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值乎”刷不刷屏,內容付費可能是大趨勢
來源:一品內容官(微信號:content-officer)
數英網用戶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本人
沒想到今天愚人節刷爆朋友圈的不是什么整盅大法,而是知乎劍走偏鋒亮出來的“值乎”刮刮樂。
對比一下今年年初微信的朋友圈霧霾照,玩法簡直如出一轍,前者是發紅包看皂片,后面是發紅包看答案。
但是,從出發點上看,這兩個刷屏游戲有著本質上的差異。
微信通過將“曬照片+紅包+好奇”相結合,將創意和情感緊密聯系在一起,大家玩的就是個刺激,圖的就是個開心。值乎是“寫干貨+紅包+好奇”的組合,給大家拋出的誘餌是“有價值的內容”,值乎的口號是——不白白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先不說“值乎”到底是個游戲還是知乎推出的新功能,能夠產生現象級的刷屏,至少表明,人們開始有意愿為自己需要的優質內容付費,為自己無窮盡的好奇心付費。
為什么說“內容付費”的趨勢來了
在幾年前,中國人普遍認為,內容不值錢,無論是音樂、影視劇、小說、新聞、應用,都應該免費獲得。為什么現在忽然付費趨勢來了?
1、只有付費模式才能平衡長久利益關系
在線媒體的盈利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積累更多的用戶然后做廣告,第二種是提供獨家、優質的內容讓一定數量的用戶為之付費。
比如在視頻領域,從前網站的收入來源幾乎是靠廣告,但對用戶體驗來說是一種傷害,畢竟沒人在面對一頓大餐時有耐心聽你講一堆無關的廢話。但如果不靠廣告,網站有沒有辦法生存。
經過近10年的用戶培養,視頻付費會員市場從無到有,如今無論是優酷土豆、騰訊、愛奇藝還是樂視,都在注重內容創作的環節,并且增設了首席內容官這個職位,全面把控內容營銷,如優酷土豆的朱向陽、樂視的劉建宏等等,無疑這能讓用戶獲得更健康、更高質量的內容,也更愿意為內容付費,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平衡內容生產者、平臺和用戶之間的長期利益關系。
對于知乎、微信這樣的內容平臺,同樣如此。如果可以讓內容讀者直接給作者付費,可以最大限度保持內容的客觀和不被商業力量左右。微信開通贊賞,已經實現“付費模式”的第一步了。
實際上在國外,內容收費模式已經比較成熟了。《紐約時報》網站規定讀者每月可以免費閱讀十篇文章,此后就必須付費閱讀。《華爾街日報》和《金融時報》則設立了付費、免費和注冊用戶內容混合的方式。還有一些視頻網站,已經在嘗試無廣告的付費模式。
2、用戶習慣在慢慢建立
我們在互聯網上習慣了免費,但也習慣去尋找對自己來說“更有價值”的東西。現在有人會為了追《太陽的后裔》去購買愛奇藝的會員,越來越多的人愿意花錢為Kindle買正版電子書,一方面內容有保障,另外大家不用浪費時間去找盜版的。
實際上,騰訊官方2015年在內部做了一個付費閱讀的開發測試,不過很快被雪藏,或許是因為用戶的付費閱讀環境還不成熟。這次知乎的行動,顯然也得 到微信官方的支持,因為各大內容平臺要做的就是,聯合起來去培養用戶的付費習慣,否則以后誰也別想好好活。
3、在線支付系統越來越便利
微信支付、支付寶錢包、百度錢包以及Apple Pay能夠支持各個生態系統的內容,就像今天的“值乎”,微信支付一鍵搞定,便捷得感覺跟沒花錢一樣。
“內容付費”趨勢對企業營銷來說意味著什么
用媒體和自媒體來說,“內容收費”意味著可以讓內容變為商品去賺錢,對于企業來說,我們做內容是為了更好的連接消費者,銷售自己的產品,達到內容營銷的目的。如果企業能夠在自己的領域中成為內容上的權威,那么這個內容就是通往產品交易的入口。
比如紅牛建立媒體工作室,與人們分享獨家的賽事、極限運動的視頻和圖片,歐萊雅創建的“內容工廠”,為美容品牌的產品提供實時的、本地的干貨內容,他們創造的內容也給予了品牌一種全新的創收模式,從創造內容、分享內容,到最終通過內容變現。
而對于沒有能力生產高品質內容的公司,可能會遭遇用戶的冷落。我都付費去看優質內容去了,你還給我看這么粗制濫造的東西?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