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馬應龍」營銷負責人:不做專業化,就做逗逼
因為最近刷爆朋友圈的馬應龍亞馬遜評論事件,讓我們特別關注到了馬應龍這個品牌的內容營銷。受一品內容官之邀,周四晚,馬應龍醫院網絡營銷負責人李暉先生參加了由一品主辦的在線“菊花會”,首次公開分享這次熱點事件背后,馬應龍在內容營銷領域的勢能積累過程,并針對“傳統企業轉型”等話題分享了他的見解與思考,下面是本期微課的干貨整理(音頻版實錄可在一品內容官后臺回復“音頻”獲取)。
來源:一品內容官(ID:content-officer)
原標題《揭秘馬應龍移動醫療內容營銷布”菊“ | 微課實錄》
數英網 DIGITALING 用戶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絡原作者!
“東方神藥”背后有故事嗎?
答:沒有故事
最近大家都非常關注馬應龍亞馬遜評論事件,我們稱之為“東方神藥”事件,昨天一品內容官的朋友問我,這個事你們有沒有在背后做一些推波助瀾的工作,現在在這里可以告訴大家:我們其實是這次事件的旁觀者。
“東方神藥”事件從哪里來的?
這次事件有幾個火爆點,主要有兩個指標:一是微博熱門排行榜最高位排到第四位;二是很多微信自媒體大號轉發,10萬+的不計其數,更重要的是不少國字號自媒體像人民日報、參考消息也進行了傳播,把這件事件引爆到最高點,擴大了我們品牌的傳播勢能。
那這個事件到底從哪里來的?其實最開始是A站(一家彈幕視頻網站)的一位網友在個人空間發的消息,通過A站傳播到了虎撲體育、豆瓣等垂直型網站,然后再擴散到微博和微信,后來的情況大家都知道了。
在這次事件的前后邏輯中,我個人有兩點體會:
1、垂直型網站從營銷的角度來看很有價值,值得我們去關注;
2、社群媒體的價值越來越大,在微信、微博、百度貼吧里搭建自己的社群、社區和部落是很有前途的。
雖然這次事件我們沒有在背后推波助瀾,但實際上最近幾年我們一直在網絡上不斷布局、埋線,潤物細無聲的做一些推廣,為內容營銷累積勢能,所以今晚會跟大家分享一些我們的實踐與思考。
一、從傳統媒體到網絡媒體
我們為什么要把資源轉移到網絡平臺?
1、2008年我們做過一個調研,發現35歲以下的用戶對我們的品牌認知度比較低,所以我們認為馬應龍品牌調性需要更加年輕化;
2、微博、微信的興起讓受眾權力回歸,信息傳播碎片化;
3、傳統的傳播渠道不管是到達率和發行量,我們不知道效果,而網絡則很好的彌補了這一點,傳播精準,即時互動,并且能更好的發揮我們的創意。
從2009年到2015年的一些嘗試
2010年冠名騰訊視頻世界杯專區
2010年到2013年和叫獸合作推出 三十多部病毒視頻和短片
2013年,聯合騰訊推出《健康APP》
2014年眾籌辦微信
2015年12月借勢《萬萬沒想到》
關于馬應龍內容營銷的幾點總結思考:
1、長期布“菊”,潤物無聲,才能造就傳播神話。
做內容營銷需要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心,需要長期布局你的渠道,潤物細無聲的做一些傳播,指望某一次活動,某一個內容就把公司的產品炒起來,難度是非常大的。
2、極致、尖叫的用戶產品體驗,傳播才有持續性。
內容營銷是以公司產品為基礎、核心,我們必須提供令用戶尖叫的產品體驗,回歸到這次的東方神藥事件,我們總結下來,根本上還是因為產品不錯,價格不高,再結合美國網友的幽默細胞,才能產生這樣一個爆點。
3、不斷尋找新的傳播媒介組合,以洼地價格,獲取平臺的流量紅利。
比如2012年推出今日頭條,近兩年出來的A站、B站等二次元網站,如果你能夠發現他們的戰略價值,及時做一些布局,那么兩三年之后就是你收割的季節。
4、創造病毒式內容是重要傳播手段
內容營銷是為用戶提供價值,通過自帶流量、傳播勢能的病毒式內容,可以大大減少獲取流量的成本,提高流量獲取性價比。
5、UGC獲得用戶參與,PGC獲得傳播深度。
有些人覺得UGC重要,有人認為PGC更重要,其實兩者并不用嚴格區分,通過UGC可以獲得用戶參與,通過PGC加工獲得傳播深度,我們可以將兩者結合起來,形成傳播的廣度和深度。
二、馬應龍診療板塊的內容營銷是
如何布局的?
內部架構重新設置
從面向百度搜索引擎推廣的崗位設置,轉向內容營銷的崗位設置
今年五一期間“百度魏則西事件”刷屏,大家可能都深有體會,就是整個民營醫療的推廣渠道主要集中在搜索引擎這一塊。一旦你把推廣渠道集中在一個籃子里,有一天你可能就會被它綁架,這一點馬應龍比較早的就意識到了,并且及時做了一些調整,現在看來這個想法是對的。
以前面向百度搜索引擎推廣的崗位設置主要包括:百度競價、SEO優化、客服、設計、程序等,而內容營銷崗位的專業性更高,針對的渠道也不同,比如微博、微信、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相應的崗位設置也有很大的不同。那么可以考慮的幾個崗位是:文案、手繪、視頻拍攝剪輯、創意、渠道管理等。
其中不可或缺的有三個重要崗位:文案、創意、渠道管理。在渠道管理上,大家知道馬東之前是愛奇藝的首席內容官,李湘是360的首席內容官,我相信平臺更看重的不是他們本人的創意,而是他們的渠道、圈子,能夠將產品向外推廣。
內容營銷(包括網絡營銷)四步走:
內容營銷不是孤立的,還涉及到平臺選擇、互動、變現等。
引流:通過你的內容,把別的平臺上的人引流到你的平臺
蓄水:搭建好自己的平臺,比如建立自己的公眾號,比如馬應龍搭建的移動醫療APP
養魚:如何讓用戶在你的平臺上產生粘性,而不是很快取消關注
捕魚:養完魚怎么在你的平臺上互動,如何變現
馬應龍的內容營銷計劃
1、深度挖掘用戶需求痛點。
做任何產品都需要從用戶需求去考慮,在營銷場景化中,我們要從人性的角度出發,分析用戶需求背景下的消費心理活動:
那么,對于醫院患者,消費需求是什么呢?我認為至少在消費層面有兩個心理:憂慮、恐懼。
主要表現在:
對癥狀和疾病不了解——憂慮
對醫院的不信任——憂慮
害怕被宰多消費——恐懼
害怕遇到庸醫——恐懼
害怕治不好——恐懼
害怕誤診——恐懼
......
