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為輿論場切面,看可借鑒之處
日益復雜多變的商業環境中,輿情危機頻發,公關傳播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華為,中國科技企業的標桿,每年都有諸多備受關注的話題事件,近幾年更是敏感事件頻發,如華為的美國實體名單、5G設備及網絡安全風險、離職員工不當行為、招聘舞弊事件、甚至高管緋聞。
華為的輿論場像一面棱鏡,折射出中國科技企業的榮耀與困境。
作為“民族企業”的象征,它被捧上神壇,也因瑕疵被架上火刑架;
它的每一次技術突破都被視為國家實力的注腳,而每一次爭議又成了情緒宣泄的靶子。
合適的公關策略、有效的公關活動、良好的對外溝通紀律性,讓華為的企業形象保持在較為正面的狀態。
普通企業或許難以復制它的體量,但這場輿論博弈中的方法論,卻藏著可復制的生存智慧。
一、沸騰與克制間的平衡
1、過熱的形象
長期以來,華為一直有著過熱的輿論場形象。這種過熱主要來自三個關鍵推手:
一個是媒體、自媒體推手,硬實力帶來了“英雄濾鏡”。
華為對抗技術封鎖的破局故事,從5G領先到麒麟芯片突圍,每一場硬仗都踩中了國人“爭口氣”的心理。
這種英雄主義的故事,無需華為主動發聲,在媒體和自媒體的不斷強化下,漸漸形成了“孤勇者”的形象,讓國人的自豪感得到極大提升,讓科技較勁變成了全民關注的榮譽之戰。
二是大眾的推手,愛國情緒的“雙刃劍”。
孟晚舟事件后,華為就經常被與愛國民族情緒捆綁在一起,不知不覺被架上“民族企業”的高臺。
民眾對科技品牌的喜愛與否很容易產生“愛國”與“不愛國”的爭論,支持者帶有強烈愛國、爭氣的情緒,覺得買華為就是撐國貨,批評者覺得華為有利用愛國情緒的嫌疑,警惕“道德綁架”。
近幾年國內的輿論環境有時候會比較敏感, 有些網民的戾氣也相對重。
過度標簽化讓企業成為情緒載體,輿論的枷鎖。這種非黑即白的敘事,讓商業競爭變成了立場審判。華為被放在道德高點,做任何事情都容易被放大,爭論下的熱度也進一步提升。
第三重推力藏在企業機制里。
雖然華為公司層面不炒作愛國情懷,但各產品線、中國區營銷時,難免“貼熱”蹭“中國智造”“大國重器”的熱度。
譬如產品發布會和央媒合作造勢,邀請央媒全程直播......這些操作短期能加強背書、營造B端營銷面向自己經銷網絡體系吹牛的資本,久而久之,紅且專的對外公關形象就存在了很多潛在風險。
月盈則虧,水滿則溢。今天夸你“爭光”的聲音有多大,明天挑刺的聲浪就有多高。這不是一件好事。
華為的輿論場就像沸騰的茶湯,適時移開爐火,才能品出真正的回甘;
又像打氣的氣球,一直往里打氣總有一天會爆掉,應該主動降降溫、撒撒氣。
2、克制的發聲
很多人認為華為的樹大招風源于激進的公關傳播策略。
事實相反,華為公關一直保持“金發姑娘”原則。
金發姑娘原則,以經典童話故事《金發姑娘和三只熊》中的主角命名,鼓勵我們尋找那個讓事情變得“剛剛好”的平衡點,避免極端,找到一種溫和而最佳的解決方案。
就像故事中的金發姑娘,她在品嘗三碗粥時,她挑選了不冷不熱、恰到好處的那一碗,并因此享受了美好的用餐時光。
同樣,她在測試三把椅子和三張床時,也堅持尋找那個讓她感到舒適的“黃金點”。
華為公關一直堅持:公共關系是一個防守型組織,而非一個積極進攻的狀態。
堅持適度、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激進也不保守,不激情緒也不打悲情牌,調性積極理性。
比起公關意識,華為的公關制度也說明了這點。
華為有一個機制,發言人在對外發言前需要接受“媒體發言人培訓”,獲取媒體采訪應對技巧,以及專門針對敏感議題的回應口徑。
培訓中會提供一個技巧,叫“過橋法”。
發言人沒有辦法控制外部使用“不供引用/非正式”信息,“過橋法”能幫助發言人避免提供有風險的信息。
做法包括:
(1)面對媒體提到的負面詞語,重新措辭回應提問,不提及負面詞語
(2)使用轉移話題句式,掌握主動回到采訪前規劃的“信息房”的主要信息,輔以實例和數據,這部分回答需要占到80%以上。
句式包括:我希望強調的是....../我們可以更整體地看這個問題....../我認為這個問題,可以從另一個視角來看....../我們不能脫離背景,割裂地看問題......
