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回收標志是怎么設計出來的嗎?
作者:Josh Baines,來源:Design360
自從今年7月上海實施垃圾分類條例開始,垃圾分類終于在中國被正式提上日程。面對每況愈下的環境問題,垃圾分類是最有效的應對方法之一,并且引起了大家對保護地球環境的關注。在四種垃圾類型的標志中,大家最熟悉的還是可回收垃圾的標志。也許大家不知道的是,這個回收標志就是在第一個 “世界地球日”的倡導下誕生的。
1970年4月22日是第一個世界地球日,從那天起,每年的4月22日人們都在為更綠色、更清潔的地球做努力。
世界地球日是由當時美國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Gaylord Nelson)發起的,對1969年圣芭芭拉石油泄漏事件的直接回應。那場事故導致約有10萬桶原油浸泡在美國加州圣巴巴拉海岸。尼爾森意識到越來越多的美國學生被動員起來成為變革的推動者,作為政客,他設想如果能讓這些大學生接受他當時關于污染的激進觀點并意識到需要環保的重要性,那么整個國家的政客和決策者都將至少在理論上不得不對這個問題予以關注。
Two Degrees Creative海報
說起美國集裝箱公司,當時美國集裝箱公司CCA的董事長是熱愛藝術的實業家沃爾特·皮普克(Walter Paepcke),CCA也因站在企業平面設計領域的最前沿而聞名。就在第一個地球日的幾個月后,美國大學校園里都貼上了征集標志設計的海報,要求愛環保、有抱負的設計師為再生紙制品制作一個標志。這個標志將是一個公共領域的設計,意味著任何想為環保做貢獻的公司都可以使用這個標志,簡單清晰地將“回收利用”這一概念運用在工廠生產里。
Paul Rand為美國集裝箱公司設計的海報
沃爾特和他CCA的同事招募了“全明星陣容”的評委團來評選這次征集的500個參賽作品,包括當時紐約ADC會員、AIGA金獎得主索爾·巴斯(Saul Bass),以及IBM工業設計顧問、美國工業設計部主任埃略特·諾伊斯(Eliot Noyes)。比賽的獎金為2500美元,獲獎者還將獲得一筆參加1970年阿斯彭國際設計會議的資助。最后這個獎項授予了一位名氣較小的年輕城市學家和建筑師加里·安德森(Gary Anderson)。
就像安迪·沃霍爾設計的金寶湯罐頭和奧運五環設計,安德森的獲獎作品也成為了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標志。
這個由三個箭頭組成的通用回收符號,就像荷蘭藝術家M.C.埃舍爾的作品一樣簡約、精妙。它概括了后嬉皮時代的視覺取向,同時也是一個體現設計是如何將形式和功能性集于一身的完美例子。安德森只用了幾根簡單的線條就很好地表達出回收利用這一概念,并強調了對有限的資源進行重復利用的重要性。
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安德森表示設計過程很簡單,“我沒花多長時間就想出了這個設計,大概只花了一兩天時間。當開始構思設計理念時,我回想起了讀小學時參加的一次實地考察,當時我們去了報社,在那里我們看到了報紙是怎么通過滾筒印刷出來的。于是我畫下了三個箭頭,看起來像折疊起來的紙條。”
也許是因為安德森放棄了從事平面設計事業轉而用他的獎金進修社會學課程,這個無處不在的回收標志已經淡出了設計圈的關注。直到有一天他在阿姆斯特丹下飛機,安德森才意識到他設計的回收利用標志存在全球通用的可能性。
“當時那個標志就印在一個圓頂的大垃圾桶上,而且它比沙灘球還大!我真的被震驚了,我從沒想過這么多年了,這個標志就這樣出現在我眼前。”
五十多年過去了,這個世界知名標志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影響呢?
