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微信運營: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有些不變的事可能更重要
來源:專業主義(微信號:zhuanyezhuyi1982)
作者: 鄧璟
寫作是一種實踐。如果你能夠持續十年,每天舉重十五分鐘,你就可以打造出肌肉;如果你持續十年,每天寫作一個半小時,你會變成一個優秀作家。
——斯蒂芬·金(美國作家)
產品、渠道、消費者和廣告是營銷的四個基本層面,不管營銷需要如何做創新,創新都需要基于對于這四個基本層面的理解和運用,為了創新而創新事實上是沒有意義的。
——陳春花(管理學教授)
----▼----
9月18日,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wuxiaobopd)發表《500天報告》,吳曉波老師撰文向讀者匯報:9月17日公號訂戶人數已突破100萬,成為最大的泛財經類個人自媒體。摘引其中幾句:
“跌跌撞撞走過500天,你突然發現,原來做公號與日常生活沒有什么區別,要旨就是那七個字:認真過好每一天。”
“兩個基本功:好文章與好產品。”
“當互聯網工具改變了作者與讀者的黏聯關系之后,新的傳播和商業實現模式突然出現了,在這個看上去業已失控的世界里,你若堅守住最堅硬、最專業的那部分,其余,都可能自我實現。”
同一天,微信公眾號“新榜”(newrankcn)發表訪談文章《黃章晉 | 大象公會不僅要吸引公知,還想抓住小鎮青年》,黃章晉老師在訪談中透露:微信公號“大象公會”(idxgh2013)現有6人負責內容(外稿作者約50人),運營不到兩年擁有70多萬關注者,起步時獲得300萬投資,今年6月再獲知名投資人徐小平600萬投資,“說實話,這600萬怎么花還在想。因為按照我們的步調,是花不了多少錢的,我們目前已經基本達到了收支平衡,主要收入來源是軟文,九萬一篇。”也節選其中幾句:
“我的觀念是,濃縮的東西或者易傳播的東西,不代表它所花的時間不夠或者深度不夠,做短比做長更難,你要節約讀者的時間,你就需要多花時間。”
“微信靠的是人際傳播,只要你的東西有足夠穿透力,它是能到達很寬的受眾范圍的……能夠引發傳播沖動的是好玩的東西,和自己貼近的,有懸念的,有意外的,熟悉的東西中有陌生元素的。”
“吳曉波頻道”和“大象公會”兩個公號,總體上都是以內容為驅動,但方向不太一樣,前者商業化步伐走的更快、對盈利的訴求更強、線上線下社群活動已風生水起、受眾群體也如“巴九靈”所概括的——對準80后、90后和00后,后者則刻意與商業和市場保持一定距離、努力打造獨一無二的內容、受眾群體也沒那么容易概括(或許偏中產?)。
如果不單獨抽出兩個微信公眾號某篇文章,而是從整體來評價,它們一個共同點是:持續不斷創作好內容。
我還關注一個內容也做的不錯的微信公號,是騰訊新聞自己的拳頭產品“今日話題”(微信公號:todaytopic)。跟它在騰訊新聞門戶網站首頁動輒就能獲得數萬評論量相比,“今日話題”在微信公號的閱讀量可謂少的可憐:有幾千的,大部分1萬出頭。
為什么會這樣?魏武揮老師曾有個比喻:內容生產是“1”,運營推廣是“0”,“1”很重要,但是只有有了“0”才可能變成“1000、1000、10萬+”。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運營推廣比原始內容產出更重要。
雖然傳播環境發生了巨變,但本質依然沒變:第一,你的產品要真的好;第二,你的產品要有抵達用戶心智、用戶便于獲取的好渠道。
在微信群里,兩類人很常見:一類人焦急發問“如何快速漲粉/閱讀量/做好微信公眾號”,另一類人不失時機推廣“快速漲粉第三方工具/教程”。
