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謙智,來源:一席
原標題:我們募集了150萬個塑料瓶,建成了一個九層高的博物館 | 黃謙智 一席第609位講者
黃謙智,小智研發Miniwiz創始人。
大家現在再看到這些垃圾應該能覺得寬慰一些,因為我們未來有很多機會去把這些東西變成可用的新產品。
垃圾得性感
大家好,我叫黃謙智。我不知道這種紙杯在中國一天有多少用量,這種一次性的包裝,大家認為是可以回收的嗎?
第一,這蓋子是PS塑料制成的,全世界很少有工廠在回收PS,即使它打了一個回收的標記。
第二,這雖說是紙杯,摸起來是紙做的,看起來是自然的、可以回收的,但它其實是個“塑料杯”,因為紙本身是不防水的,它淋膜了一層塑料在里面。
為什么我們消費者會這樣被“騙”?這其實牽涉到我們自己。當我們消費的時候想要方便,又不想要有這個罪惡感。
那是不是用自然的材料就是最好的?這是2017年剛得大獎的一張桌子,用的是雨林里砍下來的木頭。木頭砍下后運到北歐,找設計師拍了一個影片,記錄怎么去處理這塊木頭。
但這是硬木、實木,硬木要百年才能長起來,而要從雨林里把這個龐然大物運出來,又需要砍掉一大片樹木。這種東西竟然說是最環保的設計,你會不會很生氣。
那真正有助于環保的、可回收的垃圾又到哪里去了呢?現場大家身上穿的戴的用的,我相信99%是沒有使用回收材料的。這是我們幫大家整理的全世界回收材料的去向,涉及衣食住行。
丟進回收桶的可回收垃圾其實只有不到2%真正被回收商收起來,放在一個干凈的地方備用。大部分的垃圾去哪了?燒掉、埋掉或者丟到海里去。
我們以為只要打上“回收”的標簽,再放進回收桶,就可以算是回收了,就盡到消費者該盡的義務了,只可惜做不到,因為這個回收利用的循環中全部的關卡,都是不通的、堵死的。
比如如果一個設計師很有想法,他想要用回收材料做設計,工廠會問他,材料需要多干凈?要切多大塊?這些參數數據、制成成型的辦法,他基本都不知道。這樣的回收材料,請問他要怎么用?
這就是我們當初成立這家公司的原因,我們想要試試打通這些關卡。2005年,我們設計了第一個產品,一個小型的風力發電機,它可以給電子設備充電。
它是由回收的電子垃圾制成的,也可以外接各種不同的太陽能板。當時為了做這個東西,我們發明了一個非常小的馬達,也研究了許多回收材料的新的制成方法。它一開始在美國賣得很好,但可惜后來遇上了金融風暴。每次研發一個新材料至少需要五噸的原材料使用量,我們要賣多少這個小東西才能有五噸的使用量?所以就不得已回到了老本行。
我們本來是做結構做建筑的,所以就跑去研究怎么用回收材料來做建筑。2009年,我們為臺北市建了一座花博展覽館,當時有一個很大膽的想法——整個建筑的外墻都用回收的塑料瓶來做。我們跟全市市民募集了150萬個塑料瓶,最后建成一個九層高的建筑物。
原計劃這個展覽館一年后就要拆除,所以這個建筑要可拆、能快拆,全部不能上膠水。我們把募集來的150萬個塑料瓶制成了能夠相互卡扣的磚。這個結構參考了孔明鎖,簡單地說就是不需要膠水這些有毒的粘合劑,又可以有很強的結構性能。
還有一個問題也很關鍵。如果九層樓高,最底下的磚薄薄1毫米的壁厚要如何承受這個重量?我們做了非常多的測試,去計算這個磚塊的角度,這個過程其實很有趣。最后建成的房子通過了安全法規的檢測,近十年來也經受住了各種極端天氣的考驗。
這個建筑原本只準備留在那邊一年,但直到今天還保留著,現在是一個水資源的博物館。如果有機會去臺北,歡迎大家去看一下。
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全世界都開始禁塑了,那之后你的垃圾從哪來?你這些研發豈不是就要廢掉了?