Joseph Lebus: Recycle(d)
對于Ryan McGill來說,這個標志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今年早些時候,這位倫敦設計師推出了一個氣候變化解決方案的合作平臺Two Degrees Creative。受安德森的啟發,Recycle(d)是Two Degrees發起的一個持續性項目,它見證了當年CCA項目在當代的發展。
Ryan認為安德森設計的標志是“在平面設計意義上完全的成功”,他對這個在全球范圍內都具有標識度的標志贊口不絕。然而他承認,這個回收利用標志的社會影響在過去的十年左右才真正體現出來。
Two Degrees最初的想法是將創意產業聚集起來,一起應對氣候變化問題。“創意能拉近消費者和品牌的距離,創意產業的聚集將可以碰撞出各種各樣的想法,”他說到,“現在合作是一種常見的形式,希望在我們的呼吁下,創意界可以一起參與應對氣候變化。這引發了我們建立這個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平臺的想法。”
Two Degrees Creative
Ryan告訴我們,Two Degrees的成立也充當了一個簡易版 “氣候變化信息中心”的角色,把事實和數據情景化,并聯系更廣泛的地區來產生影響力。“創意界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聯系和合作,不僅僅是停留在我們的平臺,還可以跟來自不同領域的創意團隊合作更大型的項目。”
“當盧塞恩設計節迎來它的第十個年頭,我設計了一幅海報但效果不佳,背后的想法其實不錯,是一個簡單的時間軸,標出了當我們越過臨界點的時候會發生什么。盡管這幅海報進展地并不順利,但我仍然認為運用設計的力量來促進應對氣候變化發展是一個好主意。”于是他發起了Two Degrees項目,呼吁大家把作品上傳到Instagram上。幾個月過去了,Ryan對事情的發展感到驚訝。
Daan Rietbergen: Recycle(d)
愛爾蘭平面設計師Duane Dalton認為,可以通過很多小事來幫助創意產業應對氣候變化。作為Two Degrees項目的首批參與者,Duane發現“后安德森”時代的回收符號有些令人困惑。他認為,就像紅綠燈系統一樣,帶有強制性信息指向的設計,例如可以顯示華夫餅等各種食物中的脂肪、糖、鹽等含量的設計,可以讓消費者直接明了地了解哪些東西可以被回收利用,以及如何進行回收利用。
Hey Studio: Recycle(d)
“商業設計就是在刺激消費,” 來自哥斯拉設計工作室的設計師Mitchell Gillies說。這個工作室也是Two Degrees項目的首批參與者,他們使用“安德森化”的平面設計語言來剖析他們所描述的“系統性矛盾的現實”,即當下面臨的中國拒絕接收和回收美國垃圾這一現狀。Gillies補充道:“我們很高興能看到像Two Degrees這樣的項目去激勵創意界,并且我們對設計促進建設一個更美好的世界中所能發揮的積極作用保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對于紐約設計工作室DIA來說,McGill發起的這種受安德森啟發而產生的培養可持續創造力的合作平臺,代表著這個行業正在朝正確的方向前進。“我們嘗試與那些希望有所作為的客戶合作。這是一個崇高的目標,有些人可能不像其他人那樣直接,但至少我們可以了解到他們的日常運作和態度,” DIA工作室的Meg Donohoe說到。
Hans Findling: Recycle(d)
就像其它想為應對氣候變化做些事的人一樣,DIA也有幾條為實現個人環境道德準則而堅持的原則:“除了必要時,我們不把作品打印出來。我們所有的反饋都是線上的,我們在工作室里自制咖啡而不是去買現成的咖啡。晴天的時候我們的燈都是關著的,并且禁止使用塑料水瓶。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如果我們都開始從這些小事做起,我們可以節省很多資源。”
不僅是參與了Two Degrees項目的設計界成員,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創造力在現在和未來都會在遏制碳排量、氣溫以及其他生態問題的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Etienne Philippe: Recycle(d)
沒有什么能夠比一個符號更加直接地表達出一個想法、概念或者價值體系的精華。歷史上沒有幾個符號是像安德森花了幾小時設計的回收利用符號一樣的具有目的性和重要性了。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從設計的角度來說,安德森設計的標志都是一種成功。在不運用任何語言的情況下,它把極其復雜和重要的概念濃縮成它的本質,為世界上所有人創造了一個易于理解的視覺詞匯。
Jon Banthorpe: Recycle(d)
當然,回收不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過程。不同材料的回收利用涉及到不同的程序。不同的行業和領域都有自己的標志,其中有許多與安德森1970的原作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無論它們的用途有多么不同。即便是每年生產大約1000億個塑料瓶的可口可樂公司,也有自己特有的回收標志。
盡管如此,但情況正在好轉,因為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意識到回收利用的重要性。在這個氣候知識日益普及的時代,我們開始認識到回收利用是應對氣候危機的一種直接簡易的手段,并且更加意識到這是我們在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與此同時推動政府和企業負起集體責任。
所以下次當你努力把易拉罐或者其他物品丟進正確對應的垃圾桶里時,想想加里·安德森和那些想努力改變世界的小隊伍吧。
資料來自 | www.itsnicethat.com
作者 | Josh Baines
翻譯及排版 | Vency
校對 | yeeman
經授權轉載至數英,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作者公眾號:Design360 (ID: design360magazine)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