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玩具逛街时突然按下按钮的故事,丰满的妺妺3伦理播放,新婚人妻不戴套国产精品,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视频百度

《外灘畫報》、《iLOOK》相繼停刊,我們有什么可哀傷的?

舉報 2015-12-17

 12月15日,《外灘畫報》2016年將休刊的消息傳來,一大波媒體人又一次在微博上點起蠟燭,哀悼紙媒的冬天。但是,不再見媒體人長篇大論的扼腕嘆息,或許是早已習慣,也或許是終于明白消失的只是那張紙而已。

來源:虎嗅網
作者:晁星
原標題《《外灘畫報》、《iLOOK》相繼停刊,但是也沒什么要哀傷的 》

《《外灘畫報》、《iLOOK》相繼停刊,但是也沒什么要哀傷的 》

《外灘畫報》創刊于2002年,2011年起改版為雜志,隸屬于上海報業集團。雜志當時號稱,“融合國內一流的報道能力和國際化的時尚美學,將深度新聞報道、新銳時尚潮流、健康生活方式和獨到文化視角完美結合,是中國社會精英的首選周報讀物。”

今年外界多次傳出《外灘畫報》要休刊的消息,至今也終于應驗。紙媒總編輯紛紛離職,《外灘畫報》也不例外,兩年前,《外灘畫報》總編輯徐滬生離職創立“一條”視頻,搞起了新媒體。而據傳,接任總編輯田健東也在近期離職。

《《外灘畫報》、《iLOOK》相繼停刊,但是也沒什么要哀傷的 》

然而《外灘畫報》休刊,并不代表該雜志完全退出市場,而是轉型。其轉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受眾向新媒體的遷移。截至目前,《外灘畫報》旗下擁有外灘教育、外灘時尚、優游、大城小店等多個垂直分類公號。以“外灘教育”為例,該公號創立于2013年11月,目前訂閱人數至少超過4萬人,主要為家長提供權威國際教育資訊。根據前執行總編田健東透露,該號的廣告收入單是去年上半年就達到幾十萬元。

這一年里,《外灘畫報》的休刊不是個例,來看一看其他停(休)刊的報紙、雜志的那些事。


時尚刊物《iLOOK》平靜離開

先《外灘畫報》一步,昨天,創刊20年的時尚類刊物《iLOOK》宣布明年停刊。但是它的離開很平靜,一方面可能是因為這類垂直類時尚雜志大眾關注度不高,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iLook出版人洪晃對此事表現得很淡然(至少對外是這樣)。

其撰文寫道:

這是叫“iLOOK”的這本雜志的最后一期。我完全可以內牛滿面,情感流成河地感慨這近20年的雜志生涯。
我們進入數碼時代,連惆悵的時間都沒有了,雙十一剁手已經用分鐘計算以“億”為單位的銷售額,嘆口氣的時間都沒了!
所以我就不在這里多愁善感了,免了吧。
…………
至于平面是否會死,我不確定,但是我個人將繼續和《大視野》雜志合作,出版一本《大視野OPENPAGE》,一是出于我們對平面的熱愛,二是我們還有好多話沒說完。


所以這不是告別。我們沒死,只是換個辦法活著而已。

同為時尚雜志的《瑞麗時尚先鋒》也將于2016年1月停發紙質刊,但還將保留電子版,并將發展電商業務。雖然這是一個不太好的信號,但是如果你真的喜歡它的話,它并沒死,只是換個辦法活著。


滬上報刊的停刊熱潮

《外灘畫報》不是今年上海唯一 一家休刊的報刊。10月1日,有著30年歷史的《上海商報》休刊。其是全國第一家改制成企業的日報,休刊前是上海地區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類日報。轉型期,《上海商報》嘗試的領域非常多,創業、融資、通訊、旅游、餐飲、汽車都有所涉及,但是定位卻始終不明晰。

今年11月,被稱為上海最小資的一份周報——《上海壹周》停刊。這份刊物以時尚和文藝著稱,10幾年前,曾和金茂大廈一起作為“上海標志”,入選“熱愛上海的一百個理由”。

《上海壹周》給了讀者一個情懷滿滿的離別,以他們擅長的方式。《上海壹周》的最后一期,“壹周悅讀”版上小王子的背影多少有些落寞與憂傷,空白處“我們這個時代的愛與別離”應時應景。專欄作者們在也送上別離贈言,從交相呼應的文章標題也能讀得出那份不舍。

《《外灘畫報》、《iLOOK》相繼停刊,但是也沒什么要哀傷的 》
注:上圖來自刺猬公社。

另外,《上海壹周》的創始人便是曾經的《外灘畫報》總編輯徐滬生,而與兩份刊物淵源頗深的他早已投身新媒體。算上去年停刊的《新聞晚報》、《天天新報》,兩年間,滬上已經有5份報刊停刊。


它們離開的并不體面

7月1日,因資金鏈斷裂,隸屬于云南省殘疾人聯合會的《生活新報》正式休刊。但是《生活新報》的休刊,沒有《上海壹周》來得那么體面。當時,包括記者、編輯和發行等在內的工作人員,有四個月工資沒有發放。有媒體報道,被拖欠的薪資高達400余萬元。對于資金鏈斷裂的具體原因,投資方稱《生活新報》一直處于虧損狀態,賺不到錢。無奈的記者們在殘聯拉起了橫幅討薪,“以前我幫你討薪,現在誰幫我討薪”的話語無奈而又刺耳。

