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有一個小朋友給我發微信,看得我一愣一愣的,我覺得這可能是一些大學生朋友和社會新鮮人的心態縮影,應該拿出來說一說。
來源:張記雜貨鋪(微信號:zhangleo1983)
作者:張亮 Leo
數英網DIGITALING 經作者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發生的對話
小朋友:老師,你覺得做天貓運營好 還是微信運營好?
亮哥:這是兩碼事兒,為什么放一起比。
小朋友:只是覺得現在是微信時代,天貓時代過去了。
亮哥:什么叫微信時代,什么叫天貓時代?
小朋友:天貓是中心化,天貓現在不好搞,現在好多企業玩了微信,去中心化玩法,也是玩社交營銷,不知道該選擇天貓運營還是微信運營?沒方向。
亮哥:那么,請問現在電子商務的交易額中,微信的交易額有多少?占比多少?
小朋友:具體數據不知道,肯定是天貓多,微信好少的。
亮哥:那么為什么你覺得微信上做電商、做營銷的效果比天貓好?
對話到這里,亮哥其實已經不想再說下去了。
這位小朋友,看得東西太雜太多。一個交易,你個賣家需要考慮什么中心化不中心化嗎?如果你是賣家,你不care交易額,你care社交?如果你是買家,你有愿望和賣家交朋友嗎?
這不禁使我想起朋友圈里看到的一個段子: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段子,說段子的是我的一個同事,這個段子是她的真實經歷。
那么,問題來了,你覺得買家和賣家之間有純潔的友誼嗎?
哦,不是,你覺得買家和賣家之間有必要搞這些亂七八糟的社交嗎?社交究竟對買家和賣家帶來什么了呢?
信任?可是只要交易出了哪怕一點岔子,這個信任就會被質疑。
回頭客?留住客人的永遠是價格、服務、質量的多重結合而不是單單一個情誼。
話說回來,想用情誼來做長期交易,我不知道這是運營的悲哀還是社會的悲哀還是,僅僅是這個賣家的悲哀。
當一個銷售者,已經淪落到要以情動人促成交易,不知道這和一個街頭的乞丐有什么分別。
在這個情境之下,所謂的「價廉物美」、「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似乎就是幾個扯淡的詞匯。
我直接點說,當這種社交營銷開始在我們身邊泛濫的時候,是對整個商業的嘲諷和褻瀆。商業從不建立在社交關系上,商業建立在供需關系上。
都是關系,相差甚遠。
我會因為你是我的朋友而愿意試用你的產品,但我絕不會因為你是我的朋友,而買那些我認為不值得在你這里購買的商品。
說到這里我想起我一位做自有品牌服裝的朋友,他送了我一件他們的速干T恤,我覺得很好,那天想要去買條速干短褲,結果發現他那里還沒有,所以我就催他趕緊考慮考慮。
這的確是社交帶來的交易,但前提是,他的東西確實好,就這么簡單。
商業的邏輯
商業的邏輯從來是建立在我有需求,找人滿足需求;我有供應,把我的供應給到有需求的人。
供需雙方來談這個需求的滿足值多少錢。
一雙阿迪達斯的鞋子,原價可能上千,但帶給你的舒適,可能和鞋城里幾十塊一雙的不知道從哪個小作坊里出來的運動鞋完全不能比。
我用亞馬遜的海外購給我媳婦買了一雙Crocs,算上運費,不過120塊,這鞋在專柜里要快500塊。好吧,價格不重要,但舒適度,確實和我早年20塊買的垃圾仿品沒的比,光捏一捏,你就能發現差別,why?Crocs用的是樹脂材料,垃圾仿品就是塑料。能一樣嗎?
所以,如果你需要的是一雙穿著舒適的鞋,你會選120塊、500塊,還是20塊?
很明顯,根據你的預算和你對「舒適」的需求程度來,對嗎?
所以,20元你也可以買一雙鞋,120也可以,500塊也可以。
不過亮哥那天在南匯的阿迪工廠店,可是一口氣買了400塊2雙的阿迪啊,噗哈哈,誰讓原價980呢,白菜價就是賺到了唄。
好了,這是另一件事。
商業的邏輯在于供需,而不是在于營銷。
營銷的作用是什么?
