌迷實在太龐大,每個人都認為再也沒有人比自己更了解這個天團了,但所幸最終的結果還算正面。
即便擋得住耳語,鋪天蓋地的網絡評論也不是一時半刻可以解決,所幸時間可以弭平許多事,過去那些曾被慘批過的Logo像是Airbnb、倫敦2012奧運Logo等等,最后都已走出陰霾。
“無論是面對存心找麻煩的專業‘噴’客還是過份敏感的人,只要公司、產品及服務三部分都口徑一致,真心相信Logo設計是合理的,就能輕易度過難關。”此外SomeOne設計工作室的創辦人Simon Manchipp也建議,別太把批評放在心上,學會幽默以對,提醒大眾品牌型塑本就是個持續演化的過程。
賦予作品實用意義并邀請公眾參與其中,則是另一種方式。Simon 提出他門公司曾為”世界癌癥日“設計一款腕帶,活動極為成功,原因在于這樣的透過互動,人們知道這樣的視覺系統的更動有其意義,而非只是為改而改。
你投注在作品上的心血也會決定人們看待它的態度,有經驗的設計師總會進行所謂的“隔夜測試 (overnight’ test)”,顧名思義就是完成后的隔天早上再次檢視,一個新作品至少需要三十天的冷靜期,讓創意熟成或再次修改。之后你花心力去解釋創作原由,人們不管是選擇遺忘或接受,選擇誠實且公開透明地面對作品,將是讓傷害不留下傷疤的最好方式。
Gap在2010年的Logo設計就慘遭批評為過為輕率的作品,簡單的Helvetica字體搭配小藍方格的新設計在一片網絡炮火攻勢后,讓Gap不得不改回原有藍白相間的舊設計。“假使它是個壞設計,就誠實地面對它”,Simon如此解讀Gap留給世人的教訓。
而另一位飽受磨難的Logo設計師則是引爆抄襲風波的東京2020年奧林匹克Logo設計者佐野研二郎。且不論抄襲的真實性,一旦人們將 Logo 與抄襲爭議聯想在一起,活動的本質就已模糊。這樣的爭議本應該作品發表前就先極力避免了。
網絡的力量讓品牌宣言變得不再如以往般堅若磐石,每一個聲音都有可能具有扭轉品牌決策的力量,除了具備面對的勇氣外,如何與時俱進,也是設計師另一項不得不修的功課。
-END-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