其實并不是這樣的,垃圾種類繁多,我們研究的對象并不只有塑料。比如每個人吃一粒米,吃一塊面包,其實都有大量纖維,像稻殼、麥渣、稻稈是浪費掉的,會直接被燒掉。這些難道不可以去利用嗎?
現在雖然沒有DVD了,但是我們每天享受的互聯網服務背后是大量的電子垃圾,每一年需要不斷地更換電路板、存儲器,這些不也可以去利用起來嗎?
最近,我們將團隊13年來的研究成果都發布在了這個網站上(http://www.materialdb.miniwiz.com)。每一種垃圾如何去回收利用,所有的參數、制成所需的數據都可以在這個網站上查閱到。不過目前還沒有全部上線,速度也有一點慢。
你可以看到現在哪一種垃圾有可能變成哪一種產品。而其中包含了許多傳統回收工廠不收的垃圾。
我們公開全部的過程,讓大家知道混料的溫度是什么,扭力需要多大,制成的機器是什么,它可以做成什么樣的產品,它可以減少多少碳排放量,它可以使用多少垃圾。
下面就以幾個例子做簡單的說明。我們跟星巴克有一個合作,就是把最開始提到的紙杯、塑料蓋回收,把它制成新的家具;家具用舊回收后,又可以變成整個店面的建筑材料。一塊塑料本來作為咖啡杯,用30分鐘就會被丟棄,回收之后變成家具,可以用3年,再回收后制成磚,變成建筑材料,又可以使用30年。
有很多人在研究可降解塑料。但這種可降解塑料要如何才能降解?這個過程又要浪費多少能源?誰又會去做這件事?所以我們的策略是,延長每一塊塑料的使用壽命。
如果有一天,我們把這一套完整的工藝,從回收到切碎、洗凈、風干、除濕、烘烤,再變成新的建材的過程,全部搬到一輛車上會怎么樣?那我們是不是可以直接在垃圾產生的源頭就把塑料進行回收利用了?
這個想法背后有個有趣的故事。國家地理為花博展覽館的項目拍攝了一個紀錄片,成龍大哥看到影片后找到了我們。他說他每次去拍片,有時因為場面需要現場會有上千名工作人員,光是便當盒和水瓶就堆積成山,不知道往哪丟,所以他就想我們是不是可以利用太陽能來做這樣一臺機器,把塑料杯、塑料瓶、塑料蓋就地回收利用。
于是經過近一年的努力,我們研發出了Trashpresso,一臺移動式垃圾回收處理站。它安裝在40英尺標準貨柜上,可以用拖車移動到任何地方。它不需要外接電源,依靠太陽能就能運作。清洗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可以循環使用,不會影響環境。
寰宇地理紀錄片《成龍環保英雄》
為了驗證這個機器到底可不可用,我們去了位于青海省西南部的雜多縣三江源保護區,從北京開過去大概有3000公里。那里海拔將近4500米,我們想去測試這個機器到底可不可以在最偏遠的水源地帶解決它的垃圾問題。
跟大家報告一下,結果一半是失敗的。運載Trashpresso的卡車在路途中出現故障,終于到達目的地后打開一看,重型設備因為路途顛簸電纜斷裂,大型部件從基座上脫落……不過經過整修最后機器總算順利運轉。
失敗是正常的,因為開發新東西總是會失敗,但是這個過程是有趣的,能夠學到東西。給大家看一下,這就是Trashpresso將收集到的垃圾轉化成的塑料制品,可以用于家居裝修的裝飾瓷磚。5個塑料瓶就能制成一個磚塊,因為這些都是PET廢料,所以非常耐用。
像這幾塊我帶來的磚,就是一家星巴克所產生的所有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廢棄的杯子、吸管、塑料瓶、杯蓋、食品包裝……有些星巴克也在賣音樂CD,這個是CD回收再做的磚。
大家可能會想,這就是磚而已嘛,但其實磚除了用在建筑上面做裝飾,最有趣的是我并沒有改變它的分子結構,只是把它清洗干凈后進行壓縮而已。如果我把它拿到東莞、昆山的工廠,就又可以把它做成各種不同的新產品。
甚至在未來,這種再生磚有機會變成一種環保幣值。我們也很希望未來這個機器可以駛入我們的小區。
我們跟成龍大哥的合作還有后續。這是我們幫他設計建造的訓練中心,基本上是演藝人員、武術人員在里面工作。這么龐大的建筑物,大概20萬平方米,我們到底要怎么盡可能減低碳排放量,用最少的毒性做出來呢?
