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眼中的AI:大眾對AI的認知調研報告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自從1956年提出,期間幾經波折,終于在2012年后迎來爆發。AI也從高深莫測的理論和技術逐漸落地,AI+已經代替互聯網+成為新的趨勢。
雖然AI+領域,如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教育、醫療等動輒千億市場,但真正滲透了多少用戶呢?用戶的感知和接受度又是怎樣的?
獵豹移動研究中心對此進行AI系列調查,想了解大眾對人工智能概念及產品的認知、智能感受、AI產品購買決策等問題。
本文章是AI系列調查中的第一篇,了解大眾對AI的認知現狀、AI產品滲透和評價、AI發展態度的看法。
Part.1 調研樣本
我們通過獵豹移動調研平臺,回收有效問卷3625份。樣本概況:男性較多,占比56%;年輕用戶多,25歲以下占比45%;低學歷用戶多,高中以下學歷占比70%;下沉用戶占比高,四線及以下城市占比40%。
Part.2 AI認知現狀:一知半解
“一知半解”為大多數大眾對AI的認知狀態,只有20%的大眾自評比較了解或非常了解AI,甚至1/5網民的沒有聽說過AI。
即便知道AI的大眾,有一半平時也不怎么關注。只有近三成大眾日常對AI相關資訊或產品保持關注,8%是AI智能硬件或App的發燒友,時刻關注AI新品的發布。
將比較了解和非常了解合并為了解較深,我們進一步分析發現:男性對AI更了解,這和計算機科學領域中男性占主導地位有關。
18-30歲的青年對AI了解更多,30歲以上用戶對AI的了解較淺,青少年和大眾整體認知一致。
學歷越高,對AI越了解,AI理論和技術難度決定了高學歷人群在這一領域的優勢。
各地區人群對AI認知差異不大,互聯網使信息在全球范圍內無差異。
對于各職業人群,企業管理者和專業人士(醫生/律師/記者/老師等)兩個人群對AI的了解更深入;學生群體中,大學生對AI更了解,中學生和整體差異不大;藍領用戶對AI的了解最淺。
Part.3 AI產品:感受到生活更便利
AI+時代,應用AI技術或打著AI噱頭的大量軟硬件產品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我們以滲透性(用戶是否體驗或購買過)和便利性(是否給生活帶來便利性)來評估AI產品對生活的影響。
AI軟件產品:
滲透率較高的軟件是智能語音助手和個性化內容推薦,且用戶非常認可這類軟件對生活帶來便利。這表明智能語音助手作為一個虛擬形象出現在一款軟件或硬件中,已經被大眾接受并認可。軟件會推薦給我喜歡看的內容已經進入用戶認知。
AI修復老照片,如港臺明星18歲照片,和AI換臉,如回家的誘惑bgm響起,這些現象都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熱議,極大程度向大眾普及了AI,給用戶帶來娛樂體驗。而AI換臉app ZAO 卻因為隱私條款爭議頗大,對于這種娛樂性大于功能性的app,用戶對隱私的容忍度更低。
相對而言,選擇智能客服給生活帶來不便的用戶較多,這可能是因為有時智能客服無法及時解決問題,給用戶帶來不好的體驗。
AI硬件產品:
智能監控、智能音箱、智能控制等智能家居產品滲透率較高,而且80%以上的大眾認為認可智能硬件對生活的積極影響。
相對而言,機器人系列在大眾的生活中滲透較低,尤其是家庭陪伴類機器人。目前市場上,家庭陪伴類機器人主要以兒童機器人為主,兼顧教育屬性,但兒童語音交互問題仍需解決。
AI了解情況影響AI產品滲透:
大眾對AI了解的越深入,體驗或購買過的AI軟硬件產品越多。用戶在體驗和購買前,更愿意先了解AI和產品的相關信息。
Part.4 AI發展:期待和顧慮并存
基于對AI認知和現有AI產品的體驗,大眾對AI的未來發展是否有信心呢?我們以情緒感受和顧慮來了解大眾態度。
情緒感受:
大眾對AI發展感受積極情緒較多,主要是期待(61%)、好奇(56%),消極情緒較少,主要是擔憂(9%)。在愛德曼2019年AI調查中,當談到技術的現狀和人工智能的進展時,美國用戶大多是好奇的(46%),只有30%的普通人對AI感到興奮和樂觀。這個結果表明相比于美國民眾,中國民眾對AI發展的態度更加積極。
AI發展顧慮:
雖然大眾對AI發展的情緒較積極,但是新聞媒體在不停傳播機器人可能代替人類的焦慮,數據泄漏等負性新聞事件頻發,這些都在不停地挑撥著大眾神經。
用戶最擔心的就是個人數據、隱私暴露。諾頓發布《2018年諾頓LifeLock網絡安全調查報告》,85%的中國消費者比以往更加警惕隱私安全,這一數字在接受調查的全球16個國家和地區中位居前列。
其次用戶擔心的人際關系冷漠,而且相對而言,女性會更擔心。
43%的大眾擔心工作崗位減少,相對而言,普通白領、普通工人、自由職業者、專業人員更擔心工作崗位減少。除專業人員外,其他三類崗位相對不穩定,用戶對崗位的安全感不足。而專業人員,如記者、律師等,互聯網資訊的多樣性對他們的挑戰很大。
Part.5 小豹觀點
1、從用戶角度出發,傳遞AI價值
用戶對AI的了解程度會影響到對AI產品的體驗或購買,對AI越了解的用戶,體驗或購買的AI產品越多。打破認知圈層,降低AI認知的難度有利于提高用戶對產品的購買欲。
如何打破認知圈層呢?在AI產品營銷時,應更多從用戶角度出發,不需要介紹AI背后的復雜算法和機制,將重心放在傳遞AI帶來的幫助或好處,使普通人容易理解和接受。
2、女性需要社會提供更多機會,進入AI領域
女性對AI的了解比男性少,而且《2018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專業人士中78%是男性,只有22%是女性。社會對性別的刻板印象,使計算機領域女性角色較少。
李飛飛教授在采訪時表示,曾幫助創建一個旨在激發女生對人工智能的興趣的夏令營。她們收到了多達200份的申請,盡管報名名額只有24個。這表明女性不是不喜歡AI,只是需要更多的渠道可以進入。
3、隱私問題爆發在即
中國人比以往更關注隱私問題,這是好消息,但同時也說明隱私問題愈發嚴重。目前智能家居產品,如智能音箱、智能攝像頭等開始進入千家萬戶,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也在持續收集用戶數據。大眾為了享受服務,一不小心就會在“監控下”。
數據、隱私監管機制尚不完善。但同時也有另外一種聲音,大數據是AI機器學習的養料,過度的機器監管將損害技術創新。這兩者如何尋求一種平衡是政府、企業、科研機構需要共同去考慮的。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作者公眾號:小豹研究中心(ID:cm-ailab)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