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 | 數字營銷時代,你需要了解的13條“不正常”數據
來源:Social Talent(微信號:SocialTalent)
作者:Linn@Social Talent Circle
原標題《13條“不正常”數據,世界不是你想的那樣…》
1、在刷朋友圈時間上,“60前”平均花費時間的最小值為47分鐘,“90后”為42分鐘。
各年齡組平均刷朋友圈時間最小值估計,騰訊研究院 2015年6月
“60前”刷朋友圈,刷過“90后”。年長者不應該屬于不太會用微信的組別嗎? 90后不應該成天黏在互聯網上嗎?為什么數據會是這樣?
“60前”組,最年輕的已界55歲,也就是說這一組別的大部分人處于已退休或半退休狀態,空閑時間較多,刷朋友圈似乎已經成為他們的一種娛己娛人的方式。
“90后”組在刷朋友圈上花費時間最少,考慮到學習最緊張的高中生都目前都集中在這一組,花費時間少就不難理解了。
2、在數字雜志的讀者中,有67%的讀者??有直接從雜志廣告中購買的意向,62%的讀者有直接從文章中購買的意向。
相比較而言,有86%的人會跳過電視廣告,91%退訂郵件,44%直郵未被打開。
Resource:HubSpot 2015年6月
3、當使用移動端時,花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占31%,娛樂占14%,游戲占14%,獲得新聞或信息的時間占6%,購物占5%。
Resource:We Are Social 2015年6月
社交媒體成為第一生產力,廣告主更加青睞社交媒體網絡廣告營銷。廣告主在做廣告營銷預算分配時,也考慮到人們在互聯網上精力的分配,將社交類媒體廣告的營銷比重逐年增加。
DCCI 2015年中國廣告主數字營銷調查
4、集客式營銷(Inbound Marketing)盛行。營銷人員中,集客營銷人員的比重已經從去年的60%,增長到85%。

集客營銷成為最新潮流。25%的營銷人員,開始采用集客營銷策略。對每年預算低于25000美元的公司,80%的公司開始采用極客營銷策略。
集客營銷(Inbound Marketing), 是讓顧客自己找上門的營銷策略,是一種“關系營銷”或是“許可營銷”,營銷者以自己的力量掙得顧客的青睞,而非傳統廣告方式去拉顧客。
營銷模式層出不窮,雖說常常沒什么卵用,但多了解一些角度和方法還是大有裨益的,推薦書籍《網絡營銷3.0:Google,社會化媒體和博客引爆的集客式營銷》,作者是HubSpot創始人 Brian Halligan 。
5、39/50的新聞網站,從移動端獲得的流量要高于臺式電腦。如果網站不在移動端進行優化,將會流失掉27%的受眾。
個人在移動端數字媒體上花費的時間,已經從已經從2008年的每天18分鐘攀升至近2015年的每天3個小時,占到花費在互聯網上時間的56%。
Resource:HubSpot 2015年6月
6、67%的人更容易相信含有圖片的文字,圖表表達觀點的效果是文字的30倍。
包含圖片的推特,將會增加18%的點擊率,89%的好感度,150%的留言。
Resource:Twitter 2015年
7、網頁上橫幅廣告的點擊率的平均值為0.1%,購買意愿為34%。而點擊原生廣告的購買意愿為52%。
50%手機廣告點擊,都是偶然發生的,大部分是因為“胖手指綜合癥”,即觸摸屏幕時按錯了→_→相比較,原生廣告的點擊率卻相對要高一些,有時人們想看的,就是一則廣告。
雖然原生廣告看上去更像廣告,但依然提供有趣或者有用的內容,可以以此降低普通展示廣告的侵入性,增加轉化率。
Resource:Business2Community 2015年
8、26%的智能手機用戶、57%的平板電腦用戶每天都會使用app。79%的智能手機用戶和52%的平板電腦用戶,每月使用app的天數為26天。
APP使用率中,新聞資訊類名列前茅。其中排位前五的分別為:今日頭條、鳳凰新聞、網易新聞、騰訊新聞、搜狐新聞。
Resource:易觀智庫 2015年4月
鳳凰新聞、搜狐新聞男性用戶居多,今日頭條、騰訊新聞和網易新聞更吸引女性用戶使用。
Resource:易觀智庫 2015年4月
9、接近50%的營銷人員認為,公司最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資產是數據。只有18%的銷售人員擁有單獨的客戶集成視圖。少于10%的市場營銷人員能夠系統運用他們的數據資源。

講到數據,已經不再只是簡單的擁有,而是要避免讓big data 變成pig data?意味著要從數據中獲得洞察力,也就是說數據必須能夠講故事。在這個故事中,要清楚的講出,你的客戶是誰,競爭對手在做什么,在未來什么樣的優惠最有吸引力,是否有交叉銷售和追加銷售的機會。(Resource:Business2Community 2015年)
10、52%的營銷人員認為,社會化營銷的最大障礙是準確測量投資回報率。
(Resource:HubSpot 2015年6月)

一般情況下,營銷人在社會化營銷方面苦苦尋找和計算ROI卻無果的原因有以下兩個:
- 在內容生產過程中并沒有考慮到衡量效果的目標和方法。如果在最開始的時候你就沒有對整個內容效果衡量的結構或框架有一個很好的認識并加以建設,那么在內容營銷的后期,你又如何可能知道該怎么去測量呢?舉個簡單的例子,
- 營銷人員并沒有與關鍵利益方進行深度溝通和交流。可能公司的CMO想要聽到的是關于渠道分發、收益效果方面的消息,而你的社會化團隊想要知道的是內容轉發和閱讀次數,但你卻只是簡單衡量了微博粉絲數量和點贊數量,以至無法滿足相關利益團體的需求。所以你應該明確不同利益方所需要的效果指標,從而進行正確的衡量。
11、18-30歲的人中,60%的人有意愿去分享對自己對品牌的看法。40-70歲的人中,53%的人愿意分享對品牌的看法。
(Resource:HubSpot 2015年6月)
12、全球有20億智能手機用戶,每天有60億條表情發出。
(Resource:HubSpot 2015年6月)

13、72%的B2B商家,會使用社交媒體去研究消費者的購買決定;79%的銷售人員會使用社交媒體以做出更好的業績。
(Resource:HubSpot 2015年6月)
本文系作者授權數英發表,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權數英發表,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本文系數英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