成龍訓練中心
我們就去問成龍大哥,電影產業有什么廢棄物。他說,DVD,盜版的或者不是盜版的都沒人在用了,在市面上可以買到大量的DVD廢材。所以最后我們就把DVD變成了建筑的立面,可以看到每一個像鱗片的東西就是DVD的廢材,而剛好這種材料也有防火的性能。
我們也做了很多像E-waste回收工廠這樣的建筑。它的外墻和屋頂都是由廢棄的電路板制成的。我們把它固化塑形,變成一個個遮陽板。電路板也是一種防火的材料,但是如果沒有好好處理,流到河川里,會產生非常大的毒性。
這是在泰國曼谷機場旁邊的轉運站,如果想騎自行車進入曼谷市區就會經過這里。
曼谷機場遮陽板
這個結構是充氣的,像吹氣球一樣。依靠電子控制系統可以調整內部結構的軟硬程度。
大家猜這是什么做的?是塑料瓶。
我們在國外有點名氣是因為參與了很多商店的設計,像是一些Nike的旗艦店。我們用回收的鞋子做成店面的磚墻,用回收的ABS塑料做成貨架系統。新材料都是模塊化的,沒有膠水也可以互相扣合。它們能重新拆解,全部分開變成單一的材料再利用。
Nike旗艦店
我們在米蘭有自己的辦公室。我們想用一個方法吸引消費者進入我們的空間,讓他們有機會體驗垃圾做的建筑。
五年前我們做不了這個事情,三年前也做不了,直到兩個月前我們才做得到,因為研發就需要這么久,近15年的時間。像墻上的這幅藝術品使用了回收的紙板,而各種廢棄的快時尚纖維變成了沙發,變成地毯等等。
“垃圾”之家
這個房間所有的東西,甚至床品也都是由回收材料制成的。如果可以讓大家睡在單一材料的床單里,晚上是覺得很舒服的,不會流汗,不會發臭,我覺得我們做的事情就會很有意思。
這一套家具是由回收的塑料、舊衣物、電子垃圾等轉化來的新材料制成的。每一個椅背、桌角都可以自己定制。這套設計也是徹底的模塊化,所以如果出現損壞,替換起來非常容易,也可以根據個人審美的變化來更換組件。也因為是模塊化,不需要用到有毒的膠水或者樹脂。
更重要的是,你可以追溯每個零件的來源。在我們的網站上你可以看到制成這個產品的垃圾是從何而來的,這一件產品減少了多少碳排放,使用了多少垃圾的用量。
我們也推出了回購計劃,消費者可以把家具回售給我們,我們再將它循環利用制成新的產品。
大家可以猜一下這是什么東西。
它是一個室外的大型空氣凈化器,有趣的是,它是用煙蒂做的。
在回收煙蒂的過程中有許多其他的廢料,我們把剩下的不能回收的東西壓成板材,變成了你現在看到的桌子椅子。
有了這一套制成,我們就可以跟設計師合作,復制出千變萬化的形式形態。
每一次我們都把全部的研發放在臺灣、昆山和深圳。因為我們中國人太聰明了,太會開發奇奇怪怪的機器了。如果在歐洲開發一個機器,不知道要花多少錢多少時間。
這是一個德國的啤酒節,全世界的人喝醉了都一樣,就是亂。一個活動下來就有這么多的浪費。但大家現在再看到這些垃圾應該能覺得寬慰一些,因為我們未來有很多機會去把這些東西變成可用的新產品。
德國啤酒節現場
最后是我們隨便在辦公室照的一張相片,我們天天待的辦公室就是長這個樣子,亂糟糟的,每天都在動手研究各種好玩的材料。
其實今天網絡已經有很多的科技開放給大家使用了,所以你只要是想做某件事情,我覺得一定都可以做得到。
謝謝。
經授權轉載至數英,轉載請聯系原公眾號
作者公眾號:一席(ID: yixiclub)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