很少見到有人會探討/練習如何創作好內容,一方面也許是話題太大背后太苦,另一方面是需要時間來積累與轉化——從0到100萬關注者,“吳曉波頻道”花了500天;從0到70萬關注者,“大象公會”用了近兩年;騰訊新聞門戶網站首頁受到重視、微信公號平臺卻缺乏運營推廣的“今日話題”,估算關注者僅20萬上下。
上周,在一個微信運營者聚集的群里,有人吹噓、炫耀、兜售第三方“砍價”軟件如何讓一個微信公號日增8萬關注者(第三方收費價格是約1.5元/個關注者)。
不合時宜地潑了冷水:easy come,easy go.(來的快,去的快)
當事人反駁了一句,這瓢冷水很快就消失了,因為更多人在咨詢速成術。
----▼----
移動互聯網技術下的微信微博等自媒體渠道,對多數企業來說,這是近乎免費的一種基礎設施。
自媒體提供了一條讓信息直達用戶的車道,但不提供信息如何更好抵達用戶心靈和獲得用戶的方法——這是傳播的事情,有技術門檻。如柴米油鹽鍋碗瓢盆就在那里,卻不是每個人都會成為一個好廚師。
海爾集團新媒體中心總監李強強老師(微信公眾號:lqqlife),10多天前分享了他對自媒體的觀點,經他同意,摘編如下:
企業自媒體是個新現象,現在做得好的基本沒有,都在探索,一言難盡。
企業自媒體,全看企業當下最急需通過媒體解決什么問題。比如萬達現在需要捧王健林,做一個欄目叫“王牌”,挺好;白電不行,白電太冰冷,白電企業新媒體希望補給用戶一些有溫度的感受,這也是對的。
垂直媒體沒什么道理可講,看這個行業的真實需求,端看針對性強不強,服務好不好,不考驗內容考驗服務能力。就像《音響世界》《高爾夫》雜志,《音響世界》靠推薦木料和電源線都能每年拿千萬級廣告,快牛死了。
回到本質,大眾媒體服務大眾(央視服務大眾的信息需求,GQ服務大眾的審美&八卦需求……),垂直媒體服務行業(技術、經驗、趨勢、選型……),企業自媒體服務企業(塑造領導人、拉近用戶、輸出生活方式)。定好位了,就是定向建能力的階段。
我想在李強強老師“一言難盡”的地方,做一些補充。
好廣告的本質是向消費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傳達一種理念或價值觀。在傳媒不發達、信息不對稱時,廣告輕而易舉就吸引了公眾的眼球——記得十幾二十年前,報紙那些中縫廣告,它們能吸引人閱讀,而現在,除了極少數報紙,中縫廣告已經沒有了。
在信息過載的今天,傳統形式廣告的傳播力已經大大削弱,用戶需要新鮮感(創意)不斷刺激才愿意接收廣告信息,且刺激門檻愈來愈高。
然而,企業自媒體要遏制自己赤裸裸的廣告沖動、傳遞對用戶“有價值的信息和態度”并不容易,因為它們(尤其是管理層)渴望獲得快速漲粉那種唾手可得的回報。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8月底發了一篇有意思的報道,標題是《廣告攔截軟件使用量增加 媒體正在尋求廣告抵達新方式:求求你們,看看廣告吧》。
文章指出:現在的互聯網用戶越來越排斥和厭惡廣告,有超過15%美國網民已安裝廣告攔截軟件,且數字還在增長,據估算,廣告攔截軟件2015年會讓美國媒體廣告收益減少220億美元。
為了讓用戶看一眼和點擊廣告,一些媒體開始在網頁顯眼位置發出“哀求”信號:“請給我們堅實支持,別使用廣告攔截軟件”、“我們注意到你使用了廣告攔截軟件,你是想通過其他方式支持我們嗎?(鏈接指向捐贈網頁)”……
免費的,往往也是最貴的。如果覺得有了企業自媒體,企業跟用戶的距離自然就近了,那可能是一種幻覺,實際上企業離用戶的距離可能更遠了。
看看我們在微博微信上愿意閱讀、轉發的廣告營銷類信息,也許會發現:好廣告的本質其實沒有發生什么大變化,依然是“傳遞有用的信息,傳達一種理念或價值觀”。
對很多企業自媒體來說,有了直達用戶的免費車道,還遠遠不夠。方向就在那里,需要的成本和耐心也在那里,為什么還是做不到?
