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部的新玩法?深度復盤OYO酒店的整合營銷模式
2019年,寒冬——成為了互聯網行業的熱詞。
大部分企業紛紛收緊市場預算,在營銷上開始追求可量化的效果,以及更高的投入產出比,“品效合一”成為了市場圈的年度關鍵詞。如何通過整合營銷+運營機制的新玩法,實現品牌和業務的同步增長,成為了全行業的又一個新命題。
動輒千萬預算,單純追求fancy,品牌調性的“大手筆”項目已經越來越少見,取而代之的是更接地氣的線下地推、線上互動,每一個頁面都直接指向業務增長。以用戶增長為目標的品牌市場解決方案,貌似讓不少傳統的市場人變得束手束腳。
在直面增長KPI考核市場活動效果的當下,我們不得不開始認真思考一個問題:現在的市場部還是以前的市場部嗎?
事實上,過去市場部更傾向于:通過大量的頭腦風暴,想到一個好創意,然后把這個創意用最常規的介紹性素材,找到盡可能多的渠道分發出去。
(所謂介紹性素材就是用文字/圖片告訴用戶——這個活動是什么,你來參加吧)
但現在,行業對市場部的要求是:要學會擁有好創意的同時要考慮傳播因子,面對巨大流量更要學會承接,承接來的流量隨即需要精細化運營,整個通路上承載著品牌、產品、運營三方的職能和需求。
楊不壞拋出的“市場部技能下沉”好像已經點出了市場營銷人面臨的現實挑戰,目前來看它更像是一個方法論,不同品牌,針對產品、用戶和場景的差異化或許應當跑出適合自身的市場品牌營銷模型。
最近一張海報登上了各大主流社交平臺,微博上的設計大V對其進行了評論轉發,經打聽,這就是OYO酒店與草莓音樂節的合作海報。
仔細復盤這個項目后會發現,該項目在打通線上與線下通路,完成流量承接和用戶留存問題的同時,實現了千萬級精準曝光和低成本用戶轉化的品牌營銷目標。單個活動達到了15000+新用戶注冊以及500+個入住轉化的成績,這個成績在在線旅游行業內屬于比較出色的了。
而這個案例,或許就是OYO酒店對——“市場部還是以前的市場部嗎”這個問題,給出的回答。
一、用渠道適配的思路來策劃內容素材
針對不同的渠道,不同的TA人群特點,有適配的精準內容,這是內容營銷最基礎的要求。
1、線上
線上營銷渠道,TA人群最突出的特點是——注意力不集中,時間碎片化。
因此對應內容最大的要求是——能快速吸引注意力,參與路徑短。
于是,在線上采用了上文中的抓眼球的視覺海報,以及吸引人的獎品列表,以及掃碼-抽獎的快速互動H5,降低用戶理解成本和參與門檻;
2、線下
線下TA用戶的特點是——時間多,愛湊熱鬧,更利益驅動,因此對應的內容應該是——能引起注意,讓用戶有獲得感,參與/獲取門檻低,有價值。
于是,OYO組織了一套精準的“用戶溝通語言”:
在線下準備了一個大型的,足夠吸引眼球的集裝箱,以及非常有設計感的周邊環保包、徽章和衛衣等(從線上素材變為線下傳播的新寵兒),可以通過現場參與活動獲得,從而在線下超目標完成KPI;
只有策劃出更符合渠道和人群特性的內容(即精準溝通語言的選擇),才能有效的承接和轉化流量,實現高效的業務轉化。
二、用動態調優的運營思維貫穿執行環節
在互聯網快速激烈的市場環境下,完成品牌活動的渠道傳播及認知提升只是做好了第一步,后續的互動營銷及用戶的轉化與裂變才是營銷活動最關鍵所在。
如何在執行過程中最大程度減少用戶流失,承接好流量的同時完成流量的瞬時轉化與留存,這個時候執行過程中的運營思維就顯得格外重要。
1、實時關注數據變化
根據數據變化曲線趨勢,提前判斷渠道流量的峰值與停滯,并通過分析其背后原因對活動機制、內容進行動態調整優化。
來看看OYO酒店本場活動的H5流量趨勢圖,可以看到在圖中有3個明顯的增長點。復盤后會發現,運營調優在活動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1)找到最好的傳播形式