這些做法,有利于面對敏感議題或者尖銳話題的時候,幫助發言人保持冷靜,化被動為主動、化不利為有利。
3、成熟的直男
在科技行業的公關戰場上,華為始終保持著獨特的"理工男"氣質——重技術、講邏輯、要結果。
這種被網友戲稱為"直男公關"的傳播風格,也在經歷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創立起到2017年,在公關策略上,華為不斷地強調自身是以產品與服務為中心,采取不主動與媒體接觸的低調的“無為而治”。
在此策略上,華為被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給人感覺很狼性、很封閉、很神秘。
第二階段是從2018年起,華為逐步從被動應戰到主動發聲,逐步提升開放度,去神秘化,讓人看到一個真實的華為,但依然保留了直男剛硬氣質。
2019年5月,當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時,海思總裁凌晨發布的《致員工信》堪稱"直男公關"的教科書案例。
信中沒有任何外交辭令的斡旋,而是直接展示"備胎轉正"的技術底牌,用"科技史上悲壯的長征"這樣充滿工業美學的表述,將技術突圍的堅定信念轉化為傳播勢能。
這種"技術硬剛"的公關策略,在危機時刻成功塑造出"悲情英雄"的集體共情,讓華為的5G成為全球地緣政治的具象化符號。
到第三階段,面對新媒體沖擊,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華為從參數轟炸、“遙遙領先”這些不細膩不繞彎的表達,到逐步減少使用與友商對抗的話術,再到“大家都用得起”危機時,以承認“我不太會講話”巧妙帶過完成話題轉化。
這種公關策略的迭代,既保留了技術自信的剛硬底色,又不再很沖、很生硬、永遠爭當第一的強硬姿態,
華為正在不斷適應時代,向柔性進化。
二、可以借鑒什么
當代輿論場的現狀,明晃晃擺在這里。
無論是華為這樣的大企業,還是普通企業,想要借助輿論環境取得成功,就要遵循既定的游戲規則,而非你自己的那一套。
1、正確理解公關的價值
許多公司對公關的認知不足,覺得就是媒體采訪、稿件鋪發或者危機公關......
公關是公共關系(Public Relations),是處理與最廣泛大眾之間的關系,除了大家認知的鋪稿和消負等,還包含策略研究、內容生產、媒介資源、活動管理、輿情監測等各方各面。
公關與廣告、營銷產生不同效果的原因,在于隱藏性,這就是公關的價值。不走到臺前,但又能潤物無聲。公關是哪怕是使用了外部的付費資源,公關思維的運作方式,依然側重協商、觀點灌輸、素材提供、數據支持等等。除了官方渠道發布的東西之外,都要盡量讓人看不出來。
很多人認為公關是大公司才有的工作,其實不然。
大公司有完善的公關體系,但理解了公關的核心價值,普通公司也能做好公關的基礎工作。
(1)抓住核心媒體
媒體溝通是把公司正面的信息傳達給目標受眾的一種手段。能:
①分享對行業、企業、產品的看法,提升媒體、外界對企業、品牌的認可,樹立正面形象
②善用頂尖媒體的第三方信譽增加信息的可信度
③開辟新的商機
④一個好的故事會影響銷售以及其他許多業務目標
以更少的資源撬動更大的結果。
華為重視與各類媒體的溝通與合作,通過定期的媒體沙龍、深入業務一線的采訪等活動,加強與媒體的良好關系。
普通公司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沒辦法把媒體關系做得大而全,那么就先抓核心媒體嗎,這樣更劃算。
抓黨政、門戶、行業垂直媒體8-10家就可以了。
這些媒體的話語權和權威性高,不僅對公眾有影響力,對其他媒體也有很強的引導定調作用。
想要了解媒體能為業務賦能什么,首先要了解媒體的需求。
媒體可能希望了解關于事實和數據的第一手信息,也可能是想要挖掘引人入勝的軼事;
媒體可能希著急出內容,在合作之前已經構思好立意,也可能會在內容中使用不同來源的信息。
和媒體合作,要知己知彼,知己,是準備自己的信息房、以表達所屬業務的觀點,企業的主張、大事件節奏,產品的核心賣點、核心競爭力;
知彼,是了解媒體的目標和媒體感興趣的領域,查找有關媒體與記者的背景信息。
(2)沉淀網絡痕跡
企業的網絡痕跡很重要能增加搜索權重、增加可信度權威性、增加抗風險性等等。
網絡痕跡屬于公關的基礎建設工作,包括官網、官微、百度百科、新聞資訊,甚至現在開始會包括AI搜索結果等。
公關和消防工作有異曲同工之妙。
外界總把公關當作救火的是一種誤區,公關不是在出事之后再去干擦屁股的活兒。
但大家對消防工作不夠了解,占消防工作大頭的并不是救火,而是宣傳、科普、審批、檢查。防患未然。
不讓火燒起來,才是重點,才是價值,才是高級。
公關是“防火墻”,是長期主義者。