本質上是對醫院的不安全感產生的顧慮。
2、社群化運營,垂直化需求
我們會針對各地醫院的本地患者建立微信群,通過各種活動去滿足他們的需求,從而達到營銷的目的。
3、尋找自帶媒介資源的合作方
真正的好的品牌是自帶傳播屬性的,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在做全國推廣的時候,非常看重這個合作方是否有自帶的媒介資源,比如我們和一些市、縣級醫院合作的時候,當地的紙媒、電視媒體、自媒體都會給我們的項目做一些宣傳。
4、打造類IP、類網紅的內容源
這個也是我們一直在嘗試的,主要是視頻一塊,比如去年拍的《社會搖》,今年母親節以及馬上父親節拍的視頻,盡可能做一些能夠產生具有病毒性傳播的內容。
三、關于內容制作和平臺選擇
內容制作
1、學會講一手好故事,營銷已成功了一半
為什么要講故事?很多用戶不喜歡聽空洞的道理,通過故事才能聯想到你的品牌。比如小米、錘子、蘋果等品牌都是講故事的高手。包括創始人的故事、品牌誕生的故事、產品研發的故事、市場營銷的故事……找準企業品牌的一個角度去講好故事,你的營銷就成功了一半。
2、學會傍大腿,借大勢,就有機會吸睛
借勢營銷已經被說爛了,但如何借勢才能與產品、品牌融合起來,又不會讓用戶覺得很干癟,這對文案本身的要求是比較高的。
3、不做專業化,就做逗逼(有趣、有料比有用可能更有吸引力)
如果你做不到這個行業最專業,就要以有趣取勝。僅僅說你的產品功效,往往是沒有辦法產生傳播的,這次的“東方神藥”事件,也是因為有意思,有槽點,才引發大規模主動傳播。
4、找到一群愿意互動的人,獲取源源不斷的內容來源(UGC-PGC)
只有讓用戶的想法融入到品牌的創意里,他們才會主動傳播。也是前面講的從UGC到PGC的過程。
5、和品牌調性深度融合,找到價值歸宿點,踩中用戶痛點的內容更有吸引力。
內容營銷與品牌人格化
關于“品牌人格化”,互聯網企業做得比較好,對于傳統企業,我們同樣要問自己下面三個問題:
1、你好玩兒嗎?
2、你愿意玩兒嗎?
3、你能放下身段,和消費者一起玩兒嗎?
如果你把自己和消費者的距離拉得遠遠的,他們是不會買賬的。
平臺選擇
內容營銷的平臺主要包括今日頭條等泛媒體平臺和A/B站等垂直類媒體平臺,但并不是每個平臺都要選擇,關鍵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我個人建議大家更多的去關注一些垂直型網站,他們的流量更集中,圈層、部落更有凝聚力,也便于你去拓展自己的精準核心用戶。
四、傳統企業轉型互聯網
信息傳播渠道趨勢
下面是我勾勒的一個信息傳播渠道趨勢,從古至今的信息流動基本上是按照這個規律來的,從口口相傳到報紙到廣播電視到現在的移動互聯網……相應的傳播特點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總結下來主要有三個變化:
1、一對一到一對多再到兩者并行
2、從單向傳播到多項傳播
3、傳播速度從緩慢到極速
互聯網的本質是用戶思維
互聯網傳播渠道、路徑、速度比之前更好更快,現在“人人都是自媒體”,人人都能表達自己的想法,互聯網的本質其實就是用戶思維。對企業來說,我們做傳播需要考慮的方向就有變化。以前是以產品為中心,產品制造出來,定價之后推向市場,現在轉向以用戶需求為中心,在產品研發的時候征求用戶的意見,及時改進,提高用戶的體驗度。
傳統企業轉型的重點是什么?
1、思維模式的轉型
也就是上面談到的,從以我為中心去討論企業發展的問題,到以用戶為中心去談論企業發展問題。
2、組織流程的轉型
比如面對市場的反饋,是傳統企業的層層遞進式的信息反饋,還是以消費者為中心,讓決策層直面市場,站在第一線去做用戶反饋,這個速度要快很多。
注意力經濟時代,人們的注意力不斷分散,泛社交需求不斷弱化,社會化組織越來越垂直細分,想靠壟斷所有信息流量壟斷人們注意力的辦法很難行得通了。這對做內容營銷最大的啟示就是,我們需要更多的關注自己專業的垂直圈層,在一個細分的領域做到最好。
你能不能在你所在的垂直圈子中成為意見領袖,成為網紅,決定了你內容營銷的高度。
- 完 -
本文版權歸“一品內容官”所有,轉載本文請注明來源:微信公眾號“一品內容官”(ID:content-officer)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