第一個增長點,是在草莓音樂節的社群渠道推送【活動文案+鏈接】2小時后,流量增長不如預期,在信息爆炸的社群里,一條文字信息無法吸引足夠多的注意力。因此,活動社群中立即推送了一張帶二維碼的活動海報,在活動主KV的基礎上衍生出一個新的傳播素材,通過抓眼球的視覺設計,帶來了第一個流量的增長點;
看起來,這是OYO在進行運營常見的A/Btest,在大量渠道分發前,用社群的小部分流量來做內容測試。
(2)渠道大推
第二個增長點應該是各渠道開始大量分發活動素材了,在此不做贅述。
(3)蹭熱點+渠道補量
第三個增長點,來自蹭熱點+渠道補量。當時電視劇「都挺好」非?;?,于是OYO順勢就蹭了“蘇大強的朋友圈”的熱點做了一張長圖,來了一波流量。
另外,在渠道補量部分:鑒于在第一個增長點,發現社群的效果很好,于是我們看到在一些學生社群中開始大量分發OYO的熱點長圖,突破流量瓶頸,實現了第三次增長。
2、線下體驗的及時優化
活動用戶轉化的另一重心——線下用戶體驗。
復盤線下活動的增長數據后會發現,增長曲線也體現出了和線上流量增長曲線近似的增長拐點。
可以看出,活動開始后,線下活動現場的用戶參與量和轉化量并不理想,問題很可能出在線下用戶體驗上。
起初的活動參與流程是:現場用戶上傳照片,分享指定頁面(引導到注冊)給朋友,在2天內拉到10個注冊用戶并且排名在X名內,才會在事后郵寄獎品給達標用戶;
有幾個問題:參與鏈路長,規則復雜,獲獎門檻高,延遲滿足感。這些問題大大影響了現場用戶的體驗感,于是線下方案當場調整為:
現場分享指定頁面(將引導到公眾號),拉到8個好友關注公眾號,即可當場拿走獎品。經過調優,業務轉化實現了穩定的增長。
三、用“四維模型”切開流量入口
這個“四維模型”包含四個核心要素:內容素材、時間節奏、渠道及運營機制,市場品牌活動要獲得流量切口,必須緊緊圍繞這四個要素進行深化,缺一不可。
1、好的內容創意只是第一步
在這樣一個不缺創意的年代,生產出好的創意也僅僅只是孵化出良好的傳播因子,將其更好地傳播出去,顯得尤為重要。
2、時間節奏的把控=用戶心路歷程的變化
用戶的時間越來越碎片化的現在,一個活動的時間節奏要求越來越緊湊,傳統的營銷節奏戰線過長,預熱做得再好,過兩天沒有內容上線,用戶的注意力就被其他微博熱搜之類吸引走了,那前期的造勢就失去了意義。
節奏的緊湊化,等于用戶心路歷程的縮短。
不要再做傳統的——曝光-引起好奇-閱讀-參與-獲得/分享這么長的營銷鏈路了,看見-參與-獲得/分享,不要讓用戶有太多的心理變化,越短促=越有力。
3、精準的渠道更利于引爆流量
就好比找頂級設計師設計的衣服,通過最精良的匠人手工縫制后,穿在什么樣的人身上直接影響了最后的審美效果。
傳播渠道的選擇往往也是一樣,選擇對活動內容信息感興趣的人群,傳播效果便會立竿見影。
這時再根據對這類人群的洞察制定出專屬的玩法機制,轉化效果也會呈指數型上升。
看起來,這個項目找準了年輕學生群體這一流量引爆點,通過瓜分現金+萬元大獎的福利誘因,將活動向校園進行精準推廣,最終成功帶動數萬名高校學生參與活動并完成用戶拉新。
4、所有的運營都是用戶運營
運營的背后是人性,用戶運營就是對不同時間、不同渠道及背后人性不同的用戶進行運營,究竟是選擇虛擬社交貨幣還是現金激勵,是幫助用戶塑造人設,還是滿足虛榮,還是獲得最現實的收益?這是對市場活動精細化運營的最大挑戰。
市場下沉的大環境下,如何通過合理的市場運營機制以及完備的市場“四維模型”,在找準流量入口的前提下,將流量玩轉、玩好?
OYO酒店和草莓音樂節的這一場跨界營銷活動,似乎為行業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和玩法。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