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追星女孩要提防多少陷阱?
作者:御寒,編輯:趙思強
導語: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粉絲經濟”的規范化和產業化還是一個長久的命題,減少飯圈陷阱或許可以成為一個開始。
當人們認為大量案例已經為全社會敲響了P2P網貸平臺的警鐘時,微博卻明目張膽地將“網貸”擺上了臺面。
11月27日,“雙十一網購勢力榜”公布了獲獎名單。這是由微博旗下借貸產品“微博借錢”推出的活動,微博用戶可以在活動頁面曬出自己在“雙11”期間購買的物品,分為好物(即紅榜)和雷品(即黑榜)。依據點贊數進行現金獎勵,前三名每人獎勵一萬元,第四至五十名每人獎勵五百元。
此前,該活動曾因涉嫌誘導網貸陷入爭議。根據資料,“微博借錢”曾在11月20日發帖表示,只要在它的平臺上借款,就可以將目前的點贊數翻倍。借款金額超過1000,點贊數翻2倍;借款金額超過5000,點贊數翻5倍;借款金額超過8000,點贊數翻8倍。
值得注意的是,該活動其實已經和粉絲“打榜”進行了“捆綁”。
刺猬公社發現,朱正廷、吳宣儀、楊超越等眾多明星的粉絲都加入了這場戰爭,各大后援會也紛紛發微博呼吁粉絲為“自家人”點贊,主要目的是拿到獎金,用于購買明星的專輯以及后援會未來的應援活動。
為此,有人特意在微博、豆瓣八組等平臺上發帖,提醒粉絲不要輕易借錢,提防網貸陷阱:“粉圈小姑娘千萬千萬不要因為追星借貸微博網貸。”
隨著爭議越來越大,“微博借錢”在官方微博賬號上解釋道,不存在“點贊數翻倍”的說法,這是“某些用戶為阻礙競爭對手打榜”而傳播的不實消息,并表示“微博借錢”的借貸利率均在國家法律規定的范圍之內,即最高不超過法定標準36%。
最后發布的獲獎名單顯示,紅、黑榜前三名都是孟美岐和楊超越的粉絲,另外,朱正廷、吳宣儀、管櫟、姚明明等人的粉絲也都在獲獎名單之內。此前號召粉絲點贊的后援會,也開始聯系這一部分獲獎的粉絲,準備將獎金入賬作為未來的應援資金。
從平日里的行為來看,“微博借錢”經常舉辦和明星相關的互動、抽獎等活動,也曾找過明星和各大網紅博主做推廣。這一次的爭議,不禁讓人懷疑“微博借錢”的一系列操作,都是誘導粉絲群體開網貸的鋪墊。
同時,微博作為平臺方和新浪的王牌產品,也受到了外界的指責。界面新聞向微博內部人士求證時,得到了“微博也很無奈”的回應。根據該內部人士的說法,微博借錢由新浪金融主導,“微博只提供運營和廣告支持”,不知道幕后原委。
微博稱得上是國內最大的追星媒介之一,微博超話也成為追星女孩的首選社區。根據艾漫數據在2018年12月31日發布的數據,99.8%的粉絲會通過微博追星。2018年,微博里娛樂明星的活躍粉絲總數為7500萬,明星分類的超話社區總粉絲數高達1.2億人。
然而,追星女孩在微博上的日子并不好過。
這不是粉絲群體第一次遭遇金錢陷阱。
2018年11月,白敬亭某后援會的“站姐”在PB(明星寫真相冊)售賣活動中虛擬發貨、拒絕退款,該后援會試圖聯系站姐無果。隨后,白敬亭后援會官博發表聲明,稱已經將情況反饋給白敬亭工作室,工作室將出款墊付粉絲的損失,并幫助后援會和粉絲們維權。
白敬亭的粉絲拿回了錢,其他人可就沒這么幸運了。今年8月,一位網友在豆瓣發帖舉報“迪瑪希Dimash官方后援會”騙錢153萬。據了解,2017年,為了購買迪瑪希即將推出的新專輯,迪瑪希官方后援會發布集資,集資活動共開了四期,總計153 萬元。然而,該筆集資被官方后援會的會長私自挪用,粉絲追了一年多都未追回。