日常網絡痕跡的鋪墊,是在為公司不斷積累正面效應,無論對公眾還是對媒體,都有一定的引導作用。
而網絡痕跡也能幫助公司在面對負面的時候更快地幫助實現負面信息降權等作用。
公關不能要求大眾都喜歡,每個人都說正面的話,但是,可以讓更多的人,更高比例的人,更有話語權的人,傾向于為企業和品牌說好話。
2、堅守企業品格和公關底色
公關,做一件,或者不做一件事,都應該是有明確理由的,需要非常凝練、明確、穩固的核心作為支撐。這個核心,可以叫“價值觀”,也可以叫“形象”。
由上至下,一以貫之。
華為面對輿論場環境,有自己洞察和應對。
華為一直在思考如何適度淡化政治化色彩、回歸商業本身,時政媒體和財經科技行業媒體報道權重如何平衡,規避兩極分化媒體及KOL風險,避免因媒體/自媒體選擇被卷入意識形態之爭。
過往幾年,對外的媒體發文,華為一直不是大廠中最多的。
流量上,不缺聲量,不惟流量,主動降溫,更注重深度精品內容、議題匹配度等。
傳播方向上,展現科技創新型企業給社會帶來的變革與價值,展現全球化企業責任,讓公眾感受到溫度。
議題設置上,堅持有韌性、講規則、創價值是長期議題,講業務,講進展,講人文,講貢獻,力圖展現一個有溫度,有擔當,基業長青的企業形象,讓企業價值錨點從「民族情緒」遷移至「人類福祉」,做到不紅不黑。
除了在大方向企業形象的塑造,華為還展現出了敏銳的洞察力和靈活的應對策略。
無論是面對外部的質疑還是內部的挑戰,華為都能夠及時調整公關策略,有效管理輿論危機。
華為居安思危的意識,很大程度來源于任正非。
華為有一張很出名的內部宣傳海報,是一架伊爾2退伍戰斗機,任正非帶領下的華為時常以這架戰斗機自喻,“沒有傷痕累累,哪來皮糙肉厚 ,英雄自古多磨難。”。
任正非其人,既有實業家躬身入局的務實,又帶著哲人審視時代的清醒。
他"深潭靜水"般的定力,讓華為在每次時代颶風來臨時,總能成為風暴眼中最沉穩的礁石。
這位掌舵者的精神底色,早已滲透華為的敘事基因。
公關不能解決產品問題,公關只能為解決產品問題爭取時間。華為的爭議背后始終有一條底線:技術立身。
251事件,初期強硬回應引發反彈后,華為并未糾纏于輿論攻防,而是通過鴻蒙系統突破、昇騰芯片交付等硬核成果轉移焦點。
正如任正非所言:“負面新聞來了,看看能改進什么;實在有出入的,時間會解決。”
后來,華為年研發投入超千億、員工持股過半等長期積累的信任資產,成為修復品牌的關鍵。
面對國際博弈的驚濤駭浪,任正非既不回避"備胎計劃"背后的生存焦慮,坦然展露"向死而生"的豁達。
任正非也會說"華為只是普通商品"時,恰似太極推手,既化解了過度政治化的輿論壓力,又為技術品牌披上了文化鎧甲。
3、把握社會脈動
公關的底層邏輯是對社會脈動的判斷。
企業視角能不能換位思考,符合大多數人的視角,才能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
過去的PR傳播中, PR人員通常是單向向大眾輸出信息,在大眾的心里形成固定認知,而大眾的聲音反饋信息通常缺乏渠道返回。
現在新媒體改變了PR與大眾對話的形式。
PR不再是單方面的輸出,公眾隨時隨地可能參與到話題當中。
新媒體給公關帶來了改變,改變了互動的方式與速度,變得更復雜、更快,新媒體讓現在的公關更難了。
這個背景下,公關的日常工作并沒有本質變化。
對于企業來說,公眾溝通或者品牌塑造,清晰、明確、直白、不挑戰人性,不要挑戰公眾認知能力。
近年來很多公關輿情危機都是因為在挑戰公眾認知能力,或者沒有站在最廣大公眾利益那邊。
2025年余承東卸任車BU董事長,被解讀為華為對激進營銷的糾偏。此前他因“智駕睡覺論”遭監管約談,而接任者何利揚立刻取消“無圖智駕”宣傳,轉向“全場景安全冗余系統”,用工程師紀錄片替代高管演講視頻。
這種從“個人IP”到“技術本位”的轉變,讓輿論焦點重回產品本身。
在中國,華為是中國科技產業旗幟,重視研發,戰略清晰,促進產業發展等已經形成鮮明形象。
隨著孟晚舟事件漸漸遠去,社會經濟進入挑戰期,大眾內心更傾向于謙虛、真誠的溝通方式,社會也呼喚更有同理心、親和力的溝通方式。
未來,開放包容、持續創新、負責任、有溫度是媒體和公眾對華為最深的期待。
三、結語
華為的輿論場實踐揭示了一個悖論:越是偉大的企業,越需要學會“平凡”。
它不必扮演完美英雄,而要在沸騰與克制間找到錨點——用技術實力對抗質疑,用灰度哲學消化爭議,用社會共識置換商業利益。
普通企業或許沒有華為的硬核資本,但至少可以學其三分清醒:
少一點“沸騰體”的自我感動,多一些“直男式”的務實行動;
少一些“造神”的虛榮,多一分“做難事”的耐性。
畢竟,輿論場的終極戰場不在熱搜榜上,而在用戶拿起產品時那一秒的信任。
作者公眾號:邱道長(ID:qiudaozhang-)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6條)