1、傳播,讓你的商品被消費者所知曉。 2、促消費,讓消費者產生沖動來購買你的商品。
營銷無法影響商品的質量,它影響的是消費者的認知。
營銷不能替代銷售渠道,它只能放大渠道的作用。
所以,如果你選擇了一個較小的消費渠道,而希望在上面展開大量的營銷,從而獲得比較大的消費渠道更好的銷售效果,那我只能祝你好運。
因為這件事情并不是不能做,做不成,而是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做。
事實上,即便是在一個成熟的大渠道,你也一樣會面臨更多更大的市場競爭,你也未必能夠生存。
是在大渠道里,去做更多的銷售和維護客戶的動作還是在小渠道里,去做更多的營銷動作,這完全取決于你自己。
只是,做了,錯了,輸了,別后悔,就好。
所謂時代
我從不反感別人來問我關于職業選擇問題,我也基本上不會對問題不耐心,除非,我看到的是夸夸其談者的急功近利的希望通過談話來讓自己找到成功的捷徑,或者,完全聽不進他人意見的人,裝模作樣的想要聽聽我的意見。
這個時候,我通常會懶得理會,當然,也可能一怒之下把他拉黑。
那么,我今天,其實有點生氣,但氣的理由倒是和上面沒什么關系。
我覺得現在的媒體很害人,動不動鼓吹什么時代,什么落伍,什么顛覆。
媒體可以不懂,可你如果要吃這行飯,你就不能不懂。
你要懂得幾個最簡單的道理:
1、行業如何與你關系不大。
2、他人的經驗與你關系不大。
3、他人的公司與你關系不大。
4、他人的判斷與你關系不大。
行業好與不好,和大環境有關,和你無關,當然,可能有一些關系,不過這關系也就是你是否容易找到工作,行業好壞,影響的是工作機會,而和你個人的關系真的沒有那么大,并不是行業好,所有人的工作都前途一片光明,也并不是行業不好,所有人的前途都一篇灰暗。
決定你未來的永遠不是某個行業是熱還是冷。
他人的經驗與你的關系就更小了。那是別人的,你看過我的書,你就能做運營了嗎?
我就笑笑,我可從來沒有建議過讀者照搬來用。
他人的公司是不是薪資給得多,福利更加好,與你關系大嗎?
或許有關系,你下次跳槽可以考慮這家公司,只要它愿意要你,不過以我的經驗,大多數公司其實都差不多。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不好,公司這東西,就和人一樣,人無完人,公司也一樣。
而他人的判斷呢?
我說社交營銷是坨屎,可你也可以堅持己見去嘗試,畢竟每條路上都有成功抵達彼岸的人。是不是你,不好說。
你看,我早年說小米不會成功,就是渣,可小米現在做得多好,風生水起。
你看,我也說過微信真的沒有怎樣,你們都不信,可是微信的活躍用戶數還就是到現在也沒有超過手Q,但這并不妨礙我做微信訂閱號,不妨礙你們在微信群里發紅包。
所以,別人的判斷一點兒都不重要。而前提是,你必須要有自己的判斷,而判斷要有依據。
你的依據是什么?媒體的宣傳?自己的經歷?我不知道,因為那是你的判斷。
而所謂的時代呢?
好多好多年前,有人說,PC游戲的出現會淘汰主機游戲;
幾年前,有人說,手機游戲的出現會淘汰PC游戲;
那么,實現了嗎?
好像并沒有,要說為什么,似乎硬核游戲玩家從來不齒于小玩家們對不夠精彩的游戲的熱情,而小玩家們也很少花錢支持自己喜歡的游戲——否則為何游戲內購做的越來越多了?
簡單,因為那些玩免費游戲的,從來不是忠實的愿意付費的用戶,可不付費,游戲公司怎么養活員工呢?沒有員工哪里來的游戲研發呢?
我記得好幾年前,有好幾位名人說,這是一個免費的時代,于是他們讓羊毛出在了豬的身上。
不是不花錢,只是在別的地方花錢。
你覺得這是一種小聰明還是一種大智慧呢?
其實我覺得大多數人是不會這樣去思考問題的,所以,小聰明也可以是大智慧。
而事實上,這確實是一種商業智慧。
最后
想不如說,說不如做; 不要去計較得失,先讓自己有所經歷; 不要管現在是什么時代, 時代是人創造出來的, 不要妄想顛覆, 不要企圖借勢時代, 你就是時代。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