集資是在追星群體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一般由粉絲后援會發起,粉絲將任意金額的錢直接打入后援會的賬號中,后援會將它們集中起來用于購買專輯、準備活動、制作應援物等各種活動。
在粉絲自發的集資活動中,像迪瑪希后援會這樣“卷錢跑路”的情況時有發生。早在2018年8月,《人民日報》就發文稱:“由于流程不透明、款項管理混亂,一些‘粉頭’借集資之名行詐騙之實,甚至攜巨款消失。”今年8月,蕭敬騰后援會負責人卷走了演唱會團票錢款共18萬;9月,賴冠霖后援站負責人帶著生日應援集資的20萬消失……
除了被后援會坑以外,追星女孩還要提防來自外界的金錢誘惑。由于她們普遍是學生黨,空閑時間多,社會閱歷少,并且長期缺錢,這讓追星女孩成了“兼職”活動的“人才庫”。
在微博“大學生兼職”的超話里,可以看到很多以“追星女孩”為目標的兼職招聘,招聘文案中一般會包含“給愛豆攢錢”、“賺錢看演唱會”等字樣吸引粉絲群體,兼職種類多是淘寶刷單、App試用等較為機械的工作。還有的“兼職”和微商的邏輯相似,加入前需要繳納入會費,加入后則要靠“拉新”來賺錢。
還有一部分人則在招追星女孩作為自己的“代理”,猜測原因是看中了她們在粉絲群體中的號召力。另外,也可以看到大量由追星女孩發出來的招聘微博,帶著明星的話題,同時表示自己“用兼職賺到的錢去看了自己愛豆的演唱會”,還有的粉絲則將相關信息設成了自己的微博置頂。
這些陷阱,都是以“明星”為誘餌,利用粉絲對明星的“愛”進行變現,這背后其實是“粉絲經濟”的邏輯。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在此前的文章中將“粉絲經濟”定義為“人類情感投射的巨大經濟價值”,是“基于粉絲主觀的珍愛而被重新界定的價值,……通過粉絲擁有該產品或服務的欲望被創造出來。”這是一種普遍存在于全世界的現象,尤其常見于日韓等偶像產業較為成熟的國家,近年來也開始在國內野蠻生長。
在日韓,“粉絲經濟”多以購買專輯、買周邊,看演唱會等形式呈現,基本形成經紀公司、藝人和粉絲三方彼此制衡的穩定狀態。經紀公司和藝人在獲得收入和名聲的同時,也要履行相應的義務;粉絲在付出金錢和精力的同時,也會得到經紀公司的回饋,以及和藝人近距離接觸的機會。
但國內的“粉絲經濟”還處于比較混亂的階段,一方面,偶像產業內部尚未達成一個“你來我往”的市場,粉絲的付出和回報往往不成正比;另一方面,不穩定的內部環境,也給了外界更多侵入的機會。
無論是“微博借錢”疑似誘導開網貸的行為,還是兼職雇主對“追星女孩”的招攬,看中的都是大部分粉絲較低的經濟水平和較高的消費欲望之間的矛盾。而粉絲自發的買賣交易、集資活動等,缺少官方的系統性引導,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粉絲經濟”的規范化和產業化還是一個長久的命題,減少飯圈陷阱或許可以成為一個開始。除了粉絲要提高防范意識之外,靠“粉絲經濟”過活的經紀公司和各大平臺,也需要更正視粉絲的“用愛發電”,引導粉絲的理智消費。
尤其是對于微博來說,由于自身的發展依賴于流量明星和“粉絲經濟”,為“追星女孩”創造一個更規范的追星環境,無論對于“粉絲經濟”還是微博自身,都是一件好事。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