但是既然要離去,總要有一聲告別。當時網絡上廣為流傳的《生活新報》休刊詞,想必很多人都看過。

《《外灘畫報》、《iLOOK》相繼停刊,但是也沒什么要哀傷的 》

但是,這個并不是《生活新報》的正式休刊詞,而是云南骨科醫院的一則廣告,版面制作者是這家醫院企劃部人員也是生活新報的前員工。另外,這一封面也不是網上流傳的唯一的《生活新報》最后一期封面。但是不管怎么樣都不重要,報社因欠房租遭斷電封門,最后一期沒能印出來。沒有預期中的“壯志未酬”,即使真的有那些豪言壯語又能怎樣,迷茫無助的新報記者們當時連工資都拿不到。

有類似境遇的不只《生活新報》一家,《榆林晚報》也在員工的討薪聲討中落寞謝幕。不知道為什么,我不再喜歡看到“新聞圣徒”這個字眼。


或許沒什么要哀悼的

許多媒體停(休)刊時,并不會事無巨細的道出緣由,多是一句“經營不善”蓋過,不愿多言。當然,也說明市場化后的紙媒賺不到錢就很難生存下去。新媒體沖擊、受眾流失、人才流失,傳統紙媒紛紛尋求轉型,媒體融合、中央廚房、互聯網+等都被看作是紙媒的“救命稻草”,但是想法的落地并不容易,很多轉型不成功的媒體如果背后不再有政府或者資金支持,也就難逃被淘汰的命運。

傳統媒體尋求轉型一方面需要頂層設計,接受互聯網+等思想的洗禮,宏觀上轉變觀念。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需要有核心競爭力,在微信、微博、網易、今日頭條等新媒體機構霸占傳播渠道的時代,紙媒的核心競爭力無疑就是內容。以北京的《新京報》為例,在與新媒體競爭時并沒有處于下風,其大量原創、獨家的新聞報道是新媒體渠道方覬覦的資源,也是《新京報》進行版權談判時的重要籌碼。

還有,紙媒的技術轉型也是一個重要的逐力方向。10月份,《紐約時報》宣布與谷歌合作,拍攝VR電影。同時《紐約時報》也發布了一款虛擬現實APP,名叫NYT VR,他們想把讀者帶到新聞最前線。國內,如《新京報》今年打造了一款“動新聞”產品,致力于將熱點及日常新聞通過動漫視頻,微視頻的方式加以呈現,他們也在探索3D新聞制作。現在“動新聞”項目已經脫離報社,進行獨立運營,據稱背后有騰訊支持。

中山大學張志安教授今早微博寫道 —— 

不必為紙媒唱衰,也不必過度惋惜他們相繼離去,只要問一問:它曾經的價值是什么?這種價值有否替代者?其價值伴隨其離去會減弱么?如果價值仍在、仍然以別的方式在實踐(比如換種形態),那就不必太多感慨。


近年總編輯離職潮、紙媒停(休)刊潮,讓很多人惶恐不已。《iLook》發行人洪晃的那份坦然,或許能給受情懷羈絆的媒體人一些啟發。想必,很多人應該早已厭倦了紙媒已死的爭論。其實,問題的重點不是那張紙,如張志安所問,我的回答是,沒了報紙,曾經承載在報紙上的內容依然會有更豐富的呈現方式和傳播路徑。當然,你的內容是有競爭力的。

所以,熄滅微博上的蠟燭,沒什么可以哀悼的。

- 完 - 

紙媒倒閉潮加速,時尚大刊也未能幸免。以下是近兩年至目前,我們曾經耳熟能詳卻慘遭停刊的時尚刊物:

2014年1月,隸屬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的《風尚周報》宣布停刊;
2014年8月,主打香港潮流文化的《YES!》停發印刷版,繼續出版電子雜志;
2014年11月,赫斯特中國旗下《心理月刊Psychologies》休刊;
2014年9月,《Oggi今日風采》宣布將于發行10月號后停刊;
2014年12月,中國第一本時尚周刊《風尚志》被證實停刊;
2015年1月,《都市主婦》停刊;
2015年2月,時尚雜志《費加羅》中國版停刊;
2016年起《瑞麗時尚先鋒》停刊;
2016年起時尚集團旗下《時尚新娘》停刊;

來源:LADYMAX

本文系作者授權數英發表,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權數英發表,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本文系數英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文明發言,無意義評論將很快被刪除,異常行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錄后參與評論

    評論

    文明發言,無意義評論將很快被刪除,異常行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津县| 壶关县| 浪卡子县| 宁强县| 朔州市| 巴林左旗| 芮城县| 紫云| 鲁甸县| 工布江达县| 教育| 莱阳市| 如皋市| 来安县| 勐海县| 景德镇市| 樟树市| 宝鸡市| 庆城县| 剑阁县| 嘉鱼县| 呈贡县| 巴青县| 商水县| 萨迦县| SHOW| 阿拉善左旗| 鹰潭市| 浙江省| 磴口县| 新绛县| 榆中县| 璧山县| 垦利县| 犍为县| 阿拉尔市| 邵阳市| 白玉县| 乌鲁木齐市| 麻阳| 蓬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