每一個企業自媒體運營者,都會有自己的一言難盡。
----▼----
一個多月前的8月上旬,我在南京呆了兩個星期,走訪了100多個小店和商超。
市場上有三個高鋪貨率的飲用水品牌,一個是總部在深圳的純凈水A,一個是總部在浙江的天然水B,還有一個是總部在廣州的天然礦泉水C.
市場表現看,B優于A,A優于C。為什么鋪貨率相差不大,市場表現卻不同?
除了大大小小的店,A的鋪貨還覆蓋了巷口、路邊那些一張板凳支起的報刊售賣點;B則幾乎占據每家商超飲用水貨架的最顯眼位置,并幾乎都進了冰柜;C是后起品牌,財大氣粗,也進入了大中小商超。
判斷一個產品和服務好不好,有個極其簡單標準:你買不買、用不用?你愿不愿意向親朋好友推薦購買和使用?
作為一個普通消費者,我口渴需要買水時也很可能優先選B,理由簡單粗暴:飲用水質量差別對常人來說可忽略不計;B隨處可買(這點A/C也幾乎能做到,A甚至還要方便一點);B有冰凍款可選(這是多數人在夏天的強需求,A不是每個點都做到了進冰柜,這是需要廠商出冰柜和出錢的);B價格適中(跟A一樣,比C便宜了一半多);B品牌形象、電視廣告不錯(A也不錯,C不評價)。
有一天,我在夫子廟附近一家小超市碰到了B的兩個員工,很年輕,戴著帽子穿著牛仔褲運動鞋,背著雙肩包,看起來還像一個大學生,起初以為他倆是兼職,后來問了下,他們是全職員工,每天負責這條街上所有小店的理貨——貨架空了,冰柜里空了,及時補上擺滿擺好,還負責店內的堆頭陳列。
他倆做的事情,目的是讓消費者購買飲用水時,更容易看到B,買的時候能更順手一點更冰鎮一些。
B是在走訪過程中碰到的最重視市場終端的一家,投入的人力和成本都要超過競爭對手。管中窺豹,B成為國內飲用水第一陣營領軍品牌,市場占有率連續多年排在首位,不是沒有理由的。
這種在市場終端的做法,快消行業其實不陌生,它一直就在這么做,不同的是,有些品牌愿意投入人力物力去做到極致,有些則應付應付走走過場。
這些在終端做到極致的貼心細節和服務,“互聯網+”能取代嗎?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可能都取代不了。
如陳春花教授所說,不從營銷的本質出發,為了創新而創新是沒有意義的。這方面,C似乎是一個反例。
C是率先推出掃瓶身二維碼可獲現金紅包的飲用水品牌,宣傳軟文中也不斷強調這跟“互聯網+”戰略的結合及重要意義。問題是:在你的產品包裝不如競品,口感沒有明顯競爭優勢,品牌形象又未入腦入心……消費者愿不愿意花貴一倍多的價錢(后來五折促銷)去買這款自稱高端的礦泉水,只是為了刷碼中獎?
《法治周末》上周援引普華永道審計數據說,C在2013年、2014年和2015年1月至5月分別營收3480.22萬元、9.68億元和2.84億元,凈利潤分別為-5.52億元、-28.39億元和-5.55億元。據估算,從2013年C高調進入市場,截至2015年5月,它共營收12.87億元,但虧損近40億元。
我們很多時候都自認為我們懂市場懂用戶,真相很可能不是這樣;我們口頭上總說顧客就是上帝,言行上卻不這么認為,甚至不知道用戶在想什么、想要什么。
看的案例越多,經歷各種越多,于是更加堅信:在這個快速變化時代,那些不變的事可能更重要。
快要收尾時,想起了一個雞湯式故事,用它來結尾好像很合適:
麥克走進餐館
點了一份湯
服務員馬上給他端了上來
服務員剛走開
麥克就嚷嚷
“對不起,這湯我沒法喝”
服務員重新上了一個湯
麥克還是說
“對不起,這湯我沒法喝”
服務員只好叫來經理
經理畢恭畢敬地朝麥克點點頭
“先生,這道菜是本店最拿手的,深受顧客歡迎,難道您……”
“我是想說,調羹在哪里呢